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d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 阅读教学是語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兴趣
  现阶段,阅读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需,而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学要树立阅读本体思想,注重阅读训练。阅读训练主要是对学生阅读分析综合等几方面能力的训练,也就是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变为技能技巧,实际上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而如何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初中阅读教学之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体验的能力,正是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所要思考,努力实践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扫除心理障碍,培养阅读信心
  首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空间。这样,学生就能从教师那里十分敏锐地感受到一种期待的力量,从而树立自信心。当然,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用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亲身体验中提高阅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获得情感熏陶,发展思维能力。第二,阅读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因人而异,设立适中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轻松达到既定目标,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特征,相信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同时认识自己的不足,长处发扬光大,短处设法弥补,这样才有利于自信心的健康发展,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注意阅读情境的设计,以激发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趣、情趣或营造富有阅读个性的氛围。注意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调动一切可发挥的情智因素,酝酿“未成曲调先有情”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有了阅读的欲望和情趣,才能使其愿学、乐学。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主体的动态过程。这样,那些思维敏捷好表现的学生就会活跃起来,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甚至是一些平常比较胆小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积极地思考探索,他们不但能主动地去阅读,获取知识信息,还能实现学习的迁移。比如《变色龙》一课,我们就即兴编演了课本剧,大家带上简易的道具,表演的惟妙惟肖。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三、培养阅读习惯,拓宽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在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作品中,蕴涵着大量中华文化的精髓、人类文明的财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美的语言文字。这些作品的选读,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经过大量的宣传鼓动,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调动,所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顺利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实验的必要保证。
  我们班同学每人都买有课外优秀名著,大家互相传阅、讨论,我们以课内指导课外,把名著引进课堂,也来个“百家讲坛”,收效不错。
  四、指导阅读方法,感知阅读体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实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相结合等,以便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巧妙地设计问题是前提。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能够让学生通过回忆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不过,设计问题应该注意有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阅读的内容,要有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还可以让学生自我设计一些问题,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学习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我就启发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些问题,大家讨论回答,对主人公的做法,对文章的结构、悬念各抒己见,挺有意义。第二,自读与教读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是新的理念之一,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第三,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在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逐步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还可以进行速读和复述训练。
  五、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创造思维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应富有创新内涵,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富含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要占每期3/5的教学时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语文的学习、思想的传达、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创造、思维的开拓多半要通过阅读来实现。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忽视学生的地位和权利,忽视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新时代需要创新人才,为适应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必须剔除传统的语文教学弊端。
  六、张扬学生个性,建构完美人格
  学生在阅读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文本交流,与同学老师乃至生活的对话,在内容情感上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共鸣,有所感悟。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动机与主观能动性上鼓励学生捕捉学习信息,让学生多积累,多品悟,多表达,并把自己的独特的体验感受写下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将个性阅读导向深入,而且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经历一次心灵的颤动,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仿写,这里应更关注学习的积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学生用自己的笔与作者文本生活对话,敞开自己的心扉,展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比如我们学习《麦琪的礼物》一课,学生很有兴趣,学后感触颇深,都写了不少自己的感想,明白了情感价值大于物质价值,要学会爱别人也要尊重别人的爱。我们只有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探寻并把握好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张扬起学生阅读的个性,建构好学生完美的人格。
  总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新的课程执行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即面向社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其他文献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都有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价值及智慧的心理特征。作为中学生的年龄更为明显。当自己的这一愿望得到满足时,会让其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有了信心才能使人更积极地投身于新的学习、探索、创造活动中去。也就是说自信是一个人学习创造的前提。在初中的数学教学有许多内容显得较为抽象、枯燥,使初学的学生很难入门,会使其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调动我们的教学艺
期刊
当前中国股市的表现牵动着亿万投资者的心。7月3日上证综指继6月跌破3000点后创下2370的新低,市场已经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当投资者的信心一次又一次被击碎之后,好多人已经对
要不是追思会上偶尔捕捉到的那一眼,洪荒还可能真让这个案子从手边溜了过去.rn已经是9月了,申江还炎夏一般,哪怕是夜间,热力也丝毫不减.洪荒和助手赶到现场,一打开车门,眼镜
【摘要】: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和基础阶段。不仅能为升入高级中学学习奠定基础,也能在今后工作中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提供帮助。而在初中如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得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掌握好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质量 学习兴趣 基本方法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和基础阶段。不仅能为升入高级中学学习奠定基础,也能在今后工作中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提供帮
期刊
①当然不收门票了,如果去比赛还要花钱买门票那多亏啊。教练和工作人员当然也都不用。 ②这座奖杯的全名叫做“拉里·奥布莱思杯”,取于NBA第三任总裁拉里·奥布莱恩的名字。
期刊
小学品德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其更好地融入生活、参与社会的前提.目前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课程与生活的融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
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更是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做知识层面的铺垫.在现代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下,小学语文出现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在结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都勇于创新。特别是在教材的每一单元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活动。这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改革的大手笔,是每一单元的灵魂。综合探究内容生动、形式多样,力求有机地融入各种“动脑”或“动手”的活动。同时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但是遗憾的是,有不少教师在综合探究课的教学中没有突出“综合探究”的特点,而是以传统
期刊
1rn戴晓璐对甲醛发生兴趣是从接到了一个电话开始的.rn天气很热,戴晓璐穿了一件大翻领素色短袖衫,下面穿着白色直筒裤,长发看似随便地在脑后挽了个髻,给她增添了几分妩媚,以
摘 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它那强大的影响力也在不知不觉中为教育改革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教育事業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展望过去,我们油然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果。但是,科学技术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无论是在教育水平,还是教育理念上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与新的光景。但我们无可否认的是,这是教育在无时无刻的创新中走来了一片天地。  关键词:教育理念 教育创新 问题探索 经验总结 共同发展  课堂教学质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