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高1米78的曹栓泽将军,短短的黑发,黑红的脸膛,一副气宇轩昂的样子,标准的军中战将形象。
从一名普通战士到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从杀声震天的练兵场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从分秒必争的抗震救灾到环境恶劣的国防施工,从幸福的小家到严格又快乐的军营,回顾近40年的军旅生涯,曹栓泽用忠诚写下了对党、对军队、对事业无比的热爱,一幅充满拼搏奋斗的人生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记者眼前。
军人世家与军人责任
曹栓泽出生在河北省赵县的一个乡村,爷爷在抗战初期就加入了共产党,是区交通员,有一次被敌人抓去,用尽酷刑,敌人也没有得到任何情报,关押多日后只好放回去。回去后,继续为党从事地下工作,直至战争胜利。大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二伯在抗战中失踪。父亲是老三,在1946年参加了八路军,当时在平山集训三个月就参加了青沧战役。攻打沧州时,左腿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因为作战勇敢无畏,军队给他记功一次。
在后方医院养伤半年后,为了减轻部队负担,父亲主动要求退伍回乡。当时,村子根本不具备医疗条件,老人一直忍着伤痛折磨。1963年,父亲的腿开始化脓,就是这样老人也从没有给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老人的无私与正直对曹栓泽影响很大,多年来,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公私分明,从不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
参军以来,曹栓泽合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部队建设上,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假,几乎每个春节都是和战士在一起度过。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从小就对军营有着一种特别亲切、朴素的感情。他的妻子原是医生,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很早就辞职来到部队,支撑这个家。他们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在部队任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人家庭。
为国尽忠与为民尽孝
没有经过战火洗礼的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兵。曹栓泽在当团长3年后才经受了炮火硝烟的考验。
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他住猫耳洞,穿茂密丛林。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冒着弹片的嚎叫,听着枪声手榴弹爆炸声。踏着有可能埋着地雷的小路,巡走在各哨位之间,检查防卫情况,防止特工袭击,慰问安抚战士。 从他那犹如昨天的记忆里,我们得知,多少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就那样长眠南疆,化作绵绵青山……
从军就要尽忠,当兵就要卫国,对祖国无限的忠诚和爱一直激励着他,直到现在,他和他所在的部队每年都为困难地区捐款几十万元,每年都援助两所小学。人们都说,他所在的部队,抢险、救灾、植树、扶贫都是一流。
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尚义地区发生6·2级地震,灾区人口近17万。曹栓泽接到上级命令后,就立刻带领部队从冬季适应性训练路上返回,连夜挥师奔赴灾区。
顶着滴水成冰的严寒,冒着余震的危险,他和战士们冲进倒塌的房屋,搜寻着渴望生命的眼睛。用铁锹挖,用棍子撬,扒开砖石泥土。
官兵手上、脚上磨出了血,却顾不得多看一眼。有的官兵工具损坏了,在他的带领下,就用手扒、嘴咬肩扛,累得腰伸不直,腿站不住,就跪着、趴着……
为了使失去家园的灾民能抵御寒冷,官兵们一天就从身上脱下来数千件棉大衣,而自己却任凭凛冽的寒风吹袭。他们及时搭建了数百个简易防冻棚和棉帐篷,上万名受灾群众有了安身之处。
当他们完成任务回撤时,数十里长的道路两旁,灾区群众顶着凛冽的寒风夹道相送……
官兵冷暖与战友深情
1984年冬天,曹栓泽奉命带领部队参加国庆35周年大阅兵。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曹栓泽带领官兵们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夜以继日的训练。他们头上顶着石头,站得像木桩似的笔直,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7月,北京某机场骄阳似火,地面温度高达50度,战士们热得吃不下去饭。为了保持官兵们的体力,他就“逼”着战士们吃……
1995年,京、沪、银、兰光缆施工,他们的任务是包头东至石嘴山一线,500公里长。那时正是冬季,需要挖1·5米深,宽1.5米的壕沟,难度可想而知。军人面前没困难,困难面前没军人。官兵们在他带领下,用钢钎撬开厚厚的冻层,烧麦秸烤化后再往深挖,可是一到晚上,缆沟又冻住了,又得重复开挖。挖出的沙子刚清理完又很快於满了,没办法,战士们只好脱下自己的皮大衣堵住,再继续挖。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曾在一天创下了挖缆沟42公里的记录。
就是在完成无数次的艰巨任务中,曹栓泽与广大官兵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在军队有着很高的威望。在战士们的心里,他那身着国防绿的伟岸身躯,就是可以依赖的山岭。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任师长期间,该师连续被总部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师。在大练兵热潮中,部队每年都要突破一些重难点科目,推广一批科技成果。
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无论工作多么繁杂,曹栓泽的脸上一直充满笑容,这笑容来自他那种与时代同步的自豪感,来自他历经大风大浪后所拥有的那种沉静与宽宏的心境。
文字编辑:柳林
从一名普通战士到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从杀声震天的练兵场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从分秒必争的抗震救灾到环境恶劣的国防施工,从幸福的小家到严格又快乐的军营,回顾近40年的军旅生涯,曹栓泽用忠诚写下了对党、对军队、对事业无比的热爱,一幅充满拼搏奋斗的人生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记者眼前。
军人世家与军人责任
曹栓泽出生在河北省赵县的一个乡村,爷爷在抗战初期就加入了共产党,是区交通员,有一次被敌人抓去,用尽酷刑,敌人也没有得到任何情报,关押多日后只好放回去。回去后,继续为党从事地下工作,直至战争胜利。大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二伯在抗战中失踪。父亲是老三,在1946年参加了八路军,当时在平山集训三个月就参加了青沧战役。攻打沧州时,左腿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因为作战勇敢无畏,军队给他记功一次。
在后方医院养伤半年后,为了减轻部队负担,父亲主动要求退伍回乡。当时,村子根本不具备医疗条件,老人一直忍着伤痛折磨。1963年,父亲的腿开始化脓,就是这样老人也从没有给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老人的无私与正直对曹栓泽影响很大,多年来,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公私分明,从不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
参军以来,曹栓泽合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部队建设上,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假,几乎每个春节都是和战士在一起度过。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从小就对军营有着一种特别亲切、朴素的感情。他的妻子原是医生,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很早就辞职来到部队,支撑这个家。他们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在部队任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人家庭。
为国尽忠与为民尽孝
没有经过战火洗礼的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兵。曹栓泽在当团长3年后才经受了炮火硝烟的考验。
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他住猫耳洞,穿茂密丛林。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冒着弹片的嚎叫,听着枪声手榴弹爆炸声。踏着有可能埋着地雷的小路,巡走在各哨位之间,检查防卫情况,防止特工袭击,慰问安抚战士。 从他那犹如昨天的记忆里,我们得知,多少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就那样长眠南疆,化作绵绵青山……
从军就要尽忠,当兵就要卫国,对祖国无限的忠诚和爱一直激励着他,直到现在,他和他所在的部队每年都为困难地区捐款几十万元,每年都援助两所小学。人们都说,他所在的部队,抢险、救灾、植树、扶贫都是一流。
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尚义地区发生6·2级地震,灾区人口近17万。曹栓泽接到上级命令后,就立刻带领部队从冬季适应性训练路上返回,连夜挥师奔赴灾区。
顶着滴水成冰的严寒,冒着余震的危险,他和战士们冲进倒塌的房屋,搜寻着渴望生命的眼睛。用铁锹挖,用棍子撬,扒开砖石泥土。
官兵手上、脚上磨出了血,却顾不得多看一眼。有的官兵工具损坏了,在他的带领下,就用手扒、嘴咬肩扛,累得腰伸不直,腿站不住,就跪着、趴着……
为了使失去家园的灾民能抵御寒冷,官兵们一天就从身上脱下来数千件棉大衣,而自己却任凭凛冽的寒风吹袭。他们及时搭建了数百个简易防冻棚和棉帐篷,上万名受灾群众有了安身之处。
当他们完成任务回撤时,数十里长的道路两旁,灾区群众顶着凛冽的寒风夹道相送……
官兵冷暖与战友深情
1984年冬天,曹栓泽奉命带领部队参加国庆35周年大阅兵。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曹栓泽带领官兵们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夜以继日的训练。他们头上顶着石头,站得像木桩似的笔直,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7月,北京某机场骄阳似火,地面温度高达50度,战士们热得吃不下去饭。为了保持官兵们的体力,他就“逼”着战士们吃……
1995年,京、沪、银、兰光缆施工,他们的任务是包头东至石嘴山一线,500公里长。那时正是冬季,需要挖1·5米深,宽1.5米的壕沟,难度可想而知。军人面前没困难,困难面前没军人。官兵们在他带领下,用钢钎撬开厚厚的冻层,烧麦秸烤化后再往深挖,可是一到晚上,缆沟又冻住了,又得重复开挖。挖出的沙子刚清理完又很快於满了,没办法,战士们只好脱下自己的皮大衣堵住,再继续挖。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曾在一天创下了挖缆沟42公里的记录。
就是在完成无数次的艰巨任务中,曹栓泽与广大官兵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在军队有着很高的威望。在战士们的心里,他那身着国防绿的伟岸身躯,就是可以依赖的山岭。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任师长期间,该师连续被总部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师。在大练兵热潮中,部队每年都要突破一些重难点科目,推广一批科技成果。
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无论工作多么繁杂,曹栓泽的脸上一直充满笑容,这笑容来自他那种与时代同步的自豪感,来自他历经大风大浪后所拥有的那种沉静与宽宏的心境。
文字编辑: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