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题,而探究是创新的前提,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小学生的创新是从好奇开始的,由好奇到探究,由探究逐步走向创新,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能力。
近几年,我校通过围绕《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的专题研究,大大调动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挥了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中,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那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与创新能力,个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等因素存在差异,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中来、而只有在这样一个课堂环境中,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说,才能自主探究,特别是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来讲,这一点尤为重要。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所致,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的积累相对较少,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引导,在学习过程中与目标相关的关键处,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提供给学生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对一些学习中的全新概念,操作要求等,教师应当作必要的交待与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与他们已有知识间的跨度需要教师作适当调节,学习过程中的必要练习、学习方法与学习规范的形成等都有赖于教师的帮助。因此,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二、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主体教育的思想,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认真贯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参与过程中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会学”的目的。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创设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同时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
(2)突出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让每个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教师的点拨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在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还要加强生生间、小组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学生对于探究的方法相对还很欠缺,教师除了在教學中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探究方法如: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研究讨论、自提疑难问题、自析解答方法、自得学习结论等外,教师还要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表达,去感知事物,从而发展思维。
三、实践创新,使学生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找出新知识的规律和解题方法后,教师设计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阶梯渐进。如通过基本性练习、综合性练习,让学生将学习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发展性、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既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又发展了学生能力的目的。
(1)动手操作,培养创新理念。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不是要求学生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让他们独立思考、探究、发现,而这种发现就可以升华为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操作,让创新理念在实践活动中萌发。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要求学生准备好两套物品(一套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另一套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以及一小袋水。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通过实验,使学生从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接着,再找两名学生带上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到讲台做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并从中深刻领会“等底等高”的含义。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供了学生发展创造力的空间。
(2)精心设计练习,拓宽创新空间。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练习题目,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一定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引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使学生的思维能离得到超常规的发展。
如:在教学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时,老师设计这样一道题目:甲数是乙数的4倍。问学生:“你根据这个关键的词句想到些什么?”同学们反应热烈,积极思考,踊跃发言:(1)乙数是甲数的1/4;(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1;(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4:5;(4)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20%等。通过这类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建立创新的理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探索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以启蒙的保证。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把创新意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来培养,持之以恒,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近几年,我校通过围绕《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的专题研究,大大调动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挥了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中,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那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与创新能力,个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等因素存在差异,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中来、而只有在这样一个课堂环境中,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说,才能自主探究,特别是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来讲,这一点尤为重要。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所致,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的积累相对较少,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引导,在学习过程中与目标相关的关键处,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提供给学生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对一些学习中的全新概念,操作要求等,教师应当作必要的交待与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与他们已有知识间的跨度需要教师作适当调节,学习过程中的必要练习、学习方法与学习规范的形成等都有赖于教师的帮助。因此,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二、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主体教育的思想,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认真贯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参与过程中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会学”的目的。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创设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同时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
(2)突出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让每个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教师的点拨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在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还要加强生生间、小组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学生对于探究的方法相对还很欠缺,教师除了在教學中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探究方法如: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研究讨论、自提疑难问题、自析解答方法、自得学习结论等外,教师还要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表达,去感知事物,从而发展思维。
三、实践创新,使学生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找出新知识的规律和解题方法后,教师设计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阶梯渐进。如通过基本性练习、综合性练习,让学生将学习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发展性、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既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又发展了学生能力的目的。
(1)动手操作,培养创新理念。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不是要求学生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让他们独立思考、探究、发现,而这种发现就可以升华为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操作,让创新理念在实践活动中萌发。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要求学生准备好两套物品(一套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另一套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以及一小袋水。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通过实验,使学生从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接着,再找两名学生带上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到讲台做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并从中深刻领会“等底等高”的含义。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供了学生发展创造力的空间。
(2)精心设计练习,拓宽创新空间。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练习题目,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一定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引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使学生的思维能离得到超常规的发展。
如:在教学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时,老师设计这样一道题目:甲数是乙数的4倍。问学生:“你根据这个关键的词句想到些什么?”同学们反应热烈,积极思考,踊跃发言:(1)乙数是甲数的1/4;(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1;(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4:5;(4)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20%等。通过这类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建立创新的理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探索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以启蒙的保证。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把创新意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来培养,持之以恒,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