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麦种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mp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的黄土地,是半眯着眼的,秋风轻轻一摇就醒了。辽阔的土地,在老农的面前俨然是刚揭开盖子的蒸笼,空气中飘散着酵母的清香,每一粒泥土都雾气沉沉,蒸腾着阳光雨露。大自然用自己的手法完成对泥土的驯化,深秋的每一块土地,都是一个雌性且柔软的宫体,用接近春水荡漾的节奏,迎接小麦落种。批注1: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秋天的黄土地”拟人化,黄土地到了秋天,仿佛睡醒了。把大地比作“蒸笼”和“宫体”,“蒸笼”写出大地雾气沉沉、蒸腾阳光雨雾的朦胧感。“宫体”与下文麦种“是土地的根脉和香火”相照应,生动形象地将麦种与大地的“母子”关系联系在一起。大地母亲已经准备妥当,这为下文麦落种做铺垫。
  天空瓦蓝,飘落的树叶如漫天蝴蝶起舞,身着短衫的老农含着烟斗,坐在田坎边等待最佳的下种时间。庄稼人对节气的把握,可以精准到每一缕风、每一片色彩,甚至蚁群在田里的每一次活动路线。种庄稼也得择日子,这份热闹喜庆远比乡间的嫁娶隆重,这是不能缺少的仪式感。批注2:作者用极其平实、精准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世代守望田地的农人对时节的确切把握。同时,作者还将秋收与嫁娶作对比,极其深刻地表达了秋收的这份喜悦。
  霜降前十天或者后十天,老道的庄稼汉习惯将手伸进种袋,他们能从小麦体温的细微变化里,感知植物的心跳和呼吸。庄稼汉善于捕捉这种潮热的语言,一切秘密都以手语交流。耕牛目光恍惚,站在田里反刍着蓝天白云,等待农夫挥响长鞭,也等待着深秋时节盛大的落种仪式。批注3:“习惯”“善于捕捉”等是庄稼汉多年得来的经验,写出了庄稼人的自信和对节气的了解很深,表现出了老庄稼汉与小麦之间深厚的关系。
  小麦算是庄稼家族里的大族望族,尽管个头不及玉米,圆润不及水稻,却能在万山红遍的深秋时节,就着一地霜花从容落种。一粒粒比汗水的个头大不了多少的籽种,是土地的根脉和香火,被庄稼人视作儿女之外的子嗣。批注4:籽种不仅是大地母亲的后代,也是庄稼人儿女之外的子嗣,说明了小麦对于庄稼人来说不仅是生计,更有至亲般的深厚感情。
   小麦落种,是在天气晴朗的日子。日头还未升起,路旁的草木挂满露珠,“落——种——了”,老农沙哑着嗓子一声长吼,头顶的云朵竟然缓缓散去,耕牛扑棱着耳朵和身后的鸟雀完成列队,飘落的树叶在半空打着旋。“落——种——了”,又一声吆喝过后,满手老茧的女主人从种袋里握紧一把籽种,随着臂膀一挥,胸前如风吹麦浪忽闪起伏,指缝间滑脱的籽种当空抛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雨滴一般落在不远处。批注5:终于,小麦要落种了,这一个“仪式”是那么的隆重和神圣,耕牛和鸟雀、云朵与树叶,皆重视。 “落——种——了”这一声吆喝,划破穹苍,打破前文营造的沉寂氛围,声音沙哑,富有厚重感与沧桑感。“握”“挥”“滑脱”“抛”是女主人撒籽种的动作,熟练而利索,“优美的弧线”不仅划在空中,更划在庄稼人的心中,划出期盼。
  每一粒籽种都有一个丰收的面孔。蓝天白云下,这些和泥土近乎一个气色的籽种,宛若从老农的手心撒向大地深处的雁群,又似春水初暖之时,游弋在绵软麦田里的小蝌蚪。小麦和庄稼汉都是劳碌命,总惦念着节气,到了时间点儿,便会窸窸窣窣地翻动着身子。
  很快,过完烟瘾的庄稼汉扶起犁,长鞭在头顶绕圈后使劲甩向大地。清脆的鞭声惊得麦田荡起层层涟漪,圆滚饱满的麦种瞬间沉入泥土。在季节深处,在老农的内心深处,每一粒泥土都是一座粮仓,杏黄的麦浪在眼前翻腾,隐约传来布谷鸟的声声鸣叫。丰收就在不远的地方,就像頭顶瓦蓝的天空,就像枝头摇曳的红叶,就像从农夫脸颊轻轻滑落的汗珠。批注6:农夫的双手仿佛有魔法,能够将一粒土、一粒麦变成一座丰腴的粮仓,“粒”和“座”形成大小上的对比,凸显泥土对生命的孕育能力之强,也反映出老农对土地的深沉爱意。作者又将丰收分别比作天空、红叶、汗珠。细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三种事物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写的。这也是一种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农民的辛劳付出,麦子愈高愈大,丰收越来越近,十分生动形象。
  秋小麦要浅种,耕牛并不疲惫,也不急躁,身子骨轻飘如云朵,觅食的鸟雀趴在牛背上,热烈歌唱这片再熟悉不过的土地。她们清楚,落下籽种的土地才是真正的土地,很快冒出的嫩芽将成为麦田过冬的羽毛。
  十天半月之后,麦苗钻出地面,寂寥的麦田开始欢腾起来。地平面以下,根须也朝着另外一个方向生长,她们要早先一步进入冬天,要寻找散发热气的泥土,让这些弱不禁风的幼苗嗅到并不陌生的奶香。很快,麦田一片碧绿,如盈满春水的池子,映照着蓝天白云,也映照着老农慈祥的面孔。批注7: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小麦出芽、生机勃勃的场景。文中的时间为深秋,临近寒冬,而作者却多用含“春”的词语,让人忍不住联想到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场景。用意是与老农心中的希望相呼应,营造出一种轻松欢快、温暖的气氛,仿佛也与老农一起盼望起麦田的丰收,盼望着新的希望。
  迎着微凉的秋风,庄稼人站在田里美滋滋地遐想,想入冬后洋洋洒洒的鹅毛大雪,如何为青青麦苗盖一床棉被;想扑面而来的春风,如何在麦田摊开画布;想初夏时节,在布谷鸟的一段清唱过后,修竹般挺拔的秸秆如何高高举起杏黄的麦穗。想到即将到来的年景,他们也饱满成一穗金黄,成为大地粮仓里的一粒粮食。这种幸福感只有庄稼人能真切感受,也只有庄稼人才能陪伴这一粒粒麦种,从高不足寸的幼苗,婆娑成麦田里一株株粗壮的小麦树。
  每一株麦苗都是麦田的日月星辰,都是农户人家最美好的光景。当落叶散尽,大地一片静谧,偎在一地麦绿的田坎边,总能听见渐行渐近的脚步,春天正在走近,丰收正在走近,麦穗和老农正在走近。批注8:结合前文,“每一粒籽种都有一个丰收的面孔”“每一粒泥土都是一座粮仓”“每一株麦苗都是麦田的日月星辰”,我们会发现,这里运用了“每一……都是……”的句式,强调了无一例外。无论是籽种到泥土到麦苗,还是一个面孔到一座粮仓到麦田的日月星辰,都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麦种成熟的过程,也是庄稼人执着信念、奔向未来的过程,他们紧密联系,相互依存。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3日15版)
  文章通过不断渲染“落麦种”仪式感的隆重与神圣,突出土地、麦种、农民之间“相依相存”“亲密无间”“无法割裂”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养育万物的土地心存虔诚的敬重,对靠土地、庄稼生活的农民的质朴期望的赞美。
  (荐评人: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第二外国语学校 梁洁、江搏淳、马天,指导老师:林昭敏)
其他文献
任何防空系统都不是“女神”对手  “曙光女神”的谍影,首先在1985年曝光。在一份美国空军呈交国会审查的预算计划书中,U-2侦察机的改进项目底下,出现了一个被命名为“曙光女神”的子项目,引起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这个预算项目,在1986年的预算仅为8000万美元,到了1987年,预算额急剧提高到22亿美元。除了预算大幅增加,可能标志着已经进入生产线之外,美国空军在当时还将著名的SR-71“黑鸟”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为了确保全球粮食安全,来自世界各地的上万种新作物种子被加入北极“末日种子库”中。这个位于挪威北海岸瓦尔巴特岛上的种子库已储存82.5万个品种,代表1.3万年的农业历史。瓦尔巴特全球种子库由联合国全球农作物多样化信托基金管理,旨在确保地球农作物多样性,以防粮食受气候变化问题而减产。这些种子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种繁多,包括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珍珠粟、茄子、鹰嘴豆
2014年6月4日,美国最后一名“风语者”切斯特·内兹去世,终年93岁。从此,美国海军的29名“风语者”全数凋零。究竟是怎样一种语言造就了“无敌密码”的神话?  没上过战场的“风语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制胜的关键要素是那些从未上过战场,整天跟数字打交道的人:密码员。从潜艇战到诺曼底登陆,从中途岛海战再到击毙山本五十六,失败的一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密码上栽了关键性的跟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
美国芝加哥的一位医生名叫威格尔斯沃思,他曾在阿肯色州做过一次很有意思的试验:他用铅作衬里制成了几个盒子,并将这些盒子装上同样的土壤,再把这些盒子放到漆黑的酒窖里。他把其中几个盒子用一根根铜线与外面阳光下的金属相接,而另外一些盒子未与任何导体连接。然后,威格尔斯沃思在盒子里种上同样的稻种,以同样的方式照看着。结果,在用铜线连接的盒子里,稻谷发芽长成了翠绿的秧苗,而其他盒子根本没有发芽,种子很快就烂掉
2020年12月18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始兴县教师发展中心承办、始兴县墨江中学协办的“初中语文‘学教评一体化’教学研讨活动”在始兴县顺利举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冯善亮老师、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陈辉霞老师和她的“教研员工作坊”团队成员以及始兴县、台山市、博罗县、揭阳市城区等地学科骨干8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一、目标与活动:基于理论研究的整体设计  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学
你知道吗?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恐龙蛋最多的国家,如广东省河源一地就曾挖掘出近200窝2600余枚恐龙蛋化石。你更不知道的是:恐龙蛋化石有圆形的、橄榄形的、长棒形的,还有珠宝级晶体蛋、袖珍蛋、蛋尖两头皮超薄的伤齿龙蛋等。更稀奇的是,不少恐龙蛋埋藏得也颇有规律:它们两两成双、围绕一个圆盘,呈辐射状排成一圈,仿佛向日葵花盘周围的花瓣;而每个这样的圈,都会留下一个较大的缺口……这些恐龙到底摆的是什么迷魂阵?难
繁星闪烁的夏夜,坐在电脑前的你刷着微博,细品窗外难得的宁静和虫鸣;结束加班的你在夜店狂舞,享受着声、光、电的洗礼,恨不得与这不眠的城市融为一体。“啪!”谁把灯关了?怎么笔记本电脑也黑屏了?手机为何也没信号了?!独自在家的你深陷黑暗,坐立不安;你随着人流摸索到室外,却发现整个城市仿佛被坍塌的天幕笼罩,伸手不见五指,人挤人。  放心,天是塌不下来的,这也不是世界末日,只不过发电厂不供电了、电视台没节目
以古埃及文明为代表,世界各地的古代遗迹都发现了木乃伊。这是希冀再生的埋葬方式,是挑战永生世界的生命技术。怀抱着天神传递的宇宙航行时代的技术,木乃伊们陷入了长眠。  连接古代文明的木乃伊之网  在过去数千年的岁月里,世界各地的文明中,都有将王族、宗教领袖或者政治领袖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干尸)以方便保存的习俗。  古埃及人坚信,将法老遗体制成木乃伊,便打开了通向“轮回”的大门。日本佛教中的僧侣们为
晚归的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了家门口,门铃按了一遍又一遍,仍不见有人开门。我掏出叮当脆响的钥匙圈,卻忽地记起一些久违的事来——  和煦的阳光悄悄地散落在我7岁稚嫩的脸上,也铺洒进了我明亮的家,把一切新的装饰都照得灿灿生辉。这是我的新家,这也是那钥匙声第一次在我的脑海里有过回忆。正是当爸妈手边银白的钥匙圈叮叮当当地响起时,那个声音便在我的心里开始发芽,成长……  当钥匙声响起。  “他们回来了!”我
用生命爱球的项处  全世界第一个记录在案的超级球迷,出现在汉代,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说:项处是一个非常痴迷于蹴鞠的球迷,某日染上严重肺病,名医淳于意为他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尤其是激烈运动,但作为一个狂热的球迷,项处不听劝告,仍然外出踢球,结果吐血身亡。这是用生命在爱球啊!  “足球泰斗”刘太公  一个超级球迷,如果有一个孝顺且有钱还支持自己疯狂的儿子就更好了。《西京杂记》中记载,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