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m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與法治》教学旨在以学生的品德建设为关键,以生活化的素材和情境为依托,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关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分析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问题,实现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由课堂氛围、作业形式、实践活动去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二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景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从创设生活情境,实现理论教学简易化、在思考和探索中对话生活、从故事中回归到生活、将课堂回归生活去论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实施策略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各个学科教学都要承担好道德教育的使命,以学生所看到、所接触到的真实生活世界为基础,组织走进生活、关注生命、注重情感的生活化情境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学科课堂中的应用更广泛,而对于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实现生活教育和情境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学生理解正确的思想,拥护正确的思想。换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教学具有明显的现代意义。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问题
  第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沉闷。《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让学生成为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部分教师沿袭传统的授课方式,照本宣读讲解假大空的抽象理论,缺乏接地气的案例详解,对于小学生而言晦涩难懂。授课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严重偏差,阻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整个课堂在压抑、沉闷的氛围下展开,难以激发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道德与法治》作业形式单一。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布置以课后习题为主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殊性。单一的《道德与法治》作业形式,导致学生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难以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和成长。学生在完成枯燥的作业过程中,逐渐产生抗拒和叛逆心理,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
  第三,《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脱离实际。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若要让学生真正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掌握《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精髓,就要组织形式多元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缓解课堂的紧张情绪,在愉悦的实践活动中展开教学。部分教师的活动设计忽视对学生实际情况和生活情境的把握,导致活动与实际情况严重脱离,难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内化和吸收知识。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景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创设生活情境,实现《道德与法治》理论教学简易化。生活情境的构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价值更明显,《道德与法治》知识是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当中的,难以回归到生活的知识是毫无价值的。基于此,融合生活化的情境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能让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更通俗易懂,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认识公共生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创造这样的生活情境:班级上有位同学总是随意污损书桌,将教室内的公共物品随意破坏,甚至还会占为私用。在这样生活化的情境下,学生将自己带入到生活情境当中,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对破坏公物的不文明行为产生抵触情绪;《道德与法治》老师再实现范围扩大,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我们在图书馆阅览、在商店购物、在公园散步等都是处于社会公共生活当中,有序参与公共生活有利于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并培养社会公德,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生活化的情境能让小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将原本复杂的社会理论简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支持教师所要传递的观点,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从内心产生真挚的情感,消化和内化知识。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在思考和探索中对话生活。问题情境在《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问题情境模式能激发学生们思考和探索的积极性,跟随老师的授课思路,在师生互动中开拓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时,教师基于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提问,将学生带入到思考的情境下,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法治意识。“你知道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吗?”“你对公民的义务是怎么理解的?”在一系列问题引导中循循善诱,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对问题提出观点并形成小组统一的意见,学生在结合个人的生活阅历谈谈对权利和义务的看法,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思维。顺势引导,将宪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传递给学生。问题情境的创设旨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课堂教学的方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新知,实现知识学习的价值归属感。
  第三,创设故事情境,从故事中回归到生活。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比教材中的文字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教师若要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和规律,可以故事情境引导再从故事回归于生活的方式。借助与课堂授课内容高度关联的简短、明了的小故事,能形成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的《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时,教师可生动地讲述战争年代人民群众艰苦奋斗、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故事,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学生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伟大。教师顺势拓展,指导学生学习“烈士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借助故事情境创设,学生从故事中获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在学以致用中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第四,创设实践情境,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实践探索能让生活化情境教学更有特点,通过实践和理论的融合强化《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真正为学生接受,需要以实践方法检验。新课程改革标准下,任何学科都需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依然如此,在实践活动情境中组织教学,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与人沟通讲方法》这一课时的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我眼中的班集体”这一话题进行面对面沟通,教师作为指导者在学生表达过程中认真观察他们的肢体动作、表情神态和语言技巧,指出学生在沟通实践中的问题,提升沟通的技巧和沟通的效率。在有现场感的实践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沟通的细节和沟通的策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回归到生活当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沟通技巧并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能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内容的融合,达到知识内化的目标,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生活价值,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实践教学能让传统的知识教学贯彻到实处,让《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更具象化和科学化。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生活化情境教学。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处于个人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和个人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需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中氛围沉闷的课堂、单一的作业形式,创设生活情境,实现《道德与法治》理论教学简易化,创设问题情境,在思考和探索中对话生活,创设实践情境,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创设故事情境,从故事中回归到生活。
  参考文献:
  [1]穆钰.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
  [2]胡照松.是谁拨动我心灵深处的那根弦?——浅析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6(06).
其他文献
【摘要】PBL模式下的物理教学将知识置于有意义的物理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作为主体,从问题出发,结合已有知识,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找出规律,过程中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进行检验和修正,最终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PBL模式是培养科学思维能力行之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科学思维;PBL;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作为物理核心素养四大要素之一,是学生科学素养重要的部分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摘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为了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好学生们的数感能力,夯实数学基本素养,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激活生活体验,内化知识;组织交流讨论,拓展思维;开展比较活动,理解相对;解决具体问题,尝试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数学基本素养;内化知识  数学基本素养涵盖多个方面,学生们的数感能力,即学生们对于数字、数学的直接感悟
【摘要】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有效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根基。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的强化期是小学低年级这一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培训和训练,发挥“良好课堂习惯”模范作用,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化良好习惯,借助多元评价,持之以恒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成良好课堂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课堂习惯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有效学习和
【摘要】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发动机,教育的改革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和自身实践不断探索。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起着基石的作用,语文又作为各学科进行学习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近年来,群文阅读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对于阅读教学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本文基于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分析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结合教育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 教育”时代已悄然到来,信息技术课堂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如何让学生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信息技术,成广大教师普遍关心的话题。因此,如何以课堂教学为基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途经,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就成为达成新课程目的的一种值得探索的做法。本文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五法”,吸引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欢乐怡悦的氛围下学
【摘要】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改版为初中语文学习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八上第二单元为例,在明确了统编教材的指向性的基础上,从确定任务、解读教材、整合课程、组织活动、提升拓展等方面入手,探讨“以读带写,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努力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作文教学; 高效课堂   一、解读教材  部编版教材的每单元的内容都是具有很强的衔接性的,每
【摘要】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对班级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中年级的班主任在德育时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如何营造积极且民主的班级氛围,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思考的问题。建设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前提。氛围本身就是无声的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高尚情操,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基于此,笔者结合个人的管理经验,分析营造良好班
【摘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见解,并营造相应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尤其小学四年级是语文阅读活动的真正开始,个性化培养要切实重视起来,以提高阅读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实践训练  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需要教师重视阅读过程、开
【摘要】一年级新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一年级的教师应采取多种策略来帮他们减缓学习坡度,适应小学生活。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理念;让学生喜欢上教室;让学生喜欢同学、喜欢教师;让学生喜欢课堂;要借用多元评价发挥导向作用。  【关键词】幼小衔接;多措并举  一年级新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作为一年级的教师应采取哪些幼小衔接的策略来帮助一年级学生减缓坡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运用于体育课堂,这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体育基础知识,增强对体育项目的兴趣,改进锻炼方式,提高体育技能。因此,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可以推动体育教学从观念到形式的变革。  【关键词】多媒体;中学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通过图片、声音、图像等综合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