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球记(外一篇)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po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的第三年秋天,我们学校分来了一位师范生。这个师范生对我说,我一定要再考出去,考研究生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我们很谈得来,谈到最后才知道他还能踢得一脚好足球,于是我又把那只瘪了多年的足球找出来,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打气,好不容易才打了个半饱。球就这么踢了起来,很多学生在放学后都不回家,看着我们在泥操场上对跑着传球。
  泥操场的东边长了一丛杂生的苦楝树,大部分是苦楝果落下来长成的,所以我们就用两棵苦楝树做门。
  有时我们两个老师一个队,五个学生一个队,踢对抗赛。有时我带一个队,那个老师带一个队。两个队只踢半场球,我们轻易地对足球进行了革命。
  足球踢起来了,操场上有些地方的草就不用拔了,那些草都被我们踢光了。有时候我们踢高了,球被踢在苦楝树上,把苦楝果踢得哗啦哗啦地往下落,像下雨一样。有时球就干脆卡在了苦楝树的枝杈间,会爬树的学生蹿上去,把球弄下来,又落下了一阵苦楝果雨。
  老校长觉得好玩,也想过过瘾。我们怕他受伤,就让他当裁判。而这个裁判总是吹黑哨,在他的默许和纵容下,学生们踢不过我们就派两个人抱着我们的双腿,而另几个学生就把球轻而易举地踢了进去。校长好像没有看见似的,还说进球有效。
  夏天到了,我们就光着脚丫踢球。我们开始教学生一些战术:怎么人球分过,怎么争头球,怎么踢角球,怎么踢香蕉球,外旋还是内旋。学生们还知道了贝利、马拉多纳、巴斯滕、普拉蒂尼等一些名字。我们还教会了学生们怎么倒挂金钩。
  我们以为学生们脚劲不大,所以就没有警告他们不要把球踢到苦楝树丛外的大河中去。但我们错了,这些“野马”的“蹄子”已变得很硬很硬的了。终于有一天,我们目睹了一个学生把球踢过了苦楝树丛的上方,飞过了东围墙,一会儿落到河面上去了。
  有了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有一次,足球被踢到了水里,还被一个放鸭的老头藏到了鸭船里,再不肯交出来。学生们和他争执起来,最后这个老头把足球交出来了,不过没有抛给我们,而是抛到了更远的河面。我们的学生也就纷纷跳水,波涛把水面上的足球冲得一耸一耸的,学生们的头正在向水中足球靠拢。
  乡下足球,水中足球,把青春和激情踢来踢去的足球。
  谁能想到,我的那位球友就真的能考上研究生了呢。能畅所欲言的朋友走了,我的心又一下落空了许多。有一天我实在寂寞,一股热流在我身体里冲来冲去,找不到门——我又一次去踢足球,而且踢的是倒挂金钩。足球打在苦楝树的树桩上,内胆破了。球老了,像一个瘪下去的句号。
  球场边缘的苦楝树好像密了许多,一些小苦楝树争先恐后长了起来。
  (选自2020年11月2日《扬子晚报》)
  那一年的蟋蟀与我
  我根本不知道那三只蟋蟀是什么时候搬进书房的。
  是的,我会永远记住我刚刚到乡下做教师的那一年,我的小书房外便是学校的泥土操场,过了一个暑假,操场上长满了草。到了开学,学生最初几天的课程便是劳动课:拔草。
  草被拔出了一堆又一堆,有的草扎得很牢,学生用带来的小铲锹要围剿很长时间才能围剿完。各班把草统一抱到校园的一角晒,晒干了送食堂当柴烧。
  晒草的某一天中午,我捧着新发的教科书回到书房,突然被一阵浓烈的草香味击中,简直令我不能自持。
  草怎么这样香啊?
  草香一直弥漫到晚上,我坐在书桌前,听到了几只蟋蟀的叫声,它们是在提醒我,为什么到现在才坐到书房来。我不会跟它们说那寂寞中的烦躁,默默估计,这几个小家伙肯定是在学校组织拔草时搬家到我这里来的。
  那时候,我的小书房堆放着各式各样的纸。备课笔记、学生的试卷、练习簿、班级日记、花名册、报纸,还有我这么多年像燕子衔泥一样购来的书。
  我不知道这几个小家伙躲在什么角落。每天我读完书,用水壶给书房墙角的晚饭花浇水,子夜的晚饭花开放已到了高潮,与校园的晚饭花呼应着。
  晚饭花那么香,连蟋蟀们都开始打喷嚏了,它们一只又一只地叫了。开始我还不知道有几只,我的耳朵里全是它们的歌声,像是重唱,又像是回声。
  后来我听清了是三只,三只蟋蟀在伴奏——这是秋天对我的奖赏,而我,则是这无词曲的主角。我想起我的童音颤颤的学生们,还有头发越来越白的老教师们……
  在那个秋天,我在蟋蟀声中读完了《我爱穆源》《三诗人书简》《雪地上的音乐》等可爱的书。三只闯进书房的蟋蟀,也是我的三个知己,还陪我读完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
  再后来,秋天越来越深,天越来越冷,外面的蟋蟀已经不唱歌了,晚饭花也越开越小了,它的球形果實像串珠一样在秋风中滑溜溜地滑到草丛中。而三只蟋蟀还在歌唱。
  在此前的一段时间,我向朋友诉说了我在乡下的深深苦闷。朋友回信说:“里尔克有句诗说,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一切……”我多想把这句话送给这三只蟋蟀,送给我身边的这些书本……
  后来,我突然有了一个念头,我死后,我的书会不会散落各方——我那么年轻,居然那么伤感。我在乡下见过许多离开主人后面目全非又不被珍惜的书。
  我想这个问题时泪流满面,我裹紧已掉了五星纽扣的黄大衣。那个晚上可真静啊,静得我内心一阵喧嚣又一阵喧嚣。我的三个蟋蟀朋友也感应似的哑了口……而外面的冷气一阵又一阵袭来……
  向外一探,下雪了,这是当年的第一场雪,雪花很小,像我大学时小小的忧伤。
  春天,海子去世,我在书房里焚烧掉所有的诗稿。那些无法燃尽的纸张余烬之烟,熏得我的眼泪一把一把地往下落。
  再后来有一个夏天,一条大蛇从我的脚面上缓慢地游过,那冰凉的惊悚令我灵魂出窍,我把所有的书砸向地面,那条诡异的蛇还是游走了。
  游走的还有很多很多漫长的时光,为什么那时的时间那么漫长啊,青春、寂寞,还有隐秘的雄心和渴望,但都被囿于那个四平方米的简易书屋里,潮湿的,阴暗的,赐予我关节炎的小书屋啊。
  我在那所乡村学校待了15个春天,当然,也待了15个秋天。每个春天都有草的萌发,每个夏天都有草的疯长,每个秋天的新学期都有学生们和操场上的草进行斗争。
  15年,一届又一届学生,手指被青草汁染得墨绿的学生们,就这样转身走出了校园。
  我读他们的笑容,阅读他们的背影,当然,我还在反复阅读《三诗人书简》《我爱穆源》这些经过时间淘洗留在我简易书房里的书,也有我从远方邮购过来的一批又一批类似《小王子》《拆散的笔记簿》《大地上的事情》的好书。
  阅读它们的时候,我以为圣埃克苏佩里的飞机就降落在我们的泥操场上,米沃什就是那三只蟋蟀中的一只,而苇岸呢,就是泥操场边上最高的一棵树。
  再后来,我离开了那间小书屋,也离开了我的学校,很坚决,仿佛是恩断义绝,但又常常梦见坐在小书房里的那个人,刚刚18岁、体重44公斤的小先生。
  可现在,小先生已是老先生,体重早早过了60公斤,多的是脂肪和衰老。疯长的草不见了,蟋蟀更是把我遗忘了,昔日的忧伤也少了许多——能说些什么呢?
  说命运,还是说昔日重来?还不如不说话,把晾衣绳上的衣服重新洗一遍吧。
  但是,那一年的书房,有喜悦,有奇迹,也有清水鼻涕。
  那一年的书房,我的书比我还耐寒。
  (选自2020年第2期《莫愁·小作家》)
  原刊责编  张秀格
其他文献
能够被她纳入知己的名单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尤其是唯一的红颜闺蜜。  1979年年底,我离开电影圈,在美国待了一年半。1982年回中国香港,电影的大环境改变了,许多新锐导演出现,徐克是其中最亮眼的一位,他找我拍戏。我们约在九龙北京道巷子里一间叫Palm的地下餐厅见面,餐厅门打开,迎面而来的是一对非常特殊的男女,女的头发比男的短,服装新潮;男的山羊胡,艺术家气质,是施南生和徐克。他们轻松地喝酒聊天,英
期刊
云蒸霞蔚的浮来山,有一棵庙宇香烟供奉、雷电风涛朝拜的大树,其托高浮来天际线,冠阴千平方米,人说那是皇皇四千岁的“银杏之祖”。  我的目光从初光先照的时刻开始,远远望见那片金黄的绚烂,如十万旌旗迎风。站立其下,又感觉它像一只昂然展翅九万里的鲲鹏,你看它硕大无朋的翅膀,在快乐的晨阳下闪亮地舞动。那鹏鸟世上罕有,这老银杏也是人间少见,它立于浮来三峰之间,根系深扎石灰岩溶之地,一直伸向崖下的清泉峡与卧龙泉
期刊
那天,我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北园跑步,回来的路上,接到了《南方周末》编辑的微信,说李老师,再不给题目就来不及了。他要的就是今天晚上演讲的题目。从奥森东门出来,有一座过街天桥,看到这个微信的时候,我正好站在桥上。抬眼一望,看见了那三棵树,用鲁迅的笔法,左边那棵是鹅掌楸,右边那棵是鹅掌楸,中间那棵还是鹅掌楸。鹅掌楸是非常漂亮的树,高大,大概有十五六米高,这说的是我眼前的三棵树。实际上鹅掌楸最高能长到四
期刊
似已平静得不能再平静了。曾有的呼啸如空谷足音,渐行渐远,悠远成一首记忆中的歌。似已古旧的唱片,优美地转出一圈一圈,旋转出深深的念想。  秋水,你澄澈出令人心碎的美丽。  太多太多的眷恋,成了记忆或者失忆;太多太多的煎熬,酿造出生命之蜜。枫叶青绿相间,珍珠般的晨露欲滴还住。似曾熟悉的好听的声音,还有孩子的歌声,若弥散的天籁,若翩翩仙乐,自心之泉涌流而出。是下午了,天上升起一轮明月,还有夕阳辉映的金色
期刊
记录者  我同意这种说法,观念会过时,而事实不会。从前我以为事实是客观存在,其存在本身就足以证明一切,任何的误读、误解、扭曲……最终都会在它铁的质地下败退,所谓水落石出,事实的真相及各个剖面最终都会得以显现。后来发现这信念是天真得可以。  事实固然是客观存在,但所谓的客观,岂不也是一种观念。事实是需要观察者和记录者的,否则,它发生过了可以等于从未发生,存在也可以等于不存在。水落未必石出,假以时日,
期刊
一  在岛上,台风是常客,作为一种强大而具破坏力的气旋性漩涡,它带给海边人家的,尽是麻烦和灾难。谁都畏惧它来,却谁都无法阻挡它来。  它喜怒无常,横行无忌,岛上的人们与其较量了无数次后,倒也习以为常了,台风要来那便来吧,日子照样得过。海岛人的宿命。  从我记事起,一来稍大点的台风,灶间就都是水。灶间位于房屋最后方,而我家屋后是连片的稻田,无遮无挡,台风如猛兽,进攻着咆哮着,似有千军万马要冲进来。斑
期刊
外婆的寺前湾  那日午后去看外婆,她正在竹椅上小憩。已年近八十,身板依旧硬朗,睡意蒙眬中睁开双眼,不知问谁,怎么听不到水声了呢?我笑答,这又不是寺前湾,哪里会有什么水声!寺前湾是外婆的旧居处,在那儿住了几十年。大坝筑在河上,一天到晚水声轰鸣。坝下水被截住,河浅,大石头次第搁一线,就是跳桥,过河不会打湿脚。外婆揉揉眼,喃喃道,不知寺前湾现在怎样。寺前湾现在怎样?这问题我也多次问起,相隔十来里,自外婆
期刊
饥渴之泉  有一些年里,泉水油汪汪的,像森林的眼,从深山里淌到山口处,再从丘陵一直淌到戈壁边上。它们的清凉一直伸进夜晚,伸进地下最深处。够得着一颗柔软的心脏了。  甚至还不甘心,又一直向北流进了沙漠里。泉水在这片大地上的路真长,把各个乡都联系起来。把高处和低处也联系起来。水草就各处长起来,送过去一程一程的风,气息里甘美葱茂。夏有夏的样子,秋有秋的样子。木垒除了几条季节性河流外,也就有了不枯的活命的
期刊
窄窄小涌,苍苍老巷。须髯飘飘的古榕树浓荫掩映着青石板路,鱼塘边连绵的竹棚子,传来鱼档肉档高高低低的叫卖声……我是在搜索对故乡中山古镇的久远记忆,还是回到了隔洋相望中常常萦绕的梦境?车子到了镇公所楼前我就跳了下来,不愿随车前往祠堂,想用自己迟疑的脚步,丈量一下这段记忆的长度和深度。从小就听长辈说,我的襁褓岁月——从出生到三四岁,就是在古镇度过的。好像还发生过跟着伯娘到水塘边洗衣,若不是堂哥眼疾手快,
期刊
青草籽  从天祝草原归来,我的裤腿和袜子上,沾了许多星星点点的草籽,我小心地把这些草籽摘下来,数了数,一共三十六颗,全部是金黄色,它们闪耀着古朴的光泽,似乎带有灵性。  我把这三十六颗青草籽放到鼻尖上嗅,一丝微甜的气味迅速进入鼻腔,刺激得眼睛亮了一下,眉头皱了一下。草籽的气味让我在瞬间返回天祝草原——先是一轮大月亮照耀美人峰,然后是一朵云栖落在天堂寺的一角瓦檐。  而我努力回忆着这些活蹦乱跳的草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