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办法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mn2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注重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改善教职工存在的思想问题,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因而,文章在探究思政工作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究思政工作的发展办法及基本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事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 办法
  目前,全国各所院校招生规模普遍呈扩大趋势,教职工队伍也得以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工作热情较低、方法方式欠妥当等。思政工作作为高校发展的基础,同样可作为人事管理的众所周知,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也是人事管理的关键内容。所以,本文围绕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相关问题展开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重点探究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办法。
  1 思想政治工作在人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切思想政治工作均需立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探究与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为手段以达到强化人的思想觉悟的根本目的。人事管理工作同样是做人的工作,将军相较于前者,其涉及内容较多,包括人事调动、工资管理等,在这些工作中,恰当的融入思政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之形成良好的进取精神。
  教育教学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事变动愈加频繁,教职工受工资、晋升、职称评定或其他福利待遇的影响,思想上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这也可反馈至具体的教学质量方面,为教学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思政工作的良好开展,可引导教职工形成必要的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及责任意识,使之能够站在学校、团队的视角看待问题,培养其自我化解思想矛盾的能力。
  2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2.1 遵从时代发展需求,创新工作思路
  高校是思想、文化交融的场所,在多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的过程中,各类意识形态逐步形成。贯彻落实党及国家提出的思政要求,是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职责所在,同样也是确保院校教学质量、教学稳定性的根本要求。首先,需突破固有思维的辖制,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于思政工作配备充足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构建起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思政工作机制,力求以最小的人员投入,实现最优的人员结构,并打到最大的人员利用效果;其次,将思政工作和院校的教育教学机制进行充分的融合,辩证化分析现代教职工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借助形式任务教育的方式,指导教职工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形成正确且全面的认知,使之能够立足大局主动服从院校的人事安排,遵从学校方面所制定的各项规范标准;除此之外,应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恰当的运用情感激励的方式,实现传统思政教育、现代传播方式的有效结合,充分把握“网络阵地”的有益作用,善于挖掘教职工可广泛接受的教育形式,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
  2.2 贯彻以人为本,提升工作实效
  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长阶段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的思政工作中普遍存在几大问题,主要集中于过分注重理论层次的道德灌输,将如何制定规范要点作为重点,却忽视了在教职工群体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忽视了他们的内在化需求,即“形式化”。教职工是高职院校各项管理教育工作开始的基础性力量,同样也作为人事管理的主要对象。若想使思政工作的效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高职院校应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到实际的工作之中,通过灵活有效的管理方式及载体指导教师的自主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群体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除此之外,需将传统形式上的事后思想政治工作转变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落实至人事管理的全过程之中,深入教职工群体内部,以简单的家访、谈心等形式,把握当代教职工队伍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针对其未来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力求将问题控制在初始阶段,强化思政工作的远见性、主动性。
  2.3 明确工作核心,找准切入点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需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出发,注重此层次的研究,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研究、实践以及学习平台,逐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一系列思政学习、宣传以及教育活动,通过符合高校发展理念的校园文化塑造教职工的个人品格,提升其自身修养,使之逐步形成人爱岗敬业、争先创优的良好品质;采取积极的方式促进高职院校网络空间建设,进行持续有效的改革,借助新时代的多媒体方式做好宣传工作;在思政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任课教师、相关的工作者及参与者需充分发挥自己在此方面的积极作用,率先垂范,为思政工作在人事管理中的渗透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综合而言,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教育教学新形势下,要求各高职院校能够基于实际需求,将思政工作融入到人事管理的全过程中,与院校的关键领域充分融合,推动高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敏.新时期高校人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中外企业文化,2021(02):49-50.
  [2] 武娜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研究[D].河北師范大学,2020.
  [3] 骆清.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运行机制与建设标准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0(06):28-32.
  [4] 陈文海.高等职业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其他文献
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累及神经系统而产生各种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组严重并发症。目前NP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免疫反应相关。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免疫细胞。本文总结了MG参与SLE中枢神经受累的证据,并对MG通过吞噬作用和神经毒性
文章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结合紫花苜蓿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介绍了紫花苜蓿丰产栽培技术,包括优选中性土壤,事先暴晒种子,合理控制栽培密度,适时覆膜,及时进行水肥管理及杂草去除,期望为紫花苜蓿栽培技术的改良提供参考。
为强化周丛生物富集磷的性能,采用斜生栅藻与周丛生物共培养,形成新型的具有高效富集磷能力的人工周丛生物,并探究其特征与富集磷的机制。结果表明:与原周丛生物相比,人工周丛生物7 d磷富集量由(2.26±0.14)mg·g-1显著提高到了(6.79±0.45)mg·g-1。人工周丛生物有更为复杂的表面细胞结构以及更高的三维孔隙度,从而增加了表面磷的结合位点。人工周丛生物中光合作用相关生物,特别是绿藻的相对丰度提高了177.6%,从而增加了周丛生物胞内磷的吸附;胞外聚合
垃圾焚烧发电是有效的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手段,垃圾焚烧灰渣是垃圾焚烧的产物,包括底渣(BA)和飞灰(FA)。综述分析垃圾焚烧灰渣的具体工程性质及其作为建筑材料的性能,主要包括:垃圾焚烧灰渣的基本性质;灰渣在热拌沥青(HMA)混合料中的应用;垃圾焚烧灰渣在水泥和混凝土中的应用;垃圾焚烧灰渣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摘 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责任,随着近年来教育部门加大了对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视,研究了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如何实行激励机制的问题。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实行激励机制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尤其针对高职院校。通过激励机制要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高职院校主要教育管理的对象就是教师,因此本文对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实行激励机制开展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
摘 要:近年来,医院突发事件日益多元化,除了常见的自然灾害、意外灾害等,各种医患纠纷案件也层出不穷,对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非常不利。一般情况下,自然灾害是医院很难预料或规避的,而对于意外灾害、医患纠纷等突发事件带有人为性特征,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或方法去解决。思政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也能很好地在医院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功能,应当引起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其贯彻于医院工作和管理过程始终。
利用去相关的DDK3滤波器对得克萨斯空间中心(CSR)发布的GRACE RL06月重力场模型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多项式拟合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成功提取了2004年苏门答腊M_W9.3、2010年智利M_W8.8和2011年日本东北M_W9.0三个地震事件的同震重力变化、大地水准面变化、垂线偏差变化及重力梯度变化。结果表明,3个震例的同震重力变化范围分别为-15.5~6.5μGal、-9.1~2.1μGa
在当前以人才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未来社会对每个人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更高的标准。过去这种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企业信息化发展时代下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时代要求,因此本文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分析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从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阐述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改革,以期能够促进高职公共基础类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为指导区域未来发展模式选择和农业面源污染(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ANSP)典型区域(涪陵区)风险调控,综合CLUE-S、Markov、GIS、改进的输出风险模型等模型和技术的优势,在ANSP典型区域(涪陵区)以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进行未来2020—2030年的自然发展(ND)和耕地保护(CP)两种情景下的ANSP输出风险
稳定性是生物炭发挥固碳功能的基础,探究生物炭在土壤中的降解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水稻秸秆为生物质原料,在不同炭化温度和蛭石改性条件下制得一系列生物炭,探索其稳定性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验室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蛭石改性和未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在红壤、水稻土中的短期降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水稻秸秆生物炭的碳含量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经蛭石改性后降低了20.3%~32.6%。当炭化温度从300℃升高至700℃时,生物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400℃时为最大值,700℃时为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