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程回顾]
1、引入部分。
师依次出示口算题,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在本子上。
师:同学们,你们看得懂他的意思吗?他为什么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
生8:因为5和2的最小公倍数是10,所以就把它们平均分成了10份。
师:你怎么想到找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呀?
生8:我们学过同分母分数加法,这两个分数的公分母是10,通分就可以相加了。
生6:我是先拿10个苹果,取其中的4个就是2/5、1/2就是取其中的一半,也就是5个,然后加起来是9个,就是9/10。
师: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生9:他的意思是说,4个苹果就是10个苹果的2/5,5个苹果就是10个苹果的1/2,4个苹果加5个苹果一共是9个苹果,就是10个苹果的9/10。
生7:我是先把2/5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就是4/10,再把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5就是5/10,它们在同分母的情况下相加,就是品。
师:你们听得懂吗?有什么想要跟他了解一下的?
生10:我想提个意见。这样太麻烦了,可以简单一
4、小结。
师:刚才这道题,有的同学通过画图解决,有的同学通过列算式解决,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吗?
生15:都是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再相加。
师:为什么要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呢?
生15:如果不找最小公倍数,它们(每一份的大小)就不相等。
生16:就是把它们的分母化成相同的数(分数单位相同),这样就可以相加了。
生17:我们学过同分母的加减法,现在分母不同,就要把它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对呀!这里的2/5和1/2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先把它们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相加。
师:那么,5/6-3/4等于多少?请你做做看,三个答案中哪个是正确的呢?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
……
[课后分析与思考]
据说,曾有人问爱因斯坦:“光速是什么?”爱因斯坦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不知道。”对这种可从书本上查到的知识,他从不去死记硬背。难道我们这位在相对论中。反复提到光速的举世无双的科学大师真的忘记光速了吗?当然不是!爱因斯坦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他更重视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而不是书本上可以查到的知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课堂教学不能只传授知识的外在形态。
那么,数学课堂,我们该给学生些什么呢?通过“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笔者有以下一些体会,愿与同行商榷。
一、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曾有人把我们的教学形象地用“授鱼”与“授渔”来作比喻,意指给一个人现成的鱼,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因为只有掌握了捕鱼的方法,才有吃不完的鱼。同样,在知识信息成几何级数递增的今天,知识是教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才是学生享用终生的财富。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笔者经历了三次磨课。从三次磨课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通过书本、家庭等多种渠道早已会做,但会做并不等于真正理解。从三次磨课的经历中,笔者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计算方法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学本课时,从理解算式的意义入手,从分数意义、加法意义的“源头”开始,组织学生通过画圆、线段图、实物图等方法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发现。事实证明,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思维更活跃,学习兴趣更浓郁。
二、数学课堂。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和方法是形成数学思想的基础,但数学知识不等于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没有思想作为灵魂,就成为一种机械的“操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知识、方法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
本课教学中,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就是化未知为已知,其实质就是化归思想。如何让学生经历、体验这一数学思想,是本课的又一个重要的达成目标。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自己实践、探索,通过画图、说理等方法,紧紧围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这一主线展开,并在小结中聚焦于“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进行讨论,让学生更丰富地体验到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化归思想。
三、数学课堂。让学生开展数学实践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方法方面给我们的指示。
实践操作是数学实践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形式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实践操作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实践。那些在教师统一指令下的操作,看上去整齐划一,其实都是假操作、假实践,学生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画出了各自不同的加法图,这是源于学生真实的想法与认识,渗透了学生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1、引入部分。
师依次出示口算题,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在本子上。
师:同学们,你们看得懂他的意思吗?他为什么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
生8:因为5和2的最小公倍数是10,所以就把它们平均分成了10份。
师:你怎么想到找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呀?
生8:我们学过同分母分数加法,这两个分数的公分母是10,通分就可以相加了。
生6:我是先拿10个苹果,取其中的4个就是2/5、1/2就是取其中的一半,也就是5个,然后加起来是9个,就是9/10。
师: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生9:他的意思是说,4个苹果就是10个苹果的2/5,5个苹果就是10个苹果的1/2,4个苹果加5个苹果一共是9个苹果,就是10个苹果的9/10。
生7:我是先把2/5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就是4/10,再把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5就是5/10,它们在同分母的情况下相加,就是品。
师:你们听得懂吗?有什么想要跟他了解一下的?
生10:我想提个意见。这样太麻烦了,可以简单一
4、小结。
师:刚才这道题,有的同学通过画图解决,有的同学通过列算式解决,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吗?
生15:都是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再相加。
师:为什么要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呢?
生15:如果不找最小公倍数,它们(每一份的大小)就不相等。
生16:就是把它们的分母化成相同的数(分数单位相同),这样就可以相加了。
生17:我们学过同分母的加减法,现在分母不同,就要把它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对呀!这里的2/5和1/2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先把它们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相加。
师:那么,5/6-3/4等于多少?请你做做看,三个答案中哪个是正确的呢?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
……
[课后分析与思考]
据说,曾有人问爱因斯坦:“光速是什么?”爱因斯坦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不知道。”对这种可从书本上查到的知识,他从不去死记硬背。难道我们这位在相对论中。反复提到光速的举世无双的科学大师真的忘记光速了吗?当然不是!爱因斯坦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他更重视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而不是书本上可以查到的知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课堂教学不能只传授知识的外在形态。
那么,数学课堂,我们该给学生些什么呢?通过“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笔者有以下一些体会,愿与同行商榷。
一、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曾有人把我们的教学形象地用“授鱼”与“授渔”来作比喻,意指给一个人现成的鱼,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因为只有掌握了捕鱼的方法,才有吃不完的鱼。同样,在知识信息成几何级数递增的今天,知识是教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才是学生享用终生的财富。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笔者经历了三次磨课。从三次磨课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通过书本、家庭等多种渠道早已会做,但会做并不等于真正理解。从三次磨课的经历中,笔者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计算方法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学本课时,从理解算式的意义入手,从分数意义、加法意义的“源头”开始,组织学生通过画圆、线段图、实物图等方法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发现。事实证明,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思维更活跃,学习兴趣更浓郁。
二、数学课堂。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和方法是形成数学思想的基础,但数学知识不等于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没有思想作为灵魂,就成为一种机械的“操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知识、方法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
本课教学中,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就是化未知为已知,其实质就是化归思想。如何让学生经历、体验这一数学思想,是本课的又一个重要的达成目标。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自己实践、探索,通过画图、说理等方法,紧紧围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这一主线展开,并在小结中聚焦于“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进行讨论,让学生更丰富地体验到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化归思想。
三、数学课堂。让学生开展数学实践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方法方面给我们的指示。
实践操作是数学实践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形式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实践操作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实践。那些在教师统一指令下的操作,看上去整齐划一,其实都是假操作、假实践,学生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画出了各自不同的加法图,这是源于学生真实的想法与认识,渗透了学生独到的思考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