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的央视春节晚会捧红了两个人,一个是小品演员小沈阳,另一个就是台湾的魔术师刘谦。前者让一个之前只活跃在东北舞台的二人转演员小沈阳进入全国大众的视野,其商演价码一路攀升,甚至凭借其超高人气加入名导张艺谋的最新电影作品。而后者也让一直以来都不温不火的魔术节目在春晚之后进入高潮,刘谦本人成为各大电视台争抢的热门人物。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在2009年4月初请刘谦做嘉宾,其收视份额高达8.21%,不仅在同时段全国排名第一,也创下《快乐大本营》收视的最高记录。这无疑给了各大电视台极大的刺激及鼓舞。由此,电视屏幕上的“魔术节目大战”正式拉开帷幕。各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魔术类节目,意欲在这场魔术热潮中分得一杯羹。安徽卫视2009年4月2日宣布开播《星光魔范生》,该节目前后投入2000万元,除请来刘谦的师父及国外的顶级魔术师加盟助阵外,还仿效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每期都花大价钱请来当红明星,让他们在魔术现场PK“魔法”。而湖南卫视在2009年4月6日也宣布推出《金牌魔术团》,其最大的底牌就是刘谦的加盟。此外,江苏卫视推出系列片《我的魔术猜想》,东南卫视推出《全民大魔竞》,加上央视的《魔法奇迹》,浙江卫视的《更生更有戏》的魔术专题,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魔术综艺高潮。
然而,好景不长,也不过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许多魔术类节目都相继停播。2009年6月初浙江卫视《更生更有戏》悄悄停了魔术单元,7月初《星光魔范生》及《金牌魔术团》相继叫停。截至2009年8月,在各地卫视滥播的街头魔术《魔星高照》也在屏幕上消失,只剩央视的《魔法奇迹》硕果仅存。是什么令魔术类节目如此短命、风光不再呢?
电视台急功近利,同质化竞争激烈,观众审美疲劳
提高收视率赚钱是各电视台跟风做魔术综艺类节目的根本原因。据有关数据显示,《金牌魔术团》首期节目收视率为1.79,份额占4.3%,居全国同时段收视首位。魔术节目的顶峰时期,央视的《魔法奇迹》节目一个15秒的广告价格高达11万元;湖南卫视的《金牌魔术团》凭其海量广告,收入据称超过3000万元;安徽卫视的《星光魔范生》广告时长接近14分钟,一期也能获得过百万元的收入。在利益的诱惑下,各地争先恐后地开播魔术类节目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样一窝蜂操作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魔术类节目的过度供应,节目之间自相残杀。就像超女等选秀节目一样,盲目跟风的结果便是收视的分流。
除了自制魔术类节目的自相残杀、收视分流外,电视台不分时间毫无节制的恶播,也使得魔术类节目雪上加霜。在这场魔术跟潮中,一些图省事的电视台干脆拿刘谦等其他魔术师以前的老节目(如星光卫视的《魔星高照》)反复播到泛滥成灾,一段时期内打开电视屏幕,真可谓处处可见魔术,时时可见刘谦。观众在各种魔术节目的狂轰滥炸中审美疲劳,大倒胃口。而随着观众收视热情的逐渐衰退,魔术类节目的吸金能力自然要大打折扣。《星光魔范生》当初创立的目标是要进入同时段收视前三名,但播出后始终未能拼进前五,而《全民大魔竞》的收视率也一直未进入前十。收视低迷就意味着庞大投资无法收回,加上邀请明星、国际魔术师,以及大型魔法道具等的造价,魔术节目的制作成本也越来越高,收支平衡自然受到影响,停播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魔术师说来说去就火了刘谦一人,这跟其偶像的外表及主持节目时幽默生动的个人语言风格也有关系。笔者认为,如果他能踏踏实实地去做一档节目应该更容易形成个人的特色,其艺术生命也会更长久些。但刘谦本人的急功近利也导致了其艺术生命力的过快消耗及魔术节目的早衰。
魔术揭秘类节目破解魔术的悬念,损害了魔术的神秘感
在各家电视台的魔术节目竞争中,既要抢靠热点,又要在众多同类型节目中突围,自然各有各的对策或高招。有跟平民结合的,也有走明星路线的;有靠情景取胜的,也有以街头表演实拍出奇的;还有的电视台干脆来个魔术大揭秘,通过曝光各大魔术的幕后奥秘,来彻底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其实,电视魔术揭秘并不是这次魔术热中首次出现的,早在几年前,一些电视台就做过类似的节目,但当时都激起反对声一片,甚至引起当地魔术界的声讨抗议。这次揭秘类节目的再次出现,毫无疑问跟魔术节目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关,要从一堆各式各样的魔术节目中抢占收视率,揭秘无疑是最后的一个杀手锏,既能打击对手,又能赢得收视率。
但同时,揭秘所造成的杀伤力是巨大的。首先这对整个魔术行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其实揭秘并不是完全不被允许,而是要看场合,如果只是在行业内部揭秘,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魔术师之间的良性竞争,鼓励魔术师做更多的创新,推动魔术艺术的繁荣。另外,如果只是一些简单的小魔术,只要不涉及魔术的核心秘密、专业道具,即使是在电视这种大众媒介上揭秘,也不会对魔术产生太大的损害。反而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激发观众对魔术表演的兴趣。但像某些电视台所做的在电视上大规模地破解专业魔术秘密,势必要影响整个魔术行业的生存。因为依靠手法和创意取胜的魔术节目被彻底曝光后,就无法继续反复表演,对这门艺术构成致命伤害,因此,揭秘类节目引起魔术界专业人士的担忧与抗议也属当然。如台湾魔术大师罗宾向有关部门反映的公开信等。最后迫使国家广电主管部门对魔术揭秘节目进行管制,对于已经设立的魔术节目,要求只是表演和展示,不能深入揭示魔术秘笈。
其次揭秘对电视魔术节目的打击也是致命的。魔术三分靠手法,七分靠表演。观众其实都清楚魔术是假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看呢?其魅力就在于魔术师借助一定的道具、通过其灵巧的手法与娴熟的表演,让观众无法发现他的破绽。其实,很多魔术是比较适合在电视媒体上展示的,但大规模的揭秘完全破除了魔术的神秘感与不可思议性。没有了悬念的魔术不再是魔术,而变成了一种爆笑表演,自然也降低了观众对魔术节目的期待与兴趣。因此这显然是一种饮鸩止渴、难以持续的短视做法,虽然短期内能获得关注,赢得收视效益,可伤害的是所有电视魔术节目的利益。
另外,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魔术秘密也是文化资产的一部分,是有价值的。魔术揭秘尤其是在大众媒体上公开揭秘其实是对魔术表演者知识产权的侵犯,损害了魔术师的合法权益,将魔术的文化价值贬到了谷底。
魔术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无法获得持续关注
在这场魔术热潮中兴起的各电视台的魔术节目都对收视抱有美好的期待。然而事实证明,魔术热中火的并不是魔术节目,而是偶像魔术师。各档魔术类节目的收视其实都不算理想,且不断萎缩。相关数据也显示,其观众群年龄层偏低,并非广告商青睐的受众群,争取不到预期广告收益,才是各档魔术类节目相继下马的真正原因。由此证明,与唱歌、舞蹈等大众艺术相比,魔术还是属于小众的艺术,无法获得广泛的持续关注。
首先,魔术强调现场感。无论是舞台魔术、宴会魔术还是街头魔术,它都特别强调现场感,强调当下观众的参与感和表演的瞬时性。跟戏剧一样,它是小众的,它的最佳演出场所是剧场。亲临现场观看魔术表演,观众的参与感和紧张刺激的程度都是电视节目无法相比的。再加上电视魔术节目少有直播,一般都是先期拍摄制作后再播出,难免会让观众怀疑其表演的真实性。
其次,魔术强调距离感(近景魔术除外)。魔术作为一种品位艺术,跟其他高雅艺术有一种共性,即强调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所谓距离产生美,因神秘、悬疑而产生的魔术魅力需要一定的距离来维持,它经不起高密集式的播出。而且不是每种魔术都适合在电视媒体上展现,曾在多个电视台狂轰滥炸的街头魔术秀一定程度上消磨了观众对魔术品位的期待与兴趣,将高雅的艺术变成了一种街头把戏,从而降低了人们对魔术艺术的尊重。
结语
综上所述,一窝蜂而起的电视魔术类节目,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走不远、走不久的。但并不是说电视魔术节目没有做点,国际魔术大师场场爆满的中国巡演演出,以及电视转播的收视率都说明,好的魔术类节目大有市场。正如笔者前面所说,魔术节目观赏性强,具有很大的悬念兼趣味性,有的节目通过艺术化、情境化的设计,是很适合电视节目的形式来展现的,关键在于节目走什么路线。大浪淘沙,留到最后的才是胜者,只有走精品路线、保持创新、保持适当距离、做出特色与品牌,才能在固定收视群体的基础上不断辐射周边受众,赢得收视率。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编校:赵 亮
然而,好景不长,也不过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许多魔术类节目都相继停播。2009年6月初浙江卫视《更生更有戏》悄悄停了魔术单元,7月初《星光魔范生》及《金牌魔术团》相继叫停。截至2009年8月,在各地卫视滥播的街头魔术《魔星高照》也在屏幕上消失,只剩央视的《魔法奇迹》硕果仅存。是什么令魔术类节目如此短命、风光不再呢?
电视台急功近利,同质化竞争激烈,观众审美疲劳
提高收视率赚钱是各电视台跟风做魔术综艺类节目的根本原因。据有关数据显示,《金牌魔术团》首期节目收视率为1.79,份额占4.3%,居全国同时段收视首位。魔术节目的顶峰时期,央视的《魔法奇迹》节目一个15秒的广告价格高达11万元;湖南卫视的《金牌魔术团》凭其海量广告,收入据称超过3000万元;安徽卫视的《星光魔范生》广告时长接近14分钟,一期也能获得过百万元的收入。在利益的诱惑下,各地争先恐后地开播魔术类节目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样一窝蜂操作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魔术类节目的过度供应,节目之间自相残杀。就像超女等选秀节目一样,盲目跟风的结果便是收视的分流。
除了自制魔术类节目的自相残杀、收视分流外,电视台不分时间毫无节制的恶播,也使得魔术类节目雪上加霜。在这场魔术跟潮中,一些图省事的电视台干脆拿刘谦等其他魔术师以前的老节目(如星光卫视的《魔星高照》)反复播到泛滥成灾,一段时期内打开电视屏幕,真可谓处处可见魔术,时时可见刘谦。观众在各种魔术节目的狂轰滥炸中审美疲劳,大倒胃口。而随着观众收视热情的逐渐衰退,魔术类节目的吸金能力自然要大打折扣。《星光魔范生》当初创立的目标是要进入同时段收视前三名,但播出后始终未能拼进前五,而《全民大魔竞》的收视率也一直未进入前十。收视低迷就意味着庞大投资无法收回,加上邀请明星、国际魔术师,以及大型魔法道具等的造价,魔术节目的制作成本也越来越高,收支平衡自然受到影响,停播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魔术师说来说去就火了刘谦一人,这跟其偶像的外表及主持节目时幽默生动的个人语言风格也有关系。笔者认为,如果他能踏踏实实地去做一档节目应该更容易形成个人的特色,其艺术生命也会更长久些。但刘谦本人的急功近利也导致了其艺术生命力的过快消耗及魔术节目的早衰。
魔术揭秘类节目破解魔术的悬念,损害了魔术的神秘感
在各家电视台的魔术节目竞争中,既要抢靠热点,又要在众多同类型节目中突围,自然各有各的对策或高招。有跟平民结合的,也有走明星路线的;有靠情景取胜的,也有以街头表演实拍出奇的;还有的电视台干脆来个魔术大揭秘,通过曝光各大魔术的幕后奥秘,来彻底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其实,电视魔术揭秘并不是这次魔术热中首次出现的,早在几年前,一些电视台就做过类似的节目,但当时都激起反对声一片,甚至引起当地魔术界的声讨抗议。这次揭秘类节目的再次出现,毫无疑问跟魔术节目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关,要从一堆各式各样的魔术节目中抢占收视率,揭秘无疑是最后的一个杀手锏,既能打击对手,又能赢得收视率。
但同时,揭秘所造成的杀伤力是巨大的。首先这对整个魔术行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其实揭秘并不是完全不被允许,而是要看场合,如果只是在行业内部揭秘,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魔术师之间的良性竞争,鼓励魔术师做更多的创新,推动魔术艺术的繁荣。另外,如果只是一些简单的小魔术,只要不涉及魔术的核心秘密、专业道具,即使是在电视这种大众媒介上揭秘,也不会对魔术产生太大的损害。反而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激发观众对魔术表演的兴趣。但像某些电视台所做的在电视上大规模地破解专业魔术秘密,势必要影响整个魔术行业的生存。因为依靠手法和创意取胜的魔术节目被彻底曝光后,就无法继续反复表演,对这门艺术构成致命伤害,因此,揭秘类节目引起魔术界专业人士的担忧与抗议也属当然。如台湾魔术大师罗宾向有关部门反映的公开信等。最后迫使国家广电主管部门对魔术揭秘节目进行管制,对于已经设立的魔术节目,要求只是表演和展示,不能深入揭示魔术秘笈。
其次揭秘对电视魔术节目的打击也是致命的。魔术三分靠手法,七分靠表演。观众其实都清楚魔术是假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看呢?其魅力就在于魔术师借助一定的道具、通过其灵巧的手法与娴熟的表演,让观众无法发现他的破绽。其实,很多魔术是比较适合在电视媒体上展示的,但大规模的揭秘完全破除了魔术的神秘感与不可思议性。没有了悬念的魔术不再是魔术,而变成了一种爆笑表演,自然也降低了观众对魔术节目的期待与兴趣。因此这显然是一种饮鸩止渴、难以持续的短视做法,虽然短期内能获得关注,赢得收视效益,可伤害的是所有电视魔术节目的利益。
另外,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魔术秘密也是文化资产的一部分,是有价值的。魔术揭秘尤其是在大众媒体上公开揭秘其实是对魔术表演者知识产权的侵犯,损害了魔术师的合法权益,将魔术的文化价值贬到了谷底。
魔术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无法获得持续关注
在这场魔术热潮中兴起的各电视台的魔术节目都对收视抱有美好的期待。然而事实证明,魔术热中火的并不是魔术节目,而是偶像魔术师。各档魔术类节目的收视其实都不算理想,且不断萎缩。相关数据也显示,其观众群年龄层偏低,并非广告商青睐的受众群,争取不到预期广告收益,才是各档魔术类节目相继下马的真正原因。由此证明,与唱歌、舞蹈等大众艺术相比,魔术还是属于小众的艺术,无法获得广泛的持续关注。
首先,魔术强调现场感。无论是舞台魔术、宴会魔术还是街头魔术,它都特别强调现场感,强调当下观众的参与感和表演的瞬时性。跟戏剧一样,它是小众的,它的最佳演出场所是剧场。亲临现场观看魔术表演,观众的参与感和紧张刺激的程度都是电视节目无法相比的。再加上电视魔术节目少有直播,一般都是先期拍摄制作后再播出,难免会让观众怀疑其表演的真实性。
其次,魔术强调距离感(近景魔术除外)。魔术作为一种品位艺术,跟其他高雅艺术有一种共性,即强调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所谓距离产生美,因神秘、悬疑而产生的魔术魅力需要一定的距离来维持,它经不起高密集式的播出。而且不是每种魔术都适合在电视媒体上展现,曾在多个电视台狂轰滥炸的街头魔术秀一定程度上消磨了观众对魔术品位的期待与兴趣,将高雅的艺术变成了一种街头把戏,从而降低了人们对魔术艺术的尊重。
结语
综上所述,一窝蜂而起的电视魔术类节目,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走不远、走不久的。但并不是说电视魔术节目没有做点,国际魔术大师场场爆满的中国巡演演出,以及电视转播的收视率都说明,好的魔术类节目大有市场。正如笔者前面所说,魔术节目观赏性强,具有很大的悬念兼趣味性,有的节目通过艺术化、情境化的设计,是很适合电视节目的形式来展现的,关键在于节目走什么路线。大浪淘沙,留到最后的才是胜者,只有走精品路线、保持创新、保持适当距离、做出特色与品牌,才能在固定收视群体的基础上不断辐射周边受众,赢得收视率。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