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校外活动的社会化倾向及引导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1361564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索中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变化的轨迹,今年上半年,笔者就中学生校外活动的情况,对本市十多个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学生的校外活动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大变化是已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社会化的特征。中学生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个性,学习社会经验,遵守社会规范,扮演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生活,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虽然中学生的社会化并未完全定型,但其趋势是明显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中学生校外活动社会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1.理想逐渐与实际靠近。中学生的校外活动较以前更重个人因素,大多是从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校外活动的内容、场所,并把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当作重要的任务,主体性比较明显,初步摆脱了成人的控制。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升学、就业等与他们有切身利益关系的问题,忌谈较高而又与社会现实较远的政治理论,思想逐渐与实际靠近。主体意识得到增强的一大标志是差异性进一步扩大,校外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一哄而上的现象是很少见的。
  2.定位比较明确。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眼里,自己的角色毕竟是学生,读好书,考上理想大学是奋斗目标。于是,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父母也有道不完,说不尽的话,一切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考上理想大学。虽然考上理想大学的目的、动机各不相同,但中学生对自己在社会与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比以往认识更清楚了,大多能认识到学习是自己角色的必然要求,离开了学习自身的角色就无法实现。因此,他们校外活动的内容虽呈多样化的特色,但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并未发生动摇,这并不完全是外界压力所致,也包含了中学生的主体自觉。
  3.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识。时下,中学生的视野已越来越广,已不再局限于学校、家庭,而是注意到了社会的发展,并力求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识。他们反感中学所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据笔者的问卷调查,63.7%的学生对目前学校教育不满,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差距造成了不少学生的困惑。于是,不少学生学习劲头、动力不足,渴望早日跨进社会,在社会的大潮中锻炼、完善自我,而校外活动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在校外活动中,他们广泛地接触各种信息,颇有从“书生型”向“社会实践型”转变的趋势。
  4.成人化社会行为开始出现。中学生校外活动社会化倾向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已经走上了社会,其广度、深度都是以前无法比拟的。一是校外活动出现了高消费,讲时髦、讲排场的倾向,吃、住、穿、行都具有成人化的色彩,与他们的身份不相称。二是人际交往的成人化,具有一定的功利的成份,请同学帮忙要送礼,出于个人利益也舍得花钱。三是打工者已经出现。比如上街卖报,代看地摊,帮父母看店,少数学生则开始了创业。四是知识学习的生活化。比如,学习洗衣、烹饪、缝纫、做饭、装饰等等。
  
  二、 中学生校外活动社会化的几个特征
  
  1.成才意识得到了增强。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重个人的发展、成才,中学生也不例外,从所见所闻中已经初步知道发展、成才的重要性,他们渴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能够出人头地,因而,在校外活动中都会考虑自己的未来,将个人的发展摆在第一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他们在校外活动中所做的一切都自认为有价值,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不少同学将考取重点大学作为成才的标志。
  2.需要丰富。中学生需要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有质的区别性,中学生的需要是丰富多彩的,有渴求知识的需要,升学、就业的需要,培养能力的需要,渴望友谊和爱情的需要,进取成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娱乐的需要等等,体现出丰富多彩性;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中学生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差别也很大,正因需要存在差异性,导致了其校外活动的多样化,但由于中学生毕竟是学生,学习对他们来讲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因此其他的活动一般都会让位于学习。
  3.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中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是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一代,对新生事物和流行的现象更是积极吸纳、主动接近及率先模仿,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学校内单调乏味的生活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由此极大地吸引了中学生,并推动了他们的社会化。另一方面,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看,解决自身的升学,就业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实际,也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大课题,当然,由于上大学,尤其是上重点大学总归是一部分人,其他的学生则面临着其他出路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学生社会化的心情就更为迫切。
  4.同龄群体及大众传媒是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最重要因素。对中学生来讲,同龄群体给以他们的社会化影响远高于父母、学校教师的影响,同龄群体的交往正日益成为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曾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对社会基本原则和社会游戏规则的把握,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不是由传统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来完成。足见,大众传媒对中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5.身心发展不成熟又决定了中学生社会化的不成熟。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半成人半小孩”的阶段,身心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又未完全成熟。因此,他们的社会化很难谈得上真正成熟。一种情况是社会化不足,表现在一部分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滞后,在自我定位上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人际交往上表现的过于敏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另一种情况是社会化过度,即心理发展水平超出了其所处年龄阶段所要求的水平,这其中又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少年老成,二是唯他人和社会是从,忽略、丧失了个性。
  
  三、 针对中学生校外活动社会化倾向应采取的引导措施
  
  时下,中学生的校外活动实际上是处在一种放任的地步,在不少同志眼里,加强中学生的校内教育是对的,而对学生的校外活动则重视不够,以为只要不出事就行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我们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教师的头脑,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对学生校外活动出现的积极因素,予以肯定,而对中学生校外活动出现的消极因素则要坚决地制止。
  1.加强中学生的角色意识教育。不同时代,青年社会责任的内容不同,在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的社会责任是拯救祖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是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党和人民对青年寄予了莫大的希望。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青年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青年去奋斗。中学生的社会化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角色,否则,其社会化就会失去方向。为此,我们应加强中学生的角色意识教育,使其明确自身的角色,尤其要引导中学生努力学好知识,增强才干,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打下基础。
  2.用教师优秀的品德来影响中学生社会化。通过榜样来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为他们提供他们愿意模仿的行为模式,这可以推动中学生对一定行为方式的掌握。当然,中学生并非模仿他们看到的任何一个行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来影响中学生的社会化是一个好方法,我们尤其要发挥教师优秀道德情感的作用,因为教师优秀的道德情感对中学生的社会情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别林斯基说: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对学生爱得有多深,责任心就有多强,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可使中学生受到感染、感动、感化,这将有利于其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这可确保其社会化的正确进行。
  3.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管理体制。我们应树立全员育人的观点,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文章,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校外业余时间的教育管理综合起来,将校外活动时间开辟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又一个育人领域。必须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学校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建立中学生校外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学生校外活动的领导。我们要大力优化社会环境,提供中学生校外活动的优良环境。校外教育机构包括少年宫,青年宫,文化宫,图书馆,博物馆。他们负有为开展多种校外活动提供物质条件,以及帮助学校开展校外活动的责任。家庭在指导学生的校外活动中也是有自己优势的,只是家庭教育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重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强化学生的成才意识。残酷的社会竞争要求中学生社会化关注点应落在提高自身素质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时间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机遇,也为社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天地。俗话说得好,“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校外活动可起到校内课堂学习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外活动为中学生的成才服务。然而,从中学生现状来看,假如我们把学生校外活动的时间分为有益时间和无益时间,有益时间即中学生在校外自由时间放在有益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活动上,无益时间即学生把校外自由时间放在无益于,甚至是有害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活动上,中学生校外活动的有益时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学生疏于管理,使中学生的校外活动放任自由。实际上,没有规则不成方圆,中学生的社会化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作用下才能完成。为此,我们要注重中学生的规则教育,加强对中学生校外活动的考核,使之走上健康的轨迹。
  5.正确处理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社会化与个性化协调统一是中学教育的理想境界,我们不能无视中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以超过他们年龄层次的行为标准来要求他们的言行,从而导致他们心理过度社会化。俄罗斯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认为“跨越成年时期而进入老年时期的青年人,就像年迈老朽要装青年人一样,是令人生厌的,任何事物只有本身和谐,自身相称时,才显得美好、优雅。凡事各有其序。勉强的、过早成熟的儿童是精神上的畸形儿。任何过早的成熟都不啻是对童真的破坏。”假如中学生的个性化无法实现,其社会化是很难真正实现的。因此,我们应尊重中学生的选择,注重其自主性意识的培养。要创造有利其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教师盲目的包办他们的校外活动是不行的。
  6.加速培养学生校外活动的骨干力量。从中学生校外活动的现状来看,他们的校外活动往往以非正式群体的形式出现,在群体中往往会出现所谓“领袖人物”,这些“领袖人物”自发形成并在整个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威信,而中学生校外活动的状况受这些“领袖人物”的影响极大,“领袖人物”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中学生校外活动的性质与好坏。因此,提高其素质是优化中学生校外活动的重要方法,必须加强对“领袖人物”的教育引导工作,致力于其素质的提高,这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学生校外活动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社会化的科学进行。
  (责任编辑孙晓雯)
其他文献
<正> 激光技术这门高新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地应用在许多领域中,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激光技术的新用途,以便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实施,规范化管理成为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1]。从这个角度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应该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谋求创新和发展。基于这种理解,我校提出了精致、特色、校本管理的理念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 精致、特色、校本管理的内涵    所谓精致、特色、校本管理就是精致管理、特色管理和校本管理思想的有机统一。也可以说,其理念是紧密围绕三个关键词所展开:精致、特色、校本。其中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新性。数学作为高中必修学科,具有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养成学生理性、客观、严谨的认知及思考的重要作用。基
语文素养是小学阶段学生们必须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和能力,是通过对语文课程学习知识学习与感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能力以及思想情感。本文将针对提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教师任用制度正逐步转变为教师聘任制。学校在实施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与被聘任教师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而引发的法律纠纷日渐增多。如何理解教师聘任纠纷的法律性质,并更好地适用法律解决此类争议,从而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是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本文仅研究作为事业单位的公立学校与教师聘任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 教师聘任纠纷的法律适用:立法的滞
采用64位SGI Altix平台让多种石油地学(Petreleum Geoscience)软件运行效果达到最佳,用户可以获得更快、更精确、更划算的能源勘探.
<正>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带动了兵器的革新和进步,于是各种尖端高技术兵器相继出现。那么,气象条件对兵器的影响是不是无足轻重呢?事实并非如此。气象对常规兵器的影响
<正> 水下计算机德国克劳斯&#183;萨特勒公司生产出的这种计算机使潜水员有可能在水下就把获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不必浮出水面,从而节省了时间和金钱。这种计算机的体积为15&
<正> 据中国红十字会统计,我国是白血病的高发区,每年有4万多人死于白血病。在他们中35岁以下的人占大多数,其中50%以上是少年儿童,他们需要骨髓移植。而这4万多人仅仅只是每
本文把健康人生与阅读联系起来进行论证,其目的是把阅读当成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功利性阅读、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浅阅读进行提升,与知识信息对阅读流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