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质疑十五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问题式”教学,恰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质疑十五问(一篇五问,一段五问,一句五问)是教师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完成“三维”目标,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是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
  钱梦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语文教育思想给我们有很大启发。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呢?“问题式教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下面,我谈谈自己多年来运用质疑十五问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如何实施“一篇五问”
  对于一篇文章的阅读,由于内容多,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是很大的,如何设计既有角度,又有深度的一篇五个问题?
  比如《故乡》一文。
  一问:文章作者和题材。
  让学生查阅资料,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即作者与小说题材知识,以及作品外延,等等。
  二问:文章出处和背景。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所处社会环境及写作目的,即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小说,并培养主动查阅资料的能力,从整体上了解作品内涵。
  三问:作者写什么。
  学生讨论,从文中找主题句或者哲理句,直接感悟作品的精髓。
  《故乡》通过故乡人、景、情的变化,启发人们要寻找新出路,创造新生活,而创造出新的美好生活,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代的勇于实践。
  四问:作者怎样写。
  《故乡》通过20年前后故乡的变化,农民代表闰土的变化,小商人代表杨二嫂的变化等对照,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来结构全文,全文满含悲凉之情。要让学生用心体会小说要素,尤其是人物性格的把握,来解读小说的表现技巧,参透作品的真实内涵,体会人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是让我们品味人生及学习作品的终极目标。
  《故乡》描述了20年前后的故乡变化,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关注,要让人们过上好的生活,农村的出路关键是要解决农民的问题,这就是对民生的关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是多么重要。
  一篇五问,是从文章的作者和体裁、文章的出处和背景、写作意图及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五个大方面,设计出五个质疑探究问题。通过五个问题的质疑探究,学生能够了解作者作品及体裁,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价。
  编入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经典名作往往蕴涵着作者强烈、深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可以是多角度的,但课堂教学对时空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如果教师想引导学生面面俱到地阅读,其结果将处处不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要避免烦琐化,突出重点。这也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总目标,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到胸有成竹,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要确立整体观下的重点突破目标,选择最佳的“切入口”,以点带面、化繁为简,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空间中养成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如何设置一段五问
  例如《故乡》一文中“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一段。
  1.找出本段重点词句。
  2.语句之间有何联系?
  3.本段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4.谁能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5.谁能说说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一段五问:从重点词与句、语句之间的联系,语法修辞,本段写什么,层次层意等五个方面加以设疑质问。通过师生讨论探究,学生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做到: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抽象内容能加以阐述,含蓄的语句能加以理解;归纳层意段意,理解其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在语段阅读教学中,巧设五问式,即让学生明确主要写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重点(详写)是什么,疑点是什么,最终明白了什么,可激发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如何设置一句五问
  对于一句话的分析,并不简单易行,有的语句含义深刻,需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句所处的语境来进行分析阐述,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适当点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例如《故乡》一文中:“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便成了路。”
  1.找出句中的关键词语。
  2.此句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3.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此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5.此句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一句五问:从句式、重点词语、修辞手法、语句的含义与表达作用等方面设置五个问题,进行讨论归纳。学生抓议论、抒情句与名言警句,联系语境、生活实际、时代背景、作家的思想状况等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因为这些语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通过实验和研究得出结论:学习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学习者不断摸索和不断改造自己的方法。阅读兴趣是指学生对阅读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只有参与者积极主动地探讨,阅读能力才能有长足的长进。语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有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才能练就,没有一种能力不是通过反复磨练而获得的。
  学生经过多次训练后,都能掌握质疑十五问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都能设置问题,并自觉地运用到各种文体的阅读中,有效地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经过多年教育教学的对比总结,并不断汲取名家教育教学成果,和连续几年的教学对照,我发现没使用此法的班级和实施此法的班级对比,效果迥然不同,乃至走上高等学府,他们的学习兴趣、习惯全然迥异。
其他文献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近几年来,流行称谓语“美女”似乎大行其道,在多数社会交际场合都可以寻觅到其踪迹,大有取代“小姐”“女士”等传统女性称谓语的势头。本文试对“美女”称谓语流行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一些语言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分析。  一、“美女”称呼语流行的表现  “美女”在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指“美丽的女人”。《墨子·公孟》曰:“譬若美女。处而不出,入争求
摘 要: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而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关键词: 辩证 可译性 不可译性    一、引言  虽然关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这个问题早在十九世纪洪堡(Wilhelm eon Humboldt,1767-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中共永春县委党史办在永春县达埔乡召开座谈会,邀请“二战”和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安南永德”边区坚持革命斗争的老同志讨论两位烈士的传记文稿,缅怀两位
提高认识,健全双老组织过去,我站工会对做好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工作,认识不高,总认为:年老退休是规律,经济上有国家照顾,不需要人管,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工会还应该做“双老
摘 要: 翻译是传递信息的跨语言交际,而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同时扮演了读者和交际者两个角色,翻译的过程就是推理和寻找关联的过程。本文作者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论述翻译中的关联推理,意在提升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运用关联理论的意识,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 翻译 推理 关联理论    在翻译的过程
摘 要: 本文研究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族声乐经典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以便更深刻细致地分析研究八十年代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民族声乐结构、内容、风格的影响。作者通过研究更加系统地整理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所产生的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在整理的同时通过分析每一首经典作品,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在文化交流中海外的音乐对中国民族声乐所产生的
2008年初,我省农村广电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开始在武义、龙游、青田三县开始实施,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这项惠及农村困难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达到预期目标。2009年7月16
3盘式制动器 盘式制动器是70年代以来应用到矿井提升机上的一种新型制动器,它用碟形弹簧作制动力源,反应速度快,结构紧凑,闸的副数可按需要灵活增减。我国目前生产的提升机全部采用
摘 要: 作为《圣经》的两大组成部分,《旧约》和《新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时代特征和地域背景的影响,两者在思想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旧约》的民族性与《新约》的普世性之间的区别。通过比较《旧约》和《新约》的思想差异,我们可以理清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脉络,把握基督教思想的内核。  关键词: 《旧约》 《新约》 思想差异    基督教作为三大宗教之一,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影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实质、影响等方面的认识加以表述,以求教于同行,帮助师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启蒙运动。  关键词: 启蒙运动 原因 实质 影响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指“光明”。“启”即“启发、启迪”的意思,“蒙”即“蒙昧”。启蒙即启发群众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会。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