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职卫生学校教师都是在自我摸索中开展授课活动,靠着自我感觉来认知教学大纲、认知学情、制作教案和课件、讲授课程,认为教师只要具备讲课的能力就可以,缺乏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效果的有效及时反馈以及科学实时的教学反思。事实上,中职卫校教师不仅应具备普通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同时应有培养发掘学生潜能,赏识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和善待学生,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坚定信念等特殊的能力素养,更应该具备根据中职卫校学生学习接受能力和医学课程特点制定中职卫校特色的教学计划和方法的能力。
一、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
中职卫生学校是指从事中等卫生健康职业教育的学校,课程设置包括护理、药剂、助产等专业,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学制三年,学生畢业获得中专学历。
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特质,其内容包括师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等。
二、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中职卫生学校学制三年,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生源不佳成为中职卫生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中职卫生学校教师多来源于医科类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专业素养先天不足,面对学习力、理解力都较差的中职学生,又缺乏持续提升专业素养的动力,课前“想当然”,课中“跟着感觉走”,课后“甩手掌柜”,长期以往,中职卫生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徘徊不前甚至略有退步。综合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较少结合学情开展教学设计。
教师们缺乏定期的实地调研,不清楚社会对中职卫生学校毕业的学生的基本素养、基本能力的要求,也不研究学生的这些素养和能力提升的方法和路径,没有系统性、结构性地理解医学学科教育规律,不清楚作为中职卫生人才的培养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养。教师们要么是按照医科大学的教育模式来开展日常教学工作,要么是干脆放任学生,能理解多少算多少,没有真正琢磨相应的教学规律和方法。
2.怠惰情绪显现,实践精神不足。
刚入职的中职卫生学校教师态度端正,积极学习、认真反思,但苦于没有标准的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只能结合自己的求学成长经历和现有的教学情况来自我揣摩。等到教龄略长,就缺乏了继续改变、求新的教学态度和意愿,通常是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套教学方法长期使用,鲜做调整。
另一方面,中职卫生学校教师长期脱离临床实践和社会实践,知识更新较慢,给学生讲授的知识技能和实际情况脱节。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不足,综合教学素养欠缺。
3.缺乏持续提升的动力。
没有升学压力、没有就业压力、也没有社会舆论压力的中职卫生学校,在教师培养和考核方面也缺乏倒逼机制,对教师没有要求、没有考核、没有帮助、没有激励。中职卫生学校教师在“学校无考核、学生无评价”的长期松懈管理之下,缺乏“育才”带来的成就感,也缺乏“自我成长”的危机感,造成了专业素养综合水平不足的现状。
三、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因素
结合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呈现出来的现状,对照分析,可以发现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几大影响因素:
1.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先天不足。
中职卫生学校教师多来源于医科类大学和综合型大学,都是非师范生,因此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扎实,对学情的感悟和领会不深刻,在教学方法缺乏模式套路。中职卫校教师缺乏知识拓展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教育理论素养,不能形成具有中职卫校特色的教育理论框架。
2.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实践性差,教学反思不足。
专业实践是指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之后,将其运用于专业实践的过程。临床专业课教师在大学毕业后基本脱离临床一线,对于患者的患病机理没有形成深刻准确的基本认知,对于常规的诊疗手段和方法缺乏实地的定量研究,因此,其专业素养大打折扣,所讲授的课程也在较大程度上与实践脱节。专业基础课教师由于学校设施设备落后的局限性也导致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长期徘徊不前,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文化课教师对时事政治或社会发展趋势不敏感,其所讲授的课程也因此失去了现实指导意义,没有起到“德育教化”的作用。
3.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动力不足,机制不健全。
教师专业素养包括师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心理素养,这些专业素养有赖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自我提升的意愿以及学校提供的机制。如果能够树立一套系统的有效机制,就可以有效激励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例如,针对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提供系统性的培训方案;在学校内和学校间开展长期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校内开展学科组会、教研室会、学科组长会;在校内以“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等形式形成榜样示范效应;结合职称、职级、职等设计相应的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并定期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教师给与薪酬晋级、奖金优先分配、评优评先等激励,从而形成“你超我赶”的活跃局面,以全面提升中职卫生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既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成长内驱力,也需要学校在机制上做好设计安排工作,方能形成长效机制。
一、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
中职卫生学校是指从事中等卫生健康职业教育的学校,课程设置包括护理、药剂、助产等专业,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学制三年,学生畢业获得中专学历。
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特质,其内容包括师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等。
二、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中职卫生学校学制三年,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生源不佳成为中职卫生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中职卫生学校教师多来源于医科类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专业素养先天不足,面对学习力、理解力都较差的中职学生,又缺乏持续提升专业素养的动力,课前“想当然”,课中“跟着感觉走”,课后“甩手掌柜”,长期以往,中职卫生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徘徊不前甚至略有退步。综合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较少结合学情开展教学设计。
教师们缺乏定期的实地调研,不清楚社会对中职卫生学校毕业的学生的基本素养、基本能力的要求,也不研究学生的这些素养和能力提升的方法和路径,没有系统性、结构性地理解医学学科教育规律,不清楚作为中职卫生人才的培养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养。教师们要么是按照医科大学的教育模式来开展日常教学工作,要么是干脆放任学生,能理解多少算多少,没有真正琢磨相应的教学规律和方法。
2.怠惰情绪显现,实践精神不足。
刚入职的中职卫生学校教师态度端正,积极学习、认真反思,但苦于没有标准的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只能结合自己的求学成长经历和现有的教学情况来自我揣摩。等到教龄略长,就缺乏了继续改变、求新的教学态度和意愿,通常是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套教学方法长期使用,鲜做调整。
另一方面,中职卫生学校教师长期脱离临床实践和社会实践,知识更新较慢,给学生讲授的知识技能和实际情况脱节。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不足,综合教学素养欠缺。
3.缺乏持续提升的动力。
没有升学压力、没有就业压力、也没有社会舆论压力的中职卫生学校,在教师培养和考核方面也缺乏倒逼机制,对教师没有要求、没有考核、没有帮助、没有激励。中职卫生学校教师在“学校无考核、学生无评价”的长期松懈管理之下,缺乏“育才”带来的成就感,也缺乏“自我成长”的危机感,造成了专业素养综合水平不足的现状。
三、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因素
结合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呈现出来的现状,对照分析,可以发现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几大影响因素:
1.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先天不足。
中职卫生学校教师多来源于医科类大学和综合型大学,都是非师范生,因此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扎实,对学情的感悟和领会不深刻,在教学方法缺乏模式套路。中职卫校教师缺乏知识拓展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教育理论素养,不能形成具有中职卫校特色的教育理论框架。
2.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实践性差,教学反思不足。
专业实践是指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之后,将其运用于专业实践的过程。临床专业课教师在大学毕业后基本脱离临床一线,对于患者的患病机理没有形成深刻准确的基本认知,对于常规的诊疗手段和方法缺乏实地的定量研究,因此,其专业素养大打折扣,所讲授的课程也在较大程度上与实践脱节。专业基础课教师由于学校设施设备落后的局限性也导致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长期徘徊不前,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文化课教师对时事政治或社会发展趋势不敏感,其所讲授的课程也因此失去了现实指导意义,没有起到“德育教化”的作用。
3.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动力不足,机制不健全。
教师专业素养包括师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心理素养,这些专业素养有赖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自我提升的意愿以及学校提供的机制。如果能够树立一套系统的有效机制,就可以有效激励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例如,针对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提供系统性的培训方案;在学校内和学校间开展长期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校内开展学科组会、教研室会、学科组长会;在校内以“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等形式形成榜样示范效应;结合职称、职级、职等设计相应的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并定期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教师给与薪酬晋级、奖金优先分配、评优评先等激励,从而形成“你超我赶”的活跃局面,以全面提升中职卫生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中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既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成长内驱力,也需要学校在机制上做好设计安排工作,方能形成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