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chen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管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合适的、恰当的切入点,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所谓切入点指的就是突破口,是教师开始分析文本的入口,也可以是学生分析文本的入口。这个突破口是把课文的知识点和重难点集中为能够贯穿主线的一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扩展阅读思维,最终达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找到文本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呢?
  一、通过标题找文眼切入
  文本的标题是作者精心琢磨而成的,大部分题目都是文本的精妙体现,我们从文章的题目就可以发现文章的中心,题目通过直白或含蓄的表达来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从内心深处迸发出阅读的兴趣。正所谓:泉眼找准了,凿下去便会有清泉喷涌。同理,文眼抓准了,读下去自然会有激情勃发。因此,从文本的题目入手就可以抓住文本的关键所在。
  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文本中,我们就可以直接把文本的标题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可以围绕文章标题设计,为何荆轲要刺秦王,刺杀的过程是怎样的,最后荆轲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荆轲和秦王分别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等。我们可以在上课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通过这几个提问,一步步推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二、通过关节抓主旨切入
  所谓关节就是文本的关键和要害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来进行分析。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殊色彩,著名作家的作品更离不开社会背景,所以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缘由进行分析,特别要对文本中交代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与作者在相同的境遇中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对话,探知作者的内心情感。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对于景物描写,我们可以通过文字进行认知,但是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还需要深入到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中。在文本的讲解中要先从1927年的社会大背景和朱自清当时所处的状况来分析,通过对不同景物描写的阅读可以理解什么是“景语即情语”,进而体会作者在享受静谧的月色时还是会激荡起淡淡的忧伤,作者想办法去解脱但是又无助的苦闷心情。
  从文本的文眼入手来进行分析也是有效的手段,文眼起到点睛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它可以牵引全篇,贯穿在文本之中,在文本中出现的形式是重要的词、句等。如《故都的秋》的文眼即“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教师在设问的时候可以围绕文眼进行设问,可以问清、静、悲是怎样体现的?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情和景如何在文章中得以统一?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索。通过这样的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与理解感知。
  三、通过情境设置切入
  在文本中寻找关键点是考试考查的重点,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渗透这一训练。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很多学生都有“为什么这个人被装在套子里”的疑问,根据这一疑问,教师可以成立几个不同 的“侦探小队”,然后在课堂上让小队的“探长”来分析“案情”,借助全部学生的综合力量给这个疑问找到答案。利用具体的情景对文章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们在创设情景时要注意,同一情景要贯穿整个课堂,保持学生亢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四、通过文本主题找内涵切入
  文本的主题是文本主旨,在开始阅读之前就要向学生提出,让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但是不能偏离主体价值观。以文本的主题为切入点,可以让学生迅速地围绕主题进行阅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如在《边城》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前把沈从文的一段话展示给学生:“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一个“美”字就是整个文本的主题,根据这一主题,教师也可以设置相关问题:“美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美在文本中的含义是一致的吗?”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寻找答案。
  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切入点,同一类型的文章的切入点也是不同的。只要找到最敏感、最恰当的切入点就可以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对整篇文章进行分解,一气呵成,干净利索。教师给予学生这样一个支点,学生就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走向知识的海洋。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一个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只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与作者对话的话匣子就打开了。那么,无论是哪种切入方式,最终都要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所以采用的各种手段都必须紧紧贴合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出发开启智慧,激发兴趣,陶冶情操,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主体素养进行培养。由于语文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这一学科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写作教学始终在语文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的作文教学仍旧以模仿与习得的写作方式为主,但是,此种写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这种模式不仅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意识,而且也忽视了对写作过程的把握以及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基于此,笔者谈谈过程写作法的基本流程和运用,以
期刊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与本土固有文化融为一体,逐渐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灿烂佛教文化。
我的朋友坚是一位钱币和邮票收藏家,藏品十分丰富,一箱箱、一册册堆满整个储物室.别人集邮多是一枚一枚或一套一套地收集,而他却是一版张一版张地收藏,且品种多样,类别繁多.
1966年,我开始收藏邮票。1974年参加工作后,我不吸烟,也少饮酒,用零花钱买了些邮票。集邮的时间前后大约有13年,牺牲了许多时间和其他爱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今的“文化大革命”邮票存世量极少,且价格已是水涨船高。有时上网看“文化大革命”时期邮票价格,自己都难以置信。昔日8分钱一枚的邮票,时隔半个世纪后的价格都在千元以上。  例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邮票,现在市
山东省高密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世俗文化高度发展.一个县级市,却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其中一个就是凝聚着中华古朴民风的活化石--
琉璃也称料器,是古代早期的玻璃。它最早出现在西亚,是一种典型的具有西亚或印度风格的饰品。玻璃在我国古代称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据《
期刊
我刚开始收藏钱币时兴致正浓,每个星期天都会钻废品收购站或访农家,寻找古钱币.有一天,一位朋友领我到一家废品回收公司仓库,打开库房,地上摊的都是从民间按废铜烂铁收上来的
男,汉族,1963年出生于河南禹州市神垕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钧瓷烧制技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评审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河南省钧瓷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艺术总监,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钧瓷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大学硕士生导师,禹州市钧瓷行业协会会长,孔家钧窑有限公司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