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阅兵,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是一个阅兵道。同是一支军队。但与10年前却不可同日而语。官兵们手中的武器装备已经完全看不见昔日的英文字母。而是清一色的“中国造”。十年磨一剑,“当惊世界殊”!
经过10年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人民解放军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军兵种齐全的诸军兵种合成军队。1959年阅兵,既可向国家和人民汇报新中国成立10年来人民解放军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可以展现人民解放军的精神风貌。
1959年国庆阅兵适逢第一次“逢十大阅”,规模比以往要大,准备工作也比较早。部队开训前,阅兵总指挥部组织全体教练员进行了集训,统一规定动作要领,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在提前进京投入训练的步兵师、石家庄步兵学校方队驻地召开了受阅训练和行政工作现场会,交流了训练经验。6月1日,各受阅部队正式开训,7月初集中到北京训练。在受阅部队集中训练过程中,中央军委也十分重视阅兵工作。中央军委副主席贺龙元帅亲自观看了阅兵预演。受阅部队按照军委首长和阅兵总指挥部的要求。在极其严格的条件下进行了艰苦的训练。
盛大的阅兵式
10月1日清晨6时。受阅部队已经集结到受阅现场附近地区,进行受阅前的准备。车辆方队对车辆进行最后的擦洗。对武器装备进行最后一遍的技术检查;徒步方队整理、检查着装;飞行梯队在各机场检查飞机,待命起飞。首都群众兴高采烈地朝天安门广场涌来。此次参加典礼的各界群众达70余万人。当天上午,北京的天气很好,万里无云、秋高气爽。9时55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林彪、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世界关注着中国的国庆阅兵式,越来越多的友好国家的领导人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共享盛典的欢乐。
10时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长彭真宣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国庆典礼开始!”这时,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礼炮鸣响,400名少先队员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
随后,盛大的阅兵式开始。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群情振奋。一身元帅服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林彪在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上将陪同下,乘国产阅兵车缓缓地沿着天安门广场南侧和东长安街检阅列队的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受阅官兵身着在“55”式服装基础上又加以改进的新式服装,佩戴军衔,英姿飒爽。
检阅完毕,林彪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台,向全体陆海空军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之后,分列式开始。受阅部队共有35个方(梯)队,其中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6个空中梯队,共有11018人受阅。
国防工业的崛起
历次国庆阅兵上的武器装备的变化,既反映出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和加强,也反映出我军现代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建设的不断提升。开国大典阅兵式上的武器装备有110多种、80多个型号或口径,这些缴获来的武器出自24个国家90多家工厂,可谓“万国牌”,有人称那次阅兵为“万国武器展览会”。据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军史专家姜廷玉说,“到了1959年,我们基本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发、制造武器装备”,受阅轻重武器装备绝大部分已实现了国产化,一批新型国产武器装备登台亮相,装备数量大大增加。国防工业的崛起,标志着共和国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已经从“学徒”发展到“出师”的程度,从依靠别人的兵工厂到有了自己真正的兵工厂,人民解放军三军由此登上了“武器装备走自己发展道路”的庄严而光荣的战车。
整个阅兵式历时58分钟。阅兵规模比往年大,所用时间却比往年少,这表明阅兵组织工作比往年更周密、更细致、更成熟。这次阅兵与5周年国庆阅兵相比,取消了三轮摩托车和口径在100毫米(不含)以下的地炮、高炮方队。徒步方队横排面由20人增加为24人,受阅总人数增加三分之一。
毛泽东的最后一次阅兵
在阅兵时,毛泽东与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并排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从彩色纪录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虽然偶有笑容挂在脸上,但比较勉强,看得出并非全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笑意。
原来。一方面这时候中国国内经济正处于十分困难时期。而另一方面原本答应给予中国核武器技术援助的苏联却突然变卦。而就在这次国庆阅兵期间,赫鲁晓夫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毛泽东说,准备撤回在华专家,并不再提供核技术帮助。城楼上的毛泽东听到这话,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一句“那也好”,随后便同身边的另一位外宾胡志明谈笑去了,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其实,毛泽东已经下定决心:自己动手,从头干起,准备用8年时间造出原子弹。他随后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后来,又决定自力更生研制导弹和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统称“两弹一星”,提出“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奋勇前进”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的要求,中国导弹的研制进入快速发展期。
此后,由于我国国庆典礼制度的变化等原因,毛泽东再也没有登上天安门城楼进行阅兵。国庆10周年阅兵也就成了毛泽东辉煌政治生涯中的最后一次阅兵。
70万人狂欢后24年沉默
在阅兵式庆典之后,首都70万群众举行了空前盛大的庆祝建国10周年大游行。当晚的北京城区全城空巷。人们走到天安门广场,或周围或域外,欣赏天空中五彩缤纷的礼花。
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阅兵被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1959年,新中国每年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国庆阅兵。阅兵对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鼓舞部队的士气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到了1960年,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
据当年国庆阅兵海军院校受阅方队总教练孙国桢晚年回忆,1960年的国庆阅兵原本是按计划进行的,受阅部队已经集中到了北京。正式阅兵前的合练、预演都进行过了。就在国庆阅兵的日子屈指可数的时候,突然上级一道命令下来,取消1960年所有的大型国庆活动,阅兵式当然包含在内。孫国桢只记得上级说的理由是:“国家经济发生困难。”
虽然从1960-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举行阅兵。但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没有止步。几乎中国所有的重要国防保障(包括“两弹一星”)都是在这个时期自行研制成功的。
10周年大阅兵之后,谁也没有料到,共和国大阅兵一停就是20多年。直到1981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阅兵。1984年,当共和国再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国庆35周年阅兵时,已是24年沧桑岁月过去了。
(摘自《中华儿女》余玮)
经过10年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人民解放军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军兵种齐全的诸军兵种合成军队。1959年阅兵,既可向国家和人民汇报新中国成立10年来人民解放军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可以展现人民解放军的精神风貌。
1959年国庆阅兵适逢第一次“逢十大阅”,规模比以往要大,准备工作也比较早。部队开训前,阅兵总指挥部组织全体教练员进行了集训,统一规定动作要领,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在提前进京投入训练的步兵师、石家庄步兵学校方队驻地召开了受阅训练和行政工作现场会,交流了训练经验。6月1日,各受阅部队正式开训,7月初集中到北京训练。在受阅部队集中训练过程中,中央军委也十分重视阅兵工作。中央军委副主席贺龙元帅亲自观看了阅兵预演。受阅部队按照军委首长和阅兵总指挥部的要求。在极其严格的条件下进行了艰苦的训练。
盛大的阅兵式
10月1日清晨6时。受阅部队已经集结到受阅现场附近地区,进行受阅前的准备。车辆方队对车辆进行最后的擦洗。对武器装备进行最后一遍的技术检查;徒步方队整理、检查着装;飞行梯队在各机场检查飞机,待命起飞。首都群众兴高采烈地朝天安门广场涌来。此次参加典礼的各界群众达70余万人。当天上午,北京的天气很好,万里无云、秋高气爽。9时55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林彪、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世界关注着中国的国庆阅兵式,越来越多的友好国家的领导人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共享盛典的欢乐。
10时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长彭真宣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国庆典礼开始!”这时,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礼炮鸣响,400名少先队员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
随后,盛大的阅兵式开始。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群情振奋。一身元帅服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林彪在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上将陪同下,乘国产阅兵车缓缓地沿着天安门广场南侧和东长安街检阅列队的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受阅官兵身着在“55”式服装基础上又加以改进的新式服装,佩戴军衔,英姿飒爽。
检阅完毕,林彪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台,向全体陆海空军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之后,分列式开始。受阅部队共有35个方(梯)队,其中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6个空中梯队,共有11018人受阅。
国防工业的崛起
历次国庆阅兵上的武器装备的变化,既反映出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和加强,也反映出我军现代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建设的不断提升。开国大典阅兵式上的武器装备有110多种、80多个型号或口径,这些缴获来的武器出自24个国家90多家工厂,可谓“万国牌”,有人称那次阅兵为“万国武器展览会”。据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军史专家姜廷玉说,“到了1959年,我们基本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发、制造武器装备”,受阅轻重武器装备绝大部分已实现了国产化,一批新型国产武器装备登台亮相,装备数量大大增加。国防工业的崛起,标志着共和国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已经从“学徒”发展到“出师”的程度,从依靠别人的兵工厂到有了自己真正的兵工厂,人民解放军三军由此登上了“武器装备走自己发展道路”的庄严而光荣的战车。
整个阅兵式历时58分钟。阅兵规模比往年大,所用时间却比往年少,这表明阅兵组织工作比往年更周密、更细致、更成熟。这次阅兵与5周年国庆阅兵相比,取消了三轮摩托车和口径在100毫米(不含)以下的地炮、高炮方队。徒步方队横排面由20人增加为24人,受阅总人数增加三分之一。
毛泽东的最后一次阅兵
在阅兵时,毛泽东与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并排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从彩色纪录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虽然偶有笑容挂在脸上,但比较勉强,看得出并非全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笑意。
原来。一方面这时候中国国内经济正处于十分困难时期。而另一方面原本答应给予中国核武器技术援助的苏联却突然变卦。而就在这次国庆阅兵期间,赫鲁晓夫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毛泽东说,准备撤回在华专家,并不再提供核技术帮助。城楼上的毛泽东听到这话,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一句“那也好”,随后便同身边的另一位外宾胡志明谈笑去了,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其实,毛泽东已经下定决心:自己动手,从头干起,准备用8年时间造出原子弹。他随后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后来,又决定自力更生研制导弹和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统称“两弹一星”,提出“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奋勇前进”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的要求,中国导弹的研制进入快速发展期。
此后,由于我国国庆典礼制度的变化等原因,毛泽东再也没有登上天安门城楼进行阅兵。国庆10周年阅兵也就成了毛泽东辉煌政治生涯中的最后一次阅兵。
70万人狂欢后24年沉默
在阅兵式庆典之后,首都70万群众举行了空前盛大的庆祝建国10周年大游行。当晚的北京城区全城空巷。人们走到天安门广场,或周围或域外,欣赏天空中五彩缤纷的礼花。
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阅兵被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1959年,新中国每年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国庆阅兵。阅兵对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鼓舞部队的士气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到了1960年,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
据当年国庆阅兵海军院校受阅方队总教练孙国桢晚年回忆,1960年的国庆阅兵原本是按计划进行的,受阅部队已经集中到了北京。正式阅兵前的合练、预演都进行过了。就在国庆阅兵的日子屈指可数的时候,突然上级一道命令下来,取消1960年所有的大型国庆活动,阅兵式当然包含在内。孫国桢只记得上级说的理由是:“国家经济发生困难。”
虽然从1960-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举行阅兵。但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没有止步。几乎中国所有的重要国防保障(包括“两弹一星”)都是在这个时期自行研制成功的。
10周年大阅兵之后,谁也没有料到,共和国大阅兵一停就是20多年。直到1981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阅兵。1984年,当共和国再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国庆35周年阅兵时,已是24年沧桑岁月过去了。
(摘自《中华儿女》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