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乘势龙抬头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在他被后人称为“治国之本”的哲学专著《论语》中,对天地万物做了极为深刻明了的阐述:“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万八千岁,岁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圣贤孔子在这里讲的是事物的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了一种境界和极致时,它必然向着另外一种趋势转变:或是好或是坏。
  当历史的车轮越过两千多年之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东方大地发生了巨变——那位被外国人称为“打不垮的小个子”、“中国人民的好儿子”邓小平,以扭转乾坤的巨手拨转中国历史的航向,使“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的中华大地“否极泰来”,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谁能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谁就赢得了时间、机会、幸运和福分。
  黑龙江——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有着45万平方公里土地、近4000万人口的形似“天鹅”之省迎来了这种殊荣。他不但以其“幅员辽阔、田野广袤、河流纵横、资源丰富”的自然风貌闻名于世,并且乘势而上,紧抓机遇,利用20年极其宝贵的改革时期,实现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黑龙江由农业大省加速向农业强省跨越,在于他不但是中国最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省份,更是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1988年4月8日,国家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订了《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协议书》,从此,由国家立项的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在黑龙江省拉开序幕,首先在一望无垠的三江平原掘起第一铲泥土,黑龙江农业由此演绎出一个跨世纪的传奇。
  20年,弹指一挥间,在这片辽阔的黑土地上展现了一幅农业综合开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过去一片片泥沼的涝洼地、盐碱地,一片片光秃秃的荒坡野岭,如今已变成万顷良田,碧波荡漾、花果飘香;过去一片片常年闲置废弃的农村场院,如今已变成一座座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厂或一处处现代化农业小区;过去一个个偏僻贫穷的村落,如今已变成丰衣足食的鱼米之乡,一张张笑脸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短短20年,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已由最初的三江平原扩展到覆盖全省,由原来的6个市(地)28个县(市、区)遍及如今全省13个市(地)的94个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多数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支柱、农业科技示范的样板、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的亮点。
  
  20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孕育培养了一群艰难的拓荒者——他们在泥泞中跋涉在荒地上耕耘——在挫折中没有沉沦继续奋进——在奋进中收获着喜悦和成功——他们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用燃烧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龙江大地一首首豪迈的乐章
  
  没有希望就没有行动,没有行动就没有成功,没有成功就不会有成就。
  农业综合开发就是希望,农业综合开发就是行动,农业综合开发就是成功,农业综合开发就是成就。
  在这场关乎着黑龙江省未来前途、命运和兴衰的20年的大搏杀、大奋斗、大博弈的“生死较量”中,农业综合开发人创出了一条血路,赢得了跨世纪的胜利。
  放眼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仿佛会感到一股汇集千军万马、气势磅礴的热流从心底涌动……
  2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农业综合开发给农村带来了希望、给农业带来了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农业综合开发受到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热切企盼。农业综合开发被誉为“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和谐工程”。
  机遇成就未来,责任造就辉煌。1988年以前,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也连续多年停滞。面对全国粮食安全吃紧、农业资源制约因素加剧的现状,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如何为国家排忧解难,省委、省政府领导也非常焦急。国家提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大战略,如同一缕春风,让省领导备受鼓舞,也看到了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的到来。省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跑部进京,谈特点、摆优势、讲干劲,赢得了国家有关领导的充分认可,黑龙江省也因此列入了第一批农业综合开发立项省份。从1988年4月签订的第一个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协议开始,黑龙江省就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一项大战略,作为一个大龙头,把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责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举全省之力,启动了浩大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截止目前,全省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已达到190亿元,其中投入中央财政资金58亿元,近几年每年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20年间,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面积387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0亿公斤,推动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突破250、300、350亿公斤大关,为巩固黑龙江的粮食大省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找准主攻方向,打破制约瓶颈。黑龙江省拥有两大平原,土地肥沃、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 “东涝西旱”,即中西部的松嫩平原地区地势较高,地下水资源匮乏,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基本上是十年九旱;而东部的三江平原地区地势较低,大部分又属涝洼地,粮食连年欠收,甚至在涝灾严重年份,农民无法下锄,成了撂荒地。80年代末,黑龙江省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旱、涝的双重灾害成为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中两个致命的制约瓶颈。针对这一特点和现状,主要采取两大治理模式。首先针对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实施节水灌溉模式。通过打井、修路、造防护林、修桥涵、配套灌溉设备等,采取农业、水利、科技等综合措施,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然后针对东部涝区大力推进以稻治涝模式。
  东部以稻治涝,再造一个“三江平原”。三江平原是农业综合开发受益最早的地方,20年间,农业综合开发在三江平原共立项开发了641个小区,累计实现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800万亩,先后完成了20多个分流域、40多个灌区的大规模、高标准开发治理。其中完善配套10万亩以上灌区14个,5万亩以上灌区32个,各种水利工程相继竣工,干支渠系成龙配套,清流汩汩,碧水悠悠,滋润着2000万亩良田,稻海泛金波,穗穗串珠玑,年年庆丰收。2007年,虽然全省大旱,但三江平原地区粮食总产量仍比80年代末期粮食产量翻一番,等于再造了一个三江大平原。
  中西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构筑“龙江大粮仓”。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一直是全国性的大问题,探索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模式也始终是黑龙江省不懈的追求。20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旱作高效生产模式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喷灌、滴灌和注水点灌、膜下滴灌等节水农业措施,综合运用改良土壤、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秸杆还田、大机械整地等工程、生物和科技措施,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挖掘土地增产潜力,建设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大大提高了项目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截至2007年年末,农业综合开发在中西部地区已累计打机电井2万眼,修田间道路1676万公里,造农田防护林463万亩,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面积2075万亩,先后支持建设了几十个粮食主产大县,粮食亩产平均提高20%以上,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达到了藏粮于田、藏粮于主产区的目的,为打造龙江大粮仓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而勇战——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而博击大和强的转化。
  
  “大”和“强”尽管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做大容易做强难。
  自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尽可能短的历史时期内,把黑龙江这一农业大省建设成为农业强省的目标后,几代农业管理者、专家、学者和农业人,就竭尽全力为其目标的早日实现而努力工作着。
  应运而生的省农业开发办的管理者们,肩负着历史的重托,为把黑龙江省的“大农业”做成“强农业”而呕心沥血20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忘我工作、殚精竭虑,终于在黑龙江省的农业历史进程的石碑上刻上了闪光的字眼——农业综合开发人 。
  这是一个敢于搏击风浪的群体,这是一个既敢于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又能结合本省独特的绿色资源,“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专门在调整农业结构上下了大工夫。付出大力气的农业综合开发人,不愿张扬自己的业绩和姓名,却通过一个个踏踏实实的事例和一件件非常科学而现实的运做过程,彰显了农业综合开发人独特的胸襟和抱负。
  他们为提升黑龙江农业产业的整体实力而勇战,为推进黑龙江的农业产业化升级而博击。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农业综合开发从1991年开始立项扶持多种经营项目。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黑龙江提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大战略部署。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建设上,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先后扶持了一大批高油高蛋白大豆、绿色水稻、优质马铃薯、优质亚麻、优质烤烟和绿色瓜菜、北药等绿色和特色项目,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突出扶持十大产业,凝聚产业竞争实力。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真正意义上集中力量对农业重点产业进行大规模扶持是从2001年开始的。2001年,省农业开发办在经过广泛而深入调研后认为,黑龙江省的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具有长远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并且已经形成规模的优势产业也比较突出。因此,在综合分析多方因素,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党组研究决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要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办大事,项目选择的重点将紧紧围绕十大产业立项,即水稻、大豆、玉米、奶牛、肉牛、生猪、马铃薯、亚麻、蔬菜及特色产业。 “十五”期间,十大产业累计投入资金44.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6.6亿元。全省共扶持龙头企业397家,新增农产品加工能力6840万吨,带动基地859万亩,带动农户82.9万户。优势产业基地发展到926.26 万亩,新增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18.56亿斤。加强了市场流通设施的建设,新增农产品储藏保鲜能力5595立方米,新增农产品交易量31771万公斤,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优势农产品达9大类92种,进一步拓宽了项目区农产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十大产业累计新增产值86.6亿元,新增利税32.3亿元。全省初步构筑了十大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产业规模明显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
  锁定“十条线”,实现产业战略升级。从2006年开始,将扶持“十条线”由农业综合开发行为上升为财政行为,举全省财政之力合力推进。省财政厅专门成立了由李继纯厅长任组长的推进“十条线”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农业开发办重点抓,财政厅下属的处室各有分工,像抓财源建设一样抓“十条线”工作从此,黑龙江省锁定“十条线”,全面启动了产业战略升级计划,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他们搞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始终没有忘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他们探索农业生态脆弱区治理模式——他们可歌可泣的举动——推动了黑龙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今天的北大仓又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植被覆盖下降、土地沙化和黑土流失的严重后果。
  这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
  这是人类忽视了环境保护,环境对人类的报复!
  于是乎,我们又看到了农业综合开发者们那坚忍不拔的眼神和他们紧握的双拳。他们的眼里透着骁勇和刚强,一声声从心底流出的誓言震荡苍穹:“建设生态农业刻不容缓!”
  誓言来自于责任,誓言来自于信念,誓言更来自于对大地母亲的赤子之心。
  生于黑土长于黑土的农业综合开发的创业者们,始终没有忘记黑土地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抚育之情。
  保护家园,刻不容缓。植被覆盖下降、土地沙化、黑土流失已成为黑龙江生态环境恶化的三大突出问题,面积之广,推进速度之快,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担起了重任,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近几年不断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治理旱涝、风沙和水土流失,加强林网建设,支持草场改良、退耕还林还草,为建设生态农业发挥了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在全国创造出了一些治理“三化”的最具典型代表的模式。2001年,省财政厅厅长、农业开发办主任李继纯就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明确要求省农业开发办要搞好全省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调研,制定治理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大草原建设力度。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把草场改良作为土地治理项目的一项主要内容,坚持不懈地进行草原建设。1988年至1995年,主要是在西部一些草原比较大的县进行草原建设,特点是建设地点比较分散、规模较小、投入较少,主要以封育为主。1995年至2002年,主要是治理“三化”,每年平均改良草场5万亩以上,。2002年到现在,扩大草改面积,完善项目管理,提高建设标准,突出综合效益。每年改良草场面积在10万亩以上,特别是2004年4月15日时任省政府副省长申立国(现为省人大副主任)在龙开委、省老促会《关于我省西部退化(盐碱化)草原综合整治情况的报告》上做出批示“这是一件大好事,请水利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开发办及水科院、畜牧局积极予以支持,把扩大试点工作抓得更好”以后,2005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当年共改良草场19.3万亩,总投资5213万元,其中中省财政资金3257万元,占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省财政资金的9%,已经达到国家对粮食主产省用于生态项目资金的上限要求。1988年至2007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草场改良总投资23718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资金13547万元。
  防治黑土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黑龙江农业更加令人担忧的又一个严重问题。1998年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在宾县、拜泉、尚志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立项,采取修建塘坝、截流沟、谷坊等工程技术措施,建立起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技术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共治理小流域312个,冲沟2320条,横坡改垄24万亩,种植地埂生物带6.4万亩,修坡式梯田19万亩,栽植水土保持林15万亩,修截流沟23万延长米,修建塘坝、谷坊等各种水利工程建筑物23.7万座。2007年11月7日,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重点工程启动仪式在克山县和拜泉县启动,标志着更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开始。2008年至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将在黑龙江省投入2.4亿元,重点在20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区、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万亩,保护黑土家园,再造秀美山川。
  庄园化治沙,沙漠变绿洲。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风沙是从1994年开始,首先在泰来县街基乡丰田村和江桥镇豆海村进行庄园化治沙试点,目前全省已治沙面积17万亩。“泰来大沙包,风刮土就潦,春种三遍,难保半成苗”,这是人们对黑龙江省西部泰来县风沙灾害的形象写照。泰来县境内有6条大沙带,总长276公里,沙漠地表形态面积374万亩,全县有80%的农民生产生活在这6条沙带上,每到春季全县大部分地区风沙弥漫,风沙严重困扰着泰来县经济的发展。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把治沙作为农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突出在泰来县立项,连续多年扶持。一些地方已由原来风沙滚滚的荒漠,变成了瓜果飘香的绿洲。联合国世界治沙组织中国总代表西古·皮埃尔先生对庄园治沙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庄园化治沙,我只见过两处,一处在尼罗河畔,一处在中国泰来县,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农业综合开发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进、示范和推广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化——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数字最有说服力——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5%的农业人口,养活着全国95%的人口;而中国却用70~80%的人口,养活着20~30%的人口。
  如此悬殊的差异,其症结在哪儿?
  结论只有一个:农业科技化。
  美国的农业科技化,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所以他的农民被称为农场主或农业工人,因为农业的科技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美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我们中国农业由于底子薄,各方面条件的落后,要实现农业的科技化,则“其路漫漫而上下求索”,需要经历一个时代和历史的变革演化。
  土地——这个中国农民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天地,是亿万农民休养生息的根本。它赋予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奉献着。
  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主,故能长生。”
  我们北方独特的黑土地,不但养育了近4000万人口的生计,而且它耕种的粮食发运到省内外,并以其丰产、优良的大豆、玉米、大米品种,充盈占据着黑龙江粮食大省的位置不可动摇。
  为此,作为肩负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担的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者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20年来,他们组织或邀请省内外的农业专家、教授或科研人员,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殚精竭虑忘我钻研,为实现黑土地的农业科技化,他们有的倾其一生之精力,有的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成为黑龙江农业科技化的先驱和精英。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工作,才写下了振兴黑龙江农业的恢弘篇章。
  199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提出实行“两个转变”的要求,由以追求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为主,转移到积极调整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上来,设立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科技项目主要包括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和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在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大好形势下,1999年,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为加大农业科技进步,一方面在各类项目中都设立了科技措施,明确科技推广费的使用范围,坚持对增产幅度大、示范效果明显、推广前景广阔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采取专项推进措施,加大推广力度。一方面还专门设立了科技项目。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科技项目“做给农民看,引领农民干”的示范带动作用,将科技项目区建设成农业先进技术的示范基地、展示先进农业成果的舞台和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课堂。几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立足科技前沿,促进大专院校科技成果转化159项,引进国外技术28项,创新技术11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达351项,形成了46项不同农业生产区域的技术组装模式,全面提升了项目建设质量和技术应用水平,起到了“投资少、见效快、受益广”的作用,成为提升主导产业档次,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综合开发积极介入农业科技领域,为开发增加了内涵,为农业增添了动力,走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建设科技园区,引领农业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站在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进步、与国际接轨的农业科技园区,实施“一园三区”建设模式,包括黑龙江省畜牧业创新区、黑龙江省种植业创新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示范区。科技园区2001年开始建设,2005年完成,共投入资金3217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6300万元。为了园区建设,黑龙江省农业开发人倾注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精力。省财政厅长、农业开发办主任李继纯多次深入农科院、东北农大、南岗区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园区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省农业开发办常务副主任运连鸿多次进京汇报,亲自规划设计、指导施工,带领专家考察陕西、海南、福建、湖南、辽宁等国内具有不同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结合黑龙江省实际制定了科学的规划。经过四年的建设,园区高标准建成,成为集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技术培训、科技交流、综合服务和旅游观光六大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科技示范园区,为全省农业发展提供一个科技示范的平台。目前园区创新和示范的农业科技成果已具备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好评,对全省农业科技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全省农业科技进步和推广中占有重要位置,有多位国家领导人来园区参观都给予高度评价。接待国内外参观人员达50多万人次。
  突出科技集成创新,探索产学园结合经济发展模式。2006年2月14日,情人节,一个不平常的日子,是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值得特别记忆的日子。这天,由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牵线,省畜牧业科技创新区引进大庆银螺集团,联姻东北农大的产学园结合合作签约仪式隆重举行,这是巩固和扩大农业综合开发成果,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举措,更标志着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产学园结合的诞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省政府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签约仪式,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记者专程赶来现场报道。目前,以省畜牧业创新区为纽带,大庆银螺集团与东北农业大学进行紧密型合作的产学园结合框架已形成,产学园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通过组建农机合作社实现了土地资本与农机资本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
  
  作为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农业历史的泱泱大国,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他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代又一代地从牛犁马拉、刀耕火种的原始耕种,发展到今天靠机械化运作的大播种、大收割的农业机械化时代。
  中国从原始耕作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今天,经历了曲折甚至痛苦的历程,才有了今天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
  农业机械化的到来,标志着中国农业开始步入了世界农业之林。尽管传统中的中国农业由于其庞大的人口和富饶的土地,使得一些西方国家不敢小觑。
  然而,不敢小瞧又能怎样?你还不是照样从人家先进国家进口收割机及其他先进的农机设备。
  这就是差距!这就是中国与世界农业强国的距离!
  何谓农业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即机械化。
  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人以其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向着构建和引领黑龙江农业机械化的道路大步迈进。
  他们不但自己具有实现农业机械化前瞻性的胆识和决心,而且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既是农业生产的必要工具,又是实施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还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人,以其独特的眼光早已看出黑龙江农业与世界强国农业的距离。他们迎难而上,在实现黑龙江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黑龙江省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源和条件,土地平坦、集中连片、无霜期短、农时季节集中、人少地多等特点决定了黑龙江省农业必须走机械化之路。
  黑龙江走农业机械道路必须探索新模式。2003年以前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机械主要是结合项目建设,按国家规定用于农机购置的财政资金投资比例,对项目区的农机具进行配套,这种扶持方式在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也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如配套的农机功率小、经营分散、机制不活、大机械作用不明显等。
  鉴于存在这些问题,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者开始战略思考。2003年8月,省农业开发办副主任运连鸿带领综合处和土地处有关人员深入到安达、克山等地,进田间,入农户,实地调研。随着调研的深入,一个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把机械集中起来组建农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耕种。
  组建一个什么样农机合作社?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了其中的内涵,为组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组建的农机合作社,是在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条件下,按照投入方式多元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产权明晰化、服务行为市场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组建的以农机资本为载体、以耕作入股农户土地为主,以为未入股农户代耕土地为辅,以非田间作业为补充,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2003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机合作社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3年和2004年,除在正常土地治理项目区对农机具进行配套的同时,单独拿出一部分资金由省农机局组建农机合作社为项目区服务。在10个县(市)组建了14个农机合作社,对组建农业开发农机合作社进行了尝试。第二阶段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省农业开发办从农业开发土地项目中单独拿出一部分资金组建农业开发农机合作社。在34个县(市、区)组建63个农业开发农机合作社。这种方式是以村为单位组建农机合作社,合作社实行股份制管理,参股人为农户、农机大户、集体机耕队和村集体。合作社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最高权力机构是合作社股东会,各方参股人可用货币和固定资产等形式参股,每个农机合作社投入中央和省财政资金100万元。对农业综合开发配备的农机具按易损成度确定折旧年限,每年收取折旧费,收取的费用继续用于农机的更新配套。
  黑龙江组建农机合作社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成功实践。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充分证明了组建农机合作社是正确的决策,合作社与项目区农民利益连接紧密,体现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合作社提高了项目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程度;合作社促进了作物连片种植,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合作社促进了项目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合作社在黑龙江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突破作用。
  2007年7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头条以《黑龙江:从“种田农民”到“土地股民”》为题,报道了农业综合开发创新机制扶持农机合作社的情况。同日,新华社也以《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探索扶持农机合作社新模式》为题发了通稿。10月10日《黑龙江日报》头版《喜迎十七大系列报道——走城乡看发展》专栏刊发了《种田农民转向土地股民》,同时刊发了评论《现代农业的切入点》。
  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牵动下,推动了黑龙江省大型农业机械的普及应用,农机合作社由少到多,以点带面,在龙江大地上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农机合作社已发展到440个,新增80马力以上大型动力机械2200多台。
  
  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探索支持新农村建设之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存环境——让农民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
  
  老子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黑龙江综合农业开发工作,在其20年发展历程中,以其“大道泛兮”的精神,成为龙江农民信赖和尊重的“大哥大”。
  他们牢记自己心中那神圣的使命——一切为了大地母亲,一切为了农民。
  他们没有忘记农业综合开发离不开农民,农民最知道他们的心思、他们的愿望、他们的理想。
  所以,当他们“大道有成”之际,他们的目光也更深切地关注着农民,注视着农村。
  他们“功成而不有”——没有一丝一毫的骄慢和自傲,他们积极探索支持新农村建设之路,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落后的生存环境,而倾其力、流其汗、注其资,让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阳光雨露,照射到黑龙江最偏远最落后的村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农村小康建设重点、难点在村级。村级贫穷、落后,尤其是黑龙江省。2004年全省有9196个村、1766万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其中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比重较大,贫困村3052个,占33.1%,贫困人口373万,占农村人口21.1%。分析贫困村的致贫原因,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农业投入不足,服务职能不到位,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力度不够等问题,致使村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民的文化素质低,脱贫致富的能力弱。
  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村级经济发展联系点。自2004年以来,省农业开发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新的理念、发展的思维,率先在全省项目区选择100个村先行启动,以建立村级经济发展联系点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农作用,大力扶持村级经济发展,受到了广大干部和农民的拥护和欢迎。2004、2005两年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六大推进行动”,加快了村级发展。一是实施专项资金支农推进行动,为每个联系点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二是实施支农示范项目推进行动,紧密结合各村实际,每村建设一个示范项目。三是实施包扶绿色通道推进行动,建立示范村与开发机构沟通机制。四是实施零距离服务推进行动,要求包扶干部面对面指导,为农民办好事,解难题。五是实施强村富民产业推进行动,打造“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格局。六是实施文明村素质提升推进行动,切实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两年的扶持和建设,联系点债务减少1101万元,比2003年减少了22%。农民人均收入平均达到2718元,比2003年增加23%。
  农业综合开发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按照省委、省政府帮建“百乡千村”要求,在总结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村级经济发展联系点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开始帮建74个新农村试点村,省农业开发办在全省中省直单位中是帮建数量最多的单位,占中省直单位帮建总数的20%。
  农业综合开发强力推进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坚持做到健全组织,保证推进;落实责任,扎实推进;集中资金,合力推进;制定规划,有序推进;强化检查,督促推进。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37位包村干部及市、县农业开发办包村干部深入74个试点村800多人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确定帮建内容,制定发展规划。在发展思路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发挥资源优势,实行产业强村、生态建村、科技兴村、环境靓村、民主管村发展战略。在发展模式上,倡导走集约经营型、专业合作型、资源依托型等发展道路。在建设模式上,坚持整村推进,全面推进,合力推进。在建设目标上,明确提出把试点村建成示范村,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村屯建设城镇化、农民素质知识化。
  每个村都建设一处千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示范田,千亩示范田亩均增产15%以上,农民人均增收403元;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引导试点村依托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种植业重点扩大水稻和蔬菜种植面积,两年新增水稻种植面积8万亩,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8万亩;以推广良种良法、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和加强培训为重点,提高试点村农业科技水平;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重点加强办公、防疫、教育、文体、信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农业开发投入试点村资金9070万元。通过帮建, 74个试点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与帮建前比,农民人均增收740元,提高26%;道路硬化率达到89%,提高了77%;村屯绿化率达到34%,提高了17%;农户砖瓦化率达到75%,提高了19%;自来水入户率达到36%,提高了16%。
  由于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帮建试点村数量多、效果好,省委、省政府给予充分肯定。2006年10月在全省中省直单位帮建试点村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2007年4月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示范区。为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生力军作用,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提前启动示范区建设,在绥化市北林区规划建设面积38万亩,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对田、林、路、村综合治理。200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提出建设新农村示范区之后,黑龙江省把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示范区由1个扩展到6个,包括北林、庆安、宁安、依兰、大庆、哈尔滨南岗新农村示范区,核心区16万亩,辐射区80万亩。
  新农村示范区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加强农村生态和环境建设,着力推进科技进步。
  新农村示范区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不同特色,现代农业雏形初步显现。宁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改善水田0.9万亩,水稻单产由480公斤增至610公斤。南岗新农村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产品,1000亩耕地全部种植甜玉米,甜玉米亩产达到3000穗,生产的产品全面达到有机检测标准,亩增收950元。依兰新农村示范区通过水源工程和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哈尔滨天晶米业有限公司成功入驻项目区,不但全部承包了项目区土地,使农民土地经营权得到合理流转,而且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6个示范区新增产值187.2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469元,达到4169元。示范区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问题,村内60%道路达到硬化,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创造了多项第一。
  1988年启动农业综合开发,是全国最早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省份之一。
  1990年制定《黑龙江省十年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是全国最早制定十年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省份。
  1994年制定《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这是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系统最早的一部法规。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早提出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粮食主产区、优势产业、村级经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学园结合模式的省份。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早实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县级报帐制、有偿资金委托银行放款制、资金使用内部审计制和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和监理制的省份,资金和项目管理向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迈进。
  黑龙江省是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中央财政资金最多、实施项目最多的省份。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自1998年以来,不定期对决算和项目统计工作进行通报和评比,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凡对决算和统计进行评比,黑龙江省都榜上有名。1998、1999、2005年获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决算和项目统计二等奖; 2000、2001、2002、2003、2004、2006年获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决算和项目统计一等奖。
  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多次获黑龙江省省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至2007年连续四年获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获全国财政系统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称号,获黑龙江省政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6、2007年获黑龙江省中省直单位帮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于大道运动的规律做了深刻的阐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自然界万物都是这样,包括一草一木,都显现着道的循环。农业综合开发20年的风雨历程,从其起步、运转直至今天辉煌的业绩,也再次证明了人间大道的发展规律,如同一只没有开端,也没有完结的圆环,转动不止,永不停息,并以其蓬勃的态势,显现了长足和稳定的发展空间。
  农业综合开发是画龙点睛之笔,它变低产为高产,化贫穷为富裕,给愚昧以科学,让落后变文明,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幅农村和谐社会的绚丽画卷,展现出辉煌璀璨的发展前景。
  农业综合开发是前所未有、再造山河的伟大事业,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把成果摆在农村大地上,深深印在农民心坎上,体现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它给千百万农民带来了欢笑和富裕,为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动力。
  它印证了回良玉副总理的一段重要讲话:“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昔日千般推移力,今朝扬帆正好行。
  我们完全有理由下这样的结论,就中国经济乃至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而言,农业综合开发的浩大之音,确实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存在。
  这既根源于它辉煌的创造,也指向它腾飞的未来。
  毋庸置疑,是农业综合开发吹响了中国农业大发展的号角。这一革命性的历史裂变,龙江农发人忘我地追求了20年,而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亦同样拼搏了20年。
  凭借着龙江的青山绿水的空间背景,跨越信息时代的科技变奏,挺立在现代经济的领域中,龙江农业综合开发不仅代表着一个产业和一个时代的趋向,在深层的内蕴里,更昭示着一种民族复兴的心路历程,客观地说,龙江农业综合开发,已不仅仅是一个品牌,也不仅仅是一个农业综合开发样板,它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诚信,一种人本。博大、高远、深遂——这便是龙江农业综合开发激越的精魂。
  我们如实地演绎了一个传奇,这是中国农业的传奇,也是龙江农业综合开发的传奇——当龙江农业综合开发从崛起的时候,它就不再仅仅属于高山、江河、田野和森林。它属于天空,属于映现了它的辉光的每一滴露珠,属于比天空更为广阔的未来。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一项影响未来和人类生活的事业,在世纪之交的穿越之旅,同样带有这样的属性:打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的暮气沉沉,到市场化潮汐下的逐浪而行,无论它经历的过程多艰难,也无论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这都是漫漫征程的一个阶段。
  看山看龙江,层林叠神韵。
  莺歌绕黑土,一枝发三春。
  龙江农业综合开发的每一新项目面世,以及龙江农业发展的整体跨跃,无不体现出龙江农发人的精神和脉动。
  我们就此写下,写给一代人,写给今后的每一代人,也写给每一个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并为之奋斗不已的人。
  梦想依旧放射她恒久的魅力。
  巨龙正欲乘势腾飞神州上空。
其他文献
有网友家有二货妞老婆一枚,爆笑故事无数,挑选几个,与大家分事。  ◎他出轨了!  刚和小二货恋爱没多久的时候,各种想滚床单啊……各种想把她办了啊……各位男同胞应该理解那种心情喔!可是小二货说她害怕就是不同意!后来我想了一招:一次她来我家玩,我就拉她去我房间看毛片,心理阴暗地想等把她性欲勾起来了就地正法了!才看了几分钟还没到高潮呢,小二货拿起包说有事就走了,我当时也没多想,以为她不好意思呢!大约她走
期刊
案例实录  老师:您好!  我很迷惑,我男友是个传说中的凤凰男,生活中,只要碰到关于钱的问题,矛盾就一触即发。可是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跟钱有关,我没法避开,所以我们的矛盾就像布满地雷,随时会炸。  我家城市,他家农村。我是国企销售,年薪15万左右,独生女。他是公务员,年薪10万左右,还有个哥哥。他在我们认识6个月时给我买了20多万的车,说我上下班不便。本来年过完,我新买的房就开始装修,准备和所有的人一
期刊
妙招1:甘油  护肤妙用:保湿  甘油是最常见的保湿剂,许多保湿类护肤品都少不了甘油成分,它也是准妈妈的护肤佳品。据皮肤科专家介绍,甘油有良好的滋润保湿功能,最重要的是,甘油安全性好,不含任何刺激性成分,即便是皮肤敏感也能放心使用,不会伤害腹中的胎儿。为了保证肚子里宝宝的健康成长,用甘油代替以前的护肤品,是准妈妈的不错选择。  使用提示:纯甘油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它不仅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同时也会吸
期刊
通过中央电视台的《讲述》栏目,很多人认识了一个叫樊蒙的26岁的北京小伙。为了圆母亲寇敏君的梦想——腿脚残疾的她最想去云南西双版纳,他辞职推着轮椅上的母亲,踏上了去云南的徒步之旅。三个月零一天后,樊蒙母子抵达了西双版纳……  推着母亲徒步三千三百多公里固然艰辛,可生活中同样还有很多孝亲的感人故事,譬如久病床前的孝子等等。我想,樊蒙母子之所以感人,更多的还在于他们能引发我们对孝亲的思考:孝亲需要给予,
期刊
专家回信  您好!在信中你很详细地描述了与男友交往中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细节,也袒露了自己的委屈和担心,你说自己现在很迷惑,犹豫这段关系值不值得继续?其实你目前的感受可能和你对男友的评价有较大关系。  信中一开始,你说男友是传说中的凤凰男,那你对凤凰男有多少了解呢?另外,是否会因这个称谓带上一些偏见呢?因为对于你男友情况我并不了解,也不作过多的猜测。网络上还有很多关于凤凰男的描述,可能这些描述都让你
期刊
伞比孩子更重要?  北京三环路人行道上,一年轻妈妈推着漂亮的婴儿车,婴儿车里是个特可爱的小baby,车上还有个小红伞。一阵大风将小红伞吹翻在辅路上,妈妈把婴儿车及婴儿放在路边,去追小红伞。风很大,还没追到小红伞又吹跑了。过路的一位戴眼镜中年男,还有一对情侣,看此情况都不走了,站在路边帮她看孩子。一把伞有那么重要吗?一个人带孩子出来,为了把伞,把孩子丢在北三环路边,自己跑去主路上追伞。就不怕孩子被人
期刊
唱响一个主旋律:开展争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带头人为主旋律,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    “三寸水笔重又重,祖孙三代扛不动;共产党给我一支笔,千歌万曲向党颂。”在中国文学大师巴金的母校南洋中学迎来110周年之际,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作家正在向师生作“共产党给我一支笔”的报告。他结合自己悲惨的家史,由一名穷困的农民儿子成长为作家的艰辛历程,撼人心脾,催人泪下。他是谁?他就是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中
期刊
微信上微博上,每天都有大量的关于修行和教养的戒规、名言。信息浩瀚的时代,柔性或者刚性的说教也铺天盖地。有时真让人错觉,大家都是好人,都在修行的大道上高歌猛进。可是,还原到具体生活,对于那些道理那些警戒那些提示,我们果然心领神会了吗?  知道与懂得,是有距离的;懂得和践行,是有距离的。其中的距离甚至要穷尽一生来拉近与缩短。  我曾认识一个在报纸上撰写关于亲情、爱情等专栏的同行。她文笔润泽、观点丰富而
期刊
吴秀波和汤唯终于在帝国大厦的顶楼相会了,在如今电话、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导演硬是掐断了两人的联系达两年之久,目的就是企图制造一场电影中伟大的爱情场景,导演的目的达到了,《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飘红,结尾时这一场景深深的印在观众的脑海中。  人类电影100年,创造了无数经典的爱情场景,经典爱情场景的意义在于,只要见到一男一女在这种类似的场景中出现,那就代表着伟大的爱情,譬如《泰坦尼克》中的莱奥纳多和温
期刊
没有哪两个人的童年是一样的,就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DNA一样。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我们心灵就开始感知世界,生理结构的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性格的不同等因素都影响着我们的感知,也因此有了不同的童年。  尽管我们的童年各有不同,但大多数人的童年有个共性,就是用好奇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用探秘的方式去了解世界,用单纯的心灵去理解世界,用奇异的方式去想象世界。这就是一个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的生活轨迹,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