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电影以其强势的文化输出成为世界的影坛上的霸主,其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本文尝试将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运用到《荒野生存》的分析之中,揭示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内涵以及生命的真谛。
关键词:编码解码;荒野生存;真谛
一.霍尔“编码/解码”理论
斯图亚特·霍尔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四个环节将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产电视话语意义,亦即所谓的编码阶段,在这一阶段编码者以其意志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但会受到职业观念、制度知识、定义和设想以及有关观众的设想等等影响。第二是成品阶段,霍尔认为电视作品一旦完成,意义被注入话语之后,占主导地位的便是赋予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第三阶段是最重要的的观众的解码阶段,由观众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观众面对的不是社会的原始事件,而是经过加工的“译本”。观众必须能够解码,才能获得“译本”的意义。[1]
二.《荒野生存》的编码及影响因素
(一).《荒野生存》符码分析
影片主要描述的便是克里斯托弗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寻,而导演也有意地利用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景色来向观众传递主人公克里斯托弗当时的心境以及他的向往。在海岛上,他看穿了雷尼和简夫妇痛苦的过去,他说道:“有些人觉得他们不值得被爱,他们悄然走开遁入空无,试着消除过往的罅隙。”他帮助他们与过去和解,并且撇去生命中微不足道的恐惧,在海浪中感受生命的张力,使人们学会坚强。夕阳下的景象也弥合了克里斯托弗千疮百孔的心,向观众展现了大自然独有的生命力。而在阿拉斯加的荒原之上,奔跑的驯鹿让克里斯托弗热泪盈眶,这正是代表了克里斯托弗梦寐以求的自由,自由自在奔跑的自由,没有规则的束缚,是人类社会所摒弃的,也是与人类世界的虚伪格格不入的一种精神,克里斯托弗也在这片自由中展现着自己的无拘无束。
作为声音符码,影片中音乐的应用也给这部电影带来一种超然的感觉。艾迪·维达的《Guaranteed》贯穿了整部影片,它跟随着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的脚步一起便步公路,穿过河流,沐浴夕阳,踏过雪地,将克里斯托弗内心的超然与平静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将过去生活的荒诞不经完全覆盖。影片中的声音符码除了画面之下的背景音乐外,还有被放大的声音带来的一种静默感所表现的与俗世格格不入的宁静。
(二).影响编码的因素
“荒野”是美国的自然文学中一个关键词,无数的美国文学作家们将自然荒野作为了其生活与创作中成为了精神的象征。其中梭罗更被誉为“生态学创立之前的生态学家”。梭罗的荒野的价值在于其对野性的释放,在荒野这片未经尘世的喧嚣所污染的保留地中的思考与体悟,直至精神的升华。在梭罗所描绘的“荒野”里,青黛含翠,水光潋滟,鸟语花香,溪流潺潺,抬眼便是氤氲的仙境,还有圣洁、孤高的精神殿堂,人能够在其中受到善良、平等、乐观、自由、健康、非暴力等精神元素的濡染,找到精神上的方向。
在这部影片中,处处充满了美国人对荒野的深切与热爱,他们将生命中的困惑交给荒野,遁世而逸。荒野是美国人的精神家园,他们来自北美的荒野,终归还是要回到荒野。美国的“荒野精神”也指导着克里斯托弗踏上了寻找解救之道的旅程,他手里始终没有丢弃的就是那本梭罗的《瓦尔登湖》,书里面传达的思想像树一样盘踞在克里斯托弗的心中,不断迸发向上,催促着他去寻找答案。在克里斯托弗的寻梦之旅中,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涤荡着他的灵魂,慰藉着他的心灵,美国人在荒野中所要追求的善良、平等、乐观、自由、健康等在此刻让他感受真正地在活着,十几年的淤堵之气被一扫而尽,他在寂静与孤独中思考,重新开始感受宽容与爱。[2]影片中的荒野已不再仅仅指的是阿拉斯加那片寂静无人的林地,荒野存在于每一个有意去寻找它的人的心中。
三.对《荒野生存》的解码
影视文本的编码一经完成,电视话语便具有了单独的意义。解码者也是千人千面,在对电视话语进行解码时会受到其立场、价值观念、政治观念和文化背景等的影响,使解码者在破译符号的能力成为一种主观的能力。信息接受者在进行解码时有三种模式:一是主导—霸权模式,即解码者对编码者预先设定的解读方式对编码的内容照单全收;二是协商接受式模式,解码者既接受编码者的特殊地位和身份的合法性,同时又依据文本做出自己的解读;三是对抗模式,解码者完全采用与编码者相对立的方式来对文本做出解讀。
在《荒野生存》中,处于主导—霸权模式的解码者完全接受了电影所要表达的超然的哲学。观众完全认同了电影所想要表达的人应当舍弃物质回归自己并追求自身的完善的观点。接受了关于电影的最后克里斯托弗在濒死之际对于生命对于生存真正的感悟:只有分享才是真正的幸福。他面朝天空,选择与过去的一切和解,他超然于世上。这是一种对极致的自由的追求的认同。处于协商接受式模式的解码者也许理解了电影所要表达的那种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俱往矣的观点,但可能会思考一种不那么极端不那么偏激的方法,兴许是灵魂还不够纯粹。可能也从电影中解读出另外的意义,或许是美国的大好河山值得去踏足,或许是每个人都是矛盾的个体,我们不能单方面的去苛责,要辩证地看待一个问题。
四.小结
美国电影《荒野生存》以“追寻真理”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选择放弃周遭的一切走入荒野寻求人生的真谛的故事。该片通过唯美的画面、充满喻义的配乐以及影片蕴含的浓浓苍凉感,让观众在领略到美国各地美景的同时,领略到主人公对于自由的无限向往。本文运用了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结合美国文化的影响对电影符码的编码进行分析,试图探寻电影《荒野生存》所蕴含的内涵,此外,本文还从解码者的三个不同立场出发,证明了解码者的主观性对电影文本意义的解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麻争旗.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3(1):12-16.
[2]廖亮. 《荒野生存》的行为艺术[J]. 电影文学, 2017(7).
关键词:编码解码;荒野生存;真谛
一.霍尔“编码/解码”理论
斯图亚特·霍尔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四个环节将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产电视话语意义,亦即所谓的编码阶段,在这一阶段编码者以其意志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但会受到职业观念、制度知识、定义和设想以及有关观众的设想等等影响。第二是成品阶段,霍尔认为电视作品一旦完成,意义被注入话语之后,占主导地位的便是赋予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第三阶段是最重要的的观众的解码阶段,由观众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观众面对的不是社会的原始事件,而是经过加工的“译本”。观众必须能够解码,才能获得“译本”的意义。[1]
二.《荒野生存》的编码及影响因素
(一).《荒野生存》符码分析
影片主要描述的便是克里斯托弗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寻,而导演也有意地利用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景色来向观众传递主人公克里斯托弗当时的心境以及他的向往。在海岛上,他看穿了雷尼和简夫妇痛苦的过去,他说道:“有些人觉得他们不值得被爱,他们悄然走开遁入空无,试着消除过往的罅隙。”他帮助他们与过去和解,并且撇去生命中微不足道的恐惧,在海浪中感受生命的张力,使人们学会坚强。夕阳下的景象也弥合了克里斯托弗千疮百孔的心,向观众展现了大自然独有的生命力。而在阿拉斯加的荒原之上,奔跑的驯鹿让克里斯托弗热泪盈眶,这正是代表了克里斯托弗梦寐以求的自由,自由自在奔跑的自由,没有规则的束缚,是人类社会所摒弃的,也是与人类世界的虚伪格格不入的一种精神,克里斯托弗也在这片自由中展现着自己的无拘无束。
作为声音符码,影片中音乐的应用也给这部电影带来一种超然的感觉。艾迪·维达的《Guaranteed》贯穿了整部影片,它跟随着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的脚步一起便步公路,穿过河流,沐浴夕阳,踏过雪地,将克里斯托弗内心的超然与平静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将过去生活的荒诞不经完全覆盖。影片中的声音符码除了画面之下的背景音乐外,还有被放大的声音带来的一种静默感所表现的与俗世格格不入的宁静。
(二).影响编码的因素
“荒野”是美国的自然文学中一个关键词,无数的美国文学作家们将自然荒野作为了其生活与创作中成为了精神的象征。其中梭罗更被誉为“生态学创立之前的生态学家”。梭罗的荒野的价值在于其对野性的释放,在荒野这片未经尘世的喧嚣所污染的保留地中的思考与体悟,直至精神的升华。在梭罗所描绘的“荒野”里,青黛含翠,水光潋滟,鸟语花香,溪流潺潺,抬眼便是氤氲的仙境,还有圣洁、孤高的精神殿堂,人能够在其中受到善良、平等、乐观、自由、健康、非暴力等精神元素的濡染,找到精神上的方向。
在这部影片中,处处充满了美国人对荒野的深切与热爱,他们将生命中的困惑交给荒野,遁世而逸。荒野是美国人的精神家园,他们来自北美的荒野,终归还是要回到荒野。美国的“荒野精神”也指导着克里斯托弗踏上了寻找解救之道的旅程,他手里始终没有丢弃的就是那本梭罗的《瓦尔登湖》,书里面传达的思想像树一样盘踞在克里斯托弗的心中,不断迸发向上,催促着他去寻找答案。在克里斯托弗的寻梦之旅中,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涤荡着他的灵魂,慰藉着他的心灵,美国人在荒野中所要追求的善良、平等、乐观、自由、健康等在此刻让他感受真正地在活着,十几年的淤堵之气被一扫而尽,他在寂静与孤独中思考,重新开始感受宽容与爱。[2]影片中的荒野已不再仅仅指的是阿拉斯加那片寂静无人的林地,荒野存在于每一个有意去寻找它的人的心中。
三.对《荒野生存》的解码
影视文本的编码一经完成,电视话语便具有了单独的意义。解码者也是千人千面,在对电视话语进行解码时会受到其立场、价值观念、政治观念和文化背景等的影响,使解码者在破译符号的能力成为一种主观的能力。信息接受者在进行解码时有三种模式:一是主导—霸权模式,即解码者对编码者预先设定的解读方式对编码的内容照单全收;二是协商接受式模式,解码者既接受编码者的特殊地位和身份的合法性,同时又依据文本做出自己的解读;三是对抗模式,解码者完全采用与编码者相对立的方式来对文本做出解讀。
在《荒野生存》中,处于主导—霸权模式的解码者完全接受了电影所要表达的超然的哲学。观众完全认同了电影所想要表达的人应当舍弃物质回归自己并追求自身的完善的观点。接受了关于电影的最后克里斯托弗在濒死之际对于生命对于生存真正的感悟:只有分享才是真正的幸福。他面朝天空,选择与过去的一切和解,他超然于世上。这是一种对极致的自由的追求的认同。处于协商接受式模式的解码者也许理解了电影所要表达的那种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俱往矣的观点,但可能会思考一种不那么极端不那么偏激的方法,兴许是灵魂还不够纯粹。可能也从电影中解读出另外的意义,或许是美国的大好河山值得去踏足,或许是每个人都是矛盾的个体,我们不能单方面的去苛责,要辩证地看待一个问题。
四.小结
美国电影《荒野生存》以“追寻真理”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选择放弃周遭的一切走入荒野寻求人生的真谛的故事。该片通过唯美的画面、充满喻义的配乐以及影片蕴含的浓浓苍凉感,让观众在领略到美国各地美景的同时,领略到主人公对于自由的无限向往。本文运用了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结合美国文化的影响对电影符码的编码进行分析,试图探寻电影《荒野生存》所蕴含的内涵,此外,本文还从解码者的三个不同立场出发,证明了解码者的主观性对电影文本意义的解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麻争旗.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3(1):12-16.
[2]廖亮. 《荒野生存》的行为艺术[J]. 电影文学, 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