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叙事,以情动人

来源 :记者观察·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201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大众文化鉴赏水平的不断提升,纪录片越来越得到观众的青睐,成为人们休闲时间的一道精神佳肴。在众多纪录片类型中,人物纪录片以原汁原味的生活经历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一直作为主流存在。它向观众表现了人们真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蕴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和饱满的情感,令观众产生共鸣。想要创作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并非易事,但对于每一位纪录片的从业者来说,无论付出怎样的艰辛,都是值得的。本文以“以实叙事,以情动人”的视角入手,结合笔者这些年纪录片创作的案例和经验,谈一下对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人物纪录片;事实;情感;思考
  一、以实叙事,构建人物纪录片现实基础
  纪录片以真实的生活为创作素材,表现的是人们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后经过编导艺术加工,最终展现给大家。纪录片的本质就是真实,用真实来触动大家,引发大家的思考。有位业内人士说过,纪录片首先应该是一面多棱镜,社会的诸多真实,可以通过它折射给大家。人们通过纪录片来看到了现实的社会、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的人生。人物纪录片尤其如此,它能够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现实生活,并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来展现。因此,以实叙事,来呈现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实体,是拍好一个人物纪录片的基础所在。以实叙事,就必须要拒绝人为凭空捏造,杜绝为了表达自己预定的某种意图,故意篡改环境,营造新的时空的行为,这与纪录片创作的本意是违背的。只有遵从基本的真实,才能够让纪录片拥有感染力。
  以笔者在2013年创作的纪录片《车站丙班》为例。这是一部跟拍纪实片,讲述兰州火车站一个班组成员日常工作中的辛酸苦辣。这部纪录片是对他们工作生活真实的展现,一些让人感动的镜头均未经过任何处理就展现给了大家。比如,上水工夏天在地面溫度50度的股道里给列车加水;比如接站员立刻放下手中碗筷,去处理日常的工作,从来不能吃一顿完整的午餐或晚餐;比如有一次由于天气原因,导致大量赴疆采棉农民工滞留火车站,而发生了突发事件,工作人员如何进行应急处理,等等。在这个浓缩的小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真实的小事,充实着他们忙碌的一天又一天,也正是这些琐碎的真实,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理解在火车站工作人员的不易,从内心产生对他们的敬意。
  二、以情动人,赋予人物纪录片高尚的灵魂
  (一)创作者要对人物倾注情感,从而让其形象丰满
  对于人物纪录片来说,人物是主体,挖掘人物的生活经历,探究其情感命途,是使纪录片以情感人的重要抓手。对于创作者来说,人物片中的情感,不应该是主观的臆断,而是要对片中人物进行深入地观察和充分地了解,并取得情感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与人物真实性的原则相符合。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发光点,即使普通人也不例外,创作者通过与人物对象的深入接触,就能够将这些发光点发现,从而塑造真实而丰满的动人形象。
  以笔者拍摄的《邂逅永新》为例,这部片子讲述的是兰外愉中北山一个叫郝永新的孩子艰难求医求学的故事。由于先天性皮肤病以及家境贫寒,郝永新个头矮小发育迟缓,但却聪慧好学成绩优秀。在同这个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我每天跟着他走一个小时的山路,到达那所只有9个人的乡村小学,亲眼看到他吃着国家提供的营养早餐时那满足开心的表情,因为这就是他一天之中最可口的一餐饭。虽然身处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笔者却能真实地感受到永新身上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品格。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笔者也对永新这个孩子从刚开始的怜爱和难过,到逐渐被他的品质打动,最终演化为对他的佩服。在创作过程中,笔者更希望通过对他人物形象和经历的塑造,让他不畏生活苦难、乐观积极、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精神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幸运的是,在媒体的关注下,郝永新被接到省城兰州,住进专科医院接受治疗。他人生也第一次走出了大山,去接触更加广阔和美好的世界。
  (二)重视细节的作用,让人物情感更加突出
  人物记录片的细节,可以集中反映作品的内涵,并激发观众的兴趣,虽然是人物纪录片中的最小元素,但却能发挥以小见大的作用,让人物的情感更加突出。细节,是创作者释放片中情感的爆点,是创作者投入情感,展示人物复杂心理活动的重要方式,细节对于情感的加强和渲染作用意义重大,可以发挥强大的感染力,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如动作和神态的细节表现,可以使得情感的真实性肉眼可见,起到直击内心的作用。
  如笔者于2014年拍摄的作品《我们的队伍向前进》,它讲述的是曾修建成昆铁路和襄渝铁路的老铁道兵们,他们在和平年代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修建的成昆线与阿波罗号登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一起,被誉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在那个中国刚刚解放的艰苦年代,为了排除万难创造这一奇迹,8000多名中国铁道兵官兵,在艰苦的环境中,肆意挥洒他们的青春与汗水,甚至有些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片中有一个非常感人的细节,那就是老兵们把花环轻轻地放在铁轨上向远方行礼,他们已经略显佝偻的身形,与他们望向远方的坚定眼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们不得不震撼。这种震撼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但是观众能够从画面中感受到老兵们对于建设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在艰辛岁月中的无悔付出。
  (三)刻画生动环境,延展情感想象空间
  在人物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对环境进行视觉描写,可以将故事的背景很好地交代给观众,也可以通过氛围的渲染,强化人物内心的性格特点,让人物的情感与周围环境融合,营造更大的想象空间,让观众体味和思考其中的情感。
  仍以笔者拍摄的纪录片《邂逅永新》为例,为了表现永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笔者用了一段长镜头,表现了连绵的高山、蜿蜒的山路、破旧的教室、斑驳的墙壁以及永新认真坐在残损的书桌前认真读书的样子。这一段镜头没有语言介绍,但是就是这样一组镜头,却能将永新艰苦的求学环境描绘出来,调动观众的情感,从内心对永新心生同情和赞叹,让片中的情感从艰苦的环境中延展而来,给了观众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点睛主题,引发观众更加深层的思考
  对于一部优秀的人物纪录片而言,记叙基本的事实和注入饱满的情感之后,还需要一个点睛的主题,它是人物纪录片的“神”,一个人物纪录片没有自己的神韵,那将是呆板的。主题是人物纪录片这条艺术之龙的“睛”,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关注。有了主题,人们才会在观看的同时,自主地去发现、去思考、去提高自己的认知。
  以笔者曾经拍摄的纪录片《我为你歌唱》为例,它讲述的是国家一级演员王玲女士热心公益、无偿教导家境贫寒又身有残疾的孩子们唱歌的故事。杨海涛是王玲最早一批、也是最得意和满意的弟子和“儿子”。2008年,当杨海涛在中国残奥会开幕式上放声高歌时,“母子俩”都满含热泪,正是王玲妈妈的教导,给这个盲孩子插上了一双飞向鸟巢的翅膀。杨海涛说,就像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天去领受谢词,尽管“妈妈”总是站在舞台背后,但在他们心里,她就是一片“極光”。在这个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笔者确定本片的主题并非“妈妈”如何教给他的孩子们某项生存的技能,而是教会他们去爱,爱生活、爱他人,并永远心存希望的宏大格局。正是在这个主题的引领下,观众才会对剧中人的生活及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对自己生活的更深层次思考,以剧中这些身残志坚的孩子们作为比照,走好自己人生的路。
  四、艺术处理,提升人物纪录片艺术水平
  当然,人物纪录片的以实叙事,以情感人,并非要拒绝进行任何艺术处理的技巧。若是那样,纪录片就等同于日常流水账的拍摄。在一些镜头和情节上采用必要的艺术处理,可以让整个片子质量水准得以提升。
  在拍摄过程中,要结合主题思想,在真实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设计。根据创作的需要,为了实现更真实完美的记录,采用“导拍”和“重现”的艺术处理手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手法的采用都要遵循生活的规律,遵循真实的细节,这样才能不损害真实的原则,同时让人觉得顺理成童。
  以笔者拍摄的《我们在—起》为例。它讲述的是兰州乡村基层共产党员们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故事。他们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盘活和带动一方经济的同时,更为村民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笔者拍摄这部记录片的时候,乡村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但是刚开始时,村民们对于基层的共产党员提出的宏伟设想和方针,更多是怀疑和不解。为了表现乡村基层共产党员当初刚开始工作时遇到的困难,笔者结合采访资料,经过一定的艺术处理后让乡亲们重现了当时的一幕。虽然这些并非真实的记录,但对于提升整部作品的品质,展现乡村基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却是至关重要的。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一部成功的人物纪录片作品,必然是以事实为依据,由创作者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并进行适度的艺术化处理,从而将片中人物的生活经历、情感历程真实地展现给大家,在观众观看人物遭遇的时候,引起情感的共鸣。纪录片拥有自己特殊的使命,在沉重的题材中要展现希望和乐观,在深刻的剖析中要带有正能量。人物纪录片的创作尤其如此,其艺术领域无比广阔,需要实践者们不断探索,在成功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成长,为大家奉献更好的作品。
其他文献
摘要:媒体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传声筒”,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遵循全媒体时代融合发展的趋势,探索践行“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四力的途径,思考媒体科学传播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关键词:媒体;“四力”;践行途径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
期刊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藉由互联网、手机新媒体,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面对的信息不断增多,受到的挑战也在进一步加剧,这都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树立和培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就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分析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影响  (一)增加了大学生核心
期刊
摘要:在媒体技术融合、内容融合、媒体业务边界模糊的当下,媒介融合不断深入推动新闻生产业务发展,改变新闻生产模式,同时催发内容制作与编辑共同主导的多元化互动编辑方式。宁夏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在此背景下,不断更新多媒体信息采集、编辑、加工、发布推广的生产流程,建立中央厨房信息处理系统,力求颠覆大众传播的基本模型,建构新的互动性新闻融合媒体。本文以银川市传媒集团的媒体融合发展,递进式地论述少数民族地区新闻
期刊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是电视媒体新闻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新闻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困境与突围展开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  一、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困境  (一)传播时间受到限制  过去的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在播放时间上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种情况也导致观众观看时间受到很大的制约,导致观众很难在
期刊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演进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传媒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机器人因其在形式化、规律化的新闻稿件写作中具有精准、快速、效率高等优势备受媒体的青睐。那么机器人写稿会替代传统记者吗?不可否认机器人写稿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机器人写稿也面临着写作模式固定、缺乏情感、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等诸多弊端,在民生新闻、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领域传统记者仍具有优势。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
期刊
摘要:信息化时代,新闻舆论呈“爆燃”之势,且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辐射面之广,难以想象。新时期,新闻媒体在社会舆论中所能够起到的舆论监督功能显得格外重要,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意义重大。因此,新时期新闻媒体要回归初心,把握舆论焦点,强化舆论监督功能,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的责任。  关键词:新闻媒体;社会舆论;舆论监督功能;强化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所能够接触到的新闻信息内容较多。这就导致舆论的
期刊
摘要:新形势下,区县党报如何守正创新,轉型升级,加强与街镇部门的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共生共荣,是本文探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区县党报;创新;共生共荣;转型升级  一、立足“两地”:拳头稿件“顶天立地”,  动态消息“铺天盖地”  《长寿日报》结合阶段性时政热点,包装策划大型报道,比如系统总结“十八大”到“十九大”五年间,长寿工业园区在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就业、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
期刊
摘要:系列报道是多个独立报道集合在同一主題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深度的报道。在“读文”时代,系列报道无疑是能够让读者深度系统地了解新闻事实的“重器”。然而在当下的“网络化新闻”时代,信息超载、载体超多、传播者众声喧哗、共识分裂、意义多元的语境中,系列报道如何再显“重器”的作用?笔者以《大连日报》三则报道为例,加以阐述。  关键词:系列报道;新闻;纸媒  一、有故事,让系列报道有
期刊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4月中旬,盐城市盐都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了电视新闻访谈栏目《答卷》。这档新的访谈栏目,有三个寓意:一是策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党委、政府要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交上一份盐都答卷;二是省、市、区委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需要基层交上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三是访谈节目的内容,也需要参与嘉宾能够做出圆满的回答。《答卷》栏目开播以来,有以下五点做法值得肯定。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媒体的权威性、制度、人才、特色化等方面,探究传统媒体进入媒体融合发展深水区,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抢占舆论传播的第一阵地,努力走出一条生存发展之路。  关键词:融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面对大数据,智能推送,短视频等新媒体的狂轰滥炸,很多传统媒体都在茫然地探索,先进的技术体系、智能化的布局、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都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自身优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