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研究的范式:欧美相关研究带来的思考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wj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我国民间艺术相关的研究一日千里,其中很多研究范式都可以在欧美相关研究中找到影子,民间美术的功能、象征,地区与民族风格,历史与变迁,原真性,传承与发展等问题及其研究范式都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民间美术;范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艺术;地区与民族风格历史;原真性;传承;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间美术的研究日渐丰富,成果颇丰,从王树村、张道一、薄松年等老一辈学者到近些年活跃在民间美术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他们关注到民间美术的方方面面,并实现了从以文本为中心到注重语境的研究范式的当代转向,后者即观察和描述具体时空中民间美术的状况与变迁,涉及传承人、文化生态、变迁、日常生活等问题。
  这些民间美术研究方法、角度的变化与新世纪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相关,非遗工作者重视民族志,关注传承人、文化生态、变迁与保护等问题。也受到国内外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现象学、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的影响。
  20世纪以来,欧美学者尤其是人类学家对西方文明以外的地区诸如大洋洲、非洲、美洲进行了大量的田野研究,这些地区的雕刻、建筑等艺术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从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的物品到作为艺术史、艺术人类学关注的艺术品,研究范式也在改变着。在笔者看来,梳理欧美的相关研究,或许能为我国民间美术的相关研究范式带来一些思考。
  一、部族(区域)风格与历时性
  本·爱莫斯(Ben-Amos Paula)曾经梳理了社会学、人类学视角的非洲视觉艺术研究范式,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欧美的非西方经典艺术研究尤其是人类学相关的研究范式及其转变。其中的功能主义、象征和结构论早已成为人类学、社会学及相关研究的经典范式与基本方法,也是我们民间美术研究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而回到20世纪的欧美,当时很多学者也指出了这些传统范式各自的局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提出非洲艺术并不像人们经常认为的那样一成不变和整齐划一,相关研究不应该只限于共时性分析,应进行历史研究,关注历史变化,很多学者也开始关注在资本的冲击与现代社会影响下的艺术变迁问题,尽管如此,一些学者直接揭示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范式问题。美国的艺术史学者西德尼·卡斯弗(SidneyL. Kasfir)在《一个部族,一种风格——非洲艺术史学的范式》一文中指出,相关研究往往以部族文化艺术的静止不变性为前提,以部族、地区为单位来划分艺术风格,以部族一风格范式为研究基础;而这一统领研究领域的“部族一风格”范式来自早期的人类学,当时往往主观地认为那些非西方的“原始”部族或区域具有相应的文化特征或风格,并以此作为区分民族、区域的标准。尽管有些区域适合这一范式,但是卡斯弗指出研究者很多时候由于并不熟悉这些部族,才持此观念,其后果就是忽视艺术创作的个性、多样性以及历史变化。尤其是这种范式的非历史性最为人诟病,她认为部族、区域之间的界限是流动的、开放的,即使欧洲殖民者到达非洲之前,也都一直处于交流、改变之中。语言也不是风格的决定性因素,二者的相关度预测并不可靠;而且学者们所研究的非洲艺术品都是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后的产物,众所周知木雕容易腐烂,在非洲至多能存放一百多年,研究者所考察的艺术品与殖民时代之前的时间相差太大。一些学者也提出应注意与风格相关的一些文化层面的问题,“某些物品分类或艺术风格经常与整体的文化不相关,而是与某些制度有关,如入会系统、礼拜、自发的团体、保密的信仰系统和神话。这些制度只是代表了整个文化的一个维度;有时它们是当地的而非分布于整个部族;有时它们是跨部族的。”
  总之,卡斯弗等学者认为强加部族、区域对应风格的范式不符合现实,由此提出非洲艺术研究的历史概念:在历史框架中,结合共时与历时解释的过程范式,同时综合采用多种解释方式,才适于当今的复杂现象。
  二、语境及相关的艺术史、跨学科方法
  传统意义上,人类学对艺术的研究旨在探讨人类的文化、风俗、社会制度等问题,艺术只是作为他们研究的物证,其关注点并不在于艺术价值。但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影响深远,自从艺术界注意到“原始”、非西方的艺术时,艺术史方法与人类学逐渐融合。对于人类学范式的影响,上述已经提到功能主义、象征和结构论、历史特殊论等,是这一领域开辟了“原始艺术”研究之路,不管哪种学术背景,学者们一般都在大洋洲、非洲、美洲进行田野工作。尽管上述范式存在局限,对相关研究还曾产生过如卡斯弗提出的消极影响,但人类学、社会学注重田野考察,关注社会环境、功能、语境却是相关艺术研究所必需的。
  20世纪以后,诞生于欧洲的艺术史一直都关注图像的含义与语境,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美术史影响至今,涉及艺术的赞助制度、市场等问题,相关研究不胜枚举;
  20世纪中期以后,所谓“新艺术史”吸收了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文学批评理论,也更关注艺术与社会的问题。
  艺术史的范式及其变化也影响到非洲艺术等非西方艺术研究领域,其中比较显著的是艺术史家巴克森德尔《意大利十五世纪的绘画与经验》和T.J.克拉克《人民的图像:库尔贝和1848年革命》两部著作,在其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晚期,研究非洲艺术的艺术史家开始改变不顾及历史的态度,关注比艺术家的环境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一些学者强烈呼吁进行历史研究,指出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档案材料感兴趣,但却只是简单地收录过去的记录片段或观察资料,既不能构成“历史”也不能获取艺术的历史含义;巴克森德尔关于赞助人对画家影响的研究还激发了1978年“非洲艺术赞助系统”(Systems of Patronage in African Art)讨论小组的成立,一些学者对非洲艺术的赞助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思考这一范式的运用问题。
  学者们还常对相关的研究方法与问题展开激烈讨论,20世纪中期以来就提出了很多关于语境与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如比耶比克总结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必须放在相关的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宗教和哲学中考察,对艺术概念的扩展、艺术与手艺的区别、艺术在社会框架中的形成等问题的深入思考都需要综合性研究;对待艺术的范畴问题就需要研究工艺、技术和物质文化;在对非洲艺术美学研究上,语言学、文本分析、音乐、舞蹈和手势交流的意义等方法与角度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至于对艺术家的研究,人种历史、自传、社会化与经济条件等问题都应该需要考察”。“非洲艺术研究者的训练应该超越艺术史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采用艺术理论、田野考察技术,语言学、人类学理论、口述传统分析和历史文献研究与原始资料考证的方法,即一个强大的跨学科背景。”   当然,同样研究艺术语境,但一些艺术史家与人类学家还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尽管巴克森德尔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但他强调只有非常出色的艺术作品和组织完美的表演才能计入文化环境中,成为历史文献,他为伟大的艺术家做辩护;如汉斯·贝尔廷所总结:艺术史家对个别作品的品质保持兴趣,希望能揭开它自身特殊的真相或信息。而人类学家更倾向于坚持认为所有的物品都有其价值,都是社会文化领域的标记,他们对广泛的可适用理论的关注显示了艺术民族志的价值。
  三、艺术的原真性与市场
  现代生活与市场环境中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新时代对民间美术的冲击与影响众所周知,民间美术大多经历了很多变迁乃至性质的变化;同时民间美术的被发现、保护与研究也引起了收藏者的关注,我们都希望其能保持原汁原味或者趋向良性的发展,市场环境中民间美术的原真性成为棘手的问题。
  非洲艺术从变迁到原真性的问题及其相关研究引人注目。20世纪70年代后,艺术史学者开始关注非洲艺术的变化——欧洲人到来之后,尤其19世纪中期以来,在市场的刺激下,很多早期的艺术形式逐渐消失或日异月殊,时至今日,国际上大量游客来到非洲国家,雕刻者不仅制作改动传统形式的作品,而且专门为旅游市场创作了新形式。此外,收藏家与投资者带动了相关图书与资料的出现,这些资料反过来却影响了非洲国家的艺术品创造者,乃至成为他们的制作模型。“20世纪40年代以来非洲艺术品制作者与国外的收购者和学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出了这样的现实:很难找到不迎合国内外市场的艺术家,却容易发现完全是为了出售的制作。”
  “同时具有两个不可或缺和不可分离的要素——为传统的目的、由传统艺术家所作的物品才能被看作是真实可信的作品。”卡斯弗在批评部族一风格范式的基础上,也思考了非洲艺术的原真性问题。她并不关注真伪的鉴定,而是透过原真性问题指向欧美人看非洲“传统”艺术的思维定式,认为研究者们都潜在地用“传统非洲社会”观念来看待和解释非洲,这种模式经久不变,“传统社会”只是西方人的理想与想象:“我想按照当前对文化挪用的讨论来检验本真性的问题,在过去关于赝品、伪造和仿制品的评论,这些术语本身就充满了关于非洲艺术和文化观念的负重,尤其是‘传统社会’。讨论本真性首先有必要卸下假定的‘传统社会’的含义,以及相关的‘传统艺术’。所谓的传统社会是我们过去维多利亚时代的遗产……殖民统治之前大部分非洲社会相对孤立、内部凝聚一致以及高度整合的观念,在西方对非洲的理解上是最强有力和基本的范式”;“我们应该承认原真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传统手工艺和赞助神话化了的观念。”
  美国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斯坦纳(Christopher B.Steiner)的《流通中的非洲艺术》(1994)是研究这一问题的典型著作,展示出艺术品通过西非商人之手进入世界的过程,涉及原真性的观念是如何被理解以及被非洲商人所操作的:欧美购买者希望购买与收藏过去的即与西方现代社会接触之前的艺术品,而非洲中间商抓住他们的这一诉求与口味,在市场利润驱动下,让制作者使用各种手段(包括做旧、营造神秘环境等)使得西方人相信那是真品。通过对市场的描述,斯坦纳记录了原真性是如何建立在西方对于非洲“原始主义”想象上的。
  这些学者通过对原真性的思考,最终都指向了自己的文化和经济霸权,开始反思自身的观念与认知。这一思考过程也与当时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结构和女性主义等理论方法有关。
  中国的民间美术与大洋洲、非洲等地区的部族艺术当然不能简单地相提并论,除了风格与环境迥然有异之外,我们的民间美术很多都能长期保存或传承下来,也有一些文字、图像、考古资料佐证,而且也没有如非洲艺术与欧美国家的那些关系。但是,两者中的很多艺术类型都是贴近生活或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曾被视为“非主流”,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延续至今又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社会市场环境的冲击。欧美学者的相关研究起步要早,各种范式轮番上演。笔者在此并不认为其研究就完美,只是认为两者完全可以对话,我国民间艺术相关的研究一日千里,其中很多研究范式都可以在欧美相关研究中找到影子,其民间美术的功能、象征,地区与民族风格,历史与变迁,原真性,传承与发展等问题及其研究范式都值得我们思考。
  约稿、责编:金前文
其他文献
期刊
为了节省钢材、提高构件的刚度和强度,在楔形构件和蜂窝梁的基础上提出了楔形蜂窝构件.通过对悬臂楔形蜂窝构件进行连续化处理,建立楔形蜂窝构件的微分方程,进一步推导出楔形蜂
概述国内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用原材料的应用和生产现状.指出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用原材料趋向更加多元化,根据产品细分确定原材料的应用更加明显.今后稀土顺丁橡胶、溶聚丁苯
为了在快速时变环境下减小多普勒效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快速时变环境下MIMO—OFDM系统的两步信道估计方法.第1步运用最小二乘算法及内插算法对非导频处传输的
作者通过6例3岁以下中小面积烧伤后并发急性阑尾炎临床资料分析.认为烧伤后早期创面处理不当引起创面感染,继发以绿脓杆菌为主的菌血症败血症是并发阑尾炎穿孔的主要原因。同时
目的:通过对12例烧伤瘢痕与皮肤慢性溃疡恶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临床经验总结,提高对经久不愈的溃汤及易于破溃而不稳定的挛缩瘢痕发生恶性变认识的可能性,尽早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国内轮胎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国际对轮胎性能的要求,指出发展绿色轮胎势不可挡,这不仅关系到我国轮胎企业的命运,更关系到民族轮胎工业的未来。提出绿色轮胎完整技术体系,包
烧伤后皮肤及粘膜受损,而造成粘表皮及上皮细胞损害,引起组织液外渗,进一步加重组织细胞干燥脱水坏死,加重烧伤深度及受伤范围。因此如何解决细胞液外渗、脱水、变性是关键所在。
为了减轻结构的质量和降低成本,针对轻质材料,提出将整体的边界条件转化为微结构单胞的边界条件,建立微结构单胞的有限元模型,并运用变密度方法和优化准则法结合求解微结构单胞的
烧伤治疗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和修复烧伤创面,尽可能减少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增生和挛缩,进一步提高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地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