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要通过对家乡宁夏西吉县×村的实地调查,描绘了乡土社会的变化。以及分析和揭示家园破败,故土抛荒的原因,以引起研究者对当下乡村生存状态的思考。
关键词:×村;消失;原因
一、×村概括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震湖乡,属于西海固地区①。位于西吉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西邻甘肃会宁县,辖17个行政村117个自然村民小组,总面积153.35平方公里,人口22039人,回族人口492人,占总人口的2%。该村位于震湖乡
南部,隶属毛坪村村委会,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98mm,且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蒸发量1497mm,旱灾频繁。可饮用淡水资源贫乏,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人畜饮水长期以来依靠窖蓄雨水解决。
1997年以前在这里曾是这样一片景象人丁兴旺,炊烟袅袅,生机勃勃;
该村占地面积约5公顷,由于地势高矮不平,居住不是很集中,根据1997年统计数据显示雷岔有58户,人口343人,男性197人,女性146人,全是汉族。该村人口姓氏主要有程、魏、王、甘、吴、杨,其中程、魏是两个大姓,王、甘、吴、杨小姓,人口也较少。据说在土改前,程家五兄弟便从甘肃会宁迁到这里,魏家,王家,甘家是较后迁入的。
村民曾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谷子、玉米、豌豆、洋芋等。梯田是整个村的物质依托,村全部是务农人口,除了少数外出打工人员,几乎所有人都要参加到梯田生产中,一些外出打工人在农忙时会回来参加生产,共有耕地面积1029亩,人均耕地面积3亩。
该村耕田的经济收入并不高,生产的粮食大多刚刚够吃,其对外交换活动,集中表现在18公里以外的震湖乡集市进行集市贸易经济。因为贫穷,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大多数村民每次都要步行到集市出售农副产品,并从集市上购买日常生活所需物品。村民们虽饿不死,但手中沒有富余钱。
二、现状:无人村
在2000年前后,该村村民开始向外搬迁,到2010年,全村只剩下4户人家。其中向外搬迁的村民中,有4户应新疆兵团建设的需要,于1997年离开,举家前往新疆,并扎根新疆,以务农为生。有16户人口迁入西吉县,并以打工做生意为生,有21户迁入银川市华西移民村,贺兰县等地,其余不知所踪。
时隔17年重返家乡,放眼望去,整个山丘、梯田满眼荒芜。爷爷坟地四周原来是一片片的庄稼地,现在已成荒山野岭,长满半身高的野草,竟寻不到下脚之处。上完坟,走回居住的堡子里时,半路上一人未曾见到,一路走过的房屋有半数已坍塌,破败不堪。村的败落是从房屋开始的,在经历了无数岁月之后,房屋一年年陈旧、破损、漏风漏雨,最后一座座倒塌。轰隆一声,冒一股尘烟,满院子的野草,还有一些细细高高的白杨树,破房顶而出,竟也高高壮壮。寂静的小路,寂静的山林,破败的房屋,荒芜的农田,这样的“静悄悄”有一种可怕的震慑力。失去了鸡犬之声,没有了机杼叹息,土地被抛荒,活力与生机不复存在,在一片死寂之中,我们的村庄消失了。
三、理论运用与原因分析
村民外迁,房屋破败,土地抛荒,村庄消失所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十分的明显,无论是内部村民所处的恶劣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的限制还是外部迁入地有利因素的吸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该村的消失是一个既有内部也有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以该村消失的事实为依托,以探讨消失的原因为归宿,揭示其消失的必然性。
推拉理论,既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托。推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存在两种动因,一是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二是迁入地存在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两种力量的共同或单方作用导致人口的迁移。
从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看,主要有生存环境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首先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变化是推动人类迁移的基本力量。自然环境的恶劣,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会直接促成人口迁移。第二,人为因素是推动人口迁移的另一种基本力量,迁入地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主要是迁入地的劳动力需求和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差距。现代社会,国家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促使人口不断地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一)迁出地的推力
该村地处宁夏南部,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环境恶劣,水资源匮乏,这里长年干旱,旱灾频繁,且多发各种自然灾害。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可饮用淡水资源贫乏,人畜饮水长期以来依靠窖蓄雨水解决。种植农作物主要以梯田为依托,地势高低不平,土壤贫瘠,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生产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工具主要依靠犁、耙、镰刀、铲子等,梯田耕种需要借助牛、驴来完成。因此,人力和畜力是当地劳动的主要动力。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限制,使得该村种植的小麦、谷子、玉米等农作物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在2000年以前,亩产量最好的只有100—250斤,加上其他的粮食作物,人均粮食产量为385斤。如若碰上旱灾,亩产量一般只有50—100斤左右。显然,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该村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是极大的。该村农业长期缓慢发展,导致村民收入处于贫困线上,使其生计困难。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限制所带来的。由此可见,该村自然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的有限是促使村民外迁的主要推力。
(二)迁入地的拉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开始外出打工,打工的村民以年轻人居多,一般为20—40岁之间,20世纪90年代,外出打工就已经是村民经济收入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虽陆续的有外出务工人员,但村民外迁开始于1995年。1997年有4户人,应新疆兵团建设需要离开当地。在对迁入新疆的村民进行调查时发现,这四户村民在新疆兵团有亲戚朋友,在新疆的亲戚,是其中一户男性户主的亲哥哥。这四户人家举家迁移到新疆也是因其亲戚所在,在其亲戚的劝说和接应下,四户村民便迁至新疆。在向其中一户问及其搬迁的原因时,50岁的魏叔叔说,新疆的亲戚说兵团在招人,种地也有机器种,没那么辛苦,在这里生活太苦,太穷啦。
其余迁入到西吉县、固原市和银川市的30多户人口,多以打工和做生意为生。在去银川市的一位村民老乡王叔叔家,发现其在银川郊外独自开了一家砖厂,主要以造砖、卖砖为主,生意比较好,年收入50多万。像王叔叔这样从村里搬出来打工做生意的人很多,他们生活在县、市上,现在过的也是很好的,最重要的生活居住也比较方便。
无论是搬到新疆种地的,还是迁到邻近县市上的这些村民们主要是被迁入地劳动力需求和迁入地较高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所吸引,村民面临着是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
四、结语
在城镇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今空荡荡地矗立在西吉县的大山深处。一个人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不仅在文化意义上已经开始消逝,地理意义上也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在西吉县,像该村这样的村庄不在少数。山高路远沟深,没有人愿意到村子里。山村的生命得不到延续,成了山上人下山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让农民不再留恋故土,宁可背井离乡挤在逼仄的城市夹缝里,也不愿回归乡村。据有关报道,过去10年,中国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已经消失的该村就是一个真实的缩影。但问题的关键是:村庄文化如何保留,村庄的消失,代表以自然村落形态构成的中国传统社会正在解体,“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村庄生存状态也日益瓦解。村庄,一度被视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空”不仅意味着传统文明的解体,也意味着人类精神家园的陷落,该村不过是一个缩影,是中国当代村庄命运的一个集中体现。谁来关注这些消失的村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的精神家园得到保留?(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注解:
① 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
关键词:×村;消失;原因
一、×村概括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震湖乡,属于西海固地区①。位于西吉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西邻甘肃会宁县,辖17个行政村117个自然村民小组,总面积153.35平方公里,人口22039人,回族人口492人,占总人口的2%。该村位于震湖乡
南部,隶属毛坪村村委会,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98mm,且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蒸发量1497mm,旱灾频繁。可饮用淡水资源贫乏,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人畜饮水长期以来依靠窖蓄雨水解决。
1997年以前在这里曾是这样一片景象人丁兴旺,炊烟袅袅,生机勃勃;
该村占地面积约5公顷,由于地势高矮不平,居住不是很集中,根据1997年统计数据显示雷岔有58户,人口343人,男性197人,女性146人,全是汉族。该村人口姓氏主要有程、魏、王、甘、吴、杨,其中程、魏是两个大姓,王、甘、吴、杨小姓,人口也较少。据说在土改前,程家五兄弟便从甘肃会宁迁到这里,魏家,王家,甘家是较后迁入的。
村民曾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谷子、玉米、豌豆、洋芋等。梯田是整个村的物质依托,村全部是务农人口,除了少数外出打工人员,几乎所有人都要参加到梯田生产中,一些外出打工人在农忙时会回来参加生产,共有耕地面积1029亩,人均耕地面积3亩。
该村耕田的经济收入并不高,生产的粮食大多刚刚够吃,其对外交换活动,集中表现在18公里以外的震湖乡集市进行集市贸易经济。因为贫穷,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大多数村民每次都要步行到集市出售农副产品,并从集市上购买日常生活所需物品。村民们虽饿不死,但手中沒有富余钱。
二、现状:无人村
在2000年前后,该村村民开始向外搬迁,到2010年,全村只剩下4户人家。其中向外搬迁的村民中,有4户应新疆兵团建设的需要,于1997年离开,举家前往新疆,并扎根新疆,以务农为生。有16户人口迁入西吉县,并以打工做生意为生,有21户迁入银川市华西移民村,贺兰县等地,其余不知所踪。
时隔17年重返家乡,放眼望去,整个山丘、梯田满眼荒芜。爷爷坟地四周原来是一片片的庄稼地,现在已成荒山野岭,长满半身高的野草,竟寻不到下脚之处。上完坟,走回居住的堡子里时,半路上一人未曾见到,一路走过的房屋有半数已坍塌,破败不堪。村的败落是从房屋开始的,在经历了无数岁月之后,房屋一年年陈旧、破损、漏风漏雨,最后一座座倒塌。轰隆一声,冒一股尘烟,满院子的野草,还有一些细细高高的白杨树,破房顶而出,竟也高高壮壮。寂静的小路,寂静的山林,破败的房屋,荒芜的农田,这样的“静悄悄”有一种可怕的震慑力。失去了鸡犬之声,没有了机杼叹息,土地被抛荒,活力与生机不复存在,在一片死寂之中,我们的村庄消失了。
三、理论运用与原因分析
村民外迁,房屋破败,土地抛荒,村庄消失所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十分的明显,无论是内部村民所处的恶劣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的限制还是外部迁入地有利因素的吸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该村的消失是一个既有内部也有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以该村消失的事实为依托,以探讨消失的原因为归宿,揭示其消失的必然性。
推拉理论,既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托。推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存在两种动因,一是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二是迁入地存在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两种力量的共同或单方作用导致人口的迁移。
从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看,主要有生存环境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首先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变化是推动人类迁移的基本力量。自然环境的恶劣,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会直接促成人口迁移。第二,人为因素是推动人口迁移的另一种基本力量,迁入地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主要是迁入地的劳动力需求和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差距。现代社会,国家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促使人口不断地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一)迁出地的推力
该村地处宁夏南部,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环境恶劣,水资源匮乏,这里长年干旱,旱灾频繁,且多发各种自然灾害。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可饮用淡水资源贫乏,人畜饮水长期以来依靠窖蓄雨水解决。种植农作物主要以梯田为依托,地势高低不平,土壤贫瘠,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生产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工具主要依靠犁、耙、镰刀、铲子等,梯田耕种需要借助牛、驴来完成。因此,人力和畜力是当地劳动的主要动力。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限制,使得该村种植的小麦、谷子、玉米等农作物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在2000年以前,亩产量最好的只有100—250斤,加上其他的粮食作物,人均粮食产量为385斤。如若碰上旱灾,亩产量一般只有50—100斤左右。显然,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该村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是极大的。该村农业长期缓慢发展,导致村民收入处于贫困线上,使其生计困难。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限制所带来的。由此可见,该村自然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的有限是促使村民外迁的主要推力。
(二)迁入地的拉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开始外出打工,打工的村民以年轻人居多,一般为20—40岁之间,20世纪90年代,外出打工就已经是村民经济收入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虽陆续的有外出务工人员,但村民外迁开始于1995年。1997年有4户人,应新疆兵团建设需要离开当地。在对迁入新疆的村民进行调查时发现,这四户村民在新疆兵团有亲戚朋友,在新疆的亲戚,是其中一户男性户主的亲哥哥。这四户人家举家迁移到新疆也是因其亲戚所在,在其亲戚的劝说和接应下,四户村民便迁至新疆。在向其中一户问及其搬迁的原因时,50岁的魏叔叔说,新疆的亲戚说兵团在招人,种地也有机器种,没那么辛苦,在这里生活太苦,太穷啦。
其余迁入到西吉县、固原市和银川市的30多户人口,多以打工和做生意为生。在去银川市的一位村民老乡王叔叔家,发现其在银川郊外独自开了一家砖厂,主要以造砖、卖砖为主,生意比较好,年收入50多万。像王叔叔这样从村里搬出来打工做生意的人很多,他们生活在县、市上,现在过的也是很好的,最重要的生活居住也比较方便。
无论是搬到新疆种地的,还是迁到邻近县市上的这些村民们主要是被迁入地劳动力需求和迁入地较高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所吸引,村民面临着是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
四、结语
在城镇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今空荡荡地矗立在西吉县的大山深处。一个人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不仅在文化意义上已经开始消逝,地理意义上也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在西吉县,像该村这样的村庄不在少数。山高路远沟深,没有人愿意到村子里。山村的生命得不到延续,成了山上人下山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让农民不再留恋故土,宁可背井离乡挤在逼仄的城市夹缝里,也不愿回归乡村。据有关报道,过去10年,中国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已经消失的该村就是一个真实的缩影。但问题的关键是:村庄文化如何保留,村庄的消失,代表以自然村落形态构成的中国传统社会正在解体,“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村庄生存状态也日益瓦解。村庄,一度被视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空”不仅意味着传统文明的解体,也意味着人类精神家园的陷落,该村不过是一个缩影,是中国当代村庄命运的一个集中体现。谁来关注这些消失的村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的精神家园得到保留?(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注解:
① 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