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舆论的主要场所,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要在明晰高校网络舆论的内容和特点基础上,从优化高校网络舆论外部环境、健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体系和提高大学生网络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建设途径,力求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途径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目前网民的最大群体仍是学生群体,占近30%。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微博用户从2010年底的6311万暴增至1.95亿,增幅高达208.9%。数据显示,我国是拥有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手机网民的增多使得网络舆论可以随时随地的生产与传播;微博用户的激增说明网络舆论的载体越来越多样化。近年来产生且广泛传播的QQ、BBS、MSN、博客、微博等,以其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隐蔽性、及时性、便捷性等特点,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及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充分认识高校网络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加以积极引导,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点
1.高校网络舆论的内涵
高校网络舆论是指大学生在校园网络上,通过校园BBS、QQ群、贴吧、博客、微博等形式,对校园以及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高校网络舆论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是校园学习生活事件。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中发生的事件是大学生最关心和关注的,大学生通过对某些校园发生的事件展开热烈讨论,进而形成高校网络舆论。一是校园重大事件。如重大活动、会议、节庆日、重要人物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事件。二是校园突发事件。如杀人、打架斗殴等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事件。三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主要包括学校制定的有关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如教学、评优评先、收费、选拔等。第二是国内外重大事件。大学生十分关注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事件,他们或在校园网络上转载这些事件,或对这些事件进行评论。当这些网上评论达到一定热度后,就会演变成高校网络舆论。
2.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
作为高校网络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受自身年龄、知识、阅历等影响,他们在网络上表达意见和情绪时除了具有一般网络舆论的直接性、随意性、突发性、隐蔽性、偏差性特点外,还具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特征,这使得其思想走向还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因此,大学生在网络上往往呈现出敏锐性与不成熟性同时并存的特点,在政治观念上,认同感增强、乐观上进,但存在一些模糊观念;在社會热点问题上,关注多、激愤多,但缺乏理性思考;在成长成才上,求知、求新、求发展意识提高,但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在价值取向上,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但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功利化倾向明显。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是新生事物,高校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如何开展好这项工作也需要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根据调查研究,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亟待提高
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就是能够通过网络舆论来引导、改变网民的意识,进而影响网民的言行,使网民按照引导者制定的路线、方针、意图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的能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互联网新知识,学习运用新兴网络工具的积极性并不高。相当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技术的掌握还满足于编辑文本、下载资料信息的阶段,既不会使用QQ群,更不知道注册运用微博。究其原因,既有来自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于相关培训没能及时跟进以及培训内容滞后等外部因素。
2.思想观念有待转变,要能听取学生意见
校园网络舆论主要针对的是校园中发生的人与事,言论往往尖酸刻薄,针对时弊,口诛笔伐。个别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这一现象很反感,不习惯于被学生们评价与监督。往往校园网中出现自己不愿意听、所谓影响了学校形象的言论时,首先想的不是调查实际情况,做好解释引导澄清工作。而是封闭ID、删贴、甚至关闭网站,使得小问题演绎成大矛盾,当前部分高校用封闭校园百度贴吧的方式代替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正是缺乏正确网络舆论引导观念的表现。
3.网络舆论引导主体不明确,缺乏合力
根据调查,当前大多高校没有确立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管理部门。各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还处于被动状态。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高校启动应急预案时,宣传部门、学工部门、社团、高校辅导员往往偏重于实际问题的处理,轻视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在日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领导机构、没有工作机制、各自为阵,没能形成合力。
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建设途径探讨
1.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舆论氛围和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
利用网络舆论传播先进文化理念,以文化的创新为核心,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是网络信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责任。首先,努力营造学习型校园。高校肩负着培育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型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创新型校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优势和资源,把长期积淀的优秀校园文化重点向校园网络文化拓展,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与内容,营造积极进取的符合时代特征和适应网络发展需要的校园文化。
2.完善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制度
高校要制定网络管理办法,从法律制度层面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积极健康发展。高校还可以通过定期发布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学生关注哪些事情,从而引导舆情,协调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沟通之间的关系。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高校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高校还要建立群体性事件网上、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在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要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尽可能控制局势,遏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恶性蔓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3.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团队,革新网络舆论引导方法
培养一支有一定理论功底、较高政治素质、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网络评论工作队伍,是推动高校舆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网络舆论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网络舆论引导队伍要由校領导或专家、教师和学生三部分组成。校领导或专家主要负责对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学校大政方针的评论。教师负责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的评论,为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扩大影响面。学生则要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评论,让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启发。在网络时代,要想避免或减少有害信息的扩散,除了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控制方式外,还应加大技术控制的力度,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要注重软硬兼施、疏堵结合,即在硬性制度及技术控制的同时加大疏导工作的执行,尽量杜绝用说教、官方语言来与学生沟通,要使用学生能够接受的、符合学生性格特征的语言及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
4.搭建功能齐全的互动平台
在多元化的大众传媒环境下,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情最重要的法宝。因此,高校的管理部门应建立信息发布网站,注重网站的维护工作,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规律,主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同时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高校还应该完善高校网络舆论互动平台的建设,让学生在接受主流观点的同时,自主地表达意见和看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传播,形成校方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更有助于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
5.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舆论引导绝不是简单做堵和疏的工作,而是要达到逐渐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目的,以此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目的。二是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网络舆论的扩大、蔓延等方面问题的产生与受众和传播者的心理因素关联很大,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势在必行。针对日益增多的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等问题,开展网上心理辅导或提供心理咨询等,帮助大学生增加自我辨识和自控能力,保持心里愉悦和心理健康。同时可以开设一些修身养性的课程,创造优雅舒适的校园网络环境,以培养大学生良好性格、兴趣、人文素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曹斐.高校网络舆论平台凝聚力研究—中南大学为例[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l:5.
[2] 张琳.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难点与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7):129-131.
科研成果:
重庆科技学院宣传课题(XC2013018)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建设途径的初探”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途径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目前网民的最大群体仍是学生群体,占近30%。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微博用户从2010年底的6311万暴增至1.95亿,增幅高达208.9%。数据显示,我国是拥有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手机网民的增多使得网络舆论可以随时随地的生产与传播;微博用户的激增说明网络舆论的载体越来越多样化。近年来产生且广泛传播的QQ、BBS、MSN、博客、微博等,以其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隐蔽性、及时性、便捷性等特点,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及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充分认识高校网络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加以积极引导,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点
1.高校网络舆论的内涵
高校网络舆论是指大学生在校园网络上,通过校园BBS、QQ群、贴吧、博客、微博等形式,对校园以及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高校网络舆论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是校园学习生活事件。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中发生的事件是大学生最关心和关注的,大学生通过对某些校园发生的事件展开热烈讨论,进而形成高校网络舆论。一是校园重大事件。如重大活动、会议、节庆日、重要人物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事件。二是校园突发事件。如杀人、打架斗殴等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事件。三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主要包括学校制定的有关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如教学、评优评先、收费、选拔等。第二是国内外重大事件。大学生十分关注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事件,他们或在校园网络上转载这些事件,或对这些事件进行评论。当这些网上评论达到一定热度后,就会演变成高校网络舆论。
2.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
作为高校网络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受自身年龄、知识、阅历等影响,他们在网络上表达意见和情绪时除了具有一般网络舆论的直接性、随意性、突发性、隐蔽性、偏差性特点外,还具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特征,这使得其思想走向还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因此,大学生在网络上往往呈现出敏锐性与不成熟性同时并存的特点,在政治观念上,认同感增强、乐观上进,但存在一些模糊观念;在社會热点问题上,关注多、激愤多,但缺乏理性思考;在成长成才上,求知、求新、求发展意识提高,但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在价值取向上,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但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功利化倾向明显。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是新生事物,高校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如何开展好这项工作也需要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根据调查研究,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亟待提高
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就是能够通过网络舆论来引导、改变网民的意识,进而影响网民的言行,使网民按照引导者制定的路线、方针、意图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的能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互联网新知识,学习运用新兴网络工具的积极性并不高。相当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技术的掌握还满足于编辑文本、下载资料信息的阶段,既不会使用QQ群,更不知道注册运用微博。究其原因,既有来自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于相关培训没能及时跟进以及培训内容滞后等外部因素。
2.思想观念有待转变,要能听取学生意见
校园网络舆论主要针对的是校园中发生的人与事,言论往往尖酸刻薄,针对时弊,口诛笔伐。个别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这一现象很反感,不习惯于被学生们评价与监督。往往校园网中出现自己不愿意听、所谓影响了学校形象的言论时,首先想的不是调查实际情况,做好解释引导澄清工作。而是封闭ID、删贴、甚至关闭网站,使得小问题演绎成大矛盾,当前部分高校用封闭校园百度贴吧的方式代替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正是缺乏正确网络舆论引导观念的表现。
3.网络舆论引导主体不明确,缺乏合力
根据调查,当前大多高校没有确立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管理部门。各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还处于被动状态。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高校启动应急预案时,宣传部门、学工部门、社团、高校辅导员往往偏重于实际问题的处理,轻视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在日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领导机构、没有工作机制、各自为阵,没能形成合力。
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建设途径探讨
1.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舆论氛围和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
利用网络舆论传播先进文化理念,以文化的创新为核心,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是网络信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责任。首先,努力营造学习型校园。高校肩负着培育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型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创新型校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优势和资源,把长期积淀的优秀校园文化重点向校园网络文化拓展,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与内容,营造积极进取的符合时代特征和适应网络发展需要的校园文化。
2.完善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制度
高校要制定网络管理办法,从法律制度层面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积极健康发展。高校还可以通过定期发布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学生关注哪些事情,从而引导舆情,协调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沟通之间的关系。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高校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高校还要建立群体性事件网上、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在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要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尽可能控制局势,遏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恶性蔓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3.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团队,革新网络舆论引导方法
培养一支有一定理论功底、较高政治素质、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网络评论工作队伍,是推动高校舆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网络舆论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网络舆论引导队伍要由校領导或专家、教师和学生三部分组成。校领导或专家主要负责对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学校大政方针的评论。教师负责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的评论,为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扩大影响面。学生则要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评论,让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启发。在网络时代,要想避免或减少有害信息的扩散,除了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控制方式外,还应加大技术控制的力度,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要注重软硬兼施、疏堵结合,即在硬性制度及技术控制的同时加大疏导工作的执行,尽量杜绝用说教、官方语言来与学生沟通,要使用学生能够接受的、符合学生性格特征的语言及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
4.搭建功能齐全的互动平台
在多元化的大众传媒环境下,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情最重要的法宝。因此,高校的管理部门应建立信息发布网站,注重网站的维护工作,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规律,主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同时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高校还应该完善高校网络舆论互动平台的建设,让学生在接受主流观点的同时,自主地表达意见和看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传播,形成校方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更有助于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
5.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舆论引导绝不是简单做堵和疏的工作,而是要达到逐渐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目的,以此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目的。二是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网络舆论的扩大、蔓延等方面问题的产生与受众和传播者的心理因素关联很大,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势在必行。针对日益增多的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等问题,开展网上心理辅导或提供心理咨询等,帮助大学生增加自我辨识和自控能力,保持心里愉悦和心理健康。同时可以开设一些修身养性的课程,创造优雅舒适的校园网络环境,以培养大学生良好性格、兴趣、人文素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曹斐.高校网络舆论平台凝聚力研究—中南大学为例[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l:5.
[2] 张琳.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难点与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7):129-131.
科研成果:
重庆科技学院宣传课题(XC2013018)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建设途径的初探”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