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年段目标,让导入更丰盈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MINGGANG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曾经说:“课的开始,其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定下了基调。”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既能让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又能激活他们的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甚至关系到授课的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导入环节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时间有限,通常只有3~5分钟,因此必须短小而有效。但有些导入平淡无奇、拖沓冗长、偏难……在新授课时通常起不到良好的铺垫效果。导入不精彩会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对新课的期待降低,注意力会渐渐不集中,课堂气氛渐渐沉闷,而学生听课状态不佳往往会使教师讲课的情绪变差,这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整堂课失败。
  导入因其重要性备受语文教师的关注,然而对孩子学龄特点的漠视、对课标精神的忽视,使导入往往无的放矢,高耗低效。低年段语文课堂导入尤其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课标中的相关要求。利用具有启发性、形象性、新颖简洁且充满趣味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可以有效激发低年段孩子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开拓思维,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失败导入的问题透视
  笔者经过梳理,发现低年段语文课堂中失败的导入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有些导入过于难,忽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储备,不但没有起到激趣的作用,反而使课堂冷场;有些导入过于“偏”,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导入与文本的关联程度不高,使学生兴奋点偏离了主题;有些导入过于“繁”,设计复杂而且冗长,偏离了教学的重点,使课堂增负减效。
  表现之一:忽视起点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某教师在教《狼和小羊》时说:“孩子们,让我们来比一比谁掌握的成语多,大家想玩这个游戏吗?”一听到玩游戏,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地答:“想玩!”“先请同学们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同学们一听,都傻眼了,愣了半天,只有一个同学答出了:“狼心狗肺。”老师如获至宝,赶紧追问:“这个成语中的‘狼’有什么特点?”这时,同学们都面面相觑,默不作声,老师只好话锋一转:“同学们还能说出带‘羊’的成语吗?”某个孩子答出了:“羊入虎口。”老师又马上追问:“这个成语中,‘羊’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们还是答不出,这时的课堂就彻底冷场了。虽然后面正式学习课文时,分角色扮演“狼”和“小羊”,同学们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了,但是一开始的不成功导入,学生的学习情绪一直不高,参与面不广,导致整堂课效率低下。
  其实,用说成语的方式提问,让学生概括狼和小羊的特点,这样的导入用在高年级或许可以,但用在低年级就不合适了,教师并没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提问。如果老师能用简笔画画出凶恶的狼和柔弱的小羊,在学生的一片崇拜声中适时提问:“喜不喜欢狼和小羊,为什么?”我相信,同学们很快就能说出狼和小羊的特点。
  表现之二:南辕北辙
  一位教师在上《大禹治水》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很喜欢孙悟空吧,觉得他很厉害。他会七十二般变化,手中的金箍棒更是助他除魔降妖。你们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从哪儿得来的吗?传说大禹治水时,测定海水深浅的神铁留在了东海,就成为东海龙宫的镇海神针。斗一样粗,二丈多长,重13500斤,后来被孙悟空得去,称为‘如意金箍棒’。那么,大禹治水是怎么一回事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老师本想把“孙悟空”请来帮忙,使枯燥的课文变得生动有趣。老师也了解低年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但是,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的《西游记》很多学生在上学前就多少接触过,对孙悟空及金箍棒的兴趣立刻被唤醒,学生不由自主地问了很多与金箍棒相关的问题,对大禹治水的故事反而没有了学习热情。
  低年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有限,把握不好学习方向,就会南辕北辙使错了力气,课堂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如果老师能直接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导入,既满足了小朋友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又能很好地为课文做好铺垫了。
  表现之三:拖沓冗长
  某一位教师在教《欢乐的泼水节》时,她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里面生活着56个民族,你知道有哪些民族吗?”学生回答之后,她又追问:“你了解这个民族吗?你知道这个民族有哪些特别有趣的风俗?”因为话题开放,学生很兴奋,畅所欲言。三分钟过去了,尽管很多孩子还在不断举手,老师赶紧说:“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再让同学们发言了。你们知道傣族人的生活吗?”老师请了几位学生回答,但都没有说到要点,于是自己从傣族人居住地、服饰、饮食特点以及风俗人情方面逐一介绍,最后聚焦到泼水节这一民俗,又花了十几分钟。下课铃响,教学内容没有完成也在意料之中。
  《欢乐的泼水节》以介绍民族风俗特点导入也无不可,但是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无需展开,讲到傣族时,只要播放一段傣族人民生活的视频,就能让学生们全面直观地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生活。
  另外,有的教师教学风格比较开放,喜欢跟学生开开玩笑、卖卖关子,时间花了,收效甚微;还有的教师在导入时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作用,把导入变成了个人的展示舞台,学生看得欢,但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理解的内容也相当有限,可谓是“热闹之后一场空”。
  二、成功导入的策略建构
  导入要想成功,教师就要注意其与文本之间的关联程度,帮助学生把握关键点。导入的难度不应太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此外,还应了解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为整节课的教学落实课标精神做好准备。
  策略之一:激发好奇,产生学习期待
  1.故事导入
  本着“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的原则,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创设故事情境的导入方法,寓教学于故事之中,带学生入情入境。例如:笔者在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外国朋友,他的名字叫汤姆,汤姆是美国纽约市一位非常著名的建筑大师。他小时候特别喜欢钓鱼,有一次,他跟爸爸夜晚出去钓鱼,发生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情。到底是怎样一件事呢?”这样的导入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拉近了学生和主人公汤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主观上去了解汤姆,关心汤姆,从而对文本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人人都爱听故事,低年级的学生更爱听故事。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能丰富低年级孩子的情感,通过故事牵线搭桥,很容易把学生们从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教授新课时,教师们如果能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补充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就容易多了。
  2.谜语导入
  在一节新课开始时,教师巧妙设置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努力又能解开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有效保持和延长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一个谜语,一个动作就可能带来一阵欢笑,一片温馨,使得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3.游戏导入
  某教师在教授《雨后》时是这样设计的:先齐读课题,接着设计了两组词语接龙游戏,学生分别以小组为单位,用开火车回答的方式来参与这种词语接龙的填空游戏:第一组是针对上课的要求设计的:大声地
  ( )、认真地( )、快乐地( );第二组是巧妙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 )的树梢、( )的泥裤子、( )的小辫。因为简单、容易操作,又是用游戏的方式,低年级孩子参与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争着为自己的小组增光。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既达到了课堂要求,又通过认真浏览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真是一举数得。
  洛克在《教育漫话》里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要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同时儿童的情绪和注意的紧张程度都比较高,是实施教育的好时机。安排游戏导入新课,让儿童开始上课就享受乐趣,而且能在乐中诱发他们的创造激情。
  策略之二:紧扣课标,导入坚守本位
  1.质疑导入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须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读懂书,才能真正做到无疑。一位教师在上《“黑板”跑了》第一课时,先简单介绍安培的生平,再板书课题,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发现了引号,老师马上追问:“黑板为什么加引号?”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这不是真的黑板,有的学生说为了突出黑板在课文中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说黑板怎么会跑呢……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做任何评价,只是说:“等我们学完课文,答案不用我说,你们自会了然于心。”多么巧妙的回答,可以想象同学们是带着怎样认真钻研的精神来学习这篇课文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了。这位教师真正起到了点拨、引路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的质疑能力应从小注意培养和训练,导入环节也可有为。
  2.谈话导入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新课导入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展开,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而落实课标精神。某位教师在上《母亲的恩情》时,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再板书“母亲”这个词,让学生认真看,仔细读。教师娓娓道来:“读到‘母亲’这个词,同学们的脑海中可能会想起一个动作,一个词语,一个表情,一幅画面,谁来说说?”一个学生答:“妈妈总是抚摸我的头。”教师总结:“这是爱的抚摸。”一个学生答:“妈妈总爱唠叨。”教师答:“爱的唠叨你能品味出来吗?”另一个学生答:“我妈妈总是辅导我学习。”师答:“这是爱的责任促使她这样坚持下来的。”教师又请了两个同学回答,最后教师总结:“这一切都是母亲给我们的爱,赋予我们的恩情!”
  这位教师谈话导入的切入点很巧妙,由母亲联想到的动作、词语、画面,人人都有话说,而谈话的中心都是围绕母亲的爱和恩情展开的,为学习课文的感情基调做了很好的铺垫。
  3.想象导入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新课标里也要求阅读课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低年级教学中,还可让导入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然走进老师设计的童话世界情境中。例如:一位教师上了一堂口语交际课——续编故事。上课伊始,她没有一进教室就走上讲台跟同学问好,而是站到一旁默不作声。这时一个学生戴着小鹿的头饰慢悠悠地走进教室(这是事先安排好的),才走了几步,另一个学生戴着小白马的头饰急急忙忙向他跑来,“小鹿”问:“小白马,这么着急干什么去啊?”“小白马”把嘴巴凑到“小鹿”耳朵边说着悄悄话。此时,老师请学生想象小白马会对小鹿说什么,小组合作把故事续编下去。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演练结合,把故事续编得有声有色。
  无论怎样导入,只要能使孩子们对语文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都是成功的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人才成长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经验的老师都是在导入时,利用教材和教学本身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心理状态。
  当然,成功导入和失败导入远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老师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而且还是学生扩大视野、拓宽思路、接受美的熏陶的一个重要途径。总之,导入语要精心设计,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教无定法,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采取哪种导入的方法都应该简洁、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开拓思维,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好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可忽视对艺术导语的思考,我们都应记住:从自己讲课一开始,就要做到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其他文献
张秋爽 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首批进站成员。多年来,潜心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以理解为核心,形成“抓住联系,体现过程,分层设计和凸显思考”的教学特色。多次为市、区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为全国骨干教师作理论讲座。创新教研方式,形成教师研修的六大策略,主编了《团队研修的实践与探索》《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新课标》等书。有80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提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却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又指出:“……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更进一步强调了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完善的背后必然是缺失的
“我2013年5月份在德国开会时,遇到一位欧洲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他和我说你们中国人无线通信发展很快,在欧洲攻城略地,这让一些欧洲人很不开心。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在很多欧洲人心中,无线通信一直是欧洲人的游戏,甚至都不是美国人的游戏,又怎么可能是亚洲人的游戏,更不要说还是亚洲中的中国!”  “我之所以在无线通信的科研路上拼命工作,就是为了给国家争口气!”官科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神里蕴含着坚毅的力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课程标准也这样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已被重视。然而,目前小学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  1.兴趣不浓,音画泛滥  “微时代”的到来,零碎的文字成为人们的阅读主流,而音画的快捷传播更侵袭着我们传统的阅读空间,它们给学
先来看几条名人名言:  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课前思考】  《一亿有多大》是在学生学习了认数(含万级、亿级)之后安排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关于“一亿有多大”应该思考的有价值的东西非常多,但是课前思考应该“举轻若重”,课中却应“举重若轻”。有舍才有得,为此,我为本课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一亿有多大”有真切的感受,在头脑中建立有关一亿大小的表象,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百多年前出版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向我们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应该是充满快乐的。当一个学生不快乐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教育也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也应该是快乐的。要想教育好学生,唯一的方法是使他们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开始学习。而在小学低学段音乐课堂上,愉悦的童年“乐趣”更多地孕育在音乐自身的乐音趣味中。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合唱教学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到很多优秀的合唱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多声部音乐的和谐之美,还能通过自身体验来感受多声部音乐协调配合的巨大表现力。通过合唱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用音乐的耳朵来感受和声的魅力和提高欣赏能力,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群体合作意识和互相配合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
6月26日,在“与创新同行论坛暨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盛典”上,王笑京身着浅色条纹衬衣、黑色西裤,一贯的微笑挂在嘴边。此次,作为信息技术与电子领域年度人物获奖代表发言,他谦虚地表示:“我获得这个荣誉,不仅仅是我,我想代表我们智能交通界耕耘了20年的众多科学技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20年的探索,王笑京率领团队制定了中国ITS(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和发展战略,攻克了交通信息提取计算、交
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行为。语文意识的养成就是正确的语文习惯的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