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是净化师生心灵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因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导向与管理
一、校园文化定义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论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总体文化,包括校园容貌、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全校师生员工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校精神氛围;狭义论者认为,校园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主要是作为学生课堂教学调剂的课外文体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以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形成或不断重构的过程。对于学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形成一所学校文化的系列活动过程;对于原有学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对已有的校园文化的总结概括、分析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文化要素对已有的学校文化进行改造和重组,构建校园新文化的过程。
虽然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指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信仰、教风和学风等方面,但校园文化建设却不能仅仅从这些方面着手,因为影响这些方面的因素很多,决不仅仅限于精神方面。我们主张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即通过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的工作,来构建一所学校理想的校园文化。
三、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主义严重,缺乏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时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表面现象,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和人气很旺的社团组织,有时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方式形式主义。部分学校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中只注重活动场面的活跃,以为只要挂上色彩纷呈的条幅和标语,就会达到活动的效果,而活动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功能并不去思考,这样使许多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二是建设方式形式主义。部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没有一个完整体系,对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也难以起到推动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使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二)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若文化娱乐活动层次较低,既难以起到导向作用,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长期以来,校园文化虽然轰轰烈烈开展,但人们对其理论性研究、规律性认识并没有足够重视,这影响和限制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一般来讲,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表层,精神文化处于核心,映射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属于较高层次。
(三)品位不高,有俗文化占有较大空间。受社会上各种热风吹拂影响,高校校园文化中存在粗俗化的另类校园文化,如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蜗居”文化:有的学生买一堆零食,租一堆小说,在无课的时间将自己作茧自缚于被窝里,只露出一个头,像蜗牛一样,故称“蜗居”;课桌文化、恋爱文化以及低级的“厕所文化”等。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四多”、“四少”问题: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型的多,科技型少;循旧型的多,创新型的少;娱乐型的多,思考型的少;一般型的多,高层次、高品位的少。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与管理
(一)努力创新,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新环境变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和机遇。一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握主题,选择更贴近国情、校情、学生实际的文化主题,形成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二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束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校园文化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三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要把校园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至校外,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企业、社区等联姻。通过调研、咨洵、“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成社会互动网络,使师生学习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重视人文教育,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校园文化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人文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校园文化虽然是一个特殊领域的文化,但离不开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滋养。学校精神源于一所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结合;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精神支持,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三)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学校要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想方设法巩固和强化以“文化育人”为主的网络文化阵地,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校园网和论坛监管工作,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要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富于时代特色且贴近师生生活的网上文化。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以此来拓宽师生知识视野,提供文化精神营养,提高师生的学习能力、艺术修养、人文素质和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 周希贤.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吴洪疆(1990.01- ),男,河南郑州人,天津工业大学,硕士。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导向与管理
一、校园文化定义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论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总体文化,包括校园容貌、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全校师生员工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校精神氛围;狭义论者认为,校园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主要是作为学生课堂教学调剂的课外文体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以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形成或不断重构的过程。对于学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形成一所学校文化的系列活动过程;对于原有学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对已有的校园文化的总结概括、分析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文化要素对已有的学校文化进行改造和重组,构建校园新文化的过程。
虽然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指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信仰、教风和学风等方面,但校园文化建设却不能仅仅从这些方面着手,因为影响这些方面的因素很多,决不仅仅限于精神方面。我们主张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即通过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的工作,来构建一所学校理想的校园文化。
三、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主义严重,缺乏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时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表面现象,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和人气很旺的社团组织,有时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方式形式主义。部分学校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中只注重活动场面的活跃,以为只要挂上色彩纷呈的条幅和标语,就会达到活动的效果,而活动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功能并不去思考,这样使许多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二是建设方式形式主义。部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没有一个完整体系,对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也难以起到推动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使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二)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若文化娱乐活动层次较低,既难以起到导向作用,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长期以来,校园文化虽然轰轰烈烈开展,但人们对其理论性研究、规律性认识并没有足够重视,这影响和限制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一般来讲,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表层,精神文化处于核心,映射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属于较高层次。
(三)品位不高,有俗文化占有较大空间。受社会上各种热风吹拂影响,高校校园文化中存在粗俗化的另类校园文化,如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蜗居”文化:有的学生买一堆零食,租一堆小说,在无课的时间将自己作茧自缚于被窝里,只露出一个头,像蜗牛一样,故称“蜗居”;课桌文化、恋爱文化以及低级的“厕所文化”等。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四多”、“四少”问题: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型的多,科技型少;循旧型的多,创新型的少;娱乐型的多,思考型的少;一般型的多,高层次、高品位的少。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与管理
(一)努力创新,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新环境变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和机遇。一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握主题,选择更贴近国情、校情、学生实际的文化主题,形成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二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束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校园文化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三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要把校园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至校外,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企业、社区等联姻。通过调研、咨洵、“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成社会互动网络,使师生学习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重视人文教育,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校园文化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人文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校园文化虽然是一个特殊领域的文化,但离不开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滋养。学校精神源于一所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结合;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精神支持,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三)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学校要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想方设法巩固和强化以“文化育人”为主的网络文化阵地,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校园网和论坛监管工作,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要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富于时代特色且贴近师生生活的网上文化。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以此来拓宽师生知识视野,提供文化精神营养,提高师生的学习能力、艺术修养、人文素质和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 周希贤.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吴洪疆(1990.01- ),男,河南郑州人,天津工业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