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是当前职业指导工作和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通过对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找出高校职业指导现行工作模式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充分开发和运用信息化系统平台功能、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等为职业指导服务的工作建议与实践措施。
关键词:高质量;职业指导;大学生
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步往“大众化”方向发展,即将走进社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只增不减。高校毕业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关乎社会安定团结,因此国家应高度重视。
职业指导是指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科学准备职业、正确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态势中,健全职业指导工作机制,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质量,加强信息化职业指导建设,对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等现实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一、对高校职业指导现行工作模式的概述——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
不少高校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开发出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在课堂和指导咨询中引入了先进的理论和测评工具。本文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展示高校职业指导的现行工作模式。
据调查,廣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中的职业指导部门为招生就业处,其中专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与研究的员工有4名。工作内容涵盖职业指导课程的开发,大学生就业政策信息的宣传,校园招聘会的组织与运营,学生职业发展活动的指导等。同时,各系毕业班辅导员多为兼职工作人员,在学生有职业疑惑和需求时,主动找到辅导员并由他们直接进行职业咨询和指导。该校已建立起贯穿大学始末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综合素质提升、创业管理、就业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有序的整体辅导。课程讲授主要由负责院系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承担,依托该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课程的选择与考核。
二、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高校职业指导现行工作模式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
本次问卷调查为“职业指导工作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个人信息、集体教学指导情况及效果、一对一指导流程开展情况及效果等三部分。评价量表为五点量表,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同时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流程观察与访谈记录,以确保对该校职业指导工作有全面客观的了解。访谈提纲主要从职业指导工作操作流程、职业指导技巧和工具运用、职业指导工作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1.从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中得出基本评价状况
第一,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了解学校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修读过相关课程,并认为课程学习对其职业生涯的认识和发展有帮助。第二,超过80%的学生表示有职业指导需求或希望尝试一对一职业指导,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知道一对一职业指导的联系途径。有不到40%的学生认为自己曾经进行过一对一职业指导,这部分学生对一对一指导的满意度不高,只有3名学生较为明确地获得咨询后效果的追踪了解。第三,仅有的认为自己具有一对一职业指导体验的37名学生,均来源于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其中22人表示咨询过程中指导人员未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情況。
2.从访谈内容整理归纳中反映出的指导主体评价意见
第一,辅导员因与学生沟通的便利性,均参与到职业指导工作中。然而,实际开展要求简单,对学生谈话过程的资料记录未有成文的档案整理机制,典型职业指导案例资源未能得到有效保留和利用。第二,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缺少对培训主体的激励,致使辅导员对职业指导方法和工具的正确使用率较低。同时,学校未建立专业的职业发展中心,辅导员指导能力仅限于对基本问题的咨询回答,遇到特殊和专业问题时无法转介,成为职业指导工作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局限。第三,职业指导主体目前所能掌握的信息资源不多,指导内容主要为求职心理压力安抚以及单一的岗位匹配和信息发布。
通过调查分析和访谈,笔者认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行模式可圈可点,但也存在限制职业指导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三、影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分析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模式的运行效果,归纳出当前影响其向更高质量方向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如下。
1.全程化、个性化、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基本制度建设不健全
(1)全程化职业指导基本停留于一般号召上,在实际运行中缺乏具体的工作制度、配套要求和有效的整体组织协调。从调查数据分析可知,个体指导对象局限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生涯规划阶段指导案例少之又少。这说明该校在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具体实践中,全程化职业指导要求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在一对一职业指导工作实施过程中,因缺乏全程化工作机制指引,指导对象范围模糊不清,低年级对象未得到职业指导工作者的关注。同时,因未能协调梳理辅导员个案指导与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的权责关系,使对学生咨询后或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关注度降低,成了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工作漏洞。
(2)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比较被动,缺乏分类资讯的主动宣传意识和完善的咨询指导机制。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正在不断成长变化,他们个性张扬、性格鲜明,但也存在就业心理素质薄弱、职业发展目标模糊、就业期望值过高等特点。同时,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一般放在集体教学的科研与开发上,而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被视为一般学生事务性工作,忽视了个体咨询和指导工作的重要性,难以推进个性化指导的发展。
(3)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细则亟须明确,对个体的职业指导记录和资料不能仅限于访谈笔记。因各人的工作习惯和表达形式的差异,学生个人信息和职业指导过程的信息记录往往停留在简单的学生个别谈话登记上。资料档案的流失使职业指导无法进行科学和客观的总结,导致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成了无根之木。 2.职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
(1)指导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未能正确使用科学的职业指导工具。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队伍,是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不可或缺的因素。据调查,该校职业指导人员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人员和辅导员构成,大多数属于行政教辅人员,他们在上岗前,未经历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不具备高质量职业指导所要求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专业指导人员配备数量未能满足个体咨询实际需求。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2015年在校注册学生人数为12000人,专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为14人,职业指导师生比约为1:850,远不符合国家教育部配备专职工作人数或教师比例不高于1:500的要求。
3.职业指导信息化系统平台仅限于集体职业指导教学功能使用,未开发个体指导相应功能
在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开发使学生工作开展得尤为顺利。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职业指导集体教育中的各门课程均依托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课程修读选择、考勤管理、作业布置、考核登记等流程管理,虽然已经实现了集体指导的信息化管理,但是在个性化职业指导的功能辅助开发上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四、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工作建议与实践措施
1.完善精细化职业指导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系统,必须在全程化指导的基础上将工作深化、精细化,从职业指导资料和个人档案管理入手,如建立“学生职业档案”“个性化咨询工作档案”等档案资料管理制度,设计对应的资料表格。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个性化职业指导作用跟踪,还可以借鉴资料、科学分析职业指导工作流程開展的科学性,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2.构建个性化职业指导的工作新渠道
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应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综合能力、特殊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职业指导。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辅导员对学生背景较为了解的有利条件,在原有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招聘有职业指导专业资格的人员,一方面对接辅导员,转介毕业班级咨询个案和特殊案例,另一方面直接接受各年级主动求助学生的申请,专门开展个性指导。
3.加強职业指导的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实现专业化职业指导
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开展高质量职业指导工作的关键,也是职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和人力保障。建议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时,联系指导工作渠道,有针对性地聘请具有职业指导经验的专家任客座教授,促进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发展。另外,继续推进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现行指导人员的培训建设,选派优秀工作者到职业指导工作人员资格培训班和创业指导培训班学习,以进行职业指导师资格鉴定,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逐步提高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促进师资队伍专家化,提高职业指导质量。
4.充分开发和运用职业指导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功能,积极开展符合学生需求和差异的个性化职业指导
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科学化程度,除了制度上的建设之外,离不开硬件上的提升。高校应加强现代沟通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公众号等学生常用软件,进行职业指导知识的宣传。通过现代技术的开发,使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指导,积极主动地分析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目标。
五、结语
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凸显,在实践中必然会发现新的问题。高校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加强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加快职业指导工作制度的完善,注重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发有效可行的网络系统功能,使职业指导工作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劳动和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司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吴卓君(1988— ),女,广东江门人,助教,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管理学学士。
关键词:高质量;职业指导;大学生
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步往“大众化”方向发展,即将走进社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只增不减。高校毕业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关乎社会安定团结,因此国家应高度重视。
职业指导是指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科学准备职业、正确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态势中,健全职业指导工作机制,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质量,加强信息化职业指导建设,对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等现实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一、对高校职业指导现行工作模式的概述——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
不少高校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开发出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在课堂和指导咨询中引入了先进的理论和测评工具。本文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展示高校职业指导的现行工作模式。
据调查,廣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中的职业指导部门为招生就业处,其中专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与研究的员工有4名。工作内容涵盖职业指导课程的开发,大学生就业政策信息的宣传,校园招聘会的组织与运营,学生职业发展活动的指导等。同时,各系毕业班辅导员多为兼职工作人员,在学生有职业疑惑和需求时,主动找到辅导员并由他们直接进行职业咨询和指导。该校已建立起贯穿大学始末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综合素质提升、创业管理、就业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有序的整体辅导。课程讲授主要由负责院系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承担,依托该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课程的选择与考核。
二、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高校职业指导现行工作模式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
本次问卷调查为“职业指导工作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个人信息、集体教学指导情况及效果、一对一指导流程开展情况及效果等三部分。评价量表为五点量表,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同时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流程观察与访谈记录,以确保对该校职业指导工作有全面客观的了解。访谈提纲主要从职业指导工作操作流程、职业指导技巧和工具运用、职业指导工作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1.从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中得出基本评价状况
第一,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了解学校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修读过相关课程,并认为课程学习对其职业生涯的认识和发展有帮助。第二,超过80%的学生表示有职业指导需求或希望尝试一对一职业指导,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知道一对一职业指导的联系途径。有不到40%的学生认为自己曾经进行过一对一职业指导,这部分学生对一对一指导的满意度不高,只有3名学生较为明确地获得咨询后效果的追踪了解。第三,仅有的认为自己具有一对一职业指导体验的37名学生,均来源于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其中22人表示咨询过程中指导人员未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情況。
2.从访谈内容整理归纳中反映出的指导主体评价意见
第一,辅导员因与学生沟通的便利性,均参与到职业指导工作中。然而,实际开展要求简单,对学生谈话过程的资料记录未有成文的档案整理机制,典型职业指导案例资源未能得到有效保留和利用。第二,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缺少对培训主体的激励,致使辅导员对职业指导方法和工具的正确使用率较低。同时,学校未建立专业的职业发展中心,辅导员指导能力仅限于对基本问题的咨询回答,遇到特殊和专业问题时无法转介,成为职业指导工作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局限。第三,职业指导主体目前所能掌握的信息资源不多,指导内容主要为求职心理压力安抚以及单一的岗位匹配和信息发布。
通过调查分析和访谈,笔者认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行模式可圈可点,但也存在限制职业指导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三、影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分析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模式的运行效果,归纳出当前影响其向更高质量方向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如下。
1.全程化、个性化、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基本制度建设不健全
(1)全程化职业指导基本停留于一般号召上,在实际运行中缺乏具体的工作制度、配套要求和有效的整体组织协调。从调查数据分析可知,个体指导对象局限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生涯规划阶段指导案例少之又少。这说明该校在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具体实践中,全程化职业指导要求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在一对一职业指导工作实施过程中,因缺乏全程化工作机制指引,指导对象范围模糊不清,低年级对象未得到职业指导工作者的关注。同时,因未能协调梳理辅导员个案指导与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的权责关系,使对学生咨询后或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关注度降低,成了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工作漏洞。
(2)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比较被动,缺乏分类资讯的主动宣传意识和完善的咨询指导机制。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正在不断成长变化,他们个性张扬、性格鲜明,但也存在就业心理素质薄弱、职业发展目标模糊、就业期望值过高等特点。同时,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一般放在集体教学的科研与开发上,而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被视为一般学生事务性工作,忽视了个体咨询和指导工作的重要性,难以推进个性化指导的发展。
(3)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细则亟须明确,对个体的职业指导记录和资料不能仅限于访谈笔记。因各人的工作习惯和表达形式的差异,学生个人信息和职业指导过程的信息记录往往停留在简单的学生个别谈话登记上。资料档案的流失使职业指导无法进行科学和客观的总结,导致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成了无根之木。 2.职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
(1)指导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未能正确使用科学的职业指导工具。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队伍,是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不可或缺的因素。据调查,该校职业指导人员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人员和辅导员构成,大多数属于行政教辅人员,他们在上岗前,未经历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不具备高质量职业指导所要求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专业指导人员配备数量未能满足个体咨询实际需求。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2015年在校注册学生人数为12000人,专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为14人,职业指导师生比约为1:850,远不符合国家教育部配备专职工作人数或教师比例不高于1:500的要求。
3.职业指导信息化系统平台仅限于集体职业指导教学功能使用,未开发个体指导相应功能
在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开发使学生工作开展得尤为顺利。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职业指导集体教育中的各门课程均依托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课程修读选择、考勤管理、作业布置、考核登记等流程管理,虽然已经实现了集体指导的信息化管理,但是在个性化职业指导的功能辅助开发上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四、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工作建议与实践措施
1.完善精细化职业指导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系统,必须在全程化指导的基础上将工作深化、精细化,从职业指导资料和个人档案管理入手,如建立“学生职业档案”“个性化咨询工作档案”等档案资料管理制度,设计对应的资料表格。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个性化职业指导作用跟踪,还可以借鉴资料、科学分析职业指导工作流程開展的科学性,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2.构建个性化职业指导的工作新渠道
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应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综合能力、特殊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职业指导。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辅导员对学生背景较为了解的有利条件,在原有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招聘有职业指导专业资格的人员,一方面对接辅导员,转介毕业班级咨询个案和特殊案例,另一方面直接接受各年级主动求助学生的申请,专门开展个性指导。
3.加強职业指导的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实现专业化职业指导
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开展高质量职业指导工作的关键,也是职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和人力保障。建议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时,联系指导工作渠道,有针对性地聘请具有职业指导经验的专家任客座教授,促进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发展。另外,继续推进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现行指导人员的培训建设,选派优秀工作者到职业指导工作人员资格培训班和创业指导培训班学习,以进行职业指导师资格鉴定,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逐步提高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促进师资队伍专家化,提高职业指导质量。
4.充分开发和运用职业指导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功能,积极开展符合学生需求和差异的个性化职业指导
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科学化程度,除了制度上的建设之外,离不开硬件上的提升。高校应加强现代沟通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公众号等学生常用软件,进行职业指导知识的宣传。通过现代技术的开发,使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指导,积极主动地分析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目标。
五、结语
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凸显,在实践中必然会发现新的问题。高校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加强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加快职业指导工作制度的完善,注重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发有效可行的网络系统功能,使职业指导工作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劳动和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司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吴卓君(1988— ),女,广东江门人,助教,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管理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