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边缘人”的社会学分析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py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边缘人”是指在班级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人。班级“边缘人”分为班级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和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其性质是班级组织中的“局外人”和“弱势群体”。班级“边缘人”是在班级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班级“边缘人”的可变性,决定了班级“边缘人”转化的可能性。班级“边缘人”转化目的在于寻求一个更合理、均衡的权力关系形成机制和更加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关键词】班级;“边缘人”;边缘学生
  班级“边缘人”是指在班级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人。功能主义社会学派认为社会中的中心-边缘、等级分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社会秩序维持所必要的。班级社会中核心-边缘的地位分层也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不希望成为“边缘人”,然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逼迫,总有一些人容易沦为“边缘人”。班级“边缘人”在班级生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班级“边缘人”进行分析,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同时,班级既是一个组织,也是一个群体,班级中的“边缘人”是一类学生群体,社会学是一种“群学”,[1]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班级“边缘人”有其可能性。
  一、班级“边缘人”的共时性分析
  在班级社会学中,对班级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如有学者将班级看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有的学者将班级看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有学者认为班级首先是一种社会组织,“组织”角度是第一性的。[2]本文也就是从社会组织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关于教师是不是班级成员,教育社会学研究者之间也存在争议。本文意义上,教师不属于班级的成员,即班级是一个由学生组成的社会组织。教师虽然不属于班级成员,但是教师对班级“边缘人”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一)班级“边缘人”的分类
  在班级社会组织中,“边缘人”分为两种:班级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和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
  班级首先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其正式结构。在我国,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一般有各级班干部和学生群众组成,在中小学,班干部之下还设有小组组长。因此,班级组织正式结构是从班干部到组长再到组员的层级结构。显然,在这个金字塔结构中,班干部处于核心地位。非班干部和组长的学生群众则处于边缘地位。学生在班级正式结构中的这种核心-边缘地位是由外部制度强制规定的,是从上级工具性角色到下级工具性角色的单向联系,反映了班级中的权力关系。
  除了制度上预先规定的正式结构之外,班级成员在日常互动交流中会自然地形成非正式结构。学生在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地位是由其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决定的。社会网络分析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人和人之间关系连接成的网络。人就是网络的节点,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线是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与学生相连的关系(线)的数量代表了学生在班级中的威望和地位,关系数量越多表明越受同学欢迎,威望地位越高。班级“边缘人”是班级人际关系网络与其他同学联系很少或没有的人,即没有与其他同学联系,主动或被动排斥在班级群体之外。
  班级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与非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通常有着较大的交集。非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往往也在班级正式结构中也处于边缘地位。
  (二)班级“边缘人”的性质
  1、班级“边缘人”是班级组织中的“局外人”。由于班级“边缘人”在班级中处于边缘地位,被班级群体所排斥与隔离。他们在班级中很少与其他同学联系,对班级组织活动较少参与,成为班级组织中的“局外人”。作为班级“局外人”的“边缘人”的大量存在必然会对班级组织的结构化程度会产生影响,不利于班级“集体性”的发展。
  2、班级“边缘人”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首先,由于他们在班级中的边缘地位,他们无论在班级正式结构还是非正式结构中都缺乏话语权力,处于弱势地位。其次,由于他们极少与其他同学的互动,因此,缺乏同辈个体和群体的支持和帮助,不利于他们社会性文化资源的获得,成为班级中的“弱势群体”。
  二、班级“边缘人”的历时性分析
  共时性分析是对班级“边缘人”的静态分析,下文将对班级“边缘人”进行动态考察,即历时性分析。
  (一)班级“边缘人”的形成
  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是在班级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互动不同于师生互动,它是学生之间自主选择的结果。特别是在班级组织非正式结构中,学生有自主选择任何其他学生作为交往对象的自由。学生在选择交往对象时,一般会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首先,学生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容易受教师的影响。虽然教师不属于班级组织的成员,但是师生互动对学生之间的互动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精英主义教学价值观的指导和应试教育的逼迫下,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优等生”身上,对班级中的“差生”则常常选择忽视他们。在本质主义的学生观的作用下,教师容易用固定的标签对学生进行标定,这样在班级中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和有过违纪行为的学生容易被老师贴上“差生”的标签,成为不受老师喜欢的学生。由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大部分学生都会比较愿意选择受到教师肯定和喜欢的学生,老师不喜欢的学生也会成为学生排斥的对象。其次,学生愿意选择在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相似的同学作为互动对象。例如,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中小学中,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一般不会成为城市学生的选择对象,因此,他们很难融于城市学生班级群体。最后,性格外向的学生往往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欢迎,有较好的人缘。学生比较愿意选择性格外向的学生作为交往对象,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会成为其他同学的选择对象。
  由于以上原因,班级中“差生”、外来学生(借读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就会在班级中受到同学的忽视或排斥,成为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这些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一般很难被老师和同学选为班干部和组长,因此,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也会是班级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二者有着很大的交集。   (二)班级“边缘人”的变迁
  班级中的“边缘人”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原因主要有:首先,在班级正式结构中,工具性角色形成之后,一般在不会有很大的改动。班干部有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照,因此,成为班干部的同学的地位越来越稳固,班级“边缘人”很难挑战已经稳固的班级秩序。其次,导致班级“边缘人”形成的有些主客观条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如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质、学习能力等,因此,这些学生比较缺乏改变自己“边缘人”地位的能力和背景。
  但是,这并不是说,班级中的“边缘人”是永恒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班级中的“边缘人”也会发生剧烈的变动。这些情况主要有:首先,班级场域的转换,如,升学、升级、转学等。在班级场域转换的过程中,原来的班级“边缘人”可以不受到之前的“边缘人”符号和标签的束缚,重新谋划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其次,班级“边缘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身上的“边缘人”特质,如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端正自己的品行。最后,班级“边缘人”在得到老师和同学帮助情况下,也有可能会走出“边缘人”处境。
  (三)班级“边缘人”的转化
  正是由于班级“边缘人”的动态性、可变性,决定了班级“边缘人”转化的可能性。因此,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其转化。 班级中的核心-边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本文所说的班级“边缘人”转化并不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成为班级结构的中心,而是让班级正式结构中权力关系的形成更加均衡、合理,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使班级中的“边缘人”融入班级群体。
  (2) 班级正式结构中“边缘人”转化。在我国中小学中班干部主要来自自班主任的任命,而且班级正式结构中的角色关系一旦形成,很少会有改动。这样就限制了班级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转变其边缘地位的机会。因此,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的转化可以通过实行轮班制和定期选举换届,使班级中的所有人都有成为班级“红人”的可能性,都能在班级中处于能发挥作用的位置,给每一个学生表现自己能力和才能和机会。
  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边缘人”的转化。首先,对于那些由于社会文化适应困难造成的“边缘人”,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主体间性,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让学生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促进学生对其他文化的认同,进而理解和包容与自己文化、生活习惯不同的学生。同时,使来自不同文化的班级“边缘人”不断进行文化调适,从而更好地融入所在班级群体的文化。其次,对于那些由于学业成绩和违纪行为造成的“边缘人”,教师应该通过改变自己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促进“边缘人”的转变。在学生观方面,教师应该改变本质主义的学生观,不要把学生看成是静态的、不会发生变化的人,从而轻易地对学生贴标签。教师应该树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在教学观方面,教师要改变精英主义的教学观,学会欣赏学生、尊重学生,而不能仅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3]对于那些由于性格内向导致的班级“边缘人”,教师应该增加对他们的关注,引导他们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促进其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晋.班级“红人”的社会学审视[J].教育学术月刊,2008,(7).
  [2]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75.
  [3]亓玉慧,李森.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分析[J].教育探索,2014,(5).
其他文献
【摘要】功夫是练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以漫谈的形式,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写随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了喜人的成果。  【关键词】畅想激发;影评拓展;日记普及;专栏嘉奖  俗话说:“会唱不留口,会写不留手。”作文靠多练笔,千锤百炼。倡导学生写随笔是写作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笔者将从“畅想激发”、“影评拓展”、“日记普及”、“专栏嘉奖”等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写随笔,期待“写作成为学生生命中最美的歌唱”
期刊
【摘要】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2000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高校大量扩招,每年入学新生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三级课程的提出、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本土文化对学生个体成长意义的不断探索,开发与民族地区的本土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具体从多元文化、本土文化传承、边缘课程的重视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开发与利用民族地区本土课程资源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本土课程资源;民族地区;价值  民族地区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本土课程资源,不同与普遍意义上的课程资源开发
期刊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新一代的历史重任。学校培养人的好坏,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及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进行一定解读,并发表了一定的见解,对青少年不良思想行为产生的社会根源,提出了矫正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根源;矫正思考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人格
期刊
【摘要】文章从基于使用的语言学理论和词类范畴化两个视角出发,采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对“破晓”的使用模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破晓”经过词类范畴化这一动态过程在词典中应处理为动名兼类词。本研究试图对词典编纂中词类标注不明确的词语的完善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词类标注;语料库;范畴化;“破晓”  一、研究问题  词类标注是词典编纂的重要环节之一,特别是对兼类词而言。各部词典对词类标注的标准不一
期刊
教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通过丰富的真实生活材料,利用优美的语言,经过精心的构思、巧妙的布局、独特的写法,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那么指导写作该如何入手呢?我通过长期的语文教学,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丰富生活实践,让学生获取真实的写作材料。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老师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
期刊
【摘要】小学体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形式教学方法,让他们体会体育活动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不断进取。  【关键词】体育课堂;快乐;方法多样  体育学科是一门学生喜爱的学科,可以反映,改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增强体质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在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相互对比法  就是对学生在体育活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展开,中学英语教学也进行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编排和改革。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误区,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本文从现阶段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就如何提高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以便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误区;策略  中学英
期刊
一个好的高中班主任能够带好一个班,能够对一个班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为社会培养一个班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现实地认为,只要我们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认可你,你就是一个比较称职的高中班主任。可以说,一个成功的高中班主任,就是一个艺术家,但又远远高出其他的艺术家,因为它的作品不是静止的没有生命力的作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更是会给社会创造无穷财富和价值的人。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班主任工作的得失对学校工
期刊
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科技的高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上对于孩子的成长更加关注了,在关注孩子成才的同时,他们开始关注孩子能力的培养,而语文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基础,为此社会和家长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见效慢,内容繁杂,这就要求我们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想方设法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和家长的需求,本文就自己的工作经验谈点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