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治理问题研究公司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_t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模式从单边治理走向多边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试图研究在考虑公司发展阶段和公司发展外部环境基础上的“股东至上”主义和“利益相关者至上”主义有效结合的公司治理模式,发现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之间并非相互对立,进而提出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理论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并借鉴不同模式的优点。
  [关键词]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动态演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54
  1引言
  公司治理是为了实现谁的利益。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术界存在两种主流的观点:一种是以股东利益为中心的“股东至上”主义观点;另一种是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利益相关者至上”主义观点。“股东至上”主义观点认为公司的所有者是股东,公司的管理应该对股东负責,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利益相关者至上”主义观点则认为,公司是社会性的存在,所以公司的发展运营也不能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还认为“只有在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股东的长期利益”。本文首先回顾“股东至上”和“利益相关者至上”两种观点,分别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在公司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利益主体来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即是说公司治理主体选择是一个随公司发展而动态演进的过程。
  2“股东至上”主义
  公司治理有三个基本问题,即谁是公司所有者、公司为谁而存在、谁来监督管理者这三个问题。传统公司治理观点认为,公司所有者是股东,公司的存在是为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至上”主义治理是一种传统的公司治理观点,管理者作为股东的代理人,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最大化股东的利益。债权人、消费者和雇员作为企业的几个主要利益相关者,仅通过其他形式的契约获得回报,因此在管理决策并没有太多影响。[1]由于现代公司治理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但是在契约关系中,股东同时又是雇用代理人进行企业管理的委托人。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股东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势必要设计激励监督机制来促使管理者的行动和自己利益一致。尽管股东在名义上是公司的所有者,享有一系列重大权利,但是实际上却无法直接控制公司资产。因此,股东的所有权是受到限制的所有权。在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中,企业资本家的企业以及股东是唯一剩余风险承担者这一理论假设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首先,在股东治理模式下,公司把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公司目标,忽视了企业对员工、对债务人、对社会的责任,为追求公司利益而不择手段。其次,虽然股东是公司所有者,承担公司的经营风险,但由于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只承担投入资本的风险,并不承担公司全部风险,反而是利益相关者承担了公司的风险,但股东至上理论并没有赋予这些利益相关者应有的权力。随着实践和理论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利益相关者被考虑到公司治理的内容中去,因为实现股东最大化利益,某种程度上是“股东至上”主义的一种不足。
  3“利益相关者至上”主义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与企业相关的股东、债权人和供应商等都为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本”,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但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演进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宽泛的定义给学术界和企业界带来长期的迷惑:在企业决策时对应该以什么样的目标为决策目标难以做出明确回答。换句话说,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的目标是通过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达到利益相关者总体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当应用于企业实践时,公司治理的运行可能背离企业目标。
  由于公司利益相关者涉及股东、雇员、消费者等,所以利益相关者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制衡和相互监督的机制。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各个利益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目标,为此容易在治理过程中出现“搭便车”的现象,降低公司治理的效率等。所以“利益相关者至上”主义的公司治理模式也并非是最有效率的,这种非效率源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具有典型的异质性。[3]不过本文认为仍然可以通过对不同异质性的利益相关者按对公司贡献的重要程度分类,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非效率的存在,但是划分的标准却是存在的一个难题。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拥有不同的公司治理权利,因此需要建立相对应的制度来保证其参与公司治理的制度。此外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主体”的利益相关者随即发生变化,在公司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公司治理需要关注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且公司治理内涵随着“主体”个数的发展壮大而不断改变。比如在公司最初成立时应当最重视创业者,其次是资金投资者以及参与计划并提供劳动的人。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公司各层次的人员都会发生变化,与初创时不同的董事等经营层和股东、职工等都会成为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李维安、王世权在对利益相关者内涵进行认知的基础上,将当前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归纳为股东治理观、员工治理观、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观和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观四种,并认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更应该关注在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下什么样的治理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4]
  4动态演进中的公司治理模式
  通过以上的分析,文章认为单纯的从“股东至上”主义和“利益相关者至上”主义出发的公司治理模式都不是最理想的模式,所以本文认为依据公司的发展、企业的性质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审视公司到底该由谁来治理。尤其是存在公司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对于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的影响条件下,本文提出的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并不是单纯强调“股东至上”主义或者“利益相关者至上”主义中的一种,也不是两者的简单结合,而是在考虑公司发展阶段和公司发展外部环境基础上的两者有效结合模式。
  探讨动态演进中的公司治理模式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及其对公司的价值做出衡量。承认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存在和其构成的异质性,决定了其对公司经营的参与度、贡献度的差异。最后需要重要考虑的是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公司置身于的外部环境变化。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相关分类:弗里曼(Freeman,1984)从所有权、经济依赖性和社会利益三个不同的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开创性的分类。[5]查克汉姆(Charkham,1992)按照相关群体与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的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型的利益相关者。[6]陈宏辉、贾生华借鉴“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研究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问题并在实证上从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维度上将我国企业的10种利益相关者细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大类。[7]吴玲、陈维政将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管理与分类管理的绩效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了具有绩效和管理双向信息反馈特征的分类管理的定量模式。[8]研究视角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分类方法,从上述简单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利益相关者相对于公司治理的重要程度也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转变的,即是说股东、员工、债权人等在公司发展不同阶段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无论采取何种公司治理模式,必然会因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作用的转变而转变。   5结论
  公司治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现实的公司治理实践说明,并不存在一种放在四海皆准的公司治理模式。正是如传统观点的“股东至上”主义向“利益相关者至上”主义治理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时代形势所驱动,也是诸多公司主动寻求转变的结果。但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也并不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治理模式,多重目标可能会使得政府所关心的问题与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之间产生混乱。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呈现相互借鉴,彼此融合的态势,我国的公司治理改革应借鉴多元治理优势,内外兼修,提升公司治理效率。
  实际上“股东至上”主义的公司治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至上”主义的公司治理模式,其实是存在着统一的关系。所以本文提出了一个公司治理模式的一个新的视角,即考虑公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从动态演进角度将“股东至上”主义与“利益相关者至上”主义结合在一起来共同治理。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以及公司结构、规模的不断变化,公司治理中将会涉及越来越多的“准利益相关者”,公司发展进步的目标将不再局限于收益最大化或者经营规模的扩张,公司治理中将不得不考虑收益和规模范围之外的其他因素。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同样也是要基于在我国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吸收并借鉴其他公司治理模式的优点。而本文只是对公司治理模式从“股东至上”主义到“利益相关者至上”主义出发所做的一些思考,考虑公司发展的动态过程在两种模式演进中产生不可忽视的地位,期待能为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提供一点思路,从而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小辉,傅春公司治理:对股东价值导向的反思与替代[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5):115-119
  [2]李维安,唐跃军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治理指数与企业业绩[J].管理世界,2005(9):127-136
  [3]张秋来,黄维“搭便车”与公司治理结构中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2):186-188
  [4]李维安,王世权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研究脉络及其进展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4):10-17
  [5]Freeman 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 Pitman,1984:46
  [6]Charkham JCorporate Governance:Lessons from Abroad[J].European Business Journal,1992,4(2):8-16
  [7]陳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4):80-90
  [8]吴玲,陈维政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实施分类管理的定量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6):70-76
其他文献
[摘要]选取湖南省地属武陵山区的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对高职院校产业链视域下现代农业技术与服务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应以农业技术为特色,围绕武陵山区的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性,从产学结合、创新专业群校企合作机制,遵循职教教学规律、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设,以现代农业技术与服务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为平台、建立健全专业群统筹发展机制三个方面,打造高职院校农业特色专业群。  [关键词]农业;专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金融与货币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贸易和国际接轨以后,国际金融对于我国贸易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国民时时刻刻对于国际金融贸易的关注都是有迹可循的,而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两者又是人们常常在讨论的问题的范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众多学者在进行研究的课题,各个国家实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政策是不一样的,这样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金融形势也就会出现格局变化。文章主要就对货
期刊
[摘要]文章以2012—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中国上市公司持股比例偏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是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而是呈现倒“N”形关系曲线,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区间效应。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公司绩效先提高后降低再提高。  [关键词]A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公司绩效  [DOI]1013939/jc
期刊
[摘要]文章运用进化博弈中的复制动态模型对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提高履职动力的发展轨迹进行模拟与分析,并得出结论:一是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是县支行提高履职效率的主要动力来源;二是在对有作为的县支行给予利益保障的同时,适当的压力将会对不想作为的县支行产生一定动力效果;三是政策支持与丰富的经验借鉴是县支行提高履职效率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履职动力;进化博弈;复制动态  
期刊
[摘要]深圳15万家企业的迁出发出了重要经济信号。这个信号预示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将迎来分散化和均衡化时代。由于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使得许多企业迁出集中的大城市。这种产业经济的迁移恰好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战略与目标相吻合。因此,我们无论是相关城市地域还是整个国家都应该正确认识产业经济这种迁移现象,科学应对产业经济的这种变化,使得产业经济的迁移做到规范、有序、有效、有益,以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均衡化发展。  
期刊
[摘要]中国钢铁行业历经十几年快速规模扩张后,产品价格与企业盈利连续下滑,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根本出路在于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包括继续推进产业并购重组、加快去产能、去僵尸企业、优化产业资本结构、坚持创新驱动。虽然各方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难题,亟待厘清思路。为此,文章以四川省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为例,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关
期刊
[摘要]文章运用了中国2014年31个省份公共财政支出数据、政府财务支出的15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提炼出了三个公因子,解释了财政支出结构的绝大部分信息。并用聚类分析法,以三个公因子为依据,对中国各省份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研究,通过结构的差异将31个省份进行分类。全国各省共分为4大类,其中第二大类中又分为4个小类。最后结合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中国各地目前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并在
期刊
[摘要]2008年爆发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变成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解答时代变迁对人类提出的新课题是所有关心人类命运人士的责任,更是马克思主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此即为有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有机马克思主义是2014年以来美国思想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过程哲学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并积极寻找资本主义危机的替代方案。  [关键
期刊
[摘要]“营改增”一直是近年来备受热议的话题。尤其是在2016年5月1日全面实行“营改增”后,“营改增”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全面“营改增”的实施无论是对国家财政、经济还是对企业发展结构、策略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文章重点讨论关于全面“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以了解“营改增”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全面实行“营改增”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全面“营改增”;企业;
期刊
[摘要]虚假陈述是造成证券欺诈的核心与根源,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瘤疾,严重地侵害了广大投资者的权益。我国《证券法》拟在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而因果关系是相关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它不仅属于侵权行为法基本规定内容,而且构成了其他几乎所有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的基础。目前,我国关于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中的因果关系较多借鉴了美国证券市场的立法经验,但是相对陈旧的民事侵权责任法理缺乏对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