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素养是近年来诞生的一个新概念,数学素养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多种知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详细阐述了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定义,并从三个方面对于高中数学素养的外在表现进行分析,探讨了具体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素养;定义;表现
素养就是个体的素质与修养,是从事各类活动中展示出的道德品质、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底蕴,如意志、情感、知识、能力、观念、思维、习惯等等,数学素养就是在数学学习与数学实践中表现出的思维品质。数学素养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获得,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实,数学素养对于个体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阶段是我们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点阶段,作为学生,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数学素养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付诸实践。
1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定义
数学是日常生活的一项基本工具,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面临的重任不仅是高考,更面临着未来的发展和挑战,要适应这一需求,我们必须要重视自己问题解决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而上述种种的能力,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素养作为个体发展的基本素质,成为了学习、工作以及交往中的必备需求。良好的数学素养包括和谐的审美素养、严谨的思维素养、沉着的心理素养、务实的品质素养、坚持的作风素养等,培养数学素养是新时期数学学习的重点任务,无论是在素质教育,还是在国际教育评价领域,数学素养都是一个重点指标。美国数学督导委员会(NCSM)指出:“数学素养是指除了性别、种族之外,影响公民就业与收入的一项重要因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为我国未来公民规划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因此,数学素养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外在表现
数学素养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是几个核心概念的简单叠加,其内涵包括了比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问题解决以及方法层面等更高级形态的内容,具体的外在表现与培养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数学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连续性的数学概念无疑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在数学素养中,数学交流能力是一个重要组成,高中数学内容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其中蕴含着很多趣味性的知识,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就可以找到数学中的美。著名的数学教育界波利亚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掌握数学,就是要掌握解题,而数学问题的表征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在很多学生看来,数学解题一直都是一个难点,对于问题的困惑,不同阶段表现不同。
在高一阶段,我们的学习困惑主要是对数学符号的应用,在高三阶段,则集中在表征题目上,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与概括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数学语言的应用,准确掌握数学图象、数学符号和文字交流思想的应用方法,学会用数学语言来交流、解决问题。
2.2数学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部分学生习惯纠结在细枝末节中,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按照教师的方法按部就班的做,不能很好的把握问题的本质以及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方法,甚至将各类问题混淆起来,对于问题的理解,也简单的停留在操作层面上,缺乏对问题的深层次反思。数学学习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长远的,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鍛炼我们的思维能力,促使我们理性的分析和思考问题。
研究显示,个体思维的发展符合一般规律特点,又呈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有的同学思维深刻,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的同学思维灵敏,可以另辟蹊径的解决问题;有的同学擅长于逆向思维,有着严谨的思维习惯。这类同学在学习起来十分轻松,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就可以拿到理想的成绩。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从思维、方法来着手,多借鉴他人优秀的学习方法,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2.3数学创新
创新能力是我们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要实现创新,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教材,要积极拓展自身的学习思维。每年举行的数学竞赛,都为我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我们可以积极参,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数学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我们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我们数学素养的最终表现,我们要意识到,目前的教育环境并不利于我们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着繁重的高考压力以及教师、家长的殷切希望,很多同学都不得不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题海战术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处理好数学学习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拓展学习资源,重视自身想象力、观察力和归纳力的培养,主动进行类比、归纳和总结,创新数学学习。
3结语
数学素养是个体发展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素养,数学素养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多项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对数学素养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勇于打破常规,加强创新,锻炼自己的综合思维。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
[2]黄友初.我国数学素养研究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5(08).
[3]何小亚.学生“数学素养”指标的理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5(01).
[4]桂德怀,徐斌艳.数学素养内涵之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8(05).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素养;定义;表现
素养就是个体的素质与修养,是从事各类活动中展示出的道德品质、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底蕴,如意志、情感、知识、能力、观念、思维、习惯等等,数学素养就是在数学学习与数学实践中表现出的思维品质。数学素养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获得,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实,数学素养对于个体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阶段是我们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点阶段,作为学生,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数学素养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付诸实践。
1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定义
数学是日常生活的一项基本工具,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面临的重任不仅是高考,更面临着未来的发展和挑战,要适应这一需求,我们必须要重视自己问题解决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而上述种种的能力,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素养作为个体发展的基本素质,成为了学习、工作以及交往中的必备需求。良好的数学素养包括和谐的审美素养、严谨的思维素养、沉着的心理素养、务实的品质素养、坚持的作风素养等,培养数学素养是新时期数学学习的重点任务,无论是在素质教育,还是在国际教育评价领域,数学素养都是一个重点指标。美国数学督导委员会(NCSM)指出:“数学素养是指除了性别、种族之外,影响公民就业与收入的一项重要因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为我国未来公民规划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因此,数学素养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外在表现
数学素养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是几个核心概念的简单叠加,其内涵包括了比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问题解决以及方法层面等更高级形态的内容,具体的外在表现与培养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数学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连续性的数学概念无疑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在数学素养中,数学交流能力是一个重要组成,高中数学内容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其中蕴含着很多趣味性的知识,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就可以找到数学中的美。著名的数学教育界波利亚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掌握数学,就是要掌握解题,而数学问题的表征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在很多学生看来,数学解题一直都是一个难点,对于问题的困惑,不同阶段表现不同。
在高一阶段,我们的学习困惑主要是对数学符号的应用,在高三阶段,则集中在表征题目上,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与概括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数学语言的应用,准确掌握数学图象、数学符号和文字交流思想的应用方法,学会用数学语言来交流、解决问题。
2.2数学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部分学生习惯纠结在细枝末节中,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按照教师的方法按部就班的做,不能很好的把握问题的本质以及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方法,甚至将各类问题混淆起来,对于问题的理解,也简单的停留在操作层面上,缺乏对问题的深层次反思。数学学习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长远的,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鍛炼我们的思维能力,促使我们理性的分析和思考问题。
研究显示,个体思维的发展符合一般规律特点,又呈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有的同学思维深刻,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的同学思维灵敏,可以另辟蹊径的解决问题;有的同学擅长于逆向思维,有着严谨的思维习惯。这类同学在学习起来十分轻松,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就可以拿到理想的成绩。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从思维、方法来着手,多借鉴他人优秀的学习方法,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2.3数学创新
创新能力是我们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要实现创新,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教材,要积极拓展自身的学习思维。每年举行的数学竞赛,都为我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我们可以积极参,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数学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我们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我们数学素养的最终表现,我们要意识到,目前的教育环境并不利于我们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着繁重的高考压力以及教师、家长的殷切希望,很多同学都不得不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题海战术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处理好数学学习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拓展学习资源,重视自身想象力、观察力和归纳力的培养,主动进行类比、归纳和总结,创新数学学习。
3结语
数学素养是个体发展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素养,数学素养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多项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对数学素养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勇于打破常规,加强创新,锻炼自己的综合思维。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
[2]黄友初.我国数学素养研究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5(08).
[3]何小亚.学生“数学素养”指标的理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5(01).
[4]桂德怀,徐斌艳.数学素养内涵之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