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初探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li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将逐渐“精细化”,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将越来越丰富,它将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将成为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块沃土。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育功能,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创造教育、创新教育,有助于一线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实验 探究性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更突出了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了实验的教育功能。“探究”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侧重于新课程理念、探究教学模式和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居多,关于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为课题,具有多重意义。
  一、对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作用的认识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载体,以实验为载体学习化学是有效的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使化学课堂教学“活起来”。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特征的“实验探究式教学”,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性,能够极大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先天优势,但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了解探究问题的真正价值时,所形成的兴趣才能保持稳定性和持久性。在探究、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的一个个闪光点在给学生带来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启发性的惊喜,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更成为师生进一步探索、交流和学习的动力。如此良性发展最终会出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
  二、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案例——金属钠与稀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物的探究
  1.引入问题。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活泼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作用时,会得到什么产物?部分同学根据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知识,毫不犹豫地认为钠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也有部分同学会产生疑问:钠是先跟水反应,还是先把铜置换出来呢?这时,通过教师引导,就形成了很好的探究“焦点”。
  2.猜想与假设。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全体同学的猜想和假设主要为两大类:一是钠先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生成产物为单质铜的红色沉淀和硫酸钠溶液;二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然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3.提出实验方案。取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煤油后加入一大试管中,用分液漏斗向大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其中有的实验小组为了验证实验中有氢气产生,还添加了其他实验装备。
  4.实验探究,实验现象。通过分组实验,同学们主要得到了如下几种实验现象:
  5.解释交流。完成实验后,互相协作交流,最后得出结论: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首先是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放出氢气,然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部分实验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有黑色的固体物质为氧化铜。学生交流讨论后认为,金属与水反应是剧烈的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使部分氢氧化铜分解产生黑色的氧化铜固体。
  6.评价。通过探究性实验,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对产生现象的原理能提出合理的解释。通过批阅学生实验报告发现,学生的自我评价表明,所有学生都表示实验兴趣浓厚,建议以后多提供机会。
  三、实施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了。在新课程中如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探究性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并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完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在于使学生在还没有抓住化学概念本质时,就会主动查阅资料,自己设计方案,增强迁移效果,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3.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意识到经验型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们还应成为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总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将逐渐“精细化”,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将越来越丰富,它将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将成为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块沃土。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学中,阅读具有重要的位置,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关键。相关教学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应强调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自主地完成阅读分析过程。目前个性化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共识,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进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个性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个性化
期刊
1.最理想的朋友,是气质上互相倾慕,心灵上互相沟通,世界观上互相合拍,事业上目标一致的人。 ——周汉晖  2.一个人因为看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更有重大的意义,只经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一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冒然走出这一步,以后永不后悔,那需要的个性就更多了。 ——毛姆  3.一个顽强坚持自己在正义事业中的目标的人是不会因同伴发疯似地狂叫“错了”而动摇决心,也不会因暴君威胁恫吓的脸色
期刊
时常听文科的学生说“我选择学文就是因为学不好物理”,听着这话心里就想:物理有这么难吗?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学不好呢?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生。  学生步入高中生活,一切都是新的,而对于物理的学习,更是和初中有很大的区别。虽然在某些知识点上有一点联系,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方法却大不相同。初中注重的是定性研究,注重理论,而高中却是大部分转入定量,注重的是公式和定理
期刊
我们一般认为,数学的能力,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一种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能力。中学阶段,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数学能力呢?无疑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为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毕竟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的传统教学特别重视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的方法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教出的学生是“记
期刊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会教”、“会研究”、“会创造”,提出了“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并对其理论建构、基本内容、具体操作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主体参与 小学数学 教材教法 教学模式  一、“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1.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弗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数
期刊
摘 要:现代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初中语文中现代诗词的教学方法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如何根据现代诗词的特点以及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来开展初中语文现代诗词的教学是值得研究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现代诗词 教学方法  现代诗词作为我国文学创作中的奇葩,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文人的喜爱和欢迎。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现代诗词的教学渐渐处于落后水平。这主要是基于
期刊
插图,作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种重要资源,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形象、直观、有趣味和带有启迪性。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好插图,一方面能够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能通过语文教学增强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小学语文教学“活起来”。那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  一、分阶段运用插图指导学生观察  要上好说话课,最起码的就是要学会观察。而我们教材里具有十分丰富的插图素材,
期刊
案例:最近听了一节初三复习课——《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中考前第三轮复习。执教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梳理知识,再应用拓展。  课堂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了两个情境:(1)平行四边形怎样变为矩形(教师用“钉好”的平行四边形来演示);(2)怎样使一个矩形变为正方形(教师通过剪纸演示)。  2.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用一个大表格归纳。辨析练习两个。  3.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判
期刊
摘 要:有效利用早读课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法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早读课可以起到规范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作用,更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语感的把握,能够起到提高学生记忆力的作用。  关键词:早读课 语文教学 规范学生学习 增强语感把握 提高记忆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虽是古话,但至今仍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一天之中的早晨,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上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