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lb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提升高职学生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教育管理方式。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工作实践,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实践基础,才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发挥出自我的价值。在此教学要求背景下,产教融合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政策,被广泛关注。文章简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在职业教育中加强产教融合模式的重要性,并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探索高职教育管理新模式的路径,以期加强职业学校的产业发展或开展相关的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进行专业化实践的机会,形成产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6-0053-02
  产教融合主要是指在职业院校中根据下设的教学专业,校方进行产业开发和推进,使教学能够充分与产业进行结合,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在对应的产业集群下进行实践学习,这对学校和学生而言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从产教融合的办学政策可以获悉,教育的前提是产业,这意味着学校需要具备真实生产的条件,并且能够在生产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加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紧密性;然后才是教,逐步从产到学,最终再深化研究,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能够更加全面地贯彻教育思想,推动教育管理模式的革新,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的育人效果。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现状
  (一)教学质量效果有待提升,职业教育理念落伍
  在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都出现持续性激增的现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大规模地招收学生,以很低的分数录取学生,自身的教学质量却难以跟上,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在职业教学效果方面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1]。这是由于一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进行专业化培养的过程中,难以良好地掌握学校的教学内容,很难顺利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和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的各项教学资源落后,在教育理念等方面无法与之媲美,也没有做出相应的致力于提升教学水平的对策。
  (二)学生职业技能素养缺失,院校的培优率下降
  与各高校的本课毕业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知识储备方面不具备竞争力,因此他们只能在职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方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但是,当前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看得不是很重,教学的重点依然停留在基础教育和理论教育方面,没有展现出差异化的教学政策和办学方针。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很难提升院校专业的培优率,毕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岗位时,也常常因为专业能力不足而被企业拒之门外[2]。在培优率连年下降的趋势下,职业教育应该充分重视与社会竞争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在实践教学领域充分发挥优势。
  (三)产教环节缺乏深度结合,教学内容缺乏实质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也开始尝试进行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但是囿于教学条件和生产合作条件的缺乏,一些院校只能够进行浅层的产教结合,并没有以学校为主体开展专业化的合作,仅仅只是一些专业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给学生争取了一个在校外企业实习和锻炼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单纯地充当免费的劳动力,很少在实践的过程中学到有用的知识。而这种缺乏实践,并未深入理解产教融合的理念,难以进行有效的教育探索。
  二、在职业教育中利用产教融合进行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校企双赢,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践平台
  产教融合的教学管理理念能够帮助学校与社会中某一专业领域发展较好或权威性、专业性较强的企业进行合作,能够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学生专业教学实践中,并且成立校企联盟。一方面,企业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有利于为企业提前储备人才,在学生毕业后直接无缝衔接地进行优秀人才的输送。这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此外,学校也可以为外来企业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企业则带来先进技术教学,配置企业员工作为专业辅助指导教师,有利于全面深化专业教学[3]。
  (二)有利于解决产教矛盾,建立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管理体系
  在产教结合的办学方针支持下,进行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必须解决在产业和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例如,企业希望能够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但是学生在初次接觸实践难免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在产品完成合格率方面也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磨合。因此,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应致力于规范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制定好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上手实践。这样有利于化解产教之间的矛盾,能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专业技能培养管理体系,有利于进行制度化的教学管理。
  (三)有利于提升培优效果,助力学生增加自身社会竞争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出优秀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学校培优率逐渐下降的过程中,要想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就需要从对应的教学方向进行改革,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毕业后顺利地走向社会岗位。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进行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方面都接受最优质的的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加自身社会竞争力,在人才济济的专业领域内运用实践能力开辟出自己的天地。
  三、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探索高职教育管理新模式的路径
  (一)基于专业试点开启产教融合,考察教育管理实效
  在产教背景下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政策的实质和重要性,高职院校可在学校范围内选择一些专业进行政策的试点,然后考察其应用效果。例如,在高职院校中选择一些实践要求比较高的专业,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校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向酒店输送学生,学生则将他们所学的知识应用到酒店管理与服务的实践中,由专业的实践教师领队,从基础做起,边实践边学习,实现课堂理论知识阵地的迁移和知识的有效应用。如果产教应用教学效果良好,就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容进行大范围的应用,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实践学习的敲门砖[4]。   (二)建立校企正式合作教学关系,为职业教育提供保障
  在职业院校教育管理模式探索的过程中,校方应该与企业建立起正式的合作教学关系,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以营利为教学主要目的,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学校应基于产教融合理念不断创新教育理念,真正为学生提供职业学习的保障,避免存在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争取能够在专业领域不断拓展差异化教学,建立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学分制体系,确保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到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中,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性能力。
  (三)创新专业课程教学系统结构,变革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职业院校的主要问题,因此校方应该创新专业课程教学的架构,不能只注重对于学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同样重要。在学生的实践学习中,学校要严格要求,例如学期末的实习,不能出现只是找一个公司盖章而非真正实习的情况,因为这样的实践是没有效果的[5]。在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集中的创新和优化,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变革人才的培养方式,把高职学生培育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增補专业产教融合师资力量,为产学研注入全新理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专业教育管理的师资队伍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整合和提升,学校应不断增补和培养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安排相应的优秀教师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学习,并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和正确的指导,纠正他们在生产中的误区,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加完善和深入[6]。师资力量的优化和革新可以为产学研过程强化创新教育理念,提升职业院校的管理力度,切实完成职业化培养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的教学策略作为职业院校是一种新型的培育模式,应该受到院校的重视,高职院校应勇于在校内进行试点和探索,可与具有专业实力的企业联合办校,也可以进行自主产业的发展。总之,学校应在专业领域内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社会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新刚.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探索———依托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产教园[J].轻工科技,2020(06):192-193.
  [2]滕雪松.基于产教融合条件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18(09):76-77.
  [3]冯炜雯.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0(05):210-211.
  [4]李梦卿,刘博.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9(03):80-85.
  [5]蔡丽巍.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实践基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8(22):110-112.
  [6]吴加权,朱国奉.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新范式:“产教创一体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10-14.
  (荐稿人:时恩早,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副教授)(责任编辑:陈华康)
其他文献
当代青少年的核心竞争力是价值观,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核心问题需要通过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怀的内化得以解决。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加剧,国内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政策的推进,学生群体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也都越发多样化,高职院校可利用自身实践基地优势,从“融入新媒体平台、挖掘社会实践阵地育人功能、优化与创设社会育人环境,增强体验感”三个维度探析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路径。
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来看,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有着较强的融合基础,两者的融合可以促使高校设置更科学的育人目标,深化教学内容,还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本文从分析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融合价值出发,探讨其融合的实现路径,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以期让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育人价值和效果更明显。
五大发展理念是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体系,是引领时代发展与变革的动力所在。在新课程标准下,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形式方面进行及时更新和优化,五大发展理念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融合,是这部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方向,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层次都有重要意义。但通过研究总结发现,在实际融合落实工作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仍然存在创新融合缺乏全面性、教学资源利用效果不佳、教师教学素质水平局限三方面典型问题,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对课程内容体系
目前,经过居家隔离、返校封闭式管理,疫情防控已成为一种常态,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面对新的环境变化,易出现典型的负面心理与行为反应。很多高校虽开展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健康服务,但尚存一些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运用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活动,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运用学校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的合力及校内外专业的心理服务资源,激活学生的心理潜能。
摘要:为顺应时代发展新形态,高校管理应与时俱进,将大数据理念与先进技术融入教育管理工作中,以此实现国家针对教育系统所部署的创新发展战略、探究教学规律、学生成长发展任务等各项现实性时代需求。此外,让大数据成为教育发展最有力的内在驱动有助于各高校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沿性、时效性、交互性与个性化。高校应积极应用大数据思想,通过多样化手段提高教育管理领域工作人员的数据资源整合及使用能力,多维度提升管理水平
“丝路精神”从历史走向现代,经过沉淀和深化形成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不同层次的精神内涵。把丝路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国际型人才、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体现。高校应该通过坚持教育引领、提升素养情操、丰富校园文化和促进就业创业等路径,把“丝路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本文将立德树人作为研究背景,将高校辅导员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作为研究目的,应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围绕辅导员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从原则、内容、路径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明确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原则、以生为本原则、全程全方位育人原则以及交互主体性原则。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内容是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的基本内容。高校辅导员可通过丰富育人载体,创设活动等形式开展立德树人工作。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利的教育理论参考。
当前,伴随国家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也需要持续革新。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关键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学风建设,本文首先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和学风建设内涵着手,然后阐述了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高校学生思政学风建设情况,最后探讨了新时期增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学风建设的途径。
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起步时间较晚,历经了初级阶段、探索阶段与深化阶段,日趋法治化、专业化与规范化。从宏观上而言,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时代价值。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首先全面阐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其次探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时代价值,指出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我国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点内容,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外合作办学利用“国内+国外”的办学模式,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探索人才培养的不同路径和方法。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合作办学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下大学生的特点,阐述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提出了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