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它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反映出语言的特征和规律。本文根据语用原则的部分理论结合幽默实例分析探讨了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产生的一些内在关系。
关键词:幽默言语、语用分析、产生原因
1 引言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体现,它以简洁生动、诙谐夸张、甚至讽刺的语言形式表达观点或看法。幽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语用原则与它的产生有着内在的关系。[1]
2 英语幽默产生原因的语用解析
幽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很多学者从不同地视角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产生的原因。
2.1幽默与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学家H. P. trice在《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中提出会话双方要进行交流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相互配合,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他把谈话双方应遵循的规则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具体分为四条准则: 一、质准则;二、量准则;三、关系准则;四、方式准则。
在遵守合作大原则的前提下,如果交际中一方违反了其中一条或几条准则,交际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并往往导致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正是造成幽默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我们来看看违反了这些规则造成的幽默。
(一)量准则
量的准则指话语提供的信息充分而不多余。而当说话一方违反了这一原则,没有尽量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信息或提供了多余信息时,就会引起对方理解的偏差导致幽默的产生。如:
One day little Tom didn’t want to go to school and telephoned the teacher pretended to be his father and said, “Hello, Is that the teacher speaking? My little Tom caught a cold today and he can’t go to school. He asked me to ask you for a day’s leave.”
The teacher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telephone asked, “Who is that speaking?”
“It’s my father, sir,” answered Tom. [2]
这则幽默中,Tom无意说的这句话-“It’s my father, sir.”显然提供给了老师多余的信息导致露馅,让人哑然失笑。
(二)质准则
质的准则指话语内容是真实的。当说话人故意违反质的准则,故意说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话,便产生了夸张、反语、隐喻等修辞效果,幽默的效果就体现出来了。如:
An American, being shown around a garden, boasted: “Say, the orange in our country can be as big as a basketball…”
Without finishing his words, he was tripped up by a pile of watermelons. The host cried out, “Be careful of our grapes…” [3]
(三)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指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所说的话要与话题有关,不能答非所问。如果说话一方故意违反这个准则,就势必会影响对方的理解。但如果这种违反能被听话人察觉到,且说话人又坚信对方有察觉和理解话语的能力,那就能传达一种言外之意。这也是达到言语幽默的一种方式。如:
“It is a funny thing, but every time I dance with you the dances seem very short.”
“They are. My fiancé is the leader of the orchestra.” [2]
该例中,男孩提出的疑惑是为什么舞曲很短?而女孩回答我的未婚夫是这个管弦乐队的指挥。表面上风牛马不相及,但转念一想不难明白她的言外之意。也许这就是幽默的魅力所在。
(四)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指说话要清楚、简洁而有条理。但是违反该准则的情况时有发生,要不无意中产生歧义,要不故意拐弯抹角,幽默也就在产生了。如:
“Your Honor,” the accused hit-and-run driver’s lawyer pleaded, “that man who was injured must have been careless. My client is an experienced driver of more than 20 years.”
“If experience is the issue here,” the other attorney countered, “my client has been walking for over fifty years.” [2]
在这则幽默中,肇事司机的辩护律师称该司机有二十年驾龄,是一位驾驶技术高超的司机。之所以撞到人是因为对方自己不小心。企图为其辩解脱罪。显然这个理由站不住脚,但原告的辩护律师没有直截了当地反驳,而是简话繁说,反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反讽效果。
2.2 幽默与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交际的目的不是寻求最大关联,而是寻求最佳关联,即听话人以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最佳的语境效果[4]。
2.2.1在现实的交际中,交际中一方(指听话人)如果结合相关语境故意曲解说话人,违反常规思维的推理,那么就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结果,导致幽默的产生。如:
A bald man took a seat in a beauty shop. “How can help you?” asked the stylist.
“I went for a hair transplant,” the guy explained, but I couldn’t stand the pain. If you can make my hair look like yours without causing me any discomfort, I will pay you $5000.”
“No problem,” said the stylist, and she quickly shaved her head. [2]
此例中,那个秃头的男人想寻求一种无痛的方法使自己头发浓密。显然美发师听懂了他的意图,因为根本没有这样的方法但她又想得到钱。于是故意把自己的头发给剃了,这样就造成了与“关联期待”的巨大反差,因而导致幽默的产生。
2.2.2要正确理解话语,需要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但是由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不相同,由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所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就会因人而异。这种认知差异往往会促成幽默这种语用效果的产生。如:
Teacher: When was Rome built?
Tom: At night.
Teacher: Who told you that?
Tom: You did. You said 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 [2]
此例中,孩子由于所掌握的词汇知识和百科常识相对较少,加上对事物的逻辑分析能力有限,所以把 “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理解成罗马不是在白天建成的。所以当老师问他罗马是什么时候建成的时,他根据自己的理解推理认为不是白天那肯定是在晚上。造成了可笑的结果。
2.2.3 如果交际双方对同一话题对象的极端偏差的理解,即双方理解中心的不同,就会造成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的意义反差的产生,幽默也随之产生。如:
Lynn: I’ve just landed a new job with dozens of people under me.
Friend: Are you a factory manager?
Lynn: No—I keep the cemetery tidy. [2]
此例中Lynn说他的新工作要管几十个人,由于他自己知道自己工作的性质,所以认为自己的话没有歧义,他的朋友应该明白。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句话的最大关联的推理是Lynn是个管理者。但实际情况却相去甚远令人啼笑皆非。
2.3幽默与礼貌准则
Leech的“礼貌准则”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6]。简而言之,所谓的礼貌准则即“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
幽默有时出现在说话双方针锋相对的话语中,这时就违反了“礼貌准则”。这种情况通常是说话者出于自卫的目的,使对方陷入荒谬可笑的境地,帮助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窘境。如:
A husband and wife drove for miles in silence after a terrible argument in which neither would budge. The husband pointed to a mule in a pasture.
“Relative of yours?” he asked.
“Yes,” she replied, “By marriage.” [2]
此例中,夫妻夫妻吵架时丈夫指着一头驴问妻子:“那是你亲戚吗?”。企图拐弯抹角地骂妻子是头驴。结果妻子却说“是的,它是我婆家亲戚。”一句话轻而易举地把丈夫的攻击谩骂转移到她丈夫身上,这种反差导致戏剧性的讽刺效果。
2.4 幽默与言语行为理论
J. Austin认为,每句话都具有三种语力:(1) 说话本身及由此而产生的字面语义是“以言指事”语力;(2)用话来做事或传递交际交际意图是“以言行事”语力;(3)说话后改变世界和产生效果是“以言成事”。下面看看这个例子是如何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制造幽默的。如:
The bank robber shoved a note to the teller that said, “Put the money in the bag, sucker, and don’t move!” The teller read the note, added a message and shoved it back. Her message: “Straight your tie, sucker, they are taking your picture.”
The robber fled away immediately. [7]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情况特殊,女出纳是以陈述的形式起到了了以言行事的功能,即间接地实施了警告的交际意图,并且成功的在听话人身上产生了一种威慑性的效果。
3 结语
英语幽默会话作为一种特殊的会话形式,不仅有它的语用特征,还有它的语体特征、语义特征。本文只是仅根据语用原则的部分理论结合幽默实例分析探讨了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产生的一些内在关系,希望本文能对提高读者对幽默的欣赏水平和创造能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兰萍.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32-36)
[2] 杨鹏.漫画英文幽默[M].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2006
[3] 董黎.英语幽默集萃[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2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 廖桂蓉,韦娟.英语会话幽默产生的语用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第16卷第3期
[6]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 张沛沛.英语幽默的语用分析[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第17卷第1期
[8] 徐宜良.幽默话语的关联理论阐释[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第9卷第2期
[9] 佘奕真.关联理论与英语幽默话语的理解[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26卷第1期
[10] 张佩秋.从关联理论看幽默的“出其不意”[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18卷第2期
[11] 李松青.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第26卷第3期
关键词:幽默言语、语用分析、产生原因
1 引言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体现,它以简洁生动、诙谐夸张、甚至讽刺的语言形式表达观点或看法。幽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语用原则与它的产生有着内在的关系。[1]
2 英语幽默产生原因的语用解析
幽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很多学者从不同地视角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产生的原因。
2.1幽默与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学家H. P. trice在《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中提出会话双方要进行交流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相互配合,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他把谈话双方应遵循的规则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具体分为四条准则: 一、质准则;二、量准则;三、关系准则;四、方式准则。
在遵守合作大原则的前提下,如果交际中一方违反了其中一条或几条准则,交际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并往往导致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正是造成幽默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我们来看看违反了这些规则造成的幽默。
(一)量准则
量的准则指话语提供的信息充分而不多余。而当说话一方违反了这一原则,没有尽量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信息或提供了多余信息时,就会引起对方理解的偏差导致幽默的产生。如:
One day little Tom didn’t want to go to school and telephoned the teacher pretended to be his father and said, “Hello, Is that the teacher speaking? My little Tom caught a cold today and he can’t go to school. He asked me to ask you for a day’s leave.”
The teacher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telephone asked, “Who is that speaking?”
“It’s my father, sir,” answered Tom. [2]
这则幽默中,Tom无意说的这句话-“It’s my father, sir.”显然提供给了老师多余的信息导致露馅,让人哑然失笑。
(二)质准则
质的准则指话语内容是真实的。当说话人故意违反质的准则,故意说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话,便产生了夸张、反语、隐喻等修辞效果,幽默的效果就体现出来了。如:
An American, being shown around a garden, boasted: “Say, the orange in our country can be as big as a basketball…”
Without finishing his words, he was tripped up by a pile of watermelons. The host cried out, “Be careful of our grapes…” [3]
(三)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指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所说的话要与话题有关,不能答非所问。如果说话一方故意违反这个准则,就势必会影响对方的理解。但如果这种违反能被听话人察觉到,且说话人又坚信对方有察觉和理解话语的能力,那就能传达一种言外之意。这也是达到言语幽默的一种方式。如:
“It is a funny thing, but every time I dance with you the dances seem very short.”
“They are. My fiancé is the leader of the orchestra.” [2]
该例中,男孩提出的疑惑是为什么舞曲很短?而女孩回答我的未婚夫是这个管弦乐队的指挥。表面上风牛马不相及,但转念一想不难明白她的言外之意。也许这就是幽默的魅力所在。
(四)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指说话要清楚、简洁而有条理。但是违反该准则的情况时有发生,要不无意中产生歧义,要不故意拐弯抹角,幽默也就在产生了。如:
“Your Honor,” the accused hit-and-run driver’s lawyer pleaded, “that man who was injured must have been careless. My client is an experienced driver of more than 20 years.”
“If experience is the issue here,” the other attorney countered, “my client has been walking for over fifty years.” [2]
在这则幽默中,肇事司机的辩护律师称该司机有二十年驾龄,是一位驾驶技术高超的司机。之所以撞到人是因为对方自己不小心。企图为其辩解脱罪。显然这个理由站不住脚,但原告的辩护律师没有直截了当地反驳,而是简话繁说,反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反讽效果。
2.2 幽默与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交际的目的不是寻求最大关联,而是寻求最佳关联,即听话人以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最佳的语境效果[4]。
2.2.1在现实的交际中,交际中一方(指听话人)如果结合相关语境故意曲解说话人,违反常规思维的推理,那么就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结果,导致幽默的产生。如:
A bald man took a seat in a beauty shop. “How can help you?” asked the stylist.
“I went for a hair transplant,” the guy explained, but I couldn’t stand the pain. If you can make my hair look like yours without causing me any discomfort, I will pay you $5000.”
“No problem,” said the stylist, and she quickly shaved her head. [2]
此例中,那个秃头的男人想寻求一种无痛的方法使自己头发浓密。显然美发师听懂了他的意图,因为根本没有这样的方法但她又想得到钱。于是故意把自己的头发给剃了,这样就造成了与“关联期待”的巨大反差,因而导致幽默的产生。
2.2.2要正确理解话语,需要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但是由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不相同,由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所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就会因人而异。这种认知差异往往会促成幽默这种语用效果的产生。如:
Teacher: When was Rome built?
Tom: At night.
Teacher: Who told you that?
Tom: You did. You said 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 [2]
此例中,孩子由于所掌握的词汇知识和百科常识相对较少,加上对事物的逻辑分析能力有限,所以把 “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理解成罗马不是在白天建成的。所以当老师问他罗马是什么时候建成的时,他根据自己的理解推理认为不是白天那肯定是在晚上。造成了可笑的结果。
2.2.3 如果交际双方对同一话题对象的极端偏差的理解,即双方理解中心的不同,就会造成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的意义反差的产生,幽默也随之产生。如:
Lynn: I’ve just landed a new job with dozens of people under me.
Friend: Are you a factory manager?
Lynn: No—I keep the cemetery tidy. [2]
此例中Lynn说他的新工作要管几十个人,由于他自己知道自己工作的性质,所以认为自己的话没有歧义,他的朋友应该明白。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句话的最大关联的推理是Lynn是个管理者。但实际情况却相去甚远令人啼笑皆非。
2.3幽默与礼貌准则
Leech的“礼貌准则”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6]。简而言之,所谓的礼貌准则即“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
幽默有时出现在说话双方针锋相对的话语中,这时就违反了“礼貌准则”。这种情况通常是说话者出于自卫的目的,使对方陷入荒谬可笑的境地,帮助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窘境。如:
A husband and wife drove for miles in silence after a terrible argument in which neither would budge. The husband pointed to a mule in a pasture.
“Relative of yours?” he asked.
“Yes,” she replied, “By marriage.” [2]
此例中,夫妻夫妻吵架时丈夫指着一头驴问妻子:“那是你亲戚吗?”。企图拐弯抹角地骂妻子是头驴。结果妻子却说“是的,它是我婆家亲戚。”一句话轻而易举地把丈夫的攻击谩骂转移到她丈夫身上,这种反差导致戏剧性的讽刺效果。
2.4 幽默与言语行为理论
J. Austin认为,每句话都具有三种语力:(1) 说话本身及由此而产生的字面语义是“以言指事”语力;(2)用话来做事或传递交际交际意图是“以言行事”语力;(3)说话后改变世界和产生效果是“以言成事”。下面看看这个例子是如何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制造幽默的。如:
The bank robber shoved a note to the teller that said, “Put the money in the bag, sucker, and don’t move!” The teller read the note, added a message and shoved it back. Her message: “Straight your tie, sucker, they are taking your picture.”
The robber fled away immediately. [7]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情况特殊,女出纳是以陈述的形式起到了了以言行事的功能,即间接地实施了警告的交际意图,并且成功的在听话人身上产生了一种威慑性的效果。
3 结语
英语幽默会话作为一种特殊的会话形式,不仅有它的语用特征,还有它的语体特征、语义特征。本文只是仅根据语用原则的部分理论结合幽默实例分析探讨了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产生的一些内在关系,希望本文能对提高读者对幽默的欣赏水平和创造能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兰萍.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32-36)
[2] 杨鹏.漫画英文幽默[M].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2006
[3] 董黎.英语幽默集萃[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2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 廖桂蓉,韦娟.英语会话幽默产生的语用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第16卷第3期
[6]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 张沛沛.英语幽默的语用分析[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第17卷第1期
[8] 徐宜良.幽默话语的关联理论阐释[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第9卷第2期
[9] 佘奕真.关联理论与英语幽默话语的理解[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26卷第1期
[10] 张佩秋.从关联理论看幽默的“出其不意”[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18卷第2期
[11] 李松青.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第26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