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深化生物工程专业改革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了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在逐步完善教学保障的同时,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专业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并围绕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应用型核心课程、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突出案例教学,以探索培养适合地方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具体实践,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改革;人才培养;皖西学院
  中图分类号 Q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1-127-03
  自从基因重组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形成以来,基于生物技术的生物工程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该产业培养人才的生物工程专业也出现快速发展的新局面[1]。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230多所高校开设了生物工程专业,每年毕业学生从1998年专业设立之初的2 000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20 000人[2]。由于新的技术从研发成果到产业化应用存在一个推广的过程,使得生物工程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市场尚未形成规模。与此同时,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应用型能力培养的传统课程设置,也使得生物工程专业专业的学生缺乏就业岗位的针对性,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3]。
  皖西学院是2000年升本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2005年设立生物工程专业并于次年招生。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面临其他高校相同办学问题的同时,还存在办学积淀少、师资力量薄弱、投入经费不足、实验条件缺乏、教学管理不完善等问题。面对这一些列问题,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自开办之初就积极尝试改革探索,在逆境中谋生存,在改革中求发展,以探索培养适合地方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 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专业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
  通过对国家及安徽省相关生物工程产业政策的梳理,对省内数十家生物技术企业的走访,对安徽及皖西地区动植物资源与利用现状的调查,掌握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了解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熟悉皖西大别山区及安徽全省的动植物资源现状[4],作为确定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的依据。
  1.1 国家及安徽省相关生物工程产业政策 (1)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其中能源、环境、农业、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都与生物工程产业有关,生物技术位列其前沿技术的第一项;(2)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3)“十二五”国家生物技术发展规划;(4)“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生物工程有关的产业有生物环保、生物技术、生物质能源、生物高分子材料等;(5)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生物工程有关的产业有生物环保、生物技术、生物质能源、生物高分子材料、食品安全等;(6)安徽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7)安徽省“十二五”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1.2 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1)需求行业: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畜牧养殖、农林等行业。(2)需求岗位:①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研、教学岗位;②食品、制药、园林、环保、畜牧、农业、林业等企业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检测分析等岗位。(3)需求技术:①进行细胞及生物大分子开发利用的基因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技术;②进行微生物发酵及其产物分离纯化的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③进行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动植物生产技术。
  1.3 皖西大别山区及安徽省的动植物资源现状 (1)安徽省植物资源:药用植物2100多种;纤维植物250多种;淀粉植物150多种;油脂植物100多种;野生水果50多种;蜜源植物200多种。动物资源:脊椎动物共730种,其中:鱼类173种;爬行类68种;鸟类354种;兽类96种。(2)皖西大别山区植物资源:药用植物1300多种;百合、板栗等重要经济植物260多种;霍山石斛、安徽贝母、天麻等珍稀植物10余。动物资源:药用动物144种;皖西白鹅六霍黑猪、麻黄鸡等重要经济动物10多种。
  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兼顾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先天不足以及皖西学院坐落皖西大别山区的区位优势,确定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是:立足皖西,面向全省,服务于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生物技术企业。其培养目标是:为皖西及全省进行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生物技术企业培养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检测分析、产品销售等岗位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
  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企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实际要求,修订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具体改革如下:
  2.1 确立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 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理论实践并重,校内校外并举,校企联合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2 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以生物技术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围绕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目标,结合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理论课由全校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3部分组成,其中专业课程由“植物生物技术”、“植物天然产物开发”、“生物质能源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和“蛋白质与酶工程”等5门应用型核心课程与“生物技术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生物技术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案例”2门应用型的专业拓展课程组成。实践课程由课程实验与生产实习实训共同组成。课程实验包括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3个层次,每个层次由一定数量的实验模块组成;实习实训由第3学期1周专业认识实习、第5学期8周专业实习、第7学期的20周专业实训、第8学期的16周毕业设计组成。
  2.3 开设专业实训与创新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之后的第7学期,设置为期20周的专业实训与创新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1)生物技术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实训,熟悉产业政策,相关项目书的撰写及申报能力;(2)生物技术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案例实训,生物技术产品的营销能力;(3)仿真实训,实际生产工艺的操作能力;(4)工程基础实训,绘图、识图、预算、决算等工程应用能力;(5)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实训与创新实践,组培、炼苗、产业化栽培等植物技术应用能力;(6)发酵工程技术实训与创新实践,微生物发酵工艺操作能力;(7)生物质炼制技术实训与创新实践,生物质炼制及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能力。   3 开发应用性核心课程
  为了培养具有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以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重新组合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各知识单元,设置“植物生物技术”、“植物天然产物开发”、“生物质能源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和“蛋白质与酶工程”等5门应用性核心课程。“植物生物技术”主要由植物组培、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病毒检测等理论知识以及植物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组成。
  “植物天然产物开发”主要包括植物油料、多糖、黄酮等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等理论知识以及植物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综合实验。“生物质能源工程”主要包括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基天然气等的制备、分离、纯化等理论知识以及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炼制综合实验。“微生物发酵工程”主要包括微生物菌种选育、发酵工艺、发酵条件优化、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以及微生物发酵综合实验。“蛋白质与酶工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酶活力的表征与检测等理论知识以及蛋白质分离纯化综合实验。
  4 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突出案例式教学,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案例讲解专业理论。例如教授“植物生物技术”这门课程时,结合产学研合作企业安徽圣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过程,详细讲解这家以大别山资源植物霍山石斛为材料、进行石斛产业化的植物生物技术企业在发展方向的选择、工厂的选址、生产车间的布局、设备的要求与选型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其生产过程中的植物细胞融合、组培快繁、设施栽培等关键技术、工厂化栽培流程、以及其产品检测与产品深加工工艺等一些列技术,不仅包含了植物生物技术课程相关的理论体系、关键技术流程、工厂化工艺设备等课堂内容,还可以带学生进行现场观摩,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完善教学保障系统
  5.1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为了确保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落实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建立了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包括培养方案质量标准与评价细则、合格课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考试环节等8个质量标准与评价细则,并严格按照这些质量标准进行检查,保证教学过程的规范化运行。
  5.2 组建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团队 为了确保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教学,组建由5位教授、4位副教授等15人组成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分别开设了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的“植物生物技术模块”、“植物天然产物开发模块”、“生物质能源工程模块”、“微生物发酵工程模块”、“蛋白质与酶工程模块”等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模块,同时承担相关实训与创新实践课程。
  5.3 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实施教学 通过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遴选教学骨干派入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学研课题合作、聘请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精英及企业技术骨干为外聘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及实训课程教学的指导等方式,已经建成一支由30人组成的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其中25人具有企业挂职经历,基本建成生物工程专业的“双能型”师资队伍,满足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5.4 建成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700多万元购置了啤酒发酵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GL-12B)、BOD测定仪(BODTrak)、超低温冰箱(DW-86L370)、聚能式超声波萃取罐(JYC-50LQ)、生物制药蝶式分离机(SZLDH5)、真空干燥箱(VD23)等设备与仪器,建成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为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的开设提供保障。
  5.5 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申报质量工程项目以及与企业共建等形式,建成“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霍山石斛研究院”、“安徽省植物生物技术实训示范中心”、“安徽省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浩农元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研究中心,“六安市盐肤木研发工程中心”等6个市级研究中心以及“中药与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校级平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平台保障。另外建成校外实习基地30余家,为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提供了基地保障。
  6 结语
  总之,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明显成效。每年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3%以上,到目前为止,已有52名毕业生在各自企业担任技术骨干。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项,主持校级研究性学习项目45项,这些改革也带动制药工程等相关工科专业的改革。生物工程专业也因此在2010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建设,2012年获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建设,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陶,李文,陈宏伟,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 1 724-1 725.
  [2]张德华,江瑜,陈存武.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框架结构与教改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5): 53-56.
  [3]孙兰萍,许晖,王娣.生物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181(8):88-91.
  [4]訾兴中.大别山植物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一种短期电力负荷的混合pi-sigma模糊神经网络回归预测方法 。该方法根据短期电力负荷的周期性,利用混合pisigma模糊神经推理功能,对欧洲电力负荷进行预测。该模型
试验以“红栗2号”板栗为试材,以壳聚糖作为保鲜剂,研究了在-1~1℃的冷藏条件下,不同浓度壳聚糖对“红栗2号”板栗品质及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处理能够抑制淀粉酶和POD
目的将美托洛尔和坎地沙坦应用于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
当微软的触角在它所倡导的体验时代向越来越多的领域延伸时,反垄断的声音是否会更加强烈?但换个思路,是不是我们一定要痛斥垄断才能获得发展?我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现实的生存空
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科学技术哲学》于2019年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主持编写,李建会、刘永谋、段伟文、赵
城市综合体—集合数种城市功能的大型复合建筑群,是在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的方针指导下,城市核心区域未来重要的建筑形态。伴随我国90年代开始的城市综合体建筑热潮,一味增加
摘 要:景宁县是食用菌生产的发源地之一,广大农民有栽培食用菌的传统,近年来景宁县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来抓,食用菌生产得到迅猛发展,而食用菌栽培的原料阔叶林资源消耗严重。为了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菇木林建设迫在眉睫。该文分析了景宁县发展菇木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景宁县;菇木林;建设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