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歌曲,一种声乐体裁,我们通常指的是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歌曲,德文称“Lied”,中文译为“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引进模仿、学习借鉴、吸收融合后形成的。本文以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兴起,到21世纪初得到繁荣发展这100多年间的角度,从不同阶段的发展分别论述,希望能够给广大音乐爱好者对中国艺术歌曲有一個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不同阶段;发展;认识
艺术歌曲,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它是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最初受法国歌曲“尚松”的影响,到18世纪下半叶,来自一些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创作的抒情短诗,以及苏格兰民间歌谣和叙事诗歌,也给德奥艺术歌曲这种体裁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其实是由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它既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又带有自己个性化的特征,鸦片战争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新式军乐队的设立,使西方音乐在中国得以传播。在1860年,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洋务运动最早开办的新式学校,为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做了体制上的准备。此时,一批留学生回国后的教学和演出实践,将西方的音乐文化带到中国,使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并发挥影响。学堂乐歌就是这一时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使中国的音乐由传统的形态逐渐向近代形态转变。20世纪初,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一百年时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是由中国近现代音乐前辈从国外大量引进西方音乐的创作、演唱方法,使音乐朝着彰显人性、释放情感的方向发展。这种声乐体裁与时俱进,不断传承与拓展中国的时代风格与民族精神的艺术硕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由此,也可以把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划分为这几个阶段:一、学堂乐歌时期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个时期的歌曲创作经历了由借鉴外国的曲调到填写中国文人新词的创作阶段。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咏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曲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代表性的歌曲有:秋瑾作词的《勉女权》(与华航琛作词的《体操》(同调);沈心工作词的《缠足苦》(与沈心工作词的《苍蝇》同调);沈心工作词的《采茶歌》;以及前述李叔同作词《祖国歌》等。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二个阶段,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兴起的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影响了许多知识分子的观念。他们敢于接受民主精神、科学思想,与腐朽的封建制度作斗争,为这时期中国借鉴、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另外,这一时期,诗歌界出现了一些注重个人情感表达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一方面继承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典型内容,另一方面以淳朴的风格来客观地反映现实及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为艺术歌曲的诞生开拓了题材方面的条件。中国艺术歌曲于20世纪20-40年代进入发展的兴盛阶段。它既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又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广泛传播,作曲家们创作出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如:萧友梅的《问》,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黄自的《花非花》、《春思曲》、《玫瑰三愿》、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比如在题材上,大多以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当中的典型内容为主;在作曲技术上,将西方作曲技术的基本法则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某些风格特征相融汇;在钢琴伴奏上,达到与歌词涵义的完美结合;在声乐表现上,用西洋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特点相结合,并注重从曲调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的情调,明确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特点。三、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三个阶段,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百花齐放,空前繁荣。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如:郑秋枫、施光南、尚德义、谷建芬、士心、徐沛东、陆在易、王志信等等,他们创作了像《我爱你,中国》《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牧笛》《那就是我》等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这些优秀的音乐工作者们怀揣着对艺术歌曲无限的热爱和追求,用自身的博学多识,忘我的投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当中去,他们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题材,以宣扬中国人民勤劳朴实和团结友爱为题材等等,创作了各个题材的艺术歌曲,这些作品不仅量多,而且质好,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对于作曲技巧的运用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参考文献:[1]周振锡,裴传雯.中国艺术歌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M].2003.[2]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7.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不同阶段;发展;认识
艺术歌曲,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它是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最初受法国歌曲“尚松”的影响,到18世纪下半叶,来自一些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创作的抒情短诗,以及苏格兰民间歌谣和叙事诗歌,也给德奥艺术歌曲这种体裁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其实是由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它既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又带有自己个性化的特征,鸦片战争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新式军乐队的设立,使西方音乐在中国得以传播。在1860年,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洋务运动最早开办的新式学校,为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做了体制上的准备。此时,一批留学生回国后的教学和演出实践,将西方的音乐文化带到中国,使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并发挥影响。学堂乐歌就是这一时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使中国的音乐由传统的形态逐渐向近代形态转变。20世纪初,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一百年时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是由中国近现代音乐前辈从国外大量引进西方音乐的创作、演唱方法,使音乐朝着彰显人性、释放情感的方向发展。这种声乐体裁与时俱进,不断传承与拓展中国的时代风格与民族精神的艺术硕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由此,也可以把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划分为这几个阶段:一、学堂乐歌时期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个时期的歌曲创作经历了由借鉴外国的曲调到填写中国文人新词的创作阶段。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咏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曲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代表性的歌曲有:秋瑾作词的《勉女权》(与华航琛作词的《体操》(同调);沈心工作词的《缠足苦》(与沈心工作词的《苍蝇》同调);沈心工作词的《采茶歌》;以及前述李叔同作词《祖国歌》等。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二个阶段,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兴起的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影响了许多知识分子的观念。他们敢于接受民主精神、科学思想,与腐朽的封建制度作斗争,为这时期中国借鉴、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另外,这一时期,诗歌界出现了一些注重个人情感表达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一方面继承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典型内容,另一方面以淳朴的风格来客观地反映现实及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为艺术歌曲的诞生开拓了题材方面的条件。中国艺术歌曲于20世纪20-40年代进入发展的兴盛阶段。它既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又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广泛传播,作曲家们创作出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如:萧友梅的《问》,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黄自的《花非花》、《春思曲》、《玫瑰三愿》、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比如在题材上,大多以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当中的典型内容为主;在作曲技术上,将西方作曲技术的基本法则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某些风格特征相融汇;在钢琴伴奏上,达到与歌词涵义的完美结合;在声乐表现上,用西洋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特点相结合,并注重从曲调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的情调,明确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特点。三、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三个阶段,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百花齐放,空前繁荣。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如:郑秋枫、施光南、尚德义、谷建芬、士心、徐沛东、陆在易、王志信等等,他们创作了像《我爱你,中国》《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牧笛》《那就是我》等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这些优秀的音乐工作者们怀揣着对艺术歌曲无限的热爱和追求,用自身的博学多识,忘我的投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当中去,他们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题材,以宣扬中国人民勤劳朴实和团结友爱为题材等等,创作了各个题材的艺术歌曲,这些作品不仅量多,而且质好,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对于作曲技巧的运用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参考文献:[1]周振锡,裴传雯.中国艺术歌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M].2003.[2]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