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放风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游戏。微风吹拂下,绚丽斑斓的风筝画出春天的美丽。放风筝看似是简单的操作游戏,其实深藏着大大的奥秘,如判断风向、收拉等技巧。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而言,自主放风筝具有挑战性,不仅要根据数学知识认识方向学会判断风向,还要在体育课或综合实践课上亲身经历收拉等方法,并且能用语言向同伴或老师传递方法技巧、表达感想等。只有习得这些知识才能掌握正确的放风筝方法,使风筝有条不紊地飞向蓝天。
【关键词】风筝;融合;实践
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高速发展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善于模仿、观察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而大部分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模仿参与课堂学习。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注意保持时间在20分钟左右,因而新知内容的教学一般在20分钟内,后续的学习主要以巩固训练为主。练习形式的设计更应以儿童感兴趣为指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一、诗的意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春天微风吹拂送来温暖的气息,吹醒了熟睡的杨柳,长发飘逸宛如仙女般美丽婀娜。春天更是孩童们探索大自然美景,自由玩耍的好时节。风筝——他们最喜爱的玩具之一。放风筝对成人而言,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自主放风筝是有困难的,因为放风筝需要很多技巧和知识。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村居》一课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即风筝的意思,二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东风吹拂,孩童放风筝形成一道道亮丽的景象。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着重引导学生辨析方向,能根据风向判断方向等。恰巧,美术老师最近在教学生制作风筝和画风筝,由此联想到,既然要画风筝,务必要了解轴对称图形,感受对称美。看似没有关联的语文、数学和美术课,其实可以以风筝为主线,将古诗、判断方向、绘画等教学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多元学科融合教学。
学生读起古诗来朗朗上口,富有情感的阅读是孩子们传递感受、理解诗意的表现。同时,朗读也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方法。《村居》中关于春天景象的描写淋漓尽致,意境优美,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多元学科寻共性
“风筝”这节课涉及多门学科,每门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要求不同,但这些学科中有相关联的知识点、教学背景、教学模式等。因而,可将这些内容分课时来组织教学活动。第一课时重在将数学中的判断方向、感知轴对称图形和美术中的了解风筝飞行原理等知识点融为一体,先学习关于放风筝的理论知识,再通过绘画还原古诗《村居》中的景象,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第二课时侧重于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述“我会放风筝”并动手实践,亲自到操场上放一放,感受春风吹动风筝飞向天空的美景,从而“绘制”五彩斑斓的天空。
(二)求同存异,发展个性
1.舍小取大
关于跨学科融合,需要先将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性教学活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有独立的课程结构体系。打破教材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是融合课的关键,但在融合整理时应如何取舍呢?可在不同知识之间寻找共性,如《村居》中提到“纸鸢”,美术课上设计绘画风筝,我们可将“风筝”为主题,探究制作风筝、放风筝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将其他学科中所需要的零散知识点渗透加入,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舍小成大”。
2.勿面面俱到
多门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会导致知识点偏多,教学目标要求比较高,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在整合教材时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应根据主题选择重点内容组织教学。
3.融会贯通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各学科的综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敢于尝试、打破常规、重组教材,将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整合,结合学生实践情况重新设立教学目标,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改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让整合知识更加贴近学生,各门学科之间更加通融。
二、剖析知识点,巧设目标
第一课在研究三门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提炼,重新设立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将古诗所描绘的画面通过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诗句中的“东风”,初步学会如何判断风向。初步了解风筝飞行的原理,感知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体验风筝的多彩美丽。
第二课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以“风筝”为主题,又融合了英语、体育、综合实践三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还发现了这三门学科有相似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例如,能听懂并运用Can you…? Yes, I can./ No, I can’t.句型来询问或回答是否能做某事;了解、体验中国的传统游戏;75%的学生能做到正确判断风向和收、放的方法;15%的学生能放上天空,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还有10%的学生能够掌握收放时机,懂得适时地提拉风筝的线,相对稳定停留在一定高度。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后,我认为这两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多学科教学内容,精选重点目标进行重设,三维目标层次清晰,由易到难,基本都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多元,活动有序有趣
第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生分小组绘画《村居》这首诗所描述的意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创作并在活动最后进行展示,及时做出评价和鼓励。如教师说:“那我们一起来绘画风筝吧,把我们想象中的《村居》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象画在风筝上!” 同时又追问学生:“你觉得绘画风筝时要注意些什么?”引发学生思考绘画要求(构图要饱满,色彩鲜艳……)最后教师出示小组合作的绘画要求:
1.先构图再涂色,注意构图饱满,色彩鲜艳。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动手前请组长分工,确定谁画哪一部分。
3.合理分工后,请各位组员同时动笔绘画,小声交流。
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次让学生走下去试着用英语采访现场的老师和同学,“Can you fly kites?”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语言传递信息带来的方便,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改善个别学生胆小张不开嘴表述的困境。第二个活动,学生实践放风筝,让所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设计思想前瞻,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班都参与到活动中。总之,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十分清晰,以“风筝”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将放风筝的理论知识上升为实践操作,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适时评价,合理化建议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过程,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两节融合课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都能全程跟着教师的节奏,能主动自觉地融入到情境中,动手实践、自主采访、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让这两节课充满生机,声色并茂,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著。同时,通过这两节课,学生不仅学到了放风筝的技巧,还理解了《村居》这首诗的意境,更学会了运用英语表述简单的句子,体验到了传统游戏放风筝带来的乐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交流,更为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会评价等做出了指引,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听完两节课后我及时总结,在欣赏赞誉他人的同时也提出了个人建议。例如,第一课时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要突出“对称轴”这一本质知识要点。第二课时在放風筝的活动中,很多学生没有运用技巧放,而是满操场跑,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虽然将风筝放起来了,但是个个累得满头大汗,教师应加以点拨,做好示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让放风筝变得更轻松、更快乐。
【关键词】风筝;融合;实践
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高速发展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善于模仿、观察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而大部分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模仿参与课堂学习。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注意保持时间在20分钟左右,因而新知内容的教学一般在20分钟内,后续的学习主要以巩固训练为主。练习形式的设计更应以儿童感兴趣为指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一、诗的意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春天微风吹拂送来温暖的气息,吹醒了熟睡的杨柳,长发飘逸宛如仙女般美丽婀娜。春天更是孩童们探索大自然美景,自由玩耍的好时节。风筝——他们最喜爱的玩具之一。放风筝对成人而言,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自主放风筝是有困难的,因为放风筝需要很多技巧和知识。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村居》一课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即风筝的意思,二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东风吹拂,孩童放风筝形成一道道亮丽的景象。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着重引导学生辨析方向,能根据风向判断方向等。恰巧,美术老师最近在教学生制作风筝和画风筝,由此联想到,既然要画风筝,务必要了解轴对称图形,感受对称美。看似没有关联的语文、数学和美术课,其实可以以风筝为主线,将古诗、判断方向、绘画等教学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多元学科融合教学。
学生读起古诗来朗朗上口,富有情感的阅读是孩子们传递感受、理解诗意的表现。同时,朗读也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方法。《村居》中关于春天景象的描写淋漓尽致,意境优美,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多元学科寻共性
“风筝”这节课涉及多门学科,每门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要求不同,但这些学科中有相关联的知识点、教学背景、教学模式等。因而,可将这些内容分课时来组织教学活动。第一课时重在将数学中的判断方向、感知轴对称图形和美术中的了解风筝飞行原理等知识点融为一体,先学习关于放风筝的理论知识,再通过绘画还原古诗《村居》中的景象,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第二课时侧重于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述“我会放风筝”并动手实践,亲自到操场上放一放,感受春风吹动风筝飞向天空的美景,从而“绘制”五彩斑斓的天空。
(二)求同存异,发展个性
1.舍小取大
关于跨学科融合,需要先将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性教学活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有独立的课程结构体系。打破教材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是融合课的关键,但在融合整理时应如何取舍呢?可在不同知识之间寻找共性,如《村居》中提到“纸鸢”,美术课上设计绘画风筝,我们可将“风筝”为主题,探究制作风筝、放风筝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将其他学科中所需要的零散知识点渗透加入,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舍小成大”。
2.勿面面俱到
多门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会导致知识点偏多,教学目标要求比较高,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在整合教材时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应根据主题选择重点内容组织教学。
3.融会贯通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各学科的综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敢于尝试、打破常规、重组教材,将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整合,结合学生实践情况重新设立教学目标,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改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让整合知识更加贴近学生,各门学科之间更加通融。
二、剖析知识点,巧设目标
第一课在研究三门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提炼,重新设立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将古诗所描绘的画面通过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诗句中的“东风”,初步学会如何判断风向。初步了解风筝飞行的原理,感知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体验风筝的多彩美丽。
第二课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以“风筝”为主题,又融合了英语、体育、综合实践三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还发现了这三门学科有相似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例如,能听懂并运用Can you…? Yes, I can./ No, I can’t.句型来询问或回答是否能做某事;了解、体验中国的传统游戏;75%的学生能做到正确判断风向和收、放的方法;15%的学生能放上天空,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还有10%的学生能够掌握收放时机,懂得适时地提拉风筝的线,相对稳定停留在一定高度。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后,我认为这两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多学科教学内容,精选重点目标进行重设,三维目标层次清晰,由易到难,基本都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多元,活动有序有趣
第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生分小组绘画《村居》这首诗所描述的意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创作并在活动最后进行展示,及时做出评价和鼓励。如教师说:“那我们一起来绘画风筝吧,把我们想象中的《村居》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象画在风筝上!” 同时又追问学生:“你觉得绘画风筝时要注意些什么?”引发学生思考绘画要求(构图要饱满,色彩鲜艳……)最后教师出示小组合作的绘画要求:
1.先构图再涂色,注意构图饱满,色彩鲜艳。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动手前请组长分工,确定谁画哪一部分。
3.合理分工后,请各位组员同时动笔绘画,小声交流。
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次让学生走下去试着用英语采访现场的老师和同学,“Can you fly kites?”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语言传递信息带来的方便,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改善个别学生胆小张不开嘴表述的困境。第二个活动,学生实践放风筝,让所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设计思想前瞻,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班都参与到活动中。总之,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十分清晰,以“风筝”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将放风筝的理论知识上升为实践操作,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适时评价,合理化建议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过程,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两节融合课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都能全程跟着教师的节奏,能主动自觉地融入到情境中,动手实践、自主采访、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让这两节课充满生机,声色并茂,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著。同时,通过这两节课,学生不仅学到了放风筝的技巧,还理解了《村居》这首诗的意境,更学会了运用英语表述简单的句子,体验到了传统游戏放风筝带来的乐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交流,更为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会评价等做出了指引,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听完两节课后我及时总结,在欣赏赞誉他人的同时也提出了个人建议。例如,第一课时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要突出“对称轴”这一本质知识要点。第二课时在放風筝的活动中,很多学生没有运用技巧放,而是满操场跑,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虽然将风筝放起来了,但是个个累得满头大汗,教师应加以点拨,做好示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让放风筝变得更轻松、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