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乡结缘话启功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m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峰美丽富饶,人杰地灵。赤峰是玉龙的故乡,是著名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八千年的农耕文明,被史学界称谓世界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启功——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画家、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尽管他没到过赤峰,墨宝却在赤峰飘香,精神在龙乡传颂着。
  结福缘:敬仰启功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脑海里的启功就是一位书法家。因为我亲眼看到赤峰汽车站、赤峰二中、赤峰金达金店、赤峰力王工艺美术厂、赤峰市田家炳中学的牌子都是他亲笔题字。
  2002年8月,我在北京有幸参观了启功先生的画展,听完介绍后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启功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不仅仅是位鼎鼎有名的书法家,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书画鉴赏家呢。
  2016年10月,好友王慧俊兄将一本《阅读启功》赠送给我。我一看,书的“封腰”上标注着两句明显的提示词语:如果你不知道启功,请读此书!如果你知道启功,也请读此书!怀着要检验慧俊、进一步了解启功的心理,我决定大致读一读此书。
  白露时节,秋高气爽。一天,我正好晚上有点闲余时间,决定了解一下启功的历史。打开书翻了几页后,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让我爱不释手了。原来我只想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就行,可没想到我的想法错了。时间已到了下半夜,妻子几次将催眠的信号传递给我,可我总觉得我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在贪婪地享受着。一阵阵秋风带着凉意吹进室内,我毫无睡意。雨点啪啪敲打着玻璃窗,反而更加提升了我阅读的情趣。文章图文并茂,文字简短而精炼。全书二十九节,也自然是二十九个感人的故事。随着文峰先生细腻的文字描述,我的心里如同放有一把带有刻度的标尺,时刻丈量着启功幼年丧父,中年丧母,晚年丧偶,膝下无子,孑然一身如何生活的心理状况。幼小年龄的启功感到天像塌下来一样,让他遭受接二连三的无情打击,饱尝着人生的艰辛。
  启功先生成就的取得,来自于他平和的心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恩人们的帮助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锻打了他七尺男儿的铮铮铁骨,铸造了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人格魅力。
  启功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从学校的司机到宾馆的服务员,很多人都有他赠与的作品。启功知恩图报,对有知遇之恩的陈垣先生一直十分尊敬和感激。陈垣先生去世后,他多次向“希望工程”捐助钱物,并用陈垣老师的书斋名设立了专门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励耕奖学金”。
  通过《阅读启功》一书,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高贵的启功。他既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造者,他的人品和艺品堪为世范。“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这是启功先生常写的一幅对联,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一生。启功先生用自己的善良和学高身正告诉了我们应如何活,怎么活,活着干什么的深刻道理。
  李可讲先生在《阅读启功》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也许有人由此认识、服膺启元白先生,也许有人因此引领而有了自己钦佩、服膺的导师,这都是无量的福德。以我所见,启先生晚年壮心不已,施教辛勤,不可能为一己的病老求什么利益。大德的福报不可思议,文化传承的大因果,只会面向未来,利益青年。
  深思李可讲先生这段话,令我更加崇拜启功先生。通过《阅读启功》我找到了服膺的精神导师,这使自己的心灵深处有了福缘:启功如佛,人师世范!
  结情缘:受益启功
  2017年赤峰启功书画院的成立,我有缘成了书画院中的一员。为了传承和弘扬启功文化,我要静下心来,认真探究一下启功与龙乡的故事。
  赤峰市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北方古代文化的搖篮、辽文化的故乡,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启功先生与赤峰人结缘,看中的便是赤峰的文化优势和远古文明资源。
  慧俊先生的《阅读启功》出版后,去北京师范大学汇报工作。启功先生的家人在整理启功先生的物品时发现启功在一个有着很多人名的笔记录中有“赤峰续智”的字样,询问慧俊先生是否了解此人?慧俊说赤峰到有个书法家叫白续智,由此引出了启功先生与白续智先生的翰墨情缘。我有幸接触到白续智先生后,听他亲口讲述与启功先生的情缘故事,真是如蜜如酒的感觉。
  “1995年我的第二本书法集准备就绪,想请启功先生对作品给予指教。为了实现这个夙愿,我冒雨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启功先生的居所等候。”
  “启功先生善良亲和。当他看见我站在楼下等他,忙把我招进屋里。我向老人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并紧紧握住他的手表示感谢。他听说我来自内蒙古赤峰市,非常高兴。他询问赤峰的气候怎样,离承德远不远,草原好不好,蒙古人多不多,我一一做着回答。当他戴上眼镜接过了我手中的书稿,看到是沈鹏先生题写的书名时,很是赞赏。他认真翻看着内文的每一页字,不时地用手指指点着说,这个字好,这个稍差,如若那样写会更好的。对一些不太满意的作品,老人家轻轻摇摇头用手指示给我,语言是那么温馨亲切。”
  “看完整个作品后,启功先生满意地笑着对我说,你的作品很有特点,有自己的风格。他笑笑后接着说,现在的年轻人学习书法的不多了,写得好的更少了,你用不到我这个年龄,就会超过我啊!先生的点评让我受宠若惊,我连忙说:您老太谦虚了,您的书法艺术我永远学不来,您的人品更叫我们年轻人敬重。”
  临走时,白续智大胆地向启功先生说了一句,我从内蒙来见您一面很不容易,您老能不能在我的书稿上写上两句对学生指教的话语留作纪念?老人家笑着慢慢地站起来,在桌子旁边抽出一张三尺大的宣纸,随之将案边的毛笔拿在手中。白续智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您老是用毛笔给我写啊?启功先生没说什么,用手比了比纸张的尺寸大小,思索一下,便写下了“下笔千钧力,落墨如有神”十个大字。他用笔刚劲,落墨生花,写字的动作根本不像是位八十多岁的老人。
  现在白续智先生每写一幅字的时候,都用老先生的两句话来审视作品,若不满意,不管是返工多少次,直到满意为止。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为了对得起收藏者,二是为了对得起启功老人对他的嘱托。   结德缘:弘扬启功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997年春天,北京师范大学励耘红楼里,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亲笔为喀喇沁旗乃林蒙古族实验中学题写着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厚德博学,报国为民。
  老人家倍感这所学校精神的可贵,欣然挥毫,无偿捐赠,祝福勉励。
  据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办公室主任侯刚先生回忆:那是1995年的春天,赤峰市乃林蒙古族实验中学的校训共有十六个字,当时启功先生题写了8个字后身体不适,患病住院了。几日后,身体康复出院便接到上级通知,要他陪同乔石委员长出访日本。等从日本回来后,启功先生对题写校训的事儿仍念念不忘,又挤出时间书写出剩余的八个字。
  “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厚德博学,报国为民”的十六字校训,如同是远航的灯塔,鼓励着喀喇沁旗乃林蒙古族实验中学的师生们追求理想,乘胜前进。时任喀喇沁旗乃林蒙古族实验中学校长的巴易尘先生赞曰:“大师赐墨,泽惠后昆”,“德馨书香,山高水长”。
  坐落于喀喇沁旗锦山镇的赤峰市田家炳中学的校名是启功先生题字。2005年6月,惊闻启功先生仙逝,田家炳中学师生悲痛万分,为了纪念启功先生,巴易尘校长亲聘雕塑大师纪峰先生为启功先生做了半身塑像,让启功精神永在,让启功文化在校园开花结果。
  随后,侯刚先生、柴剑虹先生陪着启功先生的亲人章景怀先生,亲自把启功先生心爱的眼镜、砚台、毛笔、铅笔、笔洗、笔筒等物品送到赤峰,赠送给赤峰市田家炳中学,其原因就是喀喇沁是块人杰地灵的地方,有着文化的传承,巴易尘校长多少年坚持传承启功精神,弘扬启功文化,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做着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2015年3月,赤峰市教育局和赤峰启功书院联合举办了“启功杯”全市中小學千佳小读者征文活动。不但学启功的书法、绘画、还要学习他的大爱和高贵。
  “传古敬孔子,世人学启功。”建设德善赤峰,有了人物的图景。
  王慧俊先生有德缘承接启功先生的福泽是一大幸事。四十多年来,他笔耕不辍成为一名作家,又历尽艰辛完成了《阅读启功》的创作,以此净化人们的心灵。2017年是启功先生诞辰105周年,为了高扬启功文化的旗帜,坚持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广泛地传承德、善、真、美,赤峰启功书画院与上海文汇出版社签订协议,编辑出版了《启功文化在赤峰》书法卷、绘画卷和文学卷。市内外的众多文学艺术家们听说这一消息后,群情振奋,奔走传告。三卷本近二百余篇(首)作品,像燕子一样飞进了“作品征集编辑部”,书写家乡的,书写亲情、友情的,描绘祖国山河壮丽,大自然美好的,让我们看到了启功文化的厚重,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做人的理念;“正直立品,清白传家”是做人的追求,大家感到能与启功结缘,终生难忘,一定弘扬好、传承好启功文化,力争使自己的作品不断从“高原”走向“高峰”。
  ——选自《启功文化在赤峰》2018年8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迷恋,多么美好的字眼,内心的一种执着不为取悦别人,只是按捺不住心底里的那种喜欢!说不出来,为何迷恋,又不想说,就这么迷恋!真如当初的我迷恋音乐人生一样,闲暇工夫就会走进音乐人生QQ空间,静静地聆听刘巍老师充满磁性魅力的诵读!在那里,释放本真传递友爱,渐渐地我也迷恋上了音乐人生,而摇滚音乐爱好家伯乐更是音乐人生的痴迷者,逢场必到,忠实的粉丝,每次都能从音乐动次中感受到他内心的摇滚,那种对音乐的执迷!
期刊
没有期待,没有出游的激动,就这样在大雨的早晨出发了。心里有一丝丝惆怅,一丝丝担忧。要不要去,去了会是什么样子,车票买好了,酒店也把钱交了,那就去吧,直到上火车还是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时间过得挺快,记得哪位作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喜欢坐在慢车上看风景,不喜欢飞机,太快。十堰也在下雨,雨还不小。湿湿嗒嗒的,哪里都不想去。  早晨六点三十分起床,八点赶到火车站坐202,还好人不多,很顺利,一个小时便到达
期刊
一年前,我被组织部派驻到五指山市畅好乡番通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一角色,起初单位领导找我谈话过,我并没有拒绝,我同意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初衷其实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基层得到锻炼,能够让自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为伟大的精准扶贫工作贡献自己的智慧。当然,以目前的标准来衡量“贡献”的说法显得不够实在,那么可以说我希望自己能够在两年的农村工作中收获一份宝贵的经验,“收获”乃是辛苦耕耘之后的自然获得,既然
期刊
晚饭时,一位老师似乎专门跟我说明天是腊月初一,不错,将要进入寒冬腊月,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晚自习刚下,我正在宿舍练字,另一位老师又敲门进来,送我一袋油炸大豆,啥意思?我疑惑地看着他,他说:“明天咬杂病。”哦,我恍然想起了这个传统小节日,即于腊月初一早晨起床前,吃些花生瓜子大豆等干果,祈愿驱除病魔,祛除百病,身体康健,五寨俗称“咬杂病”。周边神池岢岚宁武各县也过,但风行范围很小,太原、朔州便没这习俗。
期刊
每到一地旅游,总想去当地的古村落、古城镇转转,因为对于执着于从古老中寻找不同时空的物貌人情的人来说,古城古寨无疑是一块强化过的磁石,抑或是一杯纯香的美酒,释放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甚至更象一根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琴弦,只要你轻轻一拔,你就会听到厚重而美妙的历史回音。  古城中那种独特的风土人情,独具魅力的古建风貌,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总是让我驻足,令我感叹。每一条老街,每一块青石板,每一片瓦砾,每一处
期刊
清明节回老家扫墓结束后,顺便到自家老屋查看了一下受损状况。踏进已风化脱落的石质门槛,屋内幽暗陰湿,三合土夯成的地面多处坼裂,缝隙里伸出几蔟不知名目的菌菇和绿苗。小木窗透进的几缕斜阳飘忽陆离,照见墙角边立着一个落满尘埃的大瓦坛,揭开盖在坛口上的沙包,一股稻谷与乙醇混合的清香扑鼻而来,瞬即弥散到整个空间。原来这还是父亲生前酿的谷酒,已有许多个年头了。  闻着这纯正的酒香,眼前迷幻着父亲端坐在八仙桌上喝
期刊
这里那里,在这秋天,斑彩错置到各处,山野,和枝叶中间,像醉了的蝴蝶,或是珊瑚珠翠,华贵的失散,缤纷降落到地面上。这时候心得象歌曲,由山泉的水光里闪动,浮出珠沫,溅开,山石的喉嗓唱。这时候满腔的热情,全是你的,秋天懂得,秋天懂得那狂放……这是林徽因笔下的秋天,有爱,有懂得她的那个人。她的秋天是南方的元曲小令,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从未去过南方的秋天,却早已被北方的秋天陶醉的意乱情迷,而故
期刊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葡萄架下相会的日子,也是我和老伴郭小荣结婚55年的绿宝石婚庆的日子,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大喜日子。  55年来,因为彼此驻在对方的心里,心中都拥有着对方陪伴着走过,才会有在一起时的一幕幕难以忘却的回忆。  我们彼此间的相识,相知,相爱,是缘分而定。既不是青梅竹马式的“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的天真无邪,也不是借助牵线搭桥,相互仰慕走到一起的不舍,而是在一次
期刊
杏树归去来兮  杏树归来兮,你久久浪迹于山野,胡不归。杏树归来兮,那红瓦疏篱的农家庭院里,那青青麦田的旁边,可为你安家。杏树归来兮归来兮归来兮,我为你招魂!  这时,我在暮春里,在陇东的暮春里。我来陇东买黑山羊,客居在一户离乡街不远,与大田又相接的一户农家院儿里。日落时分,我用茶杯端了半杯烈性白酒,走到农田尽头的塬畔上,望着夕阳里正在老去的杏花和正在老去的这个春天,我竞伤感地高声吟唱了起来。我的吟
期刊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河流,由于水的滋养,人的生命才会慢慢长大。我见过众多大大小小的河流,但大多印象不深,于我心中最依恋的,还是故乡的那条河。它没有大江大河那样气势磅礴、日夜喧嚣,只是一条长四十余公里、宽不过百尺的普通小河。  它叫涂坊河。  一个带有浓厚乡土韵味的名字,它发源于福建长汀县涂坊镇溪源村。从溪源村出来后,涂坊河逶逶迤迤向西流淌了千年的悠悠岁月,一路接纳着涓涓细流,不断茁壮成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