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歌剧唱词观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奔了,泛起潮汐拍岸,惹得风萧萧兮易水寒。而此中交迭闪现在风口浪尖上的,大概除了歌剧《山海经·奔月》的导演,就是那个被指“不务正业”的编剧了。作为该剧的曲作者,我不想,也不能做“雪崩”之后的那片自觉无辜的“雪花”。因为在我看来,综合艺术的歌剧很像是剧作家、作曲家和导演共同演绎的一首“三重奏”。作为其中一员,既不能了无牵挂地“风景这边独好”,也不能面无愧色地遮掩着自己那些无为或无不为的不好。而观者呢?我想也不能因为某一声部的缺席或失误,而诘问甚至责难另外两个声部为何某段只拉长音?为何某段停下来?为何这里音量薄了,又为何那里音量厚了?为何中声部力度轻了?为何低音部力度又重了?如果你认可我这个重奏观点,并懂得什么是重奏精神的话,你就会意识到,你所看到的《山海经·奔月》显而易见是“二缺一”的剧本与音乐的“二重奏”。假定你能够通过阅读“总谱”而想象出那个缺席的、失误的声部加进来后的整体艺术效果,那我就想知道你所提出的那些“为何”是否依然成立?然而,就艺术而言,不是所有的遗憾都具有讨论的价值。因此,我只想在京城春季的雾霾里,谈谈作为曲作者如何选择歌剧唱词的一点独家喜好。
  对于一个兼具技术和情怀的创作者,创作之难不在于创作本身,而恰恰在于创作者对受众对于艺术史上的风格、流派乃至具体操作手段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联觉反应,而做出的美学立场的选择。而当这种艰难的、令创作者诚惶诚恐的抉择一旦做出,创作者便只能对他唯一选项之外的诸多选项的“好”,做出置若罔闻状,且还极有可能在情急之下爆出“负一隅而顽抗”的匹夫之勇。
  我以为,中国史诗神话《山海经》的文本风格定位,可以(或可能)是任何已知和未知的——它既可以是诗经体,也可能是楚辞、汉赋体,当然更可能是唐诗、宋词、元曲,抑或样板戏、朦胧诗、现代诗体……也就是说,它可以是除周海宏选项之外的任何一位诗词歌赋爱好者心目中的“《山海经》词风”。但我仍执拗地认为“艺术即人”,唯有人的个性化艺术视角,才具有引发大众共性审美的意义和史学研究的价值。因此,面对已然摆在桌面、立上舞台的周氏版《山海经》剧本,是否应该首先站在剧作当事人所遴选的词风角度议长论短?毕竟,“你有干条妙计,他有一定之规”;毕竟,“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为什么周海宏的“哈姆雷特”就是问题,而你的就不是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我拙见,20世纪以来的艺术品,只有表达充分与不充分的技术问题,不存在对与错、好与坏的风格问题。尤其面对像《山海经》这样体量的中华千年传统文化,如何以现代人的视角、语言结构出没有时空阻隔,没有听觉、联觉障碍的当代歌剧作品,是一个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剧作家,所必须集思考量的“革命”大事。
  因此,歌剧《山海经》的唱词在我看来,不能是“之乎者也”地嗟兮叹哉的古风雅韵,也不能是挣脱音乐而成为独立审美对象的格律诗词。它理应是与音乐合二为一的“情爱”共同体,是与普罗大众的生活相通的话语系,是以完成戏剧展开功能为第一要务的白话文。因为唱词直白其意而不令人费解,因为唱词浅显易懂而不至于对观众构成视听分流。不费解、不分流,唱词就可以顺贴着音乐的节律表情达意,伴随着音乐的起伏蓄积起应有的戏剧张力,从而在符号学的视域内,还原语言从工具到阐释戏剧情景的功能,实现在乐词合一的美学构架下完成戏剧的综合表述,以及剧中人物鲜活造型的主观诉求。坚持凝聚、直白、明了的唱词中所透射出来的思想能量为戏剧服务,力争不让晦涩的字眼成为观者接受戏剧叙事的智力负担。
  依此原则,回望《山海经·奔月》中被广为诟病的几段唱词,我们不难发现其与剧中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及所营造的戏剧情节的对应关系。即,每个人物都在不同的情境下,说着与剧中身份与认知统一的话,而不是梗着脖子愣生生地咬文嚼字。如,玉兔,原本设想为童声,其唱词设计要求为可爱、稚嫩、天真,故而其对应的便是“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哈哈,看你糟糕不糟糕”这样质朴而清新的唱词。我绝对相信这不是唯一契合玉兔角色形象的词风及文体,但至少面对如此乖巧的兔子,是不会忍心让它唱出“美娥其遥远兮,视之不得见,触之不能及”这样扭捏而文绉绉的剧词的。
  文字是思想外化的符号,就如同音是乐的外化符号,符号也可以说是工具,而工具是不可“鸠占鹊巢”般地成为思想本身的。仅为一首貌似精美的词赋就毁掉一个生动而可亲的人物形象,难道这真的是艺术吗?那位神谕的西王母,难道不该在焦急状态下喊出“大王,今天我西王母也叫你一声大王。你杀封郗,灭凿齿,你声名远扬,但你也让你的臣民连年征战,干死万伤,你的英名将名垂千古,可你英名的背后是爱短仇长”这样带有明确戏剧内容的唱词吗?还有,那个“被吃仙药”的嫦娥,在药物的致幻下,不该在那里“惊慌”地、“六神无主”地、“啰里啰嗦”地唱出“后羿,是你,我的后羿,是你,我的爱人,是你把我从黄泉路上拉回人间;生命,是你,我的爱人,是你重新给了我生命,后羿,我为爱你而生,我因你而渴望生命”这样刻画人物内心的剧词吗?难道非得改成“昨夜夜半,月淡星稠。忽见你,一骑红鬃归来骤。上前执手,却化作,风中残柳。醒来方知是梦,不胜愁,淚流,心更忧”,就当真“高端大气上档次”了,就真的是史诗《山海经》了,就能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吗?
  我认为,唱词该有诗一样的意境,然而不必刻意追求诗一样的字眼。该追求如评论家明言针对《山海经·奔月》唱词所言的“直白如话,神味隽永”的艺术高度及人文情怀,但不必非得把一场现代歌剧演变成一场文学爱好者的品诗会。倒是以鄙人经年管窥得见,大多经典的中国原创歌剧,唱词和西方歌剧译词都既无华丽生涩的词汇,也非传统诗词般的韵脚对仗工整。但只要你读着它、听着它,总会令你不知不觉地置身其中、浮想联翩、撞怀激荡。就如我听经典歌剧《江姐》中的甫志高那段劝降江姐的唱词一般:“多少年政治圈里较短长,到头来为谁辛苦为谁忙?看清这,武装革命是空流血,才知道,共产主义太渺茫。常言道,英雄豪杰识时务,何苦再出生入死弄刀枪?倒不如,抛开名利锁,逃出是非乡,醉里乾坤大,笑中岁月长,莫管他成者王侯败者寇,再休为他人去做嫁衣裳。”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也。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高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也许正是由于歌剧《山海经·奔月》剧本所折射出的某种慑服我的精神境界,才是我之所以“喜大谱‘奔’”“望‘月’兴叹”,于大美不置一词的根本缘由。
  “水清月自现”,或许精明的我们都太工于弄巧了,反倒忽略了境界之下无为与守拙的奇妙。
其他文献
这几天,我多次在线观赏了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主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德阳市委、德阳市人民政府、中共中江县委为出品单位,四川交响乐团、德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承办,四川交响乐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四川省歌舞剧院演出的旧剧新推歌剧《同心结》,倍觉温馨,亦颇为激动。  黄继光用血肉之躯,堵住吐子弹、喷火苗的枪眼;用长眠置换惊风雨、泣鬼神的傲然。对于这样一个战斗英雄,创作团队用音乐、戏剧,借简单但制
期刊
艺术领域存在着一种不可言说的“等级制度”——越古老越好,古老的、“高雅”的叙事形式(史诗、小说、戏剧、芭蕾),比新媒体(漫画、电影、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高其一等”。改编也被要求遵循这种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譬如彼得·杰克逊的大片《挪威传奇》就是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原著的浓缩版,就好像在你孩子的xbox游戏(任天堂开发的一款家用电视机游戏)上烙下“魔戒”的商标(《魔戒》是托尔金教授最著名的代表
期刊
小瓊:自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在这段特殊时期里中国可谓是上演完整规格歌剧制作的先锋。我也很高兴地向大家分享:日本最近也把一部完整规格的歌剧《末日之梦》搬上舞台。这部歌剧由藤仓大(日本作曲家,现居伦敦)作曲,哈里·罗斯作词;此次世界首演则由琳达·施泰尔导演,东京新国立剧场歌剧艺术总监大野和士指挥。  小薇:乐团、合唱团、独唱家这么多人同时参加排练,加上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隔离等种种防疫政策
期刊
《纳布科》是威尔第创作的第三部歌剧,也是他一炮打响的成名作,虽然在戏剧结构上尚有不足之处,但在音乐上,威尔第的一些标志性特色已经出现,并影响了他以后一系列的歌剧创作。上海歌剧院4月11日至13日上演全新制作的《纳布科》,既是上海大剧院20周年庆典系列演出中的一部大戏,也是该剧在上海的首演,因此别具意义。  新制作的主创人员全部来自意大利,有趣的是,两位关键人物——艺术顾问皮尔·路易吉·皮兹和导演马
期刊
2020年10月18日于我而言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重新在德国的曼海姆歌剧院看了歌剧《晚祷》(Vespertine)后有三点感想分享给大家。  特殊的演出来之不易  2020年3月初,观看由国内优秀的青年男高音夏侯金旭在德国曼海姆歌剧院的首秀(在《波希米亚人》中饰演鲁道夫)时,我还暗自庆幸,春節间搭上了汉莎从北京到德国的最后一个航班,当时并没有想到这竟然是疫情前观看的最后一场歌剧演出。之后,欧洲乃至
期刊
带有官方(文化主管部门)主办色彩的“中国歌剧节”,创建于2011年。  中国歌剧节不是平地而起的某一剧种的“节”,对于它的来源、传统乃至所起到的传承和出新的作用,似应有个大致的了解。  类似于“节”的、全国性的、相对独立的歌剧活动,其历史当追溯到1990年的“株洲汇演”。当时这个活动的正式称谓是“全国歌剧观摩演出”,没有届数之称,由文化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30年后回望,这次观摩演出中的剧目
期刊
大卫·斯特恩  美国著名歌剧指挥,古乐指挥家  上海巴洛克音乐节音乐总监  美国科罗拉多州科斯特·布特音乐节音乐总监,巴黎烈火歌剧院创办人与音乐总监;耶鲁大学文学学士,茱莉亚音乐学院音乐硕士。  斯特恩于2015年出任美国棕榈滩歌剧院首席指挥,是当今音乐界的先驱人物。曾作为客席指挥与世界众多著名乐团合作;作为歌剧指挥,曾受邀赴欧洲多个歌剧院演出或担任音乐总监。他率领的烈火歌剧院早已被公认为古乐领域
期刊
2021年是中国共產党建党100周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今,在中国的歌剧舞台上,以党建为题材的原创歌剧层出不穷,其中有写事件的、有写人物的,还有写史实和战争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巨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颇具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节点上来,这本身是一个非常自然和正常的现象。  11月4日、5日,我在广州观看了一部歌颂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国农民运动的先驱者彭湃的原创歌剧,名为《红流澎湃》
期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即将来临之际,“红色”主旋律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应声而起。  2020年11月5日晚,广东省首部原创民族歌剧《红流澎湃》在广州艺术剧院成功首演,彭湃烈士的亲属后人同现场观众一起,在音乐和歌声中感动、感慨、感叹:原来,你就是这样的人!这个人,在歌剧舞台上高歌咏叹获得永生。  讲述农运大王的故事  继原创民族歌剧《天地神农》2019年8月申城首演后,游之又将创作的目光投向了“一个生死于
期刊
说到奇遇,对于在平淡无奇中度日的人多会有一种好奇和渴望。有生活经历的成年人,期望和理想多比较务实,称之为“妄想”似欠公平,但某些渴望或许为各种原因所羁绊,最终成了“痴人说梦”。未涉世事的孩子们的奇遇、灵感和对它的渴望则多来自童话故事,没有任何功利概念,其幻想可以上天入地、单纯又多彩。但过于奇幻的奇遇,会使他们困惑不解。这是笔者看了两部歌剧后对两种不同的奇遇概念及其结果的一点体会。  笑声中的残酷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