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再生之感(评论)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到90后诗人树弦的组诗《车过盘山公路》,心情从连日来被疫情蔓延的忧虑中渐渐恢复到理智的状态。静下来,喝杯梵净绿茶。抬眼望远处起伏的山峦,山峦上洁白的雪依然没有任何融化的痕迹,而我将目光再投向树弦的詩篇上以后,读着读着,感觉内心日渐温暖起来。春天已经莅临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今年我生活中的春天,是从阅读树弦的《车过盘山公路》这组诗开始的。
  树弦的诗,首先吸引我的是他这组诗中一些题目,譬如《夜读<民国石阡县志>见土匪屠戮遂录》《在旧书市场见闻录》《醉花阴:重阳远寄》《银杏叶》《苦书生》等。追着这些诡异的诗名,一口气读下去,我读到的不仅仅是树弦作为诗人写着的一行行诗句,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仿佛看到他作为一个年轻诗人,用真诚的眼光网起游出历史长河的人群,从中辩识人性的弱点、光亮,进而拨动历史长河的漪涟,溅湿身上的土布,吸引从高原顶上云隙射来的阳光,照亮身上衣服的衣扣,找到那些活进历史远去岁月的人们的身影。这些人不管是挑夫、是书生,还是矿工、少年,都有一种神秘的特异功能,用顽强的毅力去拼尽生命的尊严。那就是“破旧的寺庙里横卧着微笑的弥勒佛/于茂盛的藤蔓丛中/隐藏年代的苦难/以此慰藉死于杀戮又难以安放的魂灵”(《夜读<民国石阡县志>见土匪屠戮遂录》),“光阴撕掉尽量多的狰狞/我们变得更加温润”(《在旧书市场见闻录》),“一片落叶/就是一个气血不足的人/总是亏空了/一辈子该有的幸运/失去祖先的庇佑/有人:哭着生,跪下死;深情爱,寡义哭,努力活,却绝望”(《银杏叶》),“一个男人该有的困苦/一阵风,呼啸法国梧桐的叶子/从高处簌簌落下/像来自家乡的情报间谍/潜伏入菜碗内部”(《人民广场》), “一个人死了/丰功伟绩居于宗祠/孤寂的过错流落民间/沦为茶余饭后的点心/抵达不了真相/才是津津乐道的根由”、“几天几夜的折腾:山一程/水一程/昔日坐拥千亩良田的阔少爷/送走危险/迎来艰难”(《苦书生》),“一介草民/如何才能在尘世找到一双合适的筷子/去捞取温润的米粒/来喂养蜷缩在黑暗中的灵魂?”(《过朱砂古镇》)……读着这些蘸着诗人灵魂里的思想和善良写的诗句,我获得一种对树弦作为诗人的身份的品德认知,从而肯定他创作的组诗《车过盘山公路》的高度与品质。
  随着我的细读,树弦的这些诗作,牵引我进入了欣赏的境界,内心的愉悦闪烁着春光的芬芳。这样的芬芳是泥土化为泉,过滤为山泉水,再滋润我饥渴的心灵。我发现在我沉淀过多的苦难与贫瘠的眼泪里,绽放出犹如星空般美丽的花朵。我从而走出封闭的自我,由树弦构筑的诗性人道天道的世界里,走向开阔的艺术审美空间。我获得了生命的再生之感。我在咀嚼痛苦的时候,捕捉到了沈从文先生的“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的谆谆教诲的真谛,也进一步感受到了沈从文先生留传给我们“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这种做人作文宝贵精神力量的永恒存在。我这些阅读与欣赏的收获,都是因树弦在创作《车过盘山公路》这组诗时,对历史之人和现实之人生活的诗意盎然的抒写。树弦的描写既是用情写事,又用事写情,同时又用爱激活情绪,用情绪雕刻爱的痕迹。“在普渡众生的寺庙/当土匪举起锋利的刀/让一座村庄的男女老幼/四百一十二口人/在《民国石阡县志》中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只换来编撰者‘人神共愤’的叙述”(《夜读<民国石阡县志>,见土匪屠戮遂录》),“连叼着烟的老板/为了讨个好价钱:‘要不是家里缺钱/这有年头的老书我可不卖/何况,这才是伟大的灵魂创造的月亮!’”(《在旧书市场见闻录》),“我要用贵州方言读诗词/旧纸上的替身:游子、过客、青山、绿水、朝霞、落日、鸿雁、五花马/借被贬的月亮还魂/逼阳台上的菊花说出怀念的意义”(《醉花阴:重阳远寄》),“心怀善意的人/在寺庙削发/继而割掉软弱的骨头/同是爹生妈养的孩子/凭什么年纪轻轻/就被压弯了腰杆/看见落叶,就想躲避?”(《银杏叶》,“满手腻子粉的老头/挥动筷子/夹走落叶/把米饭倒进菜碗/不停地搅拌着/仿佛碗里是河砂和水泥/然后埋头吃下残汤剩羹——苍天在上/请不要放大卑微,身为穷苦人的儿子/我们的父辈不也正在遭受风霜?”(《人民广场》),“暴雨从下午/一直下到凌晨两点/一阵警鸣比暴雨更揪心/据说,鱼娘镇中学发生暴力事件/导致一死三伤/有人曾看见他们在河边/鬼鬼祟祟地磕头作揖”(《苦少年》)……这样的诗句描述对于树弦来说,总是随手捡来,且精致细腻到场景的再现。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树弦没有经过精心思忖便随意而作,而恰恰想说明树弦对诗歌创作,对人的生存场景的描写,是经过深思熟虑和苦苦训练的,要不他不可能写出如此精细的诗歌人情味来。这,不仅是现在诗歌创作的一道坎,也是时代文明进步对诗人成长的一次次面试。我通过阅读《车过盘山公路》,可以得出树弦在面对时代对作为一个年轻诗人的他的面试中,他的回答睿智且不乏精彩。
  责任编辑:马慧聪
  龙险峰,苗族,贵州省作协理事,铜仁市作协主席。作品见《民族文学》《山花》《诗选刊》《广西文学》《作家文摘》等。曾获第二届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贵州省第三届尹珍诗歌奖创作奖。
其他文献
如果说面食是贯穿陕西人饮食的主旋律,那水盆羊肉无疑是这主旋律中流淌出的最美的音符。  “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咥碗羊肉泡喜气洋洋”是对陕西人的生动写照。水盆羊肉源自陕西东府,以前,用来煮羊肉的器具形似脸盆,顾名思义曰“水盆”,今天的水盆羊肉和盆已无多大关系。羊肉属温补食品,按說秋冬季最宜享用,可精于烹调的老陕人,巧妙地将羊肉做成了夏天的一道美味,不仅如此,还冠上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六月鲜。陕西人不似
期刊
黄成玉  生于1995年,湖南衡阳人。作品散见于《星星》《诗歌月刊》《飞天》《扬子江》《诗潮》等刊物,首届星星散文诗全国青年散文诗人笔会代表、毛泽东文学院湖南省第十八期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员。现居益阳。  博尔赫斯的玫瑰  没有哪个时刻我能像蝴蝶,轻盈灵动就写出一首诗来,我无法穿透这罕见的曼妙。  你知道博尔赫斯为什么对于雨夜,能写出雨夜笔下极致的父亲吗?  你在岳麓山下,师大玉兰路口。那里往北树木
期刊
一  花市灯如昼  春天将自己的隐私暴露给  别人 万里无云的夜空  赏灯之人表现得习以为常  似乎他们并不知晓  多么神圣的秘密曾经被他们看见  二  月色凉如水 我选择坐在地上  静坐 闭眼 冥想 祈求  如同一位虔诚的信徒  流利地把每个步骤反复操作  多年以来我始终坚信  人学普渡众生  三  一枚银元掉落在地面上 回报以  咣当咣当的响声  今晚在故乡 月色笼罩 万籁俱寂  让我想起多年
期刊
狂風大作,楼内通道的木门不停地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树叶“哗哗”被吹动着。“滴,滴,滴”雨不动声色地潜入大地,它发现四周没有人阻挡它,接着,它开始放肆,伴随着风,它加大了下落的步伐。天空呜咽着,窗户被它狠狠地狂击,等到时机成熟时,雷电“轰隆”一声,在天空为它庆祝。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如同一颗石头砸中心脏一般,我被猛然惊醒,因为我害怕打雷。雷声过去后,我还是无法安然入睡,辗转反侧许久,终于眯了一小会儿
期刊
今天周五。晴。  砂锅里鱼汤已经泛白,范华连揭开锅盖,白色的雾气一下子糊住了他的眼睛。旋即拎了开关,改为小火,砂锅里发出“噗噗噗”的声响,像极了范华连此刻的心情,在滚烫的沸水中熬煮着。墙上的钟,红色的短针指向数字“5”,往常这个时候,那扇绿色的防盗门就会响起“哔啵哔啵”的暗号,我是聪明兔,请问大笨熊在家吗?这时候,范华连就会喜滋滋地用他那庞大的身躯迎接娇小可爱的“聪明兔”。  阳台上葳蕤的芭蕉树,
期刊
过了立冬,又到了腌菜的季节。  本以为母亲今年搬到了楼房居住,再也不会腌制过冬的菜品了。没想到,侄女打来电话,父亲和母亲两人骑着摩托车到乡下淘买腌菜的食材去了。  楼房怎么腌菜?逼仄不堪,腌好的菜,需低温保存,而室内温度太高,可怎么保存?总不会保存到冰箱吧?难解的题,在心中嘀咕了好半天。  政府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去年春天,县上的南北大街全部住户,从祖祖辈辈的老宅中搬迁出来。  上千户
期刊
从超市买来花蛤,洗净泥垢,用清水浸泡,加适量盐,让它吐尽泥沙。我以为这样就行了。但她说:“放一把菜刀进去,泥沙吐得更干净。”我问:“这是什么原理?”她说:“赤裸裸地威胁,不吐就用刀杀了它。”虽然她仍调侃,不过花蛤对铁的味道比较敏感,放菜刀确实能使吐沙更干净。  录下生活琐事,我并非想要去表达生活原本就是由琐事构成,其实际情况是,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生活在狭窄的地带,不怕被闹钟吵醒,也不必在意形象,
期刊
应该说,宿命般地与写作(不限于文学,可以是所有的艺术表达)结缘,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事情。而且,这其中也不排除某些偶然性因素的存在。天赋异禀于他们而言,与其说是上天的眷顾,不如说是一种磨难,甚或灾难。然而,这样的命运背负在他们诗性的心灵或人格当中,进而会发展为一种使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点燃并作为献祭的艺术使命。  写作受命运所使,写作本身也足以构成一种命运。就像诗人宗霆锋在评论胡香时说的:“深入真
期刊
和往年一样,大年三十我们就回老家了。  原以为在老家可以串串门、到处逛、去买土货解馋,不曾想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没过几天,我们村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在村口设了卡,进出都要登记、量体温,不能随便出入了。  我们家米油盐酱醋还算足够,房子旁边有块小菜地,种有生菜、快菜、芥菜等,维持正常生活没有问题。  老家风光其实不错。上到二楼,西面和南面是连绵的丘陵。东面是一个有七八十亩水面的活水大鱼塘,塘面平缓如绿
期刊
奢香驿道  踏着湿润光洁的石梯  那些枝叶与藤蔓,纷纷围拢过来  当年的空气也在山谷间浮动  原来,神秘的驿道还倾吐着  夫人当年的气息。此刻  是谁在聆听  一堆古老而奇异的符号  从路旁的树根里,从山谷的花丛间  纷纷扬扬,伸出俊俏的头  不是咒语,是彝家世代隽刻在  水西古城的故事,是彝家  留在驿道的歌谣  远眺龙场,烟云相连  那些连通四方的驿道,纵横千里  它们蜿蜒而来,从幽谷到  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