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运河研究文献综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vi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现代陆运、水运、空运事业的发展,里运河的航运功能明显退化。如何继续最大潜度发挥她的价值?文章对前人关于里运河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述,提出可以从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角度挖掘里运河及其沿岸区域的深厚文化底蕴,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里运河。
  关键词: 里运河 运河文化 运河旅游资源
  
  一、 原始文献的载录
  里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历史上它对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历代正史的河渠志、食货志及地理志中都载录了各时期里运河及其先河河道的变化、水运功能和灌溉作用。历代专史如《扬州水道记》、《广陵通典》都载录了里运河的河槽概况、盐运概况及其对流域内经济的影响。历代地方史志如《扬州府志》、《淮安府志》都详细载录了里运河在历史上对该地区的贡献。这些原始文献的载录是先贤们对里运河的初步研究,主要集中在里运河河道本身,以及里运河对沿岸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现代学者对里运河的研究
  (一)关于里运河历史的研究。
  目前还没有研究里运河历史的专著,只是一些专家学者在对运河历史研究的专著中零星涉及里运河,主要集中在河道的开挖、治理及变迁方面。史念海(1988)在其著作中论述了河流走向与沿革;岳国芳(1989)详述了历代运河的沿革;姚汉源(1998)系统地论述了京杭大运河的兴建、发展直至衰败的历史过程,主要论述历代(特别是元明清三代)运河的开挖疏浚及治理;邹宝山(1990)对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历史、黄运关系的发展、运河的治理措施等作了全面的论述。有关运河研究的著作还有绍华的《大运河的变迁》,常征等著的《中国运河史》,张纪成主编的《京杭运河(江苏)史料选编》,庄明辉的《大运河》,徐从法主编的《京杭运河志(苏北段)》,陈璧显主编的《中国大运河史》,江苏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制的《江苏省水利志》,等等。
  (二)关于里运河经济的研究。
  漕运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它对商业、农业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近年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漕运制度、漕运的功能及漕仓的管理。台湾学者蔡泰彬(1992)运用极为丰富的史料,对明代运河的漕运组织与运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彭云鹤(1995)认为漕运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沿岸城镇的兴起繁荣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鲍彦邦(1995)重点围绕漕粮征收、改折、运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关运河漕运的专著还有李治亭的《中国漕运史》、吴琦的《漕运与中国社会》、李文治的《清代漕运》。此外,还有一系列论文,如陈峰的《试论唐宋时期漕运的沿革与变迁》、《略论北宋的漕粮》、《北宋的漕运水道及其治理》、《北宋漕运押纲人员考述》,高荣盛的《宋代江苏境内漕运工程考述》,王艳的《北宋漕运管理机构考述》,袁一堂的《南宋的供漕体制与总领所制度》,吴宏歧的《略论金代的漕运》,吴琦的《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赵践的《清初漕赋》,等等。
  运河交通路线的开辟,促进了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全汉升(1944)对唐宋时期运河与经济关系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证。傅崇兰(1985)考察了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讨论运河沿岸重要城市的发展历史及他们与运河的关系。张研(1998)指出大运河在清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介绍了里运河对清代扬州城市发展的贡献。涉及里运河经济研究的专著还有扬州史志编委会编的《日落辉煌话扬州》,王瑜、朱正海的《盐商与扬州》。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也有一些论文,尤以研究山东段和杭州段的颇多,涉及里运河的论文仅有几篇。如何荣昌的《隋唐运河与长江中下游航运的发展》、许檀的《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林雄威的《京杭运河的复兴与展望》、史念海的《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流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张楷的《运河之都淮安及其历史地位的形成》。近几年,左建华(2008)[1]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入手,以较为严谨的逻辑推论,解开价值增值的秘密和创新型脑力劳动与价值增值之间的关系,得出运河“申遗”与发展运河经济实质一致的结论。甄峰(2009)[2]从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苏北运河沿河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指出构建苏北运河经济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开发模式、重点产业和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构建苏北运河经济带的设想。学者们普遍认为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造船业的发达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三)关于里运河文化的研究。
  运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珍品,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安作璋(2001)全面探讨了中国运河文化发展的全貌和轨迹,其文章《中国的运河与运河文化》强调了运河对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指出促进了东西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会、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研究》课题组(1997)认为,京杭大运河畅通与沿岸经济的繁荣,使这个区域吸纳了古今中外文化精华,融会了南北各地的风情民俗、宗教信仰、官民礼仪等,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民俗文化。王沂(1995)[3]分析了运河交通对戏曲传播发展的作用,认为运河文化具有交融性、开放性、市民性、超前性等特征。于德普(2001)[4]认为运河文化是运河开挖和通航过程中,在运河区域经过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风情民俗、饮食文化、遗迹遗物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我国重要的人文遗产资源。王永波[5](2002)通过对文化定义的阐释,界定了运河文化的理论内涵和表现形式,检讨了运河文化兴衰枯荣的历史进程,揭示了运河文化的运动规律。高建军[6](2001)认为在重整大运河的今天,运河民俗文化为建设“大运河经济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第一手资料和可待弘扬的精神。刘怀玉(2009)[7]认为江苏运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其要义就是“双轮驱动”,主要表现为三种代表性的模式:无锡土洋结合、扬州水城交融、淮安河湖一体,基本经验为抢抓机遇与真抓实干结合、坚持原真性和完整性结合、坚持草根化和精品化结合。
  (四)关于里运河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研究。
  里运河旅游资源十分丰厚,既包括运河本身和运河沿岸的自然风光,又包括运河沿线的大量文物、古迹、建筑、街巷、民居、村落、民歌、故事、民谣等。江苏省淮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7)、江苏省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7)、周兴俊(1996)、王鸿(2000)、王振世(2002)、赵苇航(2003)等对里运河沿岸的淮安和扬州两市的旅游资源作了介绍,是我们进行里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宝贵的基础资料。张帆[8](1999)从分析运河沿线垄断性旅游资源、市场对运河旅游的感知偏好程度、沿线经济发展和交通改善情况,以及沿线地区对运河不断整治和古运河旅游项目开发的积极性等因素入手,阐明了大运河旅游开发和旅游线路开辟的潜力。黄震方、李芸、王勋[9](2000)分析了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论述了古运河旅游的市场定位与产品体系,提出了旅游开发的措施。赵西君、刘科伟、王利华[10](2003)以京杭大运河这一经济带内选出具有较高管理类别和一定代表性的35处旅游景区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其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空间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该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及对策。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都是以整个运河为研究对象,探讨运河旅游开发和旅游线路开辟的潜力,提出了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其他也有以单段运河为研究对象的,但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集中在山东段和杭州段。如董卫[11](2008)从从地理文脉分析入手,根据枣庄沿运河经济带的旅游资源特色与优势等几个方面,对旅游形象进行了初步的策划与设计,并给出枣庄市沿运河经济带旅游形象的定位。吴元芳[12](2009)探讨了运河文化在“好客山东”特色形象的发展和扩散过程中的作用,指出目前“好客山东”旅游形象的策划和营销对山东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季桂起[13](2008)结合德州地域文化研究,开展关于运河文化的系统研究,深入发掘运河文化的内涵、底蕴和特色,为德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条件。做好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的整体规划,构建沿德州运河河道过境线的“运河文化风景带”,使运河成为德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吴建华[14](2009)结合杭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杭州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旅游资源,提升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提出了基本思路和对策。
  据以上分析可知专门研究里运河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文章还没有,只是部分专家学者分段研究了里运河单个景观节点案例的开发设计。相西如[15](2000)针对穿越宝应县城的里运河滨河绿化设计,提出了园林景观绿地应以植物造景为主,改善生活质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张楷[16](2006)通过对淮安市两岸里运河流域的用地现状、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沿河建筑及空间形态的研究,将32公里的市区里运河流域按照不同的功能划分为七个分区,重新构建“一水三线九片”的里运河空间形态。李雯婷[17](2006)结合里运河文化长廊的规划,通过建立景观体系、划分景观层次的手段,分解和剖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充分发掘里运河的地域景观特征,整合沿岸景观及文化资源。潘宝明[18](2003)提到随着扬州润扬大桥的建成,宁启铁路、京沪高速建成,南水北调东线的建设,里运河所处的苏北旅游地缘优势正逐渐显现。
  当运河申遗的呼声与日俱增之时,不少专家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舒乙[19](2006)倡议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纳入到大运河的发展中,把“申遗”的原则树立起来,提出“大运河保护原则”、“大运河保护的指导思想”、“改善民生五原则”。郭爱民[20](2005)认为寻找和保护历史文化一定要成为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首要原则。借鉴国外遗产廊道和产权开发等遗产保护模式,提出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建议。专家学者对运河的保护研究为里运河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五)其他涉及里运河的文章主要是对里运河水质、航运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如孙如祝的《京杭运河淮安段码头综合整治的对策与措施》,周凤扬的《淮安市城区段里运河整治工程初探》、郝达平的《改善淮安里运河水环境状况尝试》,汤红亮的《里运河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汪先义的《浅析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等。
  从以上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里运河旅游资源的专著还没有,虽然运河旅游资源研究不是最新的研究课题,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笼统的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对于指导里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缺乏针对性、参考性。而且试图通过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研究来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文献还没有,没有探讨过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用运河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左建华.用创新型脑力劳动激活运河经济——关于京杭大运河申遗工程和运河经济的理论思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4):1-7.
  [2]甄峰.苏北运河经济带构建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9,(3):111-116.
  [3]王沂.中国戏曲与运河文化[J].艺术百家,1995,(2):22-27.
  [4]于德普.运河文化与运河经济的发展[J].人文与自然,2001,(2).
  [5]王永波.运河文化的运动规律及其启示[J].东南文化,2002,(3):64-69.
  [6]高建军.运河民俗的文化蕴义及其对当代的影响[J].济宁师专学报,2001,(2):7-12.[7]刘怀玉.江苏运河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及其模式新探[J].江苏商论,2009,(11):138-140.
  [8]张帆.对大运河线旅游开发潜力的思考[J].旅游科学,1999,(2):4-7.
  [9]黄震方,李芸,王勋.京杭大运河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及其旅游开发——以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70-72.
  [10]赵西君,刘科伟,王利华.浅析运河旅游资源的结构及开发对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5-49.
  [11]董卫.枣庄市沿运河经济带旅游地形象策划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0):277.
  [12]吴元芳.运河文化对“好客山东”品牌的影响刍议[J].江苏商论,2009,(5):88-90.
  [13]季桂起.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与德州城市发展[J].德州学院学报,2008,(1):38-42.
  [14]吴建华.杭州开发运河文化旅游的对策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6):9-12.
  [15]相西如.江苏省宝应县运河路滨河绿带设计[J].中国园林,2000,(5):57-59.
  [16]张楷.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景观概念规划[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5-10.
  [17]李雯婷.里运河地域景观特征的发掘与整合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18]潘宝明.扬州运河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21-26.
  [19]舒乙.“重新了解大运河”是保护和“申遗”的关键[J].江南论坛,2006,(7):27-28.
  [20]郭爱民.保护大运河文化景区 打造东方的莱茵河[J].水利发展研究,2005,(11) :58-60.
  
  基金项目:淮安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批准号HASZ09017。
其他文献
综合了国内外对羊毛毛丛卷曲特征(包括卷曲频率、卷曲清晰度和卷曲弹性伸长率)的研究,阐述了其在羊毛买卖和生产加工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它们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作了分析和预测。
本文在研究了几种国内外典型的电脑提花人造机最新资料的基础上,对它们的花型准备、梳理机构、选针机构和同步机构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结合实际应用探讨了茯发展趋势。
本文分析了凸轮廓线二阶导数连续的必要性,提出了以凸轮廓线一阶差商、二阶差商、法线倾角和曲率的差商为判据,修正凸轮廓线型值点,并保证其满足光顺条件的方法。文中还给出
本文介绍了“三生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校园文化建设”与“三生教育”的密切关系。通过将“三生教育”和红河学院“六个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进行对比.论述了校园文
作者研究了β晶相聚丙烯的成纤性能。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熔体温度对聚丙烯初生纤维的β晶含量影响甚微,而纺丝的冷却速率和冷却介质对其有较显著的影响。含β晶相
摘 要: 要真正实现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习作能力的增强,教师的有效引导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习作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领作用进行了探讨,指出:习作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遵循教学实际,加强评价作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充分利用教學中生成的有效资源。  关键词: 习作教学 有效引领 教学资源    案例1:引领的失当——笼而统之的设计  在一次作文研讨活动上,二年级的
现在,利用微型计算机辅助织物组织设计,其优越性越来越被众人理解。在织物组织中,飞斜纹组织和上下坡长不相等的破斜纹是两种装饰效果好、上机图简单的两类组织。作者探讨了
现代无梭织带机广泛用受控消极式送经机构,该机构造构简单,设置灵活,且具有一定的张力自调功能,本文运用自动控制原理分析该送经机构的动态工艺特性,揭示了经纱张力的自调机理,探讨
<正> 1 引言 涤棉混纺针织物具有吸湿性能强、透气性能好、柔软度高、不折皱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涤棉针织物由于两种纤维的性能截然不同,这给染整加工带来一定困
本文通过对许多小语种儿童在学习英语后出现“负双语”现象而不是人们所期待的“双语”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与取证,指出儿童一语的丢失深刻地影响着其本人以及其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