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听过学习过各种教学理念,也亲自尝试过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常常会和大家一样产生一种“越教越不知该如何教”的无措感。而现实是,语文教学的低效、乏味所导致的学生忽视、轻视甚至厌恶语文学习的现象日益突出。于是许多语文老师开始“自暴自弃”:一边自己主动放弃“阵地”,一边埋怨“阵地”太难守住。
笔者认为,让语文教学如此艰难行进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语文教学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了。教育专家们说,教育是要教会我们做人的,是要培养各种创新精神的,是要提升受教育者各种能力的,……这些看法和认识固然不错,但它体现的是一种大教育的认识,它包含了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等各个层面,即使是学校教育也是分担在各个学科各种活动中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好好的一篇文章被解读的支离破碎,好好的一堂课被塞满了各种预设的问题和答案,四十五分钟下来,老师心力憔悴,学生们感觉味同嚼蜡。其实,我们承担的仅是一门学科的教学而已,就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比较突出,但肯定没有“误尽天下苍生”能力,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决不是单一的一门语文学科所能办到的。这样说,并不是想要消极地对待语文教学工作,也并非要抹杀语文老师们的作用,而是认为调整一下认识,调节一下心态,也许可以帮我们更轻松地去面对我们的教学工作。
所以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大可不必背上如此多的枷锁,心态放松一点,这样我们就可以拔开遮盖着的层层迷雾,回归教学的本真。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传递和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双边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既然是师生双方的一种互动过程,那么在二者的交往过程也应该遵循人际交往的一些准则,多一些理解宽容,多一些体贴照顾,才能使双方的交往更加融洽,学习的效果更好。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尝试从学生、教师、教材这三个课堂必要因素分别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体贴学生的兴趣与渴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是真正能活用到实践中的老师却不多。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超过八成的学生答案中,出现了“生动有趣”“幽默”“形式多样”“活动多”“多拓展课外知识”“多一点相关故事”这样的表述。综合起来看,学生们最期待最感兴趣的应该是一种能学到更多知识又能带来快乐的语文课,最渴望的是能在有趣的活动中展现自己。能够给学生传授更多知识,是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的,但能够给学生带来快乐,或者说让学生比较主动愉悦地学习,却是很多老师做不到的。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要体贴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首先从教的内容做起。学习兴趣就像是吃饭的口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个再好的厨师也难调众口。“主食”也许不好改换,适当加点“调味小菜”进去,说不定胃口就打开了。方法很多,比如,课前五分钟的“free talk”活动就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好办法。我在做这个活动时有意识地配合了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论述文时前五分钟是“时事大家谈”,介绍热点事件的新闻评论;学习古代诗歌时是“古典诗词音乐欣赏”,给大家推荐改编自诗词的歌曲新唱;学习传记时安排看央视“子午书简”栏目的名人传记赏读;学习现代诗歌时,则由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诗人或诗作。印象最深的是在现代诗歌介绍这个环节,学生们介绍的泰戈尔、海子、席慕蓉等人的作品激发了大家对诗歌的浓厚兴趣,不仅让教材上现代诗歌单元学习轻松愉快了很多,甚至对写作的影响也很大,常常看到学生对诗句的巧妙引用、化用。听说很多老师因为高考不考现代诗歌就放弃了这个单元的教学,我觉得实在是个遗憾。除了课前的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内容相关的其它知识,如历史小典故,小笑话等,也是很不错的选择。“语文味”创始人程少堂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提到 “备课还要备幽默”的观点,即每次备课时,都有意识地准备几个与内容相关的小笑话,随机地在课堂上抛出来,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二、体贴教师的爱好与能力
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分工较细,文学、文字,现代、古代,英法、俄国,都可以有不同老师教授。中学老师什么都要教,不论你感兴趣与否,擅长与否,都得带着学生们学。常听到有老师说“我最不喜欢读文言作品”“有些现代诗我也读不懂”“这种论述文最不好教”诸如此类,这些都体现出语文老师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所长。基于这一点认识,我认为老师们首先就要放松心态,不论是要求自己还是评价他人都不必太苛刻,要学会“因人制宜”。确实朗读水平有限的,多发现学生人才,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讲文言讲不生动的,用练习、学案来辅助,一样可以积累知识;诗歌赏析不透彻的,选择好的赏析文章或视频,或请“百家讲坛”的大师来帮你。这些变通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扬长避短,还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创造了机会让自己慢慢调整改进。
三、体贴教材的不足和局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蓝本的作用,是我们设计语文教学的依据,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过去的语文教材一直因缺乏时代感,过分侧重工具性而为人们所诟病。新课标教材的编写理念从不同层面对语文教材观进行了新构建,现在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在思想性、时代性和可接受性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新教材普遍增大了阅读量,换掉了许多老旧内容,增加了阅读指导和活动内容,应该说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有了更多的兼顾,在创新性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语文教学决不应是一个刻板标准的雕琢过程,而应是一个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和濡养过程。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对各方都多一点体贴,少一点生硬的约束,师生们大可以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闲适与放松心态,一起去面对关于语文学习的那点儿事。就如泰戈尔所说的,“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飞过”的我们依然会有许多的收获和感悟。
笔者认为,让语文教学如此艰难行进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语文教学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了。教育专家们说,教育是要教会我们做人的,是要培养各种创新精神的,是要提升受教育者各种能力的,……这些看法和认识固然不错,但它体现的是一种大教育的认识,它包含了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等各个层面,即使是学校教育也是分担在各个学科各种活动中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好好的一篇文章被解读的支离破碎,好好的一堂课被塞满了各种预设的问题和答案,四十五分钟下来,老师心力憔悴,学生们感觉味同嚼蜡。其实,我们承担的仅是一门学科的教学而已,就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比较突出,但肯定没有“误尽天下苍生”能力,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决不是单一的一门语文学科所能办到的。这样说,并不是想要消极地对待语文教学工作,也并非要抹杀语文老师们的作用,而是认为调整一下认识,调节一下心态,也许可以帮我们更轻松地去面对我们的教学工作。
所以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大可不必背上如此多的枷锁,心态放松一点,这样我们就可以拔开遮盖着的层层迷雾,回归教学的本真。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传递和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双边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既然是师生双方的一种互动过程,那么在二者的交往过程也应该遵循人际交往的一些准则,多一些理解宽容,多一些体贴照顾,才能使双方的交往更加融洽,学习的效果更好。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尝试从学生、教师、教材这三个课堂必要因素分别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体贴学生的兴趣与渴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是真正能活用到实践中的老师却不多。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超过八成的学生答案中,出现了“生动有趣”“幽默”“形式多样”“活动多”“多拓展课外知识”“多一点相关故事”这样的表述。综合起来看,学生们最期待最感兴趣的应该是一种能学到更多知识又能带来快乐的语文课,最渴望的是能在有趣的活动中展现自己。能够给学生传授更多知识,是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的,但能够给学生带来快乐,或者说让学生比较主动愉悦地学习,却是很多老师做不到的。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要体贴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首先从教的内容做起。学习兴趣就像是吃饭的口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个再好的厨师也难调众口。“主食”也许不好改换,适当加点“调味小菜”进去,说不定胃口就打开了。方法很多,比如,课前五分钟的“free talk”活动就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好办法。我在做这个活动时有意识地配合了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论述文时前五分钟是“时事大家谈”,介绍热点事件的新闻评论;学习古代诗歌时是“古典诗词音乐欣赏”,给大家推荐改编自诗词的歌曲新唱;学习传记时安排看央视“子午书简”栏目的名人传记赏读;学习现代诗歌时,则由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诗人或诗作。印象最深的是在现代诗歌介绍这个环节,学生们介绍的泰戈尔、海子、席慕蓉等人的作品激发了大家对诗歌的浓厚兴趣,不仅让教材上现代诗歌单元学习轻松愉快了很多,甚至对写作的影响也很大,常常看到学生对诗句的巧妙引用、化用。听说很多老师因为高考不考现代诗歌就放弃了这个单元的教学,我觉得实在是个遗憾。除了课前的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内容相关的其它知识,如历史小典故,小笑话等,也是很不错的选择。“语文味”创始人程少堂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提到 “备课还要备幽默”的观点,即每次备课时,都有意识地准备几个与内容相关的小笑话,随机地在课堂上抛出来,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二、体贴教师的爱好与能力
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分工较细,文学、文字,现代、古代,英法、俄国,都可以有不同老师教授。中学老师什么都要教,不论你感兴趣与否,擅长与否,都得带着学生们学。常听到有老师说“我最不喜欢读文言作品”“有些现代诗我也读不懂”“这种论述文最不好教”诸如此类,这些都体现出语文老师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所长。基于这一点认识,我认为老师们首先就要放松心态,不论是要求自己还是评价他人都不必太苛刻,要学会“因人制宜”。确实朗读水平有限的,多发现学生人才,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讲文言讲不生动的,用练习、学案来辅助,一样可以积累知识;诗歌赏析不透彻的,选择好的赏析文章或视频,或请“百家讲坛”的大师来帮你。这些变通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扬长避短,还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创造了机会让自己慢慢调整改进。
三、体贴教材的不足和局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蓝本的作用,是我们设计语文教学的依据,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过去的语文教材一直因缺乏时代感,过分侧重工具性而为人们所诟病。新课标教材的编写理念从不同层面对语文教材观进行了新构建,现在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在思想性、时代性和可接受性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新教材普遍增大了阅读量,换掉了许多老旧内容,增加了阅读指导和活动内容,应该说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有了更多的兼顾,在创新性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语文教学决不应是一个刻板标准的雕琢过程,而应是一个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和濡养过程。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对各方都多一点体贴,少一点生硬的约束,师生们大可以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闲适与放松心态,一起去面对关于语文学习的那点儿事。就如泰戈尔所说的,“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飞过”的我们依然会有许多的收获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