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现马王”仪轨故事与西藏早期观音信仰——敦煌PT239.2号藏文写本探例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L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PT 239.2号藏文写本中的"马匹回向"一节,可为考察吐蕃苯教仪轨文献的特质和变异,以及西藏早期观音信仰的生发和影响,提供典型的文本案例和有趣的思想素材。本文对于此节文字给予重新转录和译释,复又联系PT 37、PT 218等号写本,着力探究了其中"权现马王"故事的意涵和渊源,揭示出其作为丧葬仪轨先例神话的宗教功能及其作为观音信仰早期例证的文本价值。本文所谓苯教,是对吐蕃时期及其稍后的前佛教期民间宗教的统称。PT 239.2号写本试图将苯教的仪轨和程式运用于佛教的语境和场合,表明佛教在西藏民间确立地位曾经历了与苯教相涵化的曲折过程。正是基于佛苯二教中的"崇马"(佛教马王譬喻、苯教马匹献祭)这一共性资源,"权现马王"故事得以成为一则佛教作家用以弘扬佛教思想的仪轨先例。这一故事的基本情节,源自宣说观音菩萨及其六字明咒的密续经典《宝箧庄严经》,其对西藏政教传统和史传文学具有深远影响。联系相关敦煌藏文观音文书,10世纪前后观音菩萨在西藏—敦煌已经开始被人们奉为达成俗世诉求、实现超世愿望的"世间怙主"。然而其在后弘期的西藏以"雪域怙主"的身份确立起殊胜无比的地位,则是藏传佛教噶当派以及其后格鲁派宗教活动和政治实践的结果。
其他文献
公私观是近年来儒学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但目前为止的先行研究大多偏向于观念史的梳理与考察,缺乏具体的历史感。本文以南宋理宗朝发生的"霅川事变"为线索,探讨在朱子学公私观出现之后,两种公私观(传统公私观与朱子学公私观)在政治史中所呈现的不同面貌,以及不同的政治集团是如何运用儒学的观念来达成各自之目的的动态过程。此事件本身并不复杂。济王在胁迫之下发动兵变,但很快平息,权相史弥远借此机会逼死济王,理学家集团对此大为不满。史弥远为首的官僚集团以传统公私论为依据,要求理宗追夺济王之王爵,而朱子学者真德秀则以朱子学的"
在十七世纪的欧洲哲学中,形而上学与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当时的形而上学与新的机械论科学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从而与传统的基督宗教的形而上学产生了尖锐冲突,而爱在当时哲学家所构想的情感理论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十七世纪的哲学家,特别是理性主义哲学家却对爱进行了新的形而上学探讨,从而与传统神学式的爱的概念产生了冲突。因此,在十七世纪,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关于情感的物理—生理学理论的框架内来解释传统基督教就爱的德性作用所持有的神学—形而上学信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笛卡尔、斯宾诺莎和马勒伯朗士纷纷做
在中国新型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小型及微型企业对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活动为经济发展与产业创新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微型企业的概念首次正式出现于2011年《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中,大部分统计年鉴中仍缺少微型企业的独立统计数据。因此,本文首先回顾并梳理了现有文献资料中的小微企业发展模式、发展环境与政策的影响,继而运用全国有关高新产业园区的数据分析当前科技型企业的盈利模式,并对2013—2014年国家级相关政策进行关键词的关联分析以确定政府的政策导向
2015年9月7日,南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复旦大学出版社主办的《朝鲜通信使文献选编》暨“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丛书”新书发布会在复旦大学义史研究院举行。本次发布会向学界发布了由文史研究院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史料汇编《朝鲜通信使文献选编》以及“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丛书”系列下的五部专著。
拜读商伟教授的这篇大作之前不久,我刚在《文艺研究》2016年第4期上发表了《论〈金瓶梅词话〉的"镶嵌"》一文。我所说的"镶嵌",是指《金瓶梅词话》将《水浒传》等前人的文字大量地"镶嵌"到"自己构思的艺术蓝图中",成为一部新的作品。其所论的问题正巧与商伟教授的文章大有重合之处。拙文虽然也点到了《金瓶梅词话》的"镶嵌"在艺术上有"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之妙,
江户前期,朱子学者山崎暗斋及其门流继承了朱熹《中庸章句》第16章"鬼神"章的注释立场,强调"鬼神实有",而"诚"即是对此"实有"的肯定。其同期伊藤仁斋发起的"古学"运动,却使得朱子学以《四书》为中心的儒家经典体系崩坏,表现在《中庸》上,即是认为对"鬼神"取"敬而远之"态度的孔子不应如此正面论述"鬼神",从而判定"鬼神"章为后人伪作并且窜入了《中庸》原文,而且该章与上下章之间无法衔接,由此否定了《中庸》文本的整全性和连续性。这一观点激起巨大波澜,使得其后众多注释家亦认为"鬼神"章"非明鬼神也",其意图无非是
宾夕法尼亚大学金鹏程(Paul R.Goldin)教授的早期中国文化与思想研究,在全球汉学界颇具影响力,他也是这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学者。他的研究体现了汉学研究的独特问题意识和汉学方法的多元视野,以及他对于早期中国文献及学术材料的熟悉。《"中国没有创世神话"就是一种神话(The Myth That China Has No Creation Myth)》旨在颠覆汉学研究传统中的一个“常识”或广泛的“共识”.
"中国没有创世神话"常常被认为是中西文化传统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没有创世神话的说法变得越发夸大其词,成为当代史学的一个陈词滥调。我认为这些学者坚称传统中国没有创世神话,原因在于他们将中国文化视为一种不可能产生创世神话的文化。这是因为他们将中国视为西方范式的一个具象化的衬托、一个完全相反的文化领域来表现完全对立的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唯一能解释在学术界的"中国没有创世神话"这一刻板印象和中文文献中有关创世神话的丰富记载之间的如此明显冲突,就是如下结论:这些证据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它们和将
一、经典化的三个阶段"六艺"经典化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王官化",也就是进入宗周王官之学:"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宗周王权的有效运转确保了经典的广泛传播并使之成为两周贵族最主要的公共知识资源,也决定了西周、
同品(sapaksa)、异品(vipaksa)和宗有法(paksa)是陈那因明的初始概念。以"声是无常"宗为例,宗有法即这里宗命题的主项"声",是辩论双方尚未共许是否无常的对象;同品是辩论双方已经共许为无常的对象,即除了主项"声"以外无常的事物,如"瓶"、"电"等;异品是双方已经共许为常的对象,即除了主项"声"以外恒常的事物,如"虚空"、"极微"等。同、异品除宗有法即宗有法(如这里的"声")被排除在同品和异品的外延范围之外。同品、异品和宗有法三者各别,是陈那对于推论所涉及的论域全集最初的三分(trip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