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学业成就归因的关系研究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qlfal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中的考试焦虑是指由于各类考试而引起的焦虑,它作为一种认知反应类型,是构成成就行为的基础,也是认知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重度考试焦虑对个体的学业成绩有显著削弱作用。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原因上的知觉和判断。
  
  一、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对考试焦虑的研究中,有关考试焦虑与其它因素及行为关系的相关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探讨考试焦虑与智力水平、成败归因倾向、家庭教育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水平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更好的理解考试焦虑的内在特性,及有效的控制焦虑水平提供事实依据。
  归因理论是社会认知心理发展的主流倾向,在学业成就领域内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中小学生对考试结果的归因,期望和情感反应的特点。结果发现:中小学生对考试成败原因有不同的认知,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失败后的期望显著的高于成功情境,且极显著的认为失败的结果能改变;成功后学生主要产生感激、自豪、欣慰;失败后主要产生内疚,成功后的情感反应更强烈。在学业领域里,国内学者除了关注不同年级和不用性别被试的归因差异,还对不同焦虑水平被试的归因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发现:高低焦虑水平的被试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归因方式;焦虑者将自己的成绩归因于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努力等因素,但不同的因素在归因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由于中学生是个体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各方面都处于变化当中,还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因而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一个特殊群体。本研究力图在调查不同考试焦虑水平与学业成败归因特点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形式转变他们的归因模式,帮助其发挥学习潜力,提高学习成绩。
  
  二、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汉中市某中学的120名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发放问卷12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81.67%。其中男生42名,女生56名;对他们进行TAS考试焦虑和学业归因两方面的测试。
  
  三、结果
  
  (一)中学生考试焦虑总体分布情况
  全体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显示:轻度4.1%(4人),中度50%(49人),重度45.9%(45人)。
  (二)考试焦虑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相关分析显示,考试焦虑与英语、数学和平均成绩显著负相关,与语文成绩的负相关不显著。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明,三组焦虑水平学生的语、英成绩差异不显著;高焦虑组学生的数学和平均成绩显著低于低、中度焦虑个体,但后两组间差异未达统计水平。见表1。
  表 1低、中、高度考试焦虑水平学生的考试成绩差异(M±SD)
  
  注:*p<.05**p<.01***p<.001
  (三)考试焦虑与学业归因差异的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男女生在考试焦虑上差异显著,在内外因上不显著,见表2:
   表2 初中生在考试焦虑和内外因上的性别差异(M±SD)
  
  注:*p<.05**p<.01
  
  四、分析与讨论
  
  (一)初中生考试焦虑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普遍存在中度及以上考试焦虑,在焦虑程度上无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型的差异。这说明不论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各个年级、男生还是女生在面对考试时的心理焦虑状态是一样的。造成这种普遍高焦虑的原因有:1)学校间竞争。中学一般会在每学期末采用联考、统考,即学区内、学区间的学校(不分重点与非重点)在同一时间使用统一考题进行考试,这促使校际之间、教师之间产生强烈竞争意识。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考前的高应激心理水平,且无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分;2)校内竞争。学校推行严格的考试奖罚制度以强化竞争意识。评价核心指标是考试成绩,即以成绩名次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班,对优生重奖刺激,对差生末位淘汰,有的还施行师生联坐制,这无疑加重了学生来自老师的压力。最终结果是让学生一人承担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压力;3)升学压力低年级化。教育从小抓,压力自小加。升学不再是初三高三生的专利目标,这种竞争压力从初一甚至小学就开始了,而且随着年级升高白热化;4)中学生身心特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未成熟阶段,其心理应激能力尚不健全,应激策略也不多,面临考试时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二)焦虑心理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考试焦虑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差;焦虑水平越低,学习成绩越好。即重度考试焦虑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削弱作用,高焦虑组成绩显著低于中、低焦虑组。这与国内有关人士研究一致。主要因为,高焦虑者更多的出现专注于自我贬低的思维,消极的知觉情绪唤醒,消极评价或失败的预期。低效能感,将考试情景看成威胁。考前,他们无法管理时间,不能有效组织考前准备。考试时,他们尤为可能将注意集中于消极的自我关注,并在整个考试中对不良 (下转133页)(上接131页)的考试结果忧心忡忡,产生焦虑情绪。因而发挥适当成绩不良;而低考试焦虑者正好相反。应激理论认为过度焦虑会使人丧失信心,降低认知能力,干扰思维活动,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导致成绩下降。但焦虑对于个体并非完全不利,适度焦虑可以使机体内分泌处于活跃状态,肾上腺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使注意力集中、头脑兴奋、思维敏捷,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本研究低焦虑学生的数学成绩最好,语文成绩无显著差异。
  (三)初中生在考试焦虑与学业归因上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男女生在考试焦虑上差异显著,女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生。在中学阶段,男生的成绩普遍好于女生,社会赋予男生更多的责任,使得他们在学习上比女生要付出更多。另外,面对竞争压力,男生应对水平要优于女生。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对待考试,男生的信心更充足一些,从而导致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在内外因上,男女生的差异不显著,进入中学阶段,男女生的认知水平接近成熟,对于自我有较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内外因上两者接近一致。
  
  五、结论与建议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可以解释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今后的学习行为,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本次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方面,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应做好学生积极的归因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
  另一方面,主要是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通过归因训练,让学生认识到归因方式与考试焦虑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有效调节考试焦虑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周仲.小学生考试焦虑,自我评价与成就归因关系浅探[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2]张婉莉.中学生考试焦虑与成就目标学习策略及学业成绩的关系[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3]邹敏.初中生的考试成败归因特点与归因训练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4).
   [4]张贵良,郭德俊.初中生考试成绩归因模式研究[J].心理学报,1995(2).
   [5]韩仁生.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Jl.心理学报,1996(2).
   [6]韩仁生,王毓殉.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与教育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6).
   [7]韩仁生.中小学生交往范围内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作者简介:董开莎(1982-),女,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XJG0829)
其他文献
帕尔哈提在第三季《中国好声音》总决赛上演唱。  登上第三季《中国好声音》总决赛舞台之前,帕尔哈提关掉了自己的手机。接受记者采访时,距离比赛结束已过去近24小时,他依然不
期刊
当前,学生写作能力较低, 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于混乱,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的语文老师一味地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离开社会生活、离开学生的思想感情、离开文章内容,大搞孤立的、繁锁的、机械的字、词、句的训练,使学生陷于文字游戏之中不能自拔。其结果,与主观愿望恰恰相反,语言能力难以提高,作文能力只能止步不前。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语言能力与思维能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西北、西南、东北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在举国上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自然历史原因,经济得不到长足有效发展,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地理教育更是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
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加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
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事件频发,专家学者、媒体舆论归结于“中小学生心理脆弱,需要生命教育课程,老师家长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实际上,“脆弱论”忽略了中小学生自杀的制度性原因,而仅仅将其归咎于个体本身。现在大多数城市中小学普遍加强了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并没有减少,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  1 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1.1生命教育的核心概念和内涵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
中国的中学生走出国门,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个人 与集体奖,为祖国与人民赢得了荣誉。但我们也不无遗憾的看到,我们从来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的人才;而美国则是初等教育看起来“一塌糊涂”,但美国高校赢得的诺贝尔奖却是世界上最多的。这似乎证明中国的初等教育“很棒”,事实上,却存在十分可怕、严重的弊端,总感到缺少点什么,这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近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
目的:制备单克隆抗体(mAb)并初步用于PTD-bcr/abl融合蛋白的研究,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表达PTD-bcr/abl融合蛋白,用所获得的蛋白免疫
高中政治新课改后必修模块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都围绕“生活”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教师更要注意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超越现实生活和提升生活品质。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什么生活,如何结合生活呢?    一、结合什么生活    (一)结合学生的学业生活  学生的学业生活是学生正在经历着、体验着的现实生活,因为学生有直接的经历和
当前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已在实验区试用 .笔者有幸接触到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 0 0 1年初审通过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