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黄斑区微循环影响的定量分析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56280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并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水平对黄斑区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横断面研究。2017年9~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经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明确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T2DM患者124例1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9例59只眼,女性65例65只眼;均为单眼。平均年龄(65.06±7.99)岁。均行BCVA、标准7视野眼底彩色照相、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病史。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HbA1c控制理想组(A组,HbA1c<7%)、HbA1c控制一般组(B组,7%≤HbA1c≤9%)、HbA1c控制不佳组(C组,HbA1c> 9%),分别为67、44、13只眼。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患眼黄斑区未分层视网膜(NRL)、浅层视网膜(SRL )、深层视网膜(DRL)的血管密度(VD)、血管骨架密度(SD)以及SRL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非圆度指数(AI)、轴率(AR)。HbA1c、BCVA与NRL、SRL、DRL的VD、SD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全身因素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与NRL、SRL、DRL的VD (t=−3.237、−3.156、−2.050)、SD (t=−0.3.45、−3.034、−2.148)呈显著相关(P<0.05 );与FAZ (t=1.739)、AI (t=−0.429)、AR (t=1.155)无相关(P>0.05)。A、B、C组患眼间NRL、SRL、DRL的VD (F=6.349、5.981、3.709)、SD (F=7.275、6.085、1.904)以及AR (F=0.0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Z (F=1.904)、AI (F=0.2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两两比较,NRL的VD、SD,A组与B (t=1.987、2.201)、C组(t=3.365、3.572)、B组与C组(t=2.010、2.07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RL的VD、SD,A组与B (t=2.087、2.168)、C组(t=3.197、3.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L的VD、SD,A组与B组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9,P<0.05),A组与C组VD (t=2.363)、SD (t=2.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bA1c与NRL、SRL、DRL的VD(r=−0.273、−0.255、−0.222 ,P=0.002、0.004、0.013)、SD(r=−0.275、−0.236、−0.254)均呈负相关(P<0.05 );与FAZ、BCVA呈正相关(r=0.221、0.183,P<0.05)。BCVA与NRL、SRL、DRL的VD (r=−0.210、−0.190、−0.245)、SD(r=−0.239、−0.207、−0.296)均呈负相关(P<0.05 );与FAZ无相关(r=0.099,P>0.05)。

结论

T2DM患者HbA1c升高会伴随黄斑区血液灌注量下降和黄斑无血管区形态改变。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七氟醚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自噬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280~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5):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醚后处理组(SP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P组再灌注即刻吸入2.4%七氟醚30 min。于再灌注2 h时随机取5只大鼠处死取大脑皮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
期刊
麻醉机易被微生物污染,且其内呼吸回路需反复使用,如消毒不当,则可能造成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为了规范麻醉机内呼吸回路的消毒及灭菌的方法,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成立了专家工作组,在多次讨论和修改后,制订出首版"麻醉机内呼吸回路消毒及灭菌的指导建议",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作为一种快速、无创、可量化的血管成像新技术,OCT血管成像(OCTA)尤其适合应用于视网膜色素变性、Best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蜂巢状视网膜营养不良、无脉络膜症及Stargardt病等遗传性视网膜脉络膜变性疾病患者的长期随访。在随访过程中,临床医生可以从血管成像中发现解释疾病发展的细微征象,对血流密度进行定量化描述,及时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并尽早治疗,对这些疾病的病因探索、
目的观察单眼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变化。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2018年1~ 3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单眼急性CSC患者24例48只眼(病例组)纳入研究。将病例组患者的患眼、对侧眼分别设为CSC组、对侧眼组,均为24只眼。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21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
目的高表达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相关剪接因子(PSF)对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体外培养的人Müller细胞分为正常细胞组(N组)、空白对照组(N+AGEs组)、空载体对照组(Vec+AGEs组)及PSF高表达组(PSF+AGEs组)。N组为常规培养的Müller细胞;N+AGEs组仅做转染处理并联合AGEs诱导;Vec+AGEs组、PSF+AG
目的观察视网膜光阈值波动(LTF)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高危人群中发生改变的时间关系和诊断准确率及敏感度。方法纵向队列分析。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且具有POAG高危因素者319例(319只眼)以及正常健康者50名(5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高危因素者每6个月、对照受检者每12个
目的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伴黄斑水肿(ME)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颞侧BRVO伴ME (BRVO-ME)患者32例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4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平均年龄(57.81±10.58)岁;平均病程(12.13±7.13)d。将BRVO-ME眼静脉阻塞侧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