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的江南之行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ed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春,卸任不久的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与他的老搭档——原副社长冯健一起,来到苏南采访。这位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半个世纪的老记者,尽管在国外60个国家、国内400多个县市留下辗转奔波的脚印,但是到苏南采访还是头一回。在这之前,他也曾趁出差之便游览过太湖和姑苏城,领略过苏南农村的新风貌,为“天堂胜地”惊人巨变激动不已,但是“万事杂陈苦昼短”的领导生涯,却使他一直未能实现到苏南采访的夙愿。现在,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多年的“苏南梦”,终于在他73岁高龄圆了。
  
  “干事业的人哪个不是‘疯子’!”
  
  穆青说,他的苏南之行,目的有二,一是看看苏南经济发展的新气象。改革以来,苏南农村从“造田”、“造厂”到“造城”的“三部曲”,引起穆青浓厚的兴趣。凭着高度的新闻敏感,他决心好好总结一下苏南农村建设的经验,写一篇题为《苏南农村第三波》的通讯。二是趁到苏南采访之便,要为他的《彩色的中国》一书拍一些照片,拍摄的重点是油菜花,因为油菜花最能代表江南的春色。
  春日,汽车在苏南公路上行驶,视野所及,到处是油菜花的世界!清清的渠水,被她们的倒影染黄了;新绿的丛林,被她们的光彩照亮了;高耸的烟囱、整齐的楼房,也被她们团团围住,紧紧拥抱。菜花,无穷无尽的菜花,铺天盖地;她们衬着一碧无垠的麦苗,就如绿色的潮头卷起的金色浪涛,多么迷人的春色!
  素来酷爱大自然的穆青,被这江南的阳春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奔驰的汽车上,他久久地凝望着窗外,望着那璀璨的阡陌,锦绣的田畴,深邃的眼睛里闪出孩子般欣喜的光芒。“快,停下!”他时不时会突然高喊一声,不等汽车停稳,便急不可待地打开车门,抓起照相机,大步朝田间走去。他一阵风似的朝前闯,目光灼灼地望着远处的菜花,精神抖擞,健步如飞,以至于陪同的人全被他远远地抛在后面。此刻,望着他那矫健的背影,谁会相信这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
  “瞧,这儿多美!——这么好的菜花,还有小桥、流水!”他眯起眼睛,指着眼前的景色,不胜陶醉地说。一种孩童般的天真和兴奋倏然洋溢于他的眉宇之间……
  给菜花照相,看似平常,其实并不简单。以菜花之多,可谓洋洋乎盛哉!然而丰盛离开了精心的选择和提炼,仍然免不了平淡和浅薄。对此,穆青的体会似乎更为深切。浩瀚的花海,是那样的使他激动和欢欣,但举起了相机,他的神情却变得异乎寻常的沉静和冷峻。几天下来,照片拍了不少,却没有一张使他满意。
  “这次来苏南,我就怕拍不到一张像样的照片,闹个‘全军覆没’!”他常常忧心忡忡地说。此话出之于一位业已出版了好几部摄影集的老记者之口,其追求的“苛刻”,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一路上,大家都身不由己地卷进了“摄影圈”,自告奋勇地给穆青当参谋,跟他一起找镜头,选角度,就连驾驶员也主动配合,每当引人注目的镜头掠过窗外,穆青的“停”字才出口,汽车便戛然而止,稳稳当当地停在路边。多情的江南大地,仿佛也善解人意,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敞开了胸怀,奉献出一幅又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
  一个雨天的午后,汽车经过镇江市郊,眼前是连绵的丘陵,坡上、坡下,以至沟壑里到处长满了油菜花。比起平原地带,这儿可谓别开生面。车子过了一座公路桥,突然,一个幽深的峡谷扑到眼前。“哦,这儿太美了!”车上的人不由得同声高呼起来。透过密密的雨帘望去,这儿的油菜花娇艳水灵得简直叫人睁不开眼睛,峡谷四周的风景也清丽秀媚得令人叫绝。
  车子在这儿停下了。
  “走,咱们到山坡上去看看!”还没有等大伙儿从车上下来,穆青已端起相机,一头冲进了风雨之中。土岗上,茂密的青草被雨打得水淋淋的,又软又滑。穆青便踩着青草,探着身子,一摇一摆地朝前迈。斜风细雨打在他的脸上、身上,打湿了他的风衣,但是,他耸起修长的眉毛,一任风吹雨打,笑呵呵地只顾往上爬,不一会儿就爬到了岗顶。他的秘书从车上找来一把雨伞,赶上去给他挡雨。他举起相机,屏息凝神,把一腔热情全倾注在镜头上。在他眼前,成片菜花从坡上蔓延开去,一直铺展到几十米外的峡谷之中。婆娑的烟柳,映衬着郁郁葱葱的林莽,林莽背后,群峦叠翠,一抹远山笼在烟雨之中,与迷茫的天宇融成一片。
  “好,好,太美了!”望着这幽美的景色,穆青连连叫好,雨水顺着他的额头、脸颊涔涔地往下淌,一件风衣几乎全被雨水淋湿了。从岗上下来,坡陡草滑,两个人好不容易把他架了下来。回到公路上时,他的裤管上、鞋子上全沾满了湿漉漉的泥巴。
  公路上过往的车辆 ,都用好奇的目光打量这一群雨中的摄影师。
  “看,他们一定以为我们在这儿发疯了。”陪同者中有人笑着打趣。
  “哈哈,干事业的人,哪个不是‘疯子’!”穆青抹着额上的雨水放怀笑了。
  
  “记者,应当是美的使者。”
  
  凡是把美奉献给人民的人,人民也会把尊敬和爱戴奉献给他。
  事实正是这样,穆青的苏南之行,在苏南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浪。对这位新闻界的前辈,许多人表示出由衷的敬仰和热忱,这并不是因为他曾经当过我国权威的新闻机关——新华社的一把手,而是因为他写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的震动华夏、脍炙人口的好报道。一些年长的宣传工作者动情地说,多年来,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焦裕禄”,自己读了,儿子读了,如今孙子也读了,一个愿望在心里萌动:要是有朝一日能见一见这篇报道的作者,该有多美!如今,“焦裕禄”的作者终于来到了面前。
  最令人感动的是苏南一些报社的年轻记者,获悉当年写焦裕禄的穆青、冯健来到了苏南,千方百计找到他们的住处,向他们请教。年轻记者们有的从南京赶来,连饭也顾不上吃,就直奔穆青的住所;有的找穆青采访了一次,意犹未尽,又来第二次、第三次;有的见穆青晚上有事,不便打扰,便在外面悄悄等候,到夜深人静,才轻轻叩开了穆青的房门。穆青一行天天外出采访,日程表如同鞋匠的楦头,排得紧而又紧,有时一天要跑三四个乡镇,到晚上已十分疲惫,但是穆青仍然振作精神,春风满面地接待这些年轻记者。陪同人员怕他身体吃不消,有时不得不提醒记者们注意控制时间。而穆青却一再叮嘱陪同的人:“人家诚心诚意跑上门来,咱们可不能怠慢人家。同年轻的记者谈新闻传统,是好事嘛!”每次,他总是尽量满足记者们的要求,十分认真地回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话匣一打开,他的话便滔滔不绝,有时一谈就是一两个钟头。
  在溧阳市天目湖度假区,穆青接待溧阳报一批年轻记者的情景,令人难忘。这是一个春雨潇潇的晚上,湖边一幢小楼上,灯火明亮,四五个二十岁出头的记者,围在穆青的身边,向他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他们有的刚刚从学校毕业,有的当记者才两三年,初出茅庐,涉世未深,不免带有几分天真和稚气,人人心头都在编织金色的憧憬。穆青,这位在新闻舞台上驰骋了几十年的老将,此刻仿佛也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他与年轻记者们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说着,笑着,慈祥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热烈的光芒。
  “新闻记者究竟是干什么的?”在年轻记者面前,穆青不惜从最基本的原理谈起,“有的人认为,搞新闻报道,就是把人家不知道的新鲜事反映出来,起一个信息作用,其实这是不完全的。我们的新闻还要求传播经验,指导工作,教育群众,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新闻记者应当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谁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新闻的主体,他们的活动、想法、创造、发明、奉献,都是新闻的资源。因此,只有到第一线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抓住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本质、主流。”
  深入到实际中去,怎样才能准确地抓住时代的脉搏?穆青说,这要靠记者作认真的调查研究,抓住群众最主要的活动,抓住那些最有典型意义、能推动社会前进的人、事和群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报道。像天灾、车祸、一胎生四个孩子之类的新闻,属于生活中最表层的东西,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而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的有价值的人和事,则要靠记者到生活的深层去开采、发掘。
  话题很自然地集中到穆青笔下的一些人物身上,像焦裕禄、吴吉昌、“老坚决”,这些人物一个个都是栩栩如生、亲切感人、令人难忘。青年们都迫切想知道,穆青在写作上到底有哪些秘诀。穆青微笑着,坦率地说:“哪有什么秘诀?我只是崇敬他们,他们的事迹太使我感动了,如果不写出来,就对不起人民。对自己写的人物,由于敬重和热爱,就有共同的语言,容易发掘出闪光的东西。因此,要写好一个人,首先要熟悉他,敬重他,热爱他。”他告诉年轻人,要真正写好一个人物,光凭一两次采访是不行的,而要长期地同他们交知心朋友。他与吴吉昌就有20多年的交情,与“老坚决”的交往有30多年。至于在写作上,同样要舍得下工夫。“焦裕禄”这篇通讯,曾经七易其稿;“吴吉昌”的通讯,前前后后也修改了四五遍。
  “不要急于发表,不要急于成名。”穆青的话诚挚而恳切,“要写自己非写不可的东西,不要想通过一篇文章一鸣惊人。我自己的文章常常是这样,写好了放着,不断地修改,一直改到满意了才拿出来发表。要注意积累;积累材料,积累感情……”
  推心置腹的话语,孜孜不倦的教诲,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年轻人的心;青年人沉思着,相互交换着会意的目光。
  “年轻记者怎样才能成长得快一点?”望着这一批可爱的青年,穆青的目光变得异常的慈爱和深沉,“我觉得,组织上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我培养。领导上可以加紧‘浇水’、‘施肥’,但就怕苗木自己身上长虫。有才华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要当一名有作为的记者,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二、对人民群众一定要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新闻记者应该是一支非常健康的建设性力量。记者的本事就是发现美,特别是发现人民群众的美——精神的美,智慧的美,创造力的美,把这些美反映出来,再用来教育人民、武装人民、推动时代前进,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应当是美的使者……”
  “美的使者”,多么闪光的称号!这是党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自我写照,也是老一辈新闻记者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青年们默默地记下了这“金玉之言”,深深地感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何等的光荣和艰巨!
  
  “赤子情深终未改”
  
  “赤子情深终未改”,这是穆青的词《金缕曲》中的一句话,在新闻岗位上奋斗了半个世纪,风云变幻,沧桑人间,如今步入了桑榆之年,他有多少动人心魄的事值得追怀呵!
  这次南来,一到金陵,穆青就提出,到了常州以后,他务必要去看望延安时代的老战友普金。提起普金,江苏新闻界的同志对他并不陌生。这位颇有一点传奇色彩的老记者,是常州市武进县人,中学时代便向往革命,投奔延安。他曾先后担任过新华社国际部负责人、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副社长和新华总社党委书记等要职。1959年,他因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受到审查,以后又被遣返原籍,管制劳动。1979年平反改正时,他已年过花甲。他谢绝了组织上给他安排的领导职务,自愿当一名普通记者,长年累月,风尘仆仆,深入基层,到处为群众说话,在大江南北名重一时。离休后,他不愿留在大城市,与老伴双双回到了武进县……
  普金的事,勾起了穆青深沉的回忆。一路上,他缅怀战友,纵谈延安,心情十分激动。穆青说,他初到延安时,与普金住在一个窑洞里。其时,两人都风华正茂,志同道合,壮怀激烈。革命的熔炉,使他们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然而,延安整风后开展的清查运动,由于“左”的影响,大批知识分子遭到了伤害。在他们工作的解放日报,受到审查和怀疑的人很多,普金也未能幸免。普金禀性十分刚烈,无端蒙受了冤屈,一时难以辩白,竟气得双手痉挛。穆青含着泪,一面安慰普金,一面给他摩手腕,掰指头;摩呵,掰呵,好不容易将他蜷曲僵硬的指头,一个一个掰开,拉直。同志爱,战友情,如同汩汩的春水,温暖了一颗受伤的心灵。
  没有多久,各单位清查中的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反映了上去。党中央发了文件,很快纠正了“左”的倾向,普金和解放日报的许多同志也都获得了解放……
  往事如烟。如今,穆青和普金都已进入了“古稀”之年。阔别多年,能在这改革开放的火红年代聚首江南,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呵!
  4月10日,车到常州,当晚,穆青就驱车前往武进县湖塘镇普金的住地。春雨,在悄悄地飘洒;江南的春夜氤氲着和煦、湿润的气息。宽阔的柏油路上闪耀着霓虹灯斑斓的光影。车子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前停下了。一行人踏着昏暗的楼梯和过道,走上三楼,敲开了普金的门。当普金发现站在眼前的不速之客竟是多年来一直远在首都的穆青,在仓促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凝神端详,终于呵呵地笑起来;接着,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了。
  穆青被让进一个不足8平方米的小房间,坐在一张很陈旧的长沙发上。普金修长的身子站在他的面前,尽管年事已高,身板依旧结实挺拔,瘦削的脸上,两条漆黑的剑眉,一双炯炯发亮的眼睛,依然焕发着当年的神采。也许是过于激动的缘故,他点了几次烟,都没有点着;好不容易点着了,因为急于说话,顾不上吸,那烟头终于又熄灭了。
  穆青的心情也无法平静。他眯着眼,久久地望着眼前这位曾经患难与共的老战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回顾延安,两个人的心情都分外激动。他们忘不了,是延安这个革命摇篮,哺育了党的成长;党的优良传统,是在延水河畔生根发芽的;党的新闻路线,是从宝塔山下发轫起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这样一条漫漫长途上,留下了先辈们多少闪光的脚印!“回首平生履迹,中原塞北江南,豪迈海西东。坎坷人间路,跋涉自从容。” 是的,他们这一代人,曾经豪迈地战斗过,他们无愧于自己的一生。如今,他们告别了昔日的岗位,把肩上的重担交给下一代了,但是那一腔战斗豪情,却依然在胸中奔腾激荡!普金说,他身在基层,接近群众,在有生之年,要为党风的好转不遗余力,战斗到底。穆青说,他退下来,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岁月里,他要跑遍过去想去而没有去过的地方,用笔和照相机,绘出锦绣中华的新风采。
  “鬓堆霜,丹心在。” 这,就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赤子之情。
  
  注释:
  ①穆青的诗句
  ②穆青词《水调歌头》中的话
  ③穆青词《金缕曲》中的话
其他文献
急促的脚步,疲惫的眼神,忙碌的身影……这就是一个农村中学校长的粗笔勾勒。人们不禁要问:随着生源的锐减,农村中学越来越“袖珍化”,校长真的有这么忙吗?他们“为谁辛苦为谁忙”呢
2005年,对河南电视界来说足一个不折不扣的“活动年”。从4月份起,先后有“超级女声”河南赛区比赛(都市频道)、“新声带”影视歌于大赛2005河南大赛(电视剧频道)、首届“全国少儿
2007年1月12日上午8时50分,中央电视台军事栏目记者张艳丽一行5人,风尘仆仆赶到我工作的单位新野县城郊乡文化站,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了交谈从农民出身,却从事军队新闻的采访写作谈到新野文化对我的直接影响;从一个农民记者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谈到军分区及新野县乡人武部领导对我的评价及社会效应等多个方面,和我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访谈接着又在办公室内拍下了我翻阅资料进行写作的镜头墙上挂钟的时针已经指向了11
特写,原是影视界专用的术语,是指近影放大,凸显细部,主要是拍摄局部,使之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来突出或强调效果。特写用在新闻上就是新闻特写,是从一个新闻事件中摄取最有特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第一张报纸名为《叶报》,是一种在树叶上编写的报纸。这一独特的报纸是由一名叫郭小才的红军战士发明的。郭小才,江西吉水县水南乡人,1927年参加工农红军,因为其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在当时就成为红军队伍中难得的一位人才,曾担任红四军某团的宣传员。  1930年冬天,蒋介石拼凑了十万军队,以当时的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为总指挥,采取“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方针,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大规模的“
报纸作为平面视觉媒体,是通过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以及版式等符号向受众传递信息的一种纸质媒体.版面是报纸的视觉形象,它刺激着读者的阅读欲望,吸引着读者的视线
今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我国各类组织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内部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质量竞争力的关键之年。今年年初以来,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开
6月24日,《河南日报》在一版突出处理了一艘乌克兰渔船失火,造成河南籍船员1人遇难8人失踪的消息,消息一刊登,立即引起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
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制成各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蜜饯、调味品、糖果、酒类等,这对进一步提高食用菌的经济效益大有裨益.下面介绍几种食用菌加工成蜜饯的方法.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报纸编辑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编辑,不仅仅是改正一下文字和标点符号,还要利用自己的知识索养,来为社会把关,决定什么样的文章能够与受众见面,决定什么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