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表达发展学生思维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u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文本表达发展学生阅读思维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语言品味、信息提取中发展学生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 整体感知 文本 语言 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07-02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编的,凝聚着编者的编写意图。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探索文本表达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洞察文本的表达形式和文本意蕴,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同时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在整体感知中发展学生思维
  “整体感知”就是让学生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强调的就是整体感知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从整体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
  (一)关注题目,抓住脉络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师从题目入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迅速抓住题目这一“脉络”了解文本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促进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在教学统编语文上册《金色的草地》一课的时候,紧扣题目我们可以明白课文是围绕“草地”来写的。笔者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草地”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平时见到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生:绿色的。)读了这个题目之后你有什么想法?(生:草地不都是绿色的吗,怎么会有金色的?)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课文为什么说草地是金色的。顺着学生的思路和阅读期待,笔者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课文是围绕“一个孩子在无意间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于是就开始观察,寻找草地变化的原因,从此爱上了蒲公英的一件事情”来写的。这样引领学生学习,学生不仅明白了作者在题目设置上的独具匠心,而且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二)关注句子,体会联系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作者在构段或者谋篇布局的时候,为了使文本之间的结构更为紧密,常常会运用一些表示承接等关键作用的句子。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抓住这些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进行教学,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统领全文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在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中,作者分别从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两个方面为学生介绍了海底世界的情景,为了使这两方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作者在课文结尾处就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作为结尾,使学生读了课文以后对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这个能够统领全文的关键句子入手,引导学生与文本密切对话,使学生真正读懂关键语句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关系,学会赏析文本这样表达的好处。
  二、在语言品味中发展学生思维
  统编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与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辨析、比较等方式揣摩和品味语言,以真切体味词句内涵,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
  (一)赏析词句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于文本中的关键字词,教师可以采取层层剥笋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和品味,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词句的内涵。
  在教学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从提取信息入手,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了秋的哪些声音。在学生提取信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再引领学生由关注内容向关注表达的层面转移。经过细读文本内容,学生明白了课文主要是从秋的声音、秋的色彩、秋的味道方面进行描写的。这时候,教师应该以秋的声音为例,并抓住文中“唰唰”“??”等表示声音的词语引领学生探讨文本的表达特色,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白作者是抓住大自然里的声响、用诗的语言来赞美秋天的。这个学习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比较词句
  选入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其中有一些语言堪称经典,教学这些词句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置换、删减等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感知与品味文本内容,进而发展思维,提升语言品析能力。
  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花钟》一文主要讲了不同的花的开放时间及其原因。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對不同的花醒来的时候的描述是极具变化的:“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昙花却在九点含笑一现”……在这些句子中“绽开笑脸”“醒来”“苏醒”“含笑一现”都是形容不同的花醒来时的样子的词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同样是关于描写花醒来的词语,这些词语为什么不一样?这些词语能否置换?理由是什么?通过比较、思考,学生发现这些词语所描写的花醒来的样子是与各自花的生长特点相符的,不能互换。在这个比较阅读和品味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更为全面深入,思维自然得到了发展。
  三、从信息提取中发展学生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列入课程总目标,把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教学要求作为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一次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教师要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教学指引方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从信息提取中发现文本表达的独到之处,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一)由零散指向集中   在语文教学中,一些课文所涉及的信息范围较广,如果学生不能把这些信息聚拢到一起,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筛选,就很难对课文内容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更别说把握课文内容了。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文本内容中的零散信息,经过归纳和思考,对相关信息作出综合判断。
  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纸的发明》一课先写了在没有纸之前的文字是以竹片、木片等进行记录的,因为笨重携带不方便又改写在帛上,可又因为价格昂贵在西汉时期用麻造纸,最后才有了蔡伦造纸术的发明等。课文中的这些信息多而散,怎样引导学生把这些零散的信息聚合在一起,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先梳理作者的表达思路,如从表达层面引导学生把文本内容提炼概括为“造纸术之前竹片、帛、麻造纸不能普及的原因和蔡伦纸传承下来的原因”这两个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原本比较零散的信息整合成为一个中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就经历了一个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二)由显性指向隐性
  文學作品中有些语言的内涵并不如它表面所呈现的信息那样,只有仔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深刻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所呈现的信息内涵进行挖掘,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读懂句子的内涵,发展思维能力。
  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一文中有一部分关于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描写,在这段对话中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在这些对话中,列宁没有问小男孩灰雀的事情,小男孩也没有告诉列宁灰雀到底怎么了,他俩在说话时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言不由衷,因此,文本中所呈现的信息并不是列宁和小男孩心里所想的和所想要表达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所隐含的信息,让学生想象列宁和小男孩真实的想法。如列宁表面上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心里会想“灰雀估计被这个小男孩捕捉了,我要想个好办法让他把灰雀放飞”;小男孩表面上说“一定会飞回来的”,心里在想“我昨天用箩筐网住灰雀的时候没有人发现吧”。就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人物的内心,化隐性思维为显性思维,很好地突破了理解难点,真正读懂了隐藏在文本语言背后的内涵。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提升的,需要教师注重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以及善于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和练习机会。
  【作者简介】江 凤(1976—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福绵区福绵镇青岭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论述乡村学校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确立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制作心语卡,养成感恩的美德;加强劳动意识教育,让学生热爱劳动。  【关键词】乡村小学 班主任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11-02  现阶段乡村小学大多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乡村小学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
【摘要】本文论述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研读教材,把握课文的表达特点;依托教材,开展语言表达训练;活用教材,以精准指导提升表达能力。  【关键词】教材 价值 阅读 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30-02  统编语文教材倡导阅读与表达并重的教学理念,这就意味着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课文讲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
【摘要】本文阐明智慧教育的内涵,论述智慧教育背景下以知识积累型拓展辅助课堂生成、以能力提升型拓展推动课堂生成、以语言训练型拓展展示课堂生成、以情感熏陶型拓展深化课堂生成的语文课堂拓展策略。  【关键词】智慧教育 语文课堂 有效拓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37-0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
【摘要】本文论述“讲故事”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以直观形象呈现故事、立足日常生活讲述故事、亲自参与演绎故事等做法,有效提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讲故事 小学英语 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87-02  “故事”是儿童教育教学中常用的素材,“讲故事”则是儿童喜欢的教育教学形式之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本文以《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与评析为例,论述在具体教学中借助多样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通过问题引入,回顾经验;借助图形,理解模型;多样变式,丰富模型等活动,借助
本文论述在低中年段阅读教学中设计合作学习点的方法:小组合作早预习,激发主动识字的内驱力;小组合作复述,提升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表达,构建语言文字“表达场”。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论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数的运算”教学实践,提出“把握教材脉络,厘清'数的运算'知识结构;聚焦教材内容,明确'数的运算'教什么;立足核
【摘要】本文结合“板卡支架”的内涵,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板卡支架”的策略:设置预习卡,搭建数学知识自学支架;设置探究卡,搭建数理探究支架;设置评价卡,搭建自我管理支架;设置整理卡,搭建知识回顾支架。  【关键词】板卡支架 小学数学 分类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93-03  “教”与“学”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双边复合
本文以复习“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为例,论述提高初中英语复习课有效性的策略,提出运用视频、歌谣导入,在复习过程中开展游戏,运用思维导图、表格梳理知识,结合学生实际
【摘要】本文论述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意象的策略,提出从感受画面美、体悟情怀美、感受人格美三个方面展开意象品读教学,通过意象这把钥匙打开品味古诗词诗意的大门。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意象 画面 情怀 人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72-03  诗歌的诗意美常指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是诗之所以美的关键,是诗的灵魂,是诗人的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