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我市的教育事业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根据十年以来教学经验的总结,我认为在我们现阶段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诸多因素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典型的因素是每个班级中仍存在着一大批“学困生”。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促成学困生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原因,施好对策。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对策
正文:所谓“学困生”,在我国教育界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和严格的划分标准。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在大多数老师概念中的“学困生”就是指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思想不求上进,品质较低或者经过本人的努力,但由于其它方面的因素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比较自卑,缺乏自信心,不愿动手,不愿动脑,甚至有部分还不遵守学校纪律,常常惹事生非。因此,要创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 “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显得势在必行。
根据我的初步调查,“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因素
(一)观念错误,行为习惯差:
有相当一部学生,受社会及家长一些不成熟观念的影响,认为读书没有用,即使上了大学,也未必能找一份好的工作。这种错误观念使得这些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学习,行为习惯差,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则是他们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读书也仅仅是为了家长。
(二)智力欠缺,方法死板:
“十个指头有长短,出水荷花有高低。”学生的智力也会有差距。有一部分学生也非常愿意学习,特别想提高学习成绩,但由于他们智力上反应迟钝,理解缓慢,机械记忆,记忆困难,对所学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即使下了苦功夫,成绩却不理想,长此以往消磨了这些同学的意志,打击了学习的动力,逐渐转变成“学困生”。
(三)自我误判,心理自卑:
其实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潜力很大,就因贪玩,不用心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教师、家长指责、训斥,因而使他们觉的自己天生不如人,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自暴自弃,尤甚者会产生不平衡心理,叛逆心理,时常与班集体、教师对抗。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因素中家庭物质环境,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比较优越,在家里被过度溺爱,任由发展,长大不服管教,经不起挫折。在学校稍有挫折就无法承受,自此将一蹶不振,根本不可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家长思想觉悟低,知识水平有限,教育方式简单、粗放,对孩子的学习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认为识几个字能打工挣钱就行。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孩子也不重视学习。和这些家庭相反的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这要么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要么成为学生难以承受的压力,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当然在“学困生”里也不排除家庭变故因素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因素
(一)教师欠缺的专业素养,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可能会把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更多的归于学生没学好,很少说老师没教好。其实不然,我觉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如果一个教师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很强的口才,而且很有责任心,那么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崇拜这个老师、喜歡这个老师,以致于因人而喜欢这门课。人常说:兴趣可以爆发智慧的火花!但如果一个教师知识面窄,上课没有激情,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对教师产生怀疑,对学习丧失兴趣及积极性。
(二)遗失教师的关爱,受不平等待遇
我们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大多是以学生的成绩评价老师的教学成绩和学生的优劣。每次考完试,都要对学生进行排名,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等次,成绩优异的学生常受到教师关注。成绩差的被 “遗忘”。他们怎能承受这种心理压力?要么奋力一搏,争得老师的“宠幸”,要么失去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学习没了动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则可能会用别的方式发泄他们的不满,这样就会触犯校纪校规,成了老师和学校眼中的“双差生”。
那么,“学困生”如何有效转化呢?我们应该让爱走进心灵,用心点燃梦想。
(一)正确学习方法指引“学困生”
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异,但我觉得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还是学习的方法对与否。人们常说“笨鸟先飞早入林”,这就是说,哪怕你智力赶不上别人,你还可以先下功夫,走在其他同学的前面。为什么有些同学努力了,但还是走不在其他学生的前面呢,原因就在学习方法不对。基于此,我们教师应该给“学困生”以正确的学习方法,让正确的、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引他们进步、转化。
(二)教师耐心感化 “学困生”
在这里我说的心系“学困生”主要是指对“学困生”要有诚心和耐心,做到:备课时,明确“学困生”理解教材的难点是什么,“学困生”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又是什么?上课时,尽量照顾到“学困生”,适当讲慢,让他们有思考的机会。课堂提问时,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困生”有机会参与回答问题,而不是把他们放在无人问津的地方。布置作业时,他们的作业可以适当减量或降低难度,追求他们做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让这些同学做一道题就应真正解决一道,长期坚持,他们的做题速度和质量、数量都会得到提升。批改作业时,“学困生”的作业可以面批,详细批改,也可以写一些鼓励的话语,以资鼓励。
(三)成就感维系“学困生”
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有效性,应对“学困生”采取评价倾斜策略,多些表扬,少些批评与指责。对于学困生来说,比学优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及关注。老师的表扬会使他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有了老师的表扬就意味着有了认可,有了成就。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这些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应给予以肯定。在表扬与鼓励中,让他们树立信心,拥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基于“学困生”成因的分析,我们要促成“学困生”的转化,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善待“学困生”,给“学困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励,多一些理解,陪伴他们健康成长,用心点燃“学困生”的梦想。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对策
正文:所谓“学困生”,在我国教育界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和严格的划分标准。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在大多数老师概念中的“学困生”就是指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思想不求上进,品质较低或者经过本人的努力,但由于其它方面的因素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比较自卑,缺乏自信心,不愿动手,不愿动脑,甚至有部分还不遵守学校纪律,常常惹事生非。因此,要创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 “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显得势在必行。
根据我的初步调查,“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因素
(一)观念错误,行为习惯差:
有相当一部学生,受社会及家长一些不成熟观念的影响,认为读书没有用,即使上了大学,也未必能找一份好的工作。这种错误观念使得这些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学习,行为习惯差,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则是他们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读书也仅仅是为了家长。
(二)智力欠缺,方法死板:
“十个指头有长短,出水荷花有高低。”学生的智力也会有差距。有一部分学生也非常愿意学习,特别想提高学习成绩,但由于他们智力上反应迟钝,理解缓慢,机械记忆,记忆困难,对所学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即使下了苦功夫,成绩却不理想,长此以往消磨了这些同学的意志,打击了学习的动力,逐渐转变成“学困生”。
(三)自我误判,心理自卑:
其实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潜力很大,就因贪玩,不用心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教师、家长指责、训斥,因而使他们觉的自己天生不如人,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自暴自弃,尤甚者会产生不平衡心理,叛逆心理,时常与班集体、教师对抗。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因素中家庭物质环境,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比较优越,在家里被过度溺爱,任由发展,长大不服管教,经不起挫折。在学校稍有挫折就无法承受,自此将一蹶不振,根本不可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家长思想觉悟低,知识水平有限,教育方式简单、粗放,对孩子的学习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认为识几个字能打工挣钱就行。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孩子也不重视学习。和这些家庭相反的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这要么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要么成为学生难以承受的压力,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当然在“学困生”里也不排除家庭变故因素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因素
(一)教师欠缺的专业素养,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可能会把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更多的归于学生没学好,很少说老师没教好。其实不然,我觉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如果一个教师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很强的口才,而且很有责任心,那么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崇拜这个老师、喜歡这个老师,以致于因人而喜欢这门课。人常说:兴趣可以爆发智慧的火花!但如果一个教师知识面窄,上课没有激情,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对教师产生怀疑,对学习丧失兴趣及积极性。
(二)遗失教师的关爱,受不平等待遇
我们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大多是以学生的成绩评价老师的教学成绩和学生的优劣。每次考完试,都要对学生进行排名,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等次,成绩优异的学生常受到教师关注。成绩差的被 “遗忘”。他们怎能承受这种心理压力?要么奋力一搏,争得老师的“宠幸”,要么失去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学习没了动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则可能会用别的方式发泄他们的不满,这样就会触犯校纪校规,成了老师和学校眼中的“双差生”。
那么,“学困生”如何有效转化呢?我们应该让爱走进心灵,用心点燃梦想。
(一)正确学习方法指引“学困生”
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异,但我觉得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还是学习的方法对与否。人们常说“笨鸟先飞早入林”,这就是说,哪怕你智力赶不上别人,你还可以先下功夫,走在其他同学的前面。为什么有些同学努力了,但还是走不在其他学生的前面呢,原因就在学习方法不对。基于此,我们教师应该给“学困生”以正确的学习方法,让正确的、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引他们进步、转化。
(二)教师耐心感化 “学困生”
在这里我说的心系“学困生”主要是指对“学困生”要有诚心和耐心,做到:备课时,明确“学困生”理解教材的难点是什么,“学困生”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又是什么?上课时,尽量照顾到“学困生”,适当讲慢,让他们有思考的机会。课堂提问时,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困生”有机会参与回答问题,而不是把他们放在无人问津的地方。布置作业时,他们的作业可以适当减量或降低难度,追求他们做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让这些同学做一道题就应真正解决一道,长期坚持,他们的做题速度和质量、数量都会得到提升。批改作业时,“学困生”的作业可以面批,详细批改,也可以写一些鼓励的话语,以资鼓励。
(三)成就感维系“学困生”
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有效性,应对“学困生”采取评价倾斜策略,多些表扬,少些批评与指责。对于学困生来说,比学优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及关注。老师的表扬会使他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有了老师的表扬就意味着有了认可,有了成就。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这些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应给予以肯定。在表扬与鼓励中,让他们树立信心,拥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基于“学困生”成因的分析,我们要促成“学困生”的转化,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善待“学困生”,给“学困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励,多一些理解,陪伴他们健康成长,用心点燃“学困生”的梦想。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