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
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6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病例资料、药物种类与给药途径等进行总结与分析,探讨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
结果:本组65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年龄在60岁以上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发生率为29.23%,其次为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药物剂型中以注射剂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47.69%,其中灯盏花注射剂ADR发生率最高。
结论:临床应用中医药需给予完善的监护措施,严格按照药物适应证使用,对注射剂静脉滴注时尽量不与其他药物配置使用。针对老年患者或机体免疫功能较弱者应加强监护,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刻报告主治医师,并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部门报告,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药 不良反应 特征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70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37-01
中药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在传统医疗实践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中药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凸显,日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中医药理论中认为“是药三分毒”,尽管中药药物不良反应(ADR)低于西药,但仍存在某些毒副作用。近年来关于滥用中药引起中毒、过敏甚至死亡的报道屡见不鲜,也引起越来越多医药工作者的重视。笔者对我院中药65例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中医科上报中药ADR报告65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及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累及器官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分布。65例ADR报告中男36例(55.38%),女29例(44.62%)。
2.2 年龄分布。各年龄段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其中≥60岁老年人ADR发生率最高,为28例(43.08%);20岁以下年龄人次之,为21例(32.31%)。见表1。
表1 ADR年龄分布情况
2.3 临床分布。ADR涉及全身多个组织器官,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为19例(29.23%),表现为充血性红斑、荨麻疹、皮疹、面部潮红、瘙痒等;其次为消化系统16例(24.62%),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食等,部分患者出现药物性肝炎或肝损害等消化系统反应;再次为神经系统13例(20.00%),表现为头痛、睡眠障碍或嗜睡等。见表2。
表2 ADR临床分布情况
2.4 中药剂型分布。药物剂型中以注射剂发生率最高,为31例(47.69%),其次为口服中草药,为15例(23.08%)。见表3。
表3 ADR中药剂型分布情况
2.5 具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共32种,注射剂31例中灯盏花注射剂ADR发生率最高,为10例(15.38%),其次为鱼腥草注射剂,为8例(12.31%)。主要注射剂药品分布见表4。
表4 主要注射剂药品分布情况
3 讨论
中药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经过临床反复实践并流传下来的药物。它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1]。如今,随着人们对医疗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安全性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尤其是中药制剂的使用。近几年来,随着中药制剂的广泛应用及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中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与安全性问题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辩证用药不当、配伍不当、长期过量服用、中西药联用不当及制剂工艺存在欠缺都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必须予以重视 [2]。
ADR是伴随药物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由于目前大部分中草药缺乏完整的毒理学和药理学实验 [3],药物之间配伍不当,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或中药使用不当均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出现。本文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在注射剂中多见,往往以皮肤荨麻疹、皮疹形式出现;部分可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如呕吐、恶心、腹痛等,严重的可导致消化道出血或肝脏损害。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与注射剂中添加多种药物微粒、热源因子有关,如中药注射剂中的色素、蛋白质、鞣质等大分子物质可与0.9%氯化钠注射液发生盐析作用,产生不溶性微粒,造成输液反应。②与中药本身成分有关。中药中含有的大分子蛋白、多糖等成分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致敏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出现过敏反应。同时多种中药成分配伍,有可能导致交叉过敏反应 [4]。③药物提纯程度不够、储存、运输过程保管不当,有可能造成药物污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临床中医用药必须加强监护,严格按照药物适应证使用,对注射剂静脉滴注时尽量不与其他药物配置使用。对老年患者或机体免疫功能较弱者应加强监护,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刻报告主治医师,并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部门报告 [5],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磊.我院85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6):40-41
[2] 田宏彦,胡广卉,王丽霞.2010—2012年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16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道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8):738-741
[3] 梁志齐,毛璐.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其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9):230-232
[4] 万宏,潘斌斌,邓禄新,等.中药不良反应的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10):72-74
[5] 岑显娜.临床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J].广西医学,2009,31(6):896-898
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6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病例资料、药物种类与给药途径等进行总结与分析,探讨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
结果:本组65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年龄在60岁以上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发生率为29.23%,其次为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药物剂型中以注射剂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47.69%,其中灯盏花注射剂ADR发生率最高。
结论:临床应用中医药需给予完善的监护措施,严格按照药物适应证使用,对注射剂静脉滴注时尽量不与其他药物配置使用。针对老年患者或机体免疫功能较弱者应加强监护,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刻报告主治医师,并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部门报告,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药 不良反应 特征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70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37-01
中药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在传统医疗实践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中药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凸显,日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中医药理论中认为“是药三分毒”,尽管中药药物不良反应(ADR)低于西药,但仍存在某些毒副作用。近年来关于滥用中药引起中毒、过敏甚至死亡的报道屡见不鲜,也引起越来越多医药工作者的重视。笔者对我院中药65例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中医科上报中药ADR报告65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及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累及器官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分布。65例ADR报告中男36例(55.38%),女29例(44.62%)。
2.2 年龄分布。各年龄段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其中≥60岁老年人ADR发生率最高,为28例(43.08%);20岁以下年龄人次之,为21例(32.31%)。见表1。
表1 ADR年龄分布情况
2.3 临床分布。ADR涉及全身多个组织器官,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为19例(29.23%),表现为充血性红斑、荨麻疹、皮疹、面部潮红、瘙痒等;其次为消化系统16例(24.62%),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食等,部分患者出现药物性肝炎或肝损害等消化系统反应;再次为神经系统13例(20.00%),表现为头痛、睡眠障碍或嗜睡等。见表2。
表2 ADR临床分布情况
2.4 中药剂型分布。药物剂型中以注射剂发生率最高,为31例(47.69%),其次为口服中草药,为15例(23.08%)。见表3。
表3 ADR中药剂型分布情况
2.5 具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共32种,注射剂31例中灯盏花注射剂ADR发生率最高,为10例(15.38%),其次为鱼腥草注射剂,为8例(12.31%)。主要注射剂药品分布见表4。
表4 主要注射剂药品分布情况
3 讨论
中药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经过临床反复实践并流传下来的药物。它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1]。如今,随着人们对医疗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安全性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尤其是中药制剂的使用。近几年来,随着中药制剂的广泛应用及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中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与安全性问题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辩证用药不当、配伍不当、长期过量服用、中西药联用不当及制剂工艺存在欠缺都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必须予以重视 [2]。
ADR是伴随药物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由于目前大部分中草药缺乏完整的毒理学和药理学实验 [3],药物之间配伍不当,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或中药使用不当均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出现。本文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在注射剂中多见,往往以皮肤荨麻疹、皮疹形式出现;部分可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如呕吐、恶心、腹痛等,严重的可导致消化道出血或肝脏损害。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与注射剂中添加多种药物微粒、热源因子有关,如中药注射剂中的色素、蛋白质、鞣质等大分子物质可与0.9%氯化钠注射液发生盐析作用,产生不溶性微粒,造成输液反应。②与中药本身成分有关。中药中含有的大分子蛋白、多糖等成分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致敏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出现过敏反应。同时多种中药成分配伍,有可能导致交叉过敏反应 [4]。③药物提纯程度不够、储存、运输过程保管不当,有可能造成药物污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临床中医用药必须加强监护,严格按照药物适应证使用,对注射剂静脉滴注时尽量不与其他药物配置使用。对老年患者或机体免疫功能较弱者应加强监护,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刻报告主治医师,并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部门报告 [5],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磊.我院85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6):40-41
[2] 田宏彦,胡广卉,王丽霞.2010—2012年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16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道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8):738-741
[3] 梁志齐,毛璐.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其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9):230-232
[4] 万宏,潘斌斌,邓禄新,等.中药不良反应的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10):72-74
[5] 岑显娜.临床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J].广西医学,2009,31(6):896-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