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好作文这块阵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TTK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内容,我的语文教学一直是围绕“文化·生活·积累·思维·经营”十个字来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复习迎考的(参见《中学语文》2011年第12期《挖掘文化底蕴延伸语文课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含读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传承着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我把它奉为“圣经”,把自己当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剖析,来慢慢地阐释其微妙的文化、文化的微妙。有的老师粗略地讲讲教材,更多地把时间花在做练习、做试卷、做高考仿真题、做每年高考卷上,这种做法短期效应是明显的,但“文以载道、文以传承文化”的思想是体现不出来的,特别是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对学生可持续发展上考虑得是欠妥的,或者说是不到位的。语文与生活同在,要读书、要行走、要体悟、要积累,同时还要注重语文学科思维的培养,只有具备了“文化、生活、积累、思维”等诸多要素,写作时才有话可写。仅仅有话可写还不够,还要“经营”作文这一领域,用心经营,方能渐至佳境,行云流水,写出美文。
  其一,要导入正轨
  今年我接手高二一个班。我本以为高二学生起码写文章应该记叙文像记叙文,议论文像议论文。但学期初的第一次练笔让我大吃一惊。只有极少的几个学生写得有点像回事,其他的改着头痛,无从下笔。于是我思考怎样把学生作文引导上路。经过反复思考心里有了一个系统辅导的图谱——其实也是我以往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
  第一步,先精选两篇学生议论文习作(因为高考以写议论文为主,所以我淡化了记叙文的训练,也以议论文的训练为主),先让学生抄文章(抄文章的过程有文字书写规范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评自己抄的文章,更多的要求是学生评出文章好在哪里,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最后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进而反思自己能否写出类似结构的文章。这种做法在不同的学期阶段还要反复做,鼓励学生抄范文,并督查、评点。
  第二步,编写作文主题训练材料,如诚信、时间、竞争、环境、距离、挫析、责任、创新、理想、毅力、反思、品味、变化、教育、自信等训练主题,每个主题均按照考题再现、话题导读、名言警句、经典素材、满分作文、模拟考场等体系编写素材。为学生提供解题导写、理论事实论据、优秀作文的范例,也就是说为学生提供了能写的活的素材和可仿的成功习作。这就应该是完成了有话可写、有范可现的准备过程。
  接下来,告诉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两个基本的结构模式:并列结构和层递结构。并列结构好理解,层递结构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模式来写,让学生先写提纲,然后按照提纲填充写作。
  下面列举学生的习作提纲。
  例1:挫折——成功之路
  是什么——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挫折是什么;
  为什么——两种面对挫折的态度(积极的、消极的);
  怎么做——挫折是步入成功的必经之路,应将挫折当成垫脚石,成就人生。
  例2:绿色生活
  1.什么是绿色生活?
  2.有哪些绿色生活实例?
  3.绿色生活的好处。
  4.还有哪些不是绿色生活?
  5.我们应怎样绿色生活?
  例3:在环境中守望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要适时守望环境,调整自己前进步伐。
  为什么:1.环境与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举动物界及孟母三迁的例子);
  2.顺应环境才能保全实力(①芦苇与橡树的比喻②社会中的反例);
  3.守望环境给我们带来生存的智慧与勇气(①鲁迅弃医从文②一根弦弹奏的帕格尼尼)。
  怎么做:大到民族,小到个人,需要有创新批判的精神,要有冷静分析的头脑,与环境和谐相处。
  例4:情感穿越时空是什么:时空代表着时间与空间上无形且不可穿越的概念,但情感却可以在无形中搭建桥梁。
  为什么:情感来源于思想,人的思想可以穿越多维空间,不受任何东西限制。
  思念穿越时空:举李商隐与苏轼的例子
  友谊穿越时空:举王勃与孔融的例子
  反证:冰冷的情感会延宽彼此的距离,举顾城的《远和近》说明。
  怎么做:时刻保持一颗炙热的心,拥有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你的情感也可穿越时空。
  以上四例均出自学生的写作实例。
  我要求学生写好提纲,同桌交换互审提纲,然后动笔写文章,写文章的时候,要求学生贯彻“填充”的思想,一定要用上我为同学们准备的素材。
  第三步,同学们写好文章,同桌交换评改,一看提纲落实情况,二看素材有没有填充,三评文章优劣提出修改意见。经过修改后的作文收起来再由我一篇篇修改。
  实际上,通过以上的程式训练收上来的作文,绝大多数文章风格上是议论文,而且按提纲贯彻了“填充”的思想,我觉得达到了导入正轨之目的。
  其二,要导入佳境和智能
  经过一段时间有效的导入正轨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基本上像模像样了。学生能写出并优化提纲,能自觉地运用素材证明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就是提炼、提高的问题。
  要让学生自觉地运用主题训练材料的内容,要让学生自悟而有意识且有效地运用好主题训练材料的内容。渐至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佳境。当然,这一个过程有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允许学生写作失误,教师更多的要强调学生用心经营作文这一阵地。只有把作文的程式基础打好了,才能提升作文的质量,渐入佳境,从而进入智能阶段。
  如前所言,语文教师是个讲故事的人,不仅自己要会讲故事,还要通过活动让学生成为会讲故事的人。我讲课时,往往故事连缀。讲一个观点,引用几个事例证明观点,自圆其说。并且告诉学生用故事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就是篇短小的议论文,同学如能记下老师所写的不就是一篇议论文吗?我兜了一圈,回到了原点,同学们若有所悟。
  同时,我还通过活动让学生成为能关注积累故事且能讲故事的人。我叫同学们整理好发放的作文主题材料,全班分成八个组每组两个主题材料,然后请同学们述说主题材料中的经典素材故事,同时允许并鼓励学生说出主题材料以外的能证明主题的故事素材。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的扎实的故事演绎,丰富了学生多方面的素材,通过无意记忆积累了多方面的素材。让学生逐渐成为会讲故事的人,并期待学生成为会写故事的人。
  高考作文由命题作文,过渡到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仅仅停留在正轨阶段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能适应新的考试的需要的,更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应由扶学生作文、教学生仿作文、发放材料让学生作文过渡到自主作文,好的作文不一定是考场中偶然形成的,应该是积淀的结果,是平时的积淀在考场中绽放的结果。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教科书的价值,把教科书上的素材写进作文中,要发放美文给学生读,让学生涵泳其中,把其中的精髓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同时鼓励学生自读文学作品,运用其精妙。
  学贵自得,写贵得法。作文是一种美的创造,而创造美是永无止境的。我将不断努力,与学生一起“经营”好作文这块阵地,创造作文教学智能新境界。
  作者单位:安徽潜山野寨中学。
其他文献
“缺字”是指对联在适当位置上出现的字数空缺,其实是故意空出个字让人去填补,收到“此时无字胜有字”的效果。这种手法也叫“缺如”或“隐字”。凡句中所缺之字,其位置或在句首,或在句尾,或在句中,本文以“□”标出。从原句文字表面,读者似乎不容易一下子就看出微言大义;但联系上联或者下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可知所缺之字或为成语谚语或为熟语俗语,或为诗句名言,其来有自,还是有线索可寻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却一直在低谷徘徊:教师津津乐道于“中心”、“选材”、“结构”、“体裁”,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的训练;学生或为应试而作,或为印证某种高尚思想而写,或为迎合教师的某种喜好而撰……如此种种,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以文为本”、“人”“文”分离的怪圈。受“文本”观念的消极影响,作文这一最富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编造谎言的园地,涂抹文字的游戏,折磨心灵的苦差事。这
2013年高考是新疆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第三次高考。在此之前,我们经历了教材的改版,理念的更新,试题的变化,每一次的改版都是一次挑战。面对一次次挑战,我们勇敢的接受;在困惑与痛苦的历练中,我们也有了一些收获。  一、因考制宜,有的放矢  俗话说“知彼知己”才能打胜仗。“彼”是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题,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它们的变化,可及时调整复习的侧重点。  1.字形仍然重要  字形虽不单独
当下,各地导学式课堂的风生水起,而纵观语文课堂中的导学案,生硬的问答式填空让语文教学痕迹越发刻意。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的导学设计是不是也该变变脸,是否也能和语文本身一样散发出生动而别样的个性之美?  推行“导学学案”的初衷  “学案导学”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教师怎么“导”、学生如何“学”,从而变
一、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一种偏好,也就是说其倾向于某种活动的心理。诗词拥有一种独特的美,传承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出来。  2.培养学生审美及联想的能力  我国诗词语言较为简洁,含蓄,需要读者在反复品读之后,联系当时的情景,对诗词中表达的事物进
【摘要】孤独的才女张爱玲有着苍凉的人生,我们从她的作品里能深深体味到这“苍凉”。她用再灵巧不过的笔叙写着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世俗,可这绝不是凡俗,而是历尽苍凉之后的“大雅若俗”。  【关键词】张爱玲 苍凉 大雅若俗    我个人一直认为上海是俗文化的产地。而在这块土壤里浸润成长起来的张爱玲却令我刮目相看。张爱玲的散文很美,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美文”。  记不得哪位大师说过这样一句
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也是每个语文教师一直以来研究与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重视学习、探究和积累写作方法与技巧,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结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选编的魏巍《我的老师》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谈一谈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本时如何进行写作训练。  一、学会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材料(事例)  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选择了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阅读古今中外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发,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在名人传记的专题阅读中,应十分突出地贯穿新课程标准的两大理念:1.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人物传记,是语文教学实现人
【摘 要】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内容博大精深,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平台。要落实该模块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加强诵读、理清教材主线、关注研读过程和打破单一评价。  【关键词】选修 经典 诵读 人文素养 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
一、题例解析  从目前高考题的情况来看,“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往往不单独设题,而是隐含在各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题中。  【例】20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汪曾祺)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解析】本题为探究题,从传统的考查角度看,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