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相机“军转奢”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AFFD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说二战后期,盟军昼夜不停地轰炸德国本土,将几乎所有主要工业城市夷为废墟。然而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工业重镇威兹勒却“全身而退”,整个战争期间未落下过一枚盟军炸弹,其原因就在于这里有一家蜚声世界的相机制造企业,而它所生产的徕卡相机则是许多盟军飞行员的至爱。最重要的是,欧洲战场盟军最高指挥官巴顿将军也是它的铁杆“粉丝”。
  摄影史上曾出现了不少贡献卓著的常青品牌,但如果历数从“影像记录仪器”商标升华成为生活方式标杆的品牌,徕卡恐怕是绝无仅有。略通摄影的人都会对它膜拜有加:从材质到工艺,从手感到成像,令人“中毒”至深;然而昂贵的价格却也让不少发烧友望而却步。
  造神运动
  徕卡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不变的面孔、极简的功能和绝不妥协的做工;而徕卡品牌也似乎以“神”自居,恪守“原教旨主义”般的制造理念,苛求完美却不是为了给用户带来更多便利——恰恰相反:它摒弃了除基本测光之外的一切电子功能,视“现代人体工学原理”如无物——上卷、过片、光圈、快门、对焦、曝光、倒片、退卷,全过程一概由用户自理;而后者则把花大价钱请回来的徕卡视为圣物,虔诚地享受这些繁琐不堪的操作步骤。
  徕卡这尊“神”的始作俑者是奥斯卡·巴纳克。他很喜欢用35mm胶片拍摄电影。1914年,为了给电影拍摄提供曝光参考,他制作了一台使用电影胶片的“徕卡原型机”,虽然只有一枚定焦镜头和一档快门速度,却成为了世界上首台有测距取景器的35mm相机。
  当时的巴纳克恐怕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即兴创作”为此后近一个世纪的摄影工业发展奠定了全球统一标准:他按人眼视角设计的24×36mm底片格式沿用至今,最新的所谓“全画幅”数码相机也未突破此例;相传标准135胶卷的长度也是比照巴纳克的双臂展开长度而定。
  战争年代人们常常自喟生不逢时,但徕卡相机却成了“乱世英雄”:从一战到二战,它被广泛应用于战地侦查和新闻报道,它所拍摄的照片几乎改变了这两场战争的轨迹。虽然徕卡相机产于德国,但各国军队都大量使用,即使到了战后对它的兴趣仍然不减。
  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勒松是第一位使用徕卡相机的专业摄影者,他说:“如果没有徕卡的忠实陪伴,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众多传说把徕卡渲染得神乎其神,俨然为相机中的“劳斯莱斯”——或许真像徕卡公司自称的那样:“不可能找到代用品”。
  艰难守望
  徕卡相机一向以其坚固而可靠著称。有美国军方的使用说明为证:为了防止徕卡相机落入敌手,须使用锤、斧等彻底毁坏,必要时可用炸药。在正常情况下,民用版徕卡相机也能够“轻松愉快”地陪伴主人度过一生,西方社会上流人士也把徕卡相机当作一种身份标志。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度拥有全球最多“徕卡迷”的日本终于成了徕卡最致命的竞争对手。早在二战时期,日本光学设备厂商就曾大批仿制徕卡相机供侵略军使用。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企业向欧洲老牌相机厂商发起了强大攻势。
  禄徕、蔡斯等众多欧洲品牌纷纷溃败,徕卡也陷入生死困境。所幸的是,徕卡得到了瑞士富商斯密德亨尼家族的支持,果断放弃了单纯比拼价格的策略,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精度和寿命上,主攻单价1万欧元以上的高端产品,同时也把手工制作相机的工艺发展到极致。20世纪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富裕消费者逐渐厌倦了石英手表和塑料相机,又把目光转回了传统、经典的机械产品上,徕卡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销量节节攀升。
  徕卡曾称霸旁轴取景相机领域数十年,并成功地逼退了众多仿制者;虽然在单镜头反光相机开发上明显落后于日系品牌,但其R系列单反仍凭借优异的光学素质和机械性能占据了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多年“称霸”让徕卡积累了稳定的高端用户群体和独特的“圈层”氛围。一些已经成名的专业摄影师出于对这个“圈层”的向往才转而成为徕卡相机的用户,这反过来又提升了徕卡用户群的“专业度”。
  透支品牌
  转眼进入21世纪,消费型数码相机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胸前,一些“胆大妄为”的分析师也开始预言胶片相机的末日。“数码技术不过是一场时尚、一段间奏。”时任徕卡总裁的彼得·寇恩坚信不疑:“摄影截然不同,它回味悠长,而只有徕卡才能永恒地提供这种享受。”寇恩的话不免武断,但当时主流数码相机的像素数尚不足百万,从任何方面都无法匹敌理论像素数轻松超过2000万的徕卡相机。
  然而,以日系品牌为代表的主流相机厂商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胶片相机开发,将几乎全部力量投入数字影像技术钻研。消费型数码相机在“摩尔法则”的推波助澜之下,仅用了数年就夺走了传统影像行业的几乎全部市场份额;而绝大部分原先对数码相机嗤之以鼻的资深胶片拥趸者也忍不住改换门庭。徕卡一直抱着德意志人特有的执拗与高傲固守高端胶片相机市场,后来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高端用户们也都与时俱进了。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徕卡又在“胶片、数码二合一”的弯路上蹉跎了几年时光,后续推出的几款“纯数码版”旁轴相机也曲高和寡、少人问津。在企业生存和股东回报的高压之下,徕卡终于“屈尊”与松下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推出了“D-Lux”系列消费型数码相机,有着浓重徕卡品牌情结的仰慕者们喜出望外、纷纷解囊。徕卡近两年来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盈利状况显著好转,单独销售的徕卡镜头、消费型数码相机和从松下获得的专利使用费成为主要的驱动因素。
  但令人吃惊的是,绝大部分消费型徕卡相机似乎只是松下同款产品换上了徕卡的红底白字标记,“换标”产品的官价却几乎翻了一番。囊中羞涩的“技术派”们望而却步、吐槽不已,纷纷通过各种数据对比在网上晒出徕卡贴牌的“铁证”,更有人直截了当地将贴“可乐标”的松下产品说成是“煤老板的玩具”。
  将百年来积累的品牌资产迅速兑现,这种做法似乎有违徕卡固有的经营理念,更有人猜测经营方针的转变与企业控股权易手不无关系:2011年10月,私募基金黑石集团斥资1.3亿欧元收购徕卡相机公司44%的股份,并成为最大股东。虽然黑石宣称这笔投资是“战略性”的,但对于短期回报的追逐却是私募基金的天性——在“骨灰”级徕卡粉丝心底,眼见心爱的品牌被恶意透支而又回天乏术,这恐怕是一种难以排遣的痛。
其他文献
5月中旬,欧盟针对中国电信设备商华为、中兴通讯再度启动“双反”调查,不仅触及到相关公司的利益,也被视作对整个中国商业体系的挑战。  这种非常规举措已经引起中国政府注意,中国商务部已表态称,如果欧盟执意启动该调查,中国会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对此,中国可以发起反击的层面和领域有很多,但在中兴华为处身的电信领域,保持开放公平的态度而不是简单采取报复性制裁,或许是更恰当的应对之道。  根据欧盟的
期刊
欧盟“双反”案,再度凸显中国光伏企业“两头在外”的危机。  中国光伏企业大多集中光伏组件生产制造环节,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市场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处于最易被阻击的产业链中游。  去年无锡尚德的破产,已暴露出近年来国内光伏业的重重风险。此次欧盟“双反”措施实施后,对中国光伏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  在欧盟启动“双反”调查后,不甘坐以待毙的天合光能、英利等几家中国光伏生产企业,曾试图通过增加在中国台湾和日本代
期刊
最近,有媒体用“北京楼市重回计划经济”来指摘当前北京房地产调控行为失当。  为了硬性压住房价,“完成任务”,北京市政府不惜动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通过价格审批、限制销售等行政手段管控住宅项目的入市时间和节奏,“为的只是让政府的统计数据好看”。  作为力求建设全面开放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市政府,“计划经济”的帽子显然过于沉重。但是在近两年来的房地产调控过程中,从限购到限售,从抑制需求到控制供应,对房
期刊
券商史上最大融资潮已经到来。截至2013年5月底,券商今年以来通过公司债、短融、可转债、定向增发等手段募集资金超过千亿;据各家公布的融资方案估算,2013年度,券商融资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而在2012年度,券商融资规模只有600多亿元。  这些券商在融资中或多或少是打着“创新”之名,但据记者采访了解,融资融券、股票约定购回和股票质押式回购等“类贷款”业务的巨大利差空间才是吸引各家券商融资资金的
期刊
格陵兰:冰冻的资源  由于政治与政策上的不确定性,格陵兰岛要成为中国企业的资源投资热土,尚不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各种条件,格陵兰岛人想开矿致富,实现独立梦想,还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  文/《财经国家周刊》驻哥本哈根记者 杨敬忠 宣敏  随  着冰封航道的开发,资源丰富的北极将迎来资源开发和矿业投资的热潮,“赶潮”的全球企业中不乏中国身影。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北极地区投资、科研的深入,中国企业也开始
期刊
“压力很大。”央视财经频道副总监郑蔚坦言。从最初的上星播出,到如今的各地开花,历经十几年发展,国内部分省级卫视交出的漂亮成绩单,让央视这个习惯了当庄家的“老大哥”实在有些坐不住。  《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百变大咖秀》,在这些风靡全国的卫视综艺节目背后,是卫视台在宏观新闻和微观民生之间的聪明选择,不与央视争宏大性,也不与地方台抢贴近性。  而反观央视,且不说新媒体蓬勃发展对电视带来的巨大冲
期刊
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前夕,美国经济数据已现疲态,大选拉开帷幕,华盛顿K街上的大小智库愈发活跃。“美国经济也许正在减速,但是华盛顿的思想产业却在蓬勃发展。”《纽约时报》这样描述,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多了,政策文件多了,外界对政府的影响也多了。  事实上,当时大多智库都在为总统竞选运动提供政策参谋服务。希拉里正在从布鲁金斯学会、外交学会和成立不久的美国新安全研究中心那里获取专业支持;奥巴马不仅有来自
期刊
创办于1974年的鸿海集团,最初十年与台湾众多中小企业一样,主打外向型制造,承接塑料零件订单。规模小,实力弱,没什么名气。1983年,鸿海从日本引进设备,开发电脑连接器,并将其作为主营业务。两年后,鸿海创立“富士康”。到1991年,富士康不仅成功上市,其连接器业务已跃居台湾第一、亚洲第六。不过,比起大众电脑、台达电等台湾电子行业的大哥大,鸿海还只是小字辈。  富士康的真正辉煌来自中国大陆。1988
期刊
距今整整60年前的那个春天,两位年轻的科学家构建出DNA结构模型,轰动世界。这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也是生物学自达尔文提出物种起源理论以来最重要的进展。  21世纪可以说是基因的世纪,基因专利的商业价值也日益突显。此时回望60年前的那段历史,有许许多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曲曲折折。  这当中,科学家群体的雄心、竞争和心计展露无遗,而沃森和克里克这两个初出茅庐的无名之辈,如何异想天开地“站在巨
期刊
5月12日,绿地控股集团旗下高端商务酒店品牌“铂骊”在德国法兰克福正式挂牌营业,绿地自主酒店品牌正式登陆欧洲。  完成绿地酒店业务欧洲第一单后,绿地控股集团董事长张玉良没有休息多久,就继续自己在欧洲数国的辗转行程,十几天后才回到上海。对他来说,法兰克福只是繁忙行程中的一次小憩。  张玉良很忙。从年初公开上市消息以来,绿地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完成了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对接。从年初他第一次公开宣称,要将酒店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