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选修是必修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具个性化,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该比必修有明显的拓展。我们要根据学情在“选”字上作文章,灵活处理选修教材的教材教法,去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学习中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关键词】学情 教材教法 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这本书内容很充实,且都是学生一向敬而远之的古文,又没有现成的授课模式,因此需要我们去探索。回想一下,在上一轮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时候,自己几乎篇篇俱到,而且很多时候将选修课上成了必修课,学生叫苦连天,自己也觉得时间紧凑,完成进度比较吃力。究竟如何处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这本教材,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一直是我和同事们探究的问题。
如果说高中语文必修课侧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語交际和鉴赏能力;那么选修课则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语文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选修是必修的延伸和提高,我们可以利用选修课的机会涵泳古代的名家名篇,拓展语文视野,使语文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得到提高。但教学内容要更具选择性,教学方法要更具个性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该比必修有明显的拓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施教,找到与选修教材内容的契合点,探究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必修与选修的相互配合下,实现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 “ 语文 ” 整合。那么,在进入选修课的教学后,老师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句话,教必修教材要“按部就班”,教选修教材需要“自选动作”。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情,灵活处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的教材教法,去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学习中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根据学生学情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高中开设语文选修课原为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以前教学陋习。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因各种条件限制,开展并不尽人意,教学方式仍以老师教授为主,与必修课无异。就我身边的 教学情况而言,可以说目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的使用仍然停留在“字斟句酌,精雕细刻,讲解传授,面面俱到”的阶段,这种所谓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完全不能适应选修课教学的需要,但大多数的老师却仍在按部就班,并乐此不疲。究其原因,无非是有一种心理在作祟,那就是考试要考,不能不讲,既然要讲,就要讲深讲透,于是课课讲,篇篇讲,教师讲得唾沫乱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教学,选修课的选择性从何体现?选修课的开放性从何体现?选修与必修,又有何区别?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发展学生能力,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养,无异于痴人说梦。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教材的使用策略。那么选修教材的使用策略又有哪些呢?我认为选修教材的使用策略主要是要在“选”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学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对于选修模块,老师“选”什么,“讲”什么,必须做到胸中有数,胸中有“货”,不然就选不好专题,更讲不好专题,结果是误人子弟。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情。根据学情的前提,是了解学情。学情的分析,如果不是具体到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经验、他们已经懂了什么、已经能读出什么、他们还有哪些不懂、还有哪些读不好、感受不到,实际上等于没有做过。学情分析要注意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态度结构、经验结构,要注意学生对课本所学内容的知识和能力预备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总体水平和学生层次差异两个方面。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障碍及可能提出的问题。应该说,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这是我国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关注的地方,就是学生在预习时“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依据学生的学情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确定这堂课学习的重点,组织这堂课的教学环节。
所以根据学生的学情,我们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大胆取舍,舍得放手:
1、并不是赏析示例和自主赏析就必讲。每个单元可以选择最经典或最具学习价值的篇目来学习,可以让学生选也可以老师来取舍,在上课时我就选择了推荐作品中的《越中览古》《扬州慢》来讲,而将学生普遍不太喜欢的《过大孤山小孤山》等就删掉了。
2、而且每个单元的要求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一个单元只可以从一个角度欣赏,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引入另外的视角。
3、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作品我就选择放手。钱梦龙曾经说过:“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水平,我读了好几遍才读出的地方就是我要导读的。”这就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去教学生,而是要有选择,那些学生读不明白的才需要我们老师引导他们去赏析。所以很多篇目当我了解到学生掌握得差不多时我就选择放手,只在他们弄不通透的地方做一下指导。
4、尤其对于推荐作品,几乎每一篇前都有提示,可以让学生自学为主。
二、根据学情,灵活选择教法
课堂教学中必修课应主要落实基础知识;选修课则应着重课堂的生动丰富,以教材的“主题”为本拓展课外知识;必修课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巩固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必修课应以专题研究安排教学流程,“围绕教材内容,确立专题”,就某个专题课前安排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堂围绕专题分析材料,并叫学生相互交流研究的成果,老师辅以点拨即可,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拓展阅读视野的目的。
由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都是学生一向敬而远之的古文,我们就更要想办法在学生的心灵上打开一扇窗,让他们发现其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情,灵活选择教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长恨歌》《祭十二郎文》等文章的时候,可以长文短教,以免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六国论》《伶官传序》等短文的时候,可以采取精篇细教的方法。 2、老师在每课课前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先让学生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情教学生不懂的地方。老师通过批阅导学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把研究学情、备学法作为教学的起点。庄子认为学习是“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的过程。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状况以及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教学,学生才学得有趣、学得会、学得通、学得活,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有意义、有效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活动方案等都是根据学情确立的,不同的学生都有能力、有机会、有可能完成学习任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多让学生朗读吟诵。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朗诵,入于耳,铭于心,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久而久之就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亲近文本——诵读。所以适合朗诵的诗歌可以挑选出来进行朗诵指导,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
(1)采取配乐朗诵。如:《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歌就可以通过配乐朗诵来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氛围当中,体会诗境。
(2)可以选择课前老师范读。像《春江花月夜》给人的感觉很美,我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以尝试当堂有感情地背诵;之后通过流动的FLASH情景再现,将准备好的朗诵带随之播放,让学生融入到那种优美的氛围当中,当学生被诗歌的美打动时,我想这样的诗歌不用多讲都能很好地理解啦!
(3)课前让一两个朗读水平好的学生准备朗诵激发学生兴趣。像《将进酒》这样的诗歌很适合朗诵,我们可以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朗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自然读时可换六次情绪。可以信马由缰,把自己假想为李白,与之大醉大快大悲大喜高昂激愤,读出情绪上的叹息与无奈,读出失落狂放之情,最后情绪狂放之至。时间允许,还可以在班上搞一个朗诵比赛,看谁读得更好。
(4)可以一个单元或一个月搞一次诗歌朗诵会。比如对于推荐作品,每一个单元利用一次晚自习,组织学生先来个诗歌朗诵会,然后来个诗歌鉴赏会,让全体学生法参与其中,既让学生展现朗誦才能,又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推荐作品,何乐而不为呢?
4、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
(1)和歌曲联系起来教学。例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只要让学生学习课文后面已经谱好曲的那首歌,会唱了那么也会背了,意境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2)配乐朗诵比赛。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歌来进行朗诵比赛。报名、比赛规则、评委、主持、取奖等全让学生自己组织。结果整个赛程给了我惊喜:有的学生表演式朗诵,有的声情并茂,有的哽不成声,有的激情豪迈……
(3)进行辩论赛。例如教《项羽之死》的时候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将对项羽的不同看法说出来。当然不要忘记让一个学生做笔录,以便形成系统整理出来,让学生有成就感。
(4)还可以尝试由学生主讲。可以选择鉴赏示例,也可选择人物传记等浅显易懂的作品,还可让学生自己选择。当然,首先老师得提供素材,还要对主讲的学生进行某些指导等等。
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源泉。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对于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学生的学情,灵活处理教材和教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这个宝库中吸取精华,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学情 教材教法 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这本书内容很充实,且都是学生一向敬而远之的古文,又没有现成的授课模式,因此需要我们去探索。回想一下,在上一轮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时候,自己几乎篇篇俱到,而且很多时候将选修课上成了必修课,学生叫苦连天,自己也觉得时间紧凑,完成进度比较吃力。究竟如何处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这本教材,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一直是我和同事们探究的问题。
如果说高中语文必修课侧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語交际和鉴赏能力;那么选修课则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语文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选修是必修的延伸和提高,我们可以利用选修课的机会涵泳古代的名家名篇,拓展语文视野,使语文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得到提高。但教学内容要更具选择性,教学方法要更具个性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该比必修有明显的拓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施教,找到与选修教材内容的契合点,探究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必修与选修的相互配合下,实现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 “ 语文 ” 整合。那么,在进入选修课的教学后,老师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句话,教必修教材要“按部就班”,教选修教材需要“自选动作”。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情,灵活处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的教材教法,去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学习中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根据学生学情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高中开设语文选修课原为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以前教学陋习。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因各种条件限制,开展并不尽人意,教学方式仍以老师教授为主,与必修课无异。就我身边的 教学情况而言,可以说目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的使用仍然停留在“字斟句酌,精雕细刻,讲解传授,面面俱到”的阶段,这种所谓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完全不能适应选修课教学的需要,但大多数的老师却仍在按部就班,并乐此不疲。究其原因,无非是有一种心理在作祟,那就是考试要考,不能不讲,既然要讲,就要讲深讲透,于是课课讲,篇篇讲,教师讲得唾沫乱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教学,选修课的选择性从何体现?选修课的开放性从何体现?选修与必修,又有何区别?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发展学生能力,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养,无异于痴人说梦。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教材的使用策略。那么选修教材的使用策略又有哪些呢?我认为选修教材的使用策略主要是要在“选”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学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对于选修模块,老师“选”什么,“讲”什么,必须做到胸中有数,胸中有“货”,不然就选不好专题,更讲不好专题,结果是误人子弟。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情。根据学情的前提,是了解学情。学情的分析,如果不是具体到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经验、他们已经懂了什么、已经能读出什么、他们还有哪些不懂、还有哪些读不好、感受不到,实际上等于没有做过。学情分析要注意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态度结构、经验结构,要注意学生对课本所学内容的知识和能力预备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总体水平和学生层次差异两个方面。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障碍及可能提出的问题。应该说,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这是我国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关注的地方,就是学生在预习时“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依据学生的学情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确定这堂课学习的重点,组织这堂课的教学环节。
所以根据学生的学情,我们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大胆取舍,舍得放手:
1、并不是赏析示例和自主赏析就必讲。每个单元可以选择最经典或最具学习价值的篇目来学习,可以让学生选也可以老师来取舍,在上课时我就选择了推荐作品中的《越中览古》《扬州慢》来讲,而将学生普遍不太喜欢的《过大孤山小孤山》等就删掉了。
2、而且每个单元的要求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一个单元只可以从一个角度欣赏,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引入另外的视角。
3、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作品我就选择放手。钱梦龙曾经说过:“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水平,我读了好几遍才读出的地方就是我要导读的。”这就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去教学生,而是要有选择,那些学生读不明白的才需要我们老师引导他们去赏析。所以很多篇目当我了解到学生掌握得差不多时我就选择放手,只在他们弄不通透的地方做一下指导。
4、尤其对于推荐作品,几乎每一篇前都有提示,可以让学生自学为主。
二、根据学情,灵活选择教法
课堂教学中必修课应主要落实基础知识;选修课则应着重课堂的生动丰富,以教材的“主题”为本拓展课外知识;必修课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巩固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必修课应以专题研究安排教学流程,“围绕教材内容,确立专题”,就某个专题课前安排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堂围绕专题分析材料,并叫学生相互交流研究的成果,老师辅以点拨即可,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拓展阅读视野的目的。
由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都是学生一向敬而远之的古文,我们就更要想办法在学生的心灵上打开一扇窗,让他们发现其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情,灵活选择教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长恨歌》《祭十二郎文》等文章的时候,可以长文短教,以免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六国论》《伶官传序》等短文的时候,可以采取精篇细教的方法。 2、老师在每课课前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先让学生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情教学生不懂的地方。老师通过批阅导学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把研究学情、备学法作为教学的起点。庄子认为学习是“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的过程。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状况以及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教学,学生才学得有趣、学得会、学得通、学得活,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有意义、有效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活动方案等都是根据学情确立的,不同的学生都有能力、有机会、有可能完成学习任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多让学生朗读吟诵。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朗诵,入于耳,铭于心,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久而久之就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亲近文本——诵读。所以适合朗诵的诗歌可以挑选出来进行朗诵指导,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
(1)采取配乐朗诵。如:《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歌就可以通过配乐朗诵来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氛围当中,体会诗境。
(2)可以选择课前老师范读。像《春江花月夜》给人的感觉很美,我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以尝试当堂有感情地背诵;之后通过流动的FLASH情景再现,将准备好的朗诵带随之播放,让学生融入到那种优美的氛围当中,当学生被诗歌的美打动时,我想这样的诗歌不用多讲都能很好地理解啦!
(3)课前让一两个朗读水平好的学生准备朗诵激发学生兴趣。像《将进酒》这样的诗歌很适合朗诵,我们可以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朗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自然读时可换六次情绪。可以信马由缰,把自己假想为李白,与之大醉大快大悲大喜高昂激愤,读出情绪上的叹息与无奈,读出失落狂放之情,最后情绪狂放之至。时间允许,还可以在班上搞一个朗诵比赛,看谁读得更好。
(4)可以一个单元或一个月搞一次诗歌朗诵会。比如对于推荐作品,每一个单元利用一次晚自习,组织学生先来个诗歌朗诵会,然后来个诗歌鉴赏会,让全体学生法参与其中,既让学生展现朗誦才能,又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推荐作品,何乐而不为呢?
4、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
(1)和歌曲联系起来教学。例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只要让学生学习课文后面已经谱好曲的那首歌,会唱了那么也会背了,意境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2)配乐朗诵比赛。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歌来进行朗诵比赛。报名、比赛规则、评委、主持、取奖等全让学生自己组织。结果整个赛程给了我惊喜:有的学生表演式朗诵,有的声情并茂,有的哽不成声,有的激情豪迈……
(3)进行辩论赛。例如教《项羽之死》的时候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将对项羽的不同看法说出来。当然不要忘记让一个学生做笔录,以便形成系统整理出来,让学生有成就感。
(4)还可以尝试由学生主讲。可以选择鉴赏示例,也可选择人物传记等浅显易懂的作品,还可让学生自己选择。当然,首先老师得提供素材,还要对主讲的学生进行某些指导等等。
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源泉。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对于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学生的学情,灵活处理教材和教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这个宝库中吸取精华,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