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默读回归我们的课堂,让阅读教学真正做到朗读和默读和谐统一。让语文阅读教学不断规范起来?笔者认为,除了对默读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之外,还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保证默读的时间
课堂默读的时间,一定要充分保证。因为没有时间的保证,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默读技能。关于这一点,许多特级教师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引领。比如孙建锋老师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就足足用了13分钟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
师:静静地读,和自己心里说悄悄话,也就是读一句,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或者突然想到了什么,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上你的瞬间顿悟,10分钟后我们交流。
(生静静默读13分钟)
师: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互相说说。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生:我认为最大的麦穗就是代表人生中最大的机会。
师:哦,就像今天的课,有没有感到孙老师给了机会?
生:你给了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表现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师:所以你说最大的麦穗就是人生的最大机会,你就站起来回答,抢到了最大的麦穗……
生:“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我觉得一个人的机会是有限的,不要认为这个机会不好,那个机会也不好,而应该把握每一个机会,珍惜每一个机会。就像这节课,孙老师给了我们展示的机会,就是带我们去摘最大的麦穗……
孙老师在他的课堂中竟然不怕所谓的“冷场”和“沉闷”,足足用了13分钟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这样的默读是否值得?答案在他的课堂中。学生在交流感受时,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异常精彩。这说明孩子们在13分钟的默读环节中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正用心在和文本进行对话。同时也说明为课堂默读花如此多的时间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
二、夯实默读的基础
新课标给第一学段的默读提出了要求:“在第一学段,就应该让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说明即使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默读训练同样不可忽视。这一阶段的默读训练要求要低,坡度要小,要遵循学生默读形成的规律。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受朗读的影响,虽然做到了不出声读,但嘴唇还是在动,进行悄悄的“默朗读”,而且有的孩子甚至喜欢用手指指着字词进行默读。对此,教师采取怎样的辅导方法比较好呢?笔者认为较好的方法是“轻声带读法”,即教师轻声读书,学生目看课文,嘴不出声。但教师要提醒学生不用手指着文字。还有就是“口诀引导法”,我编了个小口诀引导孩子记住默读方法:学习默读真重要,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这样才能读得好。当然,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来训练孩子默读。在这一阶段可以组织孩子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篇幅相对较长的故事和童话作为默读训练的课文,如《寓言两则》《孔子拜师》《找骆驼》《神笔马良》等都是进行默读训练的好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这些教材来加强默读训练。而且要把语文课堂的默读训练多与阅读课的默读训练结合起来。在组织低年级学生上阅读拓展课时,要求孩子们统一用默读来阅读,并经常提醒他们注意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并且加强默读方法的指导,真正帮助学生在低年级就把默读基础打扎实。
三、不动笔墨不默读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宁静的环境,一个品味的境地。引导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点点、划划、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在默读前,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一些默读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对不懂的词语、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要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等。教师还要在默读前经常提醒学生具有问题意识:①认真默读,你知道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②用心默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会性的要求。③仔细默读,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通过这样的问题意识和圈画批注,使得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这个效果,仅凭教师的分析讲解是达不到的,靠小组合作也是不能代替的。比如我在教学《孔子拜师》时,先绘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______”划出表现孔子“勤奋好学”“永不满足”的词语,用“______”划出有关句子,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有的学生从“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些词体会到了孔子求学的艰辛;有的从“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句体会到了孔子永不满足的学习心态;也有的学生对“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呀,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一句提出了疑问:“作为一代大师,老子竟然会在城外站着迎候徒弟来拜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就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进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了默读能力。
一、保证默读的时间
课堂默读的时间,一定要充分保证。因为没有时间的保证,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默读技能。关于这一点,许多特级教师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引领。比如孙建锋老师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就足足用了13分钟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
师:静静地读,和自己心里说悄悄话,也就是读一句,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或者突然想到了什么,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上你的瞬间顿悟,10分钟后我们交流。
(生静静默读13分钟)
师: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互相说说。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生:我认为最大的麦穗就是代表人生中最大的机会。
师:哦,就像今天的课,有没有感到孙老师给了机会?
生:你给了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表现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师:所以你说最大的麦穗就是人生的最大机会,你就站起来回答,抢到了最大的麦穗……
生:“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我觉得一个人的机会是有限的,不要认为这个机会不好,那个机会也不好,而应该把握每一个机会,珍惜每一个机会。就像这节课,孙老师给了我们展示的机会,就是带我们去摘最大的麦穗……
孙老师在他的课堂中竟然不怕所谓的“冷场”和“沉闷”,足足用了13分钟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这样的默读是否值得?答案在他的课堂中。学生在交流感受时,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异常精彩。这说明孩子们在13分钟的默读环节中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正用心在和文本进行对话。同时也说明为课堂默读花如此多的时间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
二、夯实默读的基础
新课标给第一学段的默读提出了要求:“在第一学段,就应该让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说明即使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默读训练同样不可忽视。这一阶段的默读训练要求要低,坡度要小,要遵循学生默读形成的规律。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受朗读的影响,虽然做到了不出声读,但嘴唇还是在动,进行悄悄的“默朗读”,而且有的孩子甚至喜欢用手指指着字词进行默读。对此,教师采取怎样的辅导方法比较好呢?笔者认为较好的方法是“轻声带读法”,即教师轻声读书,学生目看课文,嘴不出声。但教师要提醒学生不用手指着文字。还有就是“口诀引导法”,我编了个小口诀引导孩子记住默读方法:学习默读真重要,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这样才能读得好。当然,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来训练孩子默读。在这一阶段可以组织孩子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篇幅相对较长的故事和童话作为默读训练的课文,如《寓言两则》《孔子拜师》《找骆驼》《神笔马良》等都是进行默读训练的好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这些教材来加强默读训练。而且要把语文课堂的默读训练多与阅读课的默读训练结合起来。在组织低年级学生上阅读拓展课时,要求孩子们统一用默读来阅读,并经常提醒他们注意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并且加强默读方法的指导,真正帮助学生在低年级就把默读基础打扎实。
三、不动笔墨不默读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宁静的环境,一个品味的境地。引导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点点、划划、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在默读前,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一些默读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对不懂的词语、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要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等。教师还要在默读前经常提醒学生具有问题意识:①认真默读,你知道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②用心默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会性的要求。③仔细默读,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通过这样的问题意识和圈画批注,使得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这个效果,仅凭教师的分析讲解是达不到的,靠小组合作也是不能代替的。比如我在教学《孔子拜师》时,先绘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______”划出表现孔子“勤奋好学”“永不满足”的词语,用“______”划出有关句子,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有的学生从“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些词体会到了孔子求学的艰辛;有的从“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句体会到了孔子永不满足的学习心态;也有的学生对“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呀,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一句提出了疑问:“作为一代大师,老子竟然会在城外站着迎候徒弟来拜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就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进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了默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