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应该从教师的课前导入开始,从贯穿课堂的衔接延续,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应该修炼自己的语言工夫,诙谐幽默的语言真功不是天生就有的,语文教师应该多读书,常读书,多写作,勤写作,在日积月累的语言实践中练就一张巧嘴,说出的话好听,说出的话中听,学生自然就兴致盎然。下面从四方面谈谈增强语文课堂情趣的策略:
一、把握学情,“顺水推舟”
古人打仗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工作亦当如此。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把备课重点放在了备教材、备教法上,而忽略了备学生、学法这一关,这是不少教师课堂教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程少堂的课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他的重要“法宝”就是把备学生、备学情作为备课的最后一道“工序”,甚至让每节课抖几个“包袱”、说几句幽默的话都备到了。吃透学情以后,我们不妨“顺水推舟”,根据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确定教法、学法。比如说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太喜欢听老师过多地阐释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自由地亲近文本,而老师只对他们不懂之处加以点拨。如讲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我发现学生们精力不够集中,于是抛开课文,先从吃肉谈起,接着说到东坡肉、苏东坡,学生们自然对这首诗的作者产生了兴趣,爱乌及物,很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那节课,学生们情绪高涨,兴味盎然。
二、巧设悬疑,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分不开的。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看,如果巧妙地设置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如果按传统的教法,让学生找一找文中有哪些描写背影之处,学生们一定兴致不高,但我在执教时换了一种问法:“能否用几个准确的词来形容一下,这究竟是几个怎样的背影?”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涨,积极思考,既找准了词语,又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见,巧设悬疑,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情趣及吸引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以饱满的感情,渲染课堂气氛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诗人般的激情。在我国,语文课担负着多种功能,而情感陶冶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像一个高明的舵手,引导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而且要像一位高明的演员,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让语文课堂激情四射,充满活力。可以想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激情,课堂必然如一潭死水,死气沉沉,想吸引学生,只能是一句空话。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之所以广受好评,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课堂上富有激情。她在执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用自己富有深情的语言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氛围,抓住文中的中心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活,好好活……”,紧贴文本,让学生品读、体味,带领学生诵读,用感情“抓”学生,一节课下来,不少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连听课的老师都眼泪汪汪。这样的课堂,如果“吸”不住学生,那才显得不正常。
四、联系实际,让生活走进课堂
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就好像演一场戏要有道具一样,语文教材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道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亲近文本,让学生尽情地阅读文本,最后又要跳出文本,高于文本,和生活接轨。因为,只有生活中的东西、身边的东西,学生们才会更感兴趣。比如《田忌赛马》一课,告诉我们生活当中应多角度思考问题,多动脑筋。教完这课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展开发散思维,说说砖头都有哪能些用途?”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同学们纷纷发言,居然想出了数十种用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拓宽了思路,又积累了生活经验,产生了学习积极性,可谓“一石数鸟”。
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在某课教学前先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课文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感来自积累,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形成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通过语感实践,体验语言韵味。在教学中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文本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言,挖掘文章蕴涵的有教育意义的人文内涵,让语文教学闪射人性之光。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握学情,关注个体,辅之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与策略,增强语文课堂情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一、把握学情,“顺水推舟”
古人打仗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工作亦当如此。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把备课重点放在了备教材、备教法上,而忽略了备学生、学法这一关,这是不少教师课堂教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程少堂的课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他的重要“法宝”就是把备学生、备学情作为备课的最后一道“工序”,甚至让每节课抖几个“包袱”、说几句幽默的话都备到了。吃透学情以后,我们不妨“顺水推舟”,根据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确定教法、学法。比如说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太喜欢听老师过多地阐释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自由地亲近文本,而老师只对他们不懂之处加以点拨。如讲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我发现学生们精力不够集中,于是抛开课文,先从吃肉谈起,接着说到东坡肉、苏东坡,学生们自然对这首诗的作者产生了兴趣,爱乌及物,很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那节课,学生们情绪高涨,兴味盎然。
二、巧设悬疑,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分不开的。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看,如果巧妙地设置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如果按传统的教法,让学生找一找文中有哪些描写背影之处,学生们一定兴致不高,但我在执教时换了一种问法:“能否用几个准确的词来形容一下,这究竟是几个怎样的背影?”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涨,积极思考,既找准了词语,又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见,巧设悬疑,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情趣及吸引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以饱满的感情,渲染课堂气氛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诗人般的激情。在我国,语文课担负着多种功能,而情感陶冶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像一个高明的舵手,引导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而且要像一位高明的演员,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让语文课堂激情四射,充满活力。可以想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激情,课堂必然如一潭死水,死气沉沉,想吸引学生,只能是一句空话。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之所以广受好评,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课堂上富有激情。她在执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用自己富有深情的语言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氛围,抓住文中的中心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活,好好活……”,紧贴文本,让学生品读、体味,带领学生诵读,用感情“抓”学生,一节课下来,不少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连听课的老师都眼泪汪汪。这样的课堂,如果“吸”不住学生,那才显得不正常。
四、联系实际,让生活走进课堂
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就好像演一场戏要有道具一样,语文教材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道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亲近文本,让学生尽情地阅读文本,最后又要跳出文本,高于文本,和生活接轨。因为,只有生活中的东西、身边的东西,学生们才会更感兴趣。比如《田忌赛马》一课,告诉我们生活当中应多角度思考问题,多动脑筋。教完这课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展开发散思维,说说砖头都有哪能些用途?”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同学们纷纷发言,居然想出了数十种用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拓宽了思路,又积累了生活经验,产生了学习积极性,可谓“一石数鸟”。
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在某课教学前先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课文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感来自积累,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形成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通过语感实践,体验语言韵味。在教学中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文本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言,挖掘文章蕴涵的有教育意义的人文内涵,让语文教学闪射人性之光。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握学情,关注个体,辅之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与策略,增强语文课堂情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