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时节,记者驱车到内蒙古高原,一路穿大漠、越戈壁,行程三千八百多公里,走进鲜为人知的生命禁区,以及茫茫风沙线上的边防派出所,体验驻守在沙尘暴源头的阿拉善盟公安边防支队官兵们戍边卫国的艰苦生活。
遭遇沙尘暴
2004年5月17日,记者到达阿拉善盟所在地——巴彦浩特当天,就遭遇了一场强沙尘暴。傍晚,我们正与边防支队政委张海峰、局长敖巴特尔在部队训练场交谈时,天空中突然涌起像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巨大的“蘑菇云”,“蘑菇云”与茫茫大漠相接,翻滚着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霎时间,浓厚的沙尘覆盖了这座大漠小城,四周一片昏暗,空气中夹杂着呛人的尘土味。数分钟后,狂风夹杂着沙石迎面扑来,打在我们身上、头上。
张海峰政委急呼:“快到房间避风。”而这时,记者在大风中已站立不稳。当我们强顶着大风躲进营房后,张政委平静地说,这种天气,边防官兵已经习以为常了。
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盟,80%的土地已沙漠化,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沙尘暴的北方路径和西北路径均通过这里,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已有握手连片之势。许多地区失去了人畜生存条件,部分牧民沦为生态难民。
资料表明,这里年均降水量不到1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3000多毫米。驻守在阿拉善边境线上的公安边防官兵们常年生活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担负着734.705公里边境线的管理和16.4万平方公里边管区的边防保卫任务,为保证边境地区的安宁稳定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遥遥远远的路
5月19日,记者向位于中蒙边境的马鬃山——额济纳旗算井子公安边防派出所进发,越野车急速行驶不到10分钟,我们就走出了阿拉善盟城区,进入了茫茫无际的戈壁大漠。环顾四野,空旷开阔,遥远的地平线在天际处呈现出一个半圆。一条黑色的柏油马路笔直地伸向天边,像一条飘动的带子牵着汽车,车子飞奔起来,却怎么也跑不到尽头。
中午时分,大漠中狂风翻卷,马路两侧的沙子如同无数条蠕动的黄色小蛇一样,迅速窜上马路并穿梭起来,路面上涌起一层沙浪,并猛烈地向汽车扑来。开车的边防战士田艳军突然停车,并拿出一个布套,迅速下车将车牌号套住了。记者问:“为啥这样做?”他说:“如果不用布套,走上三四百公里,油漆车牌号码就会被沙粒打得一片模糊。”
大风中,汽车的行驶速度明显降低。黄沙弥漫的公路上,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拖拉机手一只手驾车,一只手捂着脸,而骑摩托车的人更是将头部裹得严严实实。
谈起风沙,与记者同行的、有二十多年军龄的边防支队政治处主任康玉平感触颇深。康主任曾在“生命禁区”的算井子派出所戍边3年,他说:“这风还不算大,只有在算井子,你才能体验到什么是大风。”
从甘肃嘉峪关进入马鬃山后便没有了公路,越野车在大漠间尤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冲起一道沙尘飞奔着。路旁的卵石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光芒,焦渴、孤寂、苍凉之感涌上心头,这时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喝水。
在大漠间驱车行驶四百多公里后,我们远远地望见山下一排白色的小平房——算井子公安派出所就像飘落在大漠戈壁中的一片雪花。
走进派出所,映入眼帘的是一处不足20间砖房的四合院,大门朝东,南边是办公室,西边是卫生所、文化所、食堂和招待所。北边有一座不足4分地的塑料大棚,棚边一眼水井。院内有一个篮球场,旁边是耸入蓝天的五星红旗。
漫天星斗像流星雨一般洒落在空旷的戈壁大漠上,夜晚寂静得出奇。然而半夜里,一阵尖叫声将我们从梦中惊醒。原来狂风四起,正强劲猛烈地撞击墙体,仿佛要卷走房子。天亮后,风平浪静,派出所教导员邢伟带领全所8名干部战士出操归来,爬上房顶整理被风掀掉的瓦片。他说,这风还不算大,风大的时候可以把瓦片揭起来卷到戈壁滩上去。
在这样的环境中,算井子边防派出所自1971年建所以来,几代公安边防官兵常年驻守在大漠戈壁深处,在近四万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忠实地履行着戍边卫国的神圣职责,并义务为驻地辖区内四十多户一百多名牧民服务。派出所曾荣立公安部集体一等功,并荣获“全国爱民模范派出所”等称号。
夏日鲜见绿色
黄沙、戈壁、乱石、荒漠,赤地千里,鲜见绿色。在对驻守在阿拉善盟边防线上的基层派出所的采访中,沿途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大多是被乱石覆盖的死亡之海,放眼望去,山上的石头呈现出黑色,给人一种登上月球的感觉。
有时候,车子行进在荒野之中,我们看不到路,只有驾车的战士小田知道前行方向。剧烈的颠簸犹如在海浪中坐着小船前行,我们紧紧抓着扶手,稍有不慎,头就会被重重地撞在车顶上。如此长时间行进,使人浑身酸痛,好像骨头要散架了。
炽热的阳光似乎可以将一切融化。我们一路长时间看不到绿色,精神难以得到放松,心里便产生了惶恐感,偶尔看到路边几株低矮的梭梭,便有一种生命的安慰。
一路黄尘,一路颠簸。我们从算井子派出所向马鬃山派出所驱车行驶三百多公里,终于在茫茫大漠中发现了一户牧民人家。简陋的土坯房矗立在旷野中,一峰骆驼站立在戈壁上,康玉平主任说:“马鬃山派出所到了。”
举目望去,辽阔的蓝天上布满白云,与空旷的大漠相连,云朵在天地间迅速奔跑着。走进派出所院内,一阵沙枣花香随风飘来,我们一行人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这是我们采访4天来在马鬃山地区见到的最多的一片绿色。这十多棵沙枣树在风沙中摇曳着倔强的身躯,欢迎我们的到来。
而为了营造这片沙枣树,培育生命的绿色,派出所的边防官兵从三十多公里外拉水浇灌。他们的饮用水则要到三百多公里以外的甘肃酒泉市去拉祁连山雪水。驻守在这里的公安边防战士,像沙枣树一样扎根在生命禁区的风沙线上,守护着边防线的安宁。
驻守在这里的公安边防战士,为了见到一片绿色,吃到一口蔬菜,从酒泉拉来黄土,建起蔬菜大棚,并拉水浇灌。大棚里六七种蔬菜争相吐绿。40多岁的梁润华所长说:“我们舍不得吃掉这些蔬菜,战士们更多的是想看到绿色,吃掉后再长起来就不容易了。”我们从战士们小心地伺弄蔬菜苗的神态中,感受到了风沙线上的边防战士对生命绿色的渴望。
豁达情怀
我们走出马鬃山向额济纳旗古日乃公安边防派出所进发途中,经过黑河水浇灌的甘肃金塔县,望着公路两侧的田园,水渠,绿树,禾苗,以及田间耕作的农民,顿时有一种重返人间的感觉。
边境与这里两重天。短时间内形成的强烈反差和视觉冲击,让我们甚至有些怀疑眼前所见景色的真实性,有种梦幻般的感觉。
越过黑河绿洲中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我们再次进入茫茫戈壁。汽车奔驰在广袤无边的大漠戈壁上,海市蜃楼的白色虚光就像广阔湖面泛起的涟漪向我们涌动而来,一丛丛枯干的梭梭树在海市蜃楼中如同水中芦苇。
有时候,我们的眼前会突然涌现一片茫茫云雾,就像海水一样贴着地面泛着波浪,周围的黑色石山、沙丘像大海中的一个个小岛。这壮观的景象使人为之震撼,在这虚幻缥缈的境界中,一路行驶,突然觉得焦灼的自然环境对我们的压力减少了好多。
在大漠上行驶近三个小时,我们走上了通往古日乃派出所的便道。一百多公里的土路坑坑洼洼,接连不断,汽车走了两个多小时。傍晚时分,终于到达派出所。下车后,我们的腿都伸不直了,头晕目眩,但望着迎接我们的边防战士,自己旅途上的奔波劳累简直难以启齿,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这点辛劳算得了什么呢?
在这个派出所采访时,干部战士的言语不多。同行的康玉平主任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干部战士很少与外界接触,很少同外人说话交流,于是便形成了这种寡言少语的性格。
吃晚餐的时候,蒙古族边防战士德祥用蒙古族的礼仪为我们献上了一曲蒙古族民歌,歌声悠扬而纯朴。望着战士们坚毅的神情,我们深深感知了戍边战士的豁达情怀。
爱心助学
在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角,我们采访阿拉善右旗公安边防大队笋布尔派出所时,被边防官兵资助贫困牧民孩子上学的事迹所感动。
沙漠边的塔木素小学是上海人捐款修建的,全校共有四十多名学生。蒙古族校长格日扣介绍说,这里风沙大,牧民生活十分困难,许多孩子上不起学。从2000年开始,笋布尔派出所的干警们每年捐款资助6个孩子上学。
在阿右旗边防大队,像笋布尔派出所干警资助困难学生读书的事屡见不鲜。从内蒙古赤峰师范大学毕业的李晓燕,就是在边防战士的资助下上完大学的。我们在阿右旗公安边防大队工作站见到这位毕业一年的大学生时,与她一样对公安边防战士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1996年,李晓燕上初中时,因家里生活困难面临辍学,工作站的战士们得知后,一直资助她到2003年大学毕业。李晓燕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每年假期都要到军营中给战士们讲课,帮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
李晓燕说:“战士们本来就没有多少钱,可他们却资助我完成了学业,我只能加倍努力工作,以此来回报他们对我的关心。”
遭遇沙尘暴
2004年5月17日,记者到达阿拉善盟所在地——巴彦浩特当天,就遭遇了一场强沙尘暴。傍晚,我们正与边防支队政委张海峰、局长敖巴特尔在部队训练场交谈时,天空中突然涌起像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巨大的“蘑菇云”,“蘑菇云”与茫茫大漠相接,翻滚着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霎时间,浓厚的沙尘覆盖了这座大漠小城,四周一片昏暗,空气中夹杂着呛人的尘土味。数分钟后,狂风夹杂着沙石迎面扑来,打在我们身上、头上。
张海峰政委急呼:“快到房间避风。”而这时,记者在大风中已站立不稳。当我们强顶着大风躲进营房后,张政委平静地说,这种天气,边防官兵已经习以为常了。
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盟,80%的土地已沙漠化,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沙尘暴的北方路径和西北路径均通过这里,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已有握手连片之势。许多地区失去了人畜生存条件,部分牧民沦为生态难民。
资料表明,这里年均降水量不到1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3000多毫米。驻守在阿拉善边境线上的公安边防官兵们常年生活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担负着734.705公里边境线的管理和16.4万平方公里边管区的边防保卫任务,为保证边境地区的安宁稳定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遥遥远远的路
5月19日,记者向位于中蒙边境的马鬃山——额济纳旗算井子公安边防派出所进发,越野车急速行驶不到10分钟,我们就走出了阿拉善盟城区,进入了茫茫无际的戈壁大漠。环顾四野,空旷开阔,遥远的地平线在天际处呈现出一个半圆。一条黑色的柏油马路笔直地伸向天边,像一条飘动的带子牵着汽车,车子飞奔起来,却怎么也跑不到尽头。
中午时分,大漠中狂风翻卷,马路两侧的沙子如同无数条蠕动的黄色小蛇一样,迅速窜上马路并穿梭起来,路面上涌起一层沙浪,并猛烈地向汽车扑来。开车的边防战士田艳军突然停车,并拿出一个布套,迅速下车将车牌号套住了。记者问:“为啥这样做?”他说:“如果不用布套,走上三四百公里,油漆车牌号码就会被沙粒打得一片模糊。”
大风中,汽车的行驶速度明显降低。黄沙弥漫的公路上,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拖拉机手一只手驾车,一只手捂着脸,而骑摩托车的人更是将头部裹得严严实实。
谈起风沙,与记者同行的、有二十多年军龄的边防支队政治处主任康玉平感触颇深。康主任曾在“生命禁区”的算井子派出所戍边3年,他说:“这风还不算大,只有在算井子,你才能体验到什么是大风。”
从甘肃嘉峪关进入马鬃山后便没有了公路,越野车在大漠间尤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冲起一道沙尘飞奔着。路旁的卵石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光芒,焦渴、孤寂、苍凉之感涌上心头,这时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喝水。
在大漠间驱车行驶四百多公里后,我们远远地望见山下一排白色的小平房——算井子公安派出所就像飘落在大漠戈壁中的一片雪花。
走进派出所,映入眼帘的是一处不足20间砖房的四合院,大门朝东,南边是办公室,西边是卫生所、文化所、食堂和招待所。北边有一座不足4分地的塑料大棚,棚边一眼水井。院内有一个篮球场,旁边是耸入蓝天的五星红旗。
漫天星斗像流星雨一般洒落在空旷的戈壁大漠上,夜晚寂静得出奇。然而半夜里,一阵尖叫声将我们从梦中惊醒。原来狂风四起,正强劲猛烈地撞击墙体,仿佛要卷走房子。天亮后,风平浪静,派出所教导员邢伟带领全所8名干部战士出操归来,爬上房顶整理被风掀掉的瓦片。他说,这风还不算大,风大的时候可以把瓦片揭起来卷到戈壁滩上去。
在这样的环境中,算井子边防派出所自1971年建所以来,几代公安边防官兵常年驻守在大漠戈壁深处,在近四万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忠实地履行着戍边卫国的神圣职责,并义务为驻地辖区内四十多户一百多名牧民服务。派出所曾荣立公安部集体一等功,并荣获“全国爱民模范派出所”等称号。
夏日鲜见绿色
黄沙、戈壁、乱石、荒漠,赤地千里,鲜见绿色。在对驻守在阿拉善盟边防线上的基层派出所的采访中,沿途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大多是被乱石覆盖的死亡之海,放眼望去,山上的石头呈现出黑色,给人一种登上月球的感觉。
有时候,车子行进在荒野之中,我们看不到路,只有驾车的战士小田知道前行方向。剧烈的颠簸犹如在海浪中坐着小船前行,我们紧紧抓着扶手,稍有不慎,头就会被重重地撞在车顶上。如此长时间行进,使人浑身酸痛,好像骨头要散架了。
炽热的阳光似乎可以将一切融化。我们一路长时间看不到绿色,精神难以得到放松,心里便产生了惶恐感,偶尔看到路边几株低矮的梭梭,便有一种生命的安慰。
一路黄尘,一路颠簸。我们从算井子派出所向马鬃山派出所驱车行驶三百多公里,终于在茫茫大漠中发现了一户牧民人家。简陋的土坯房矗立在旷野中,一峰骆驼站立在戈壁上,康玉平主任说:“马鬃山派出所到了。”
举目望去,辽阔的蓝天上布满白云,与空旷的大漠相连,云朵在天地间迅速奔跑着。走进派出所院内,一阵沙枣花香随风飘来,我们一行人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这是我们采访4天来在马鬃山地区见到的最多的一片绿色。这十多棵沙枣树在风沙中摇曳着倔强的身躯,欢迎我们的到来。
而为了营造这片沙枣树,培育生命的绿色,派出所的边防官兵从三十多公里外拉水浇灌。他们的饮用水则要到三百多公里以外的甘肃酒泉市去拉祁连山雪水。驻守在这里的公安边防战士,像沙枣树一样扎根在生命禁区的风沙线上,守护着边防线的安宁。
驻守在这里的公安边防战士,为了见到一片绿色,吃到一口蔬菜,从酒泉拉来黄土,建起蔬菜大棚,并拉水浇灌。大棚里六七种蔬菜争相吐绿。40多岁的梁润华所长说:“我们舍不得吃掉这些蔬菜,战士们更多的是想看到绿色,吃掉后再长起来就不容易了。”我们从战士们小心地伺弄蔬菜苗的神态中,感受到了风沙线上的边防战士对生命绿色的渴望。
豁达情怀
我们走出马鬃山向额济纳旗古日乃公安边防派出所进发途中,经过黑河水浇灌的甘肃金塔县,望着公路两侧的田园,水渠,绿树,禾苗,以及田间耕作的农民,顿时有一种重返人间的感觉。
边境与这里两重天。短时间内形成的强烈反差和视觉冲击,让我们甚至有些怀疑眼前所见景色的真实性,有种梦幻般的感觉。
越过黑河绿洲中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我们再次进入茫茫戈壁。汽车奔驰在广袤无边的大漠戈壁上,海市蜃楼的白色虚光就像广阔湖面泛起的涟漪向我们涌动而来,一丛丛枯干的梭梭树在海市蜃楼中如同水中芦苇。
有时候,我们的眼前会突然涌现一片茫茫云雾,就像海水一样贴着地面泛着波浪,周围的黑色石山、沙丘像大海中的一个个小岛。这壮观的景象使人为之震撼,在这虚幻缥缈的境界中,一路行驶,突然觉得焦灼的自然环境对我们的压力减少了好多。
在大漠上行驶近三个小时,我们走上了通往古日乃派出所的便道。一百多公里的土路坑坑洼洼,接连不断,汽车走了两个多小时。傍晚时分,终于到达派出所。下车后,我们的腿都伸不直了,头晕目眩,但望着迎接我们的边防战士,自己旅途上的奔波劳累简直难以启齿,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这点辛劳算得了什么呢?
在这个派出所采访时,干部战士的言语不多。同行的康玉平主任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干部战士很少与外界接触,很少同外人说话交流,于是便形成了这种寡言少语的性格。
吃晚餐的时候,蒙古族边防战士德祥用蒙古族的礼仪为我们献上了一曲蒙古族民歌,歌声悠扬而纯朴。望着战士们坚毅的神情,我们深深感知了戍边战士的豁达情怀。
爱心助学
在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角,我们采访阿拉善右旗公安边防大队笋布尔派出所时,被边防官兵资助贫困牧民孩子上学的事迹所感动。
沙漠边的塔木素小学是上海人捐款修建的,全校共有四十多名学生。蒙古族校长格日扣介绍说,这里风沙大,牧民生活十分困难,许多孩子上不起学。从2000年开始,笋布尔派出所的干警们每年捐款资助6个孩子上学。
在阿右旗边防大队,像笋布尔派出所干警资助困难学生读书的事屡见不鲜。从内蒙古赤峰师范大学毕业的李晓燕,就是在边防战士的资助下上完大学的。我们在阿右旗公安边防大队工作站见到这位毕业一年的大学生时,与她一样对公安边防战士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1996年,李晓燕上初中时,因家里生活困难面临辍学,工作站的战士们得知后,一直资助她到2003年大学毕业。李晓燕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每年假期都要到军营中给战士们讲课,帮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
李晓燕说:“战士们本来就没有多少钱,可他们却资助我完成了学业,我只能加倍努力工作,以此来回报他们对我的关心。”